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吴培群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217-218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变化特点并进行误诊分析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6例ERS的心电图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RS的J点抬高和J波形成以及ST段抬高、高耸T波改变,以V2~V5最为明显,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可使ST段暂时回落到基线。结论:ERS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对部分表现有症状的患者常易与急性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相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朱映秋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8):1143-1144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特点和变化规律,以减少误诊。方法:对36例ER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6例ERS的心电图均有ST段改变和T波振幅增高,其改变以V3~V5导联明显,此表现与某些心脏病的心电图改变相类似,故很容易误诊。结论:ERS易误诊为冠心病等心脏病,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症的认识,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3.
56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及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及心电图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早期复极综合征56例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心电图均有ST段抬高及高耸T波改变并伴J波,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可使ST段暂时回落基线。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大多属于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改变,由于早期复极综合征在临床上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故易造成误诊,应注意鉴别诊断,但对于高危患者,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4.
周颖一  周丽娜  王强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2993-2994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变异,近年来其临床意义、发生机制与众多ST段抬高心电图的鉴别诊断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本研究就我院门诊中ER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24h动态心电图对ERS的J波及ST段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及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我院急诊收治的表现为不典型心电图特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例,观察患者心电图特征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相关性。结果 139例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具体表现为:患者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7例,无Q波、无明显ST段抬高者6例;患者仅有ST-T变化、无Q波9例,肢导低电压、电轴左偏3例;患者VlV3导联R波振幅下降、无ST-T改变6例;动态监测ST-T改变患者3例;患者V3V3导联R波振幅下降、无ST-T改变6例;动态监测ST-T改变患者3例;患者V3V5导联U波倒置、后出现ST-T改变5例。2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共13例,占33.3%,死亡患者7例,占17.9%,其中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0例,占25.6%,死亡6例,占15.4%;心电图表现为非ST段抬高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3例,占7.7%,死亡1例,占2.6%。以心电图表现为ST升高为特点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并发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心电图表现为非ST升高的患者。结论不典型心电图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各异,对于可疑患者要结合患者症状、动态心电图及患者血清学检测做出仔细的判断,才能有效避免遗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在急诊危重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8年来的急诊危重病患者中的420例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20例急诊危重病患者中的异常心电图有284例,占总数的67.6%。在异常心电图中分别有ST段抬高或T波高尖、ST段压低、T波倒置或异常Q波、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肺性P波等表现。有胸闷、胸痛或呼吸困难、神志改变患者的心电图中以ST段改变居多,其次表现为心房纤颤。有心悸患者的心电图中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为主。在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电图中可表现为ST-T改变。在多发性外伤患者的心电图中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有部分表现为ST-T改变,但大多数未见异常。结论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急诊危重病患者的快速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7.
ST段下移及T波倒置是心肌缺血最主要的心电图表现,是诊断冠心病的依据。青年女性ST-T改变临床多见,其原因很多。为进一步了解和探讨ST-T改变的临床意义,现将56例心电图ST-T异常的女性患者结果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4月某单位职工的健康检查资料中心电图ST-T异常者56例,年龄25~35岁。其中年  相似文献   

8.
早期复极综合征(简称ERS)是一种ST段抬高正常变异的心电图,属于良性改变。这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易被误诊为器质性心脏病的心电图。我们遇到8例,现报告于下。一、临床资料:本组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19~43岁。诊断标准:常规心电图中至少三个导联的ST段抬高≥0.3my,凹面向上,J点抬高,并  相似文献   

9.
<正>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是比较常见的心电图变异,多见于青壮年。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胸痛、胸闷、心悸等。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主要表现为J点后ST段抬高,与有类似心电图特征的器质性心脏病相鉴别是临床重视的原因。本文通过对骨科患者所做心电图检查进行分析,研究骨科患者中ERS的发生状况,与骨科常见严重突发性心脏病心电图相鉴别。1资料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骨科医院住院患者2864例,其  相似文献   

10.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酷似急性心肌梗塞、变异性心绞痛,然而临床意义与之不同的良性心电图改变,是一种正常变异心电图。1986年有人报告 ERS 占健康人的19.79%.由于 ERS 是以 ST 段呈“假性冠状性”抬高为主要特征的心电图改变,患者表现又可有胸痛、胸闷等症状,十分容易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相混淆。我科自1988年—1994年共收治 ERS 10例,男8人,女2人,年龄21岁~53岁,8.6岁,10例均无明显心血管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对过早复极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有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且心电图呈ST段抬高,并排除器质性心脏病者,行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检查。结果发现36例拟诊为ERS者通过TET,随着心率的增快,特征性的ST段抬高可逐渐回落甚至降至等电位线,休息后全部恢复原心电图特征。结论过早复极综合征ST段的抬高呈慢心率依赖性;平板运动试验有助于过早复极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心电图在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和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早期表现中的差异,强调心电图在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入组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确诊为肺栓塞、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分别为80、150例,分析早期(发病72h内)心电图改变并按21评分表计算积分。结果①PE组比MI组心电图正常者人数多:18/80 VS 12/150(P<0.01);②出现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右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S1Q3T3、V1导联S波粗顿或挫折等的比例在PE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组ST段压低及抬高的比例较PE组高,差异有显著性;而窦性心动过速和S1S2S3两种表现上,两组无差别;③PE组与MI组的心电图积分:7±4.1 VS 2.1±1.6(P<0.05)。结论虽然肺栓塞中无心电图改变的比例多于心肌梗死,但是肺栓塞的右心负荷增加样心电图改变及较高的心电图积分,在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图ST段水平延长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6例胸痛患者行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检查,对ST段正常组和ST段延长组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当ST段水平延长≥0.12 s,两组间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心电图ST段水平延长与冠心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张昆 《中国医药科学》2014,(4):60-61,71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我院共收治了112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式,对这112例患者的病例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79例患者符合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发作的要求,约占总例数的70.5%。在这79例患者中,共发生缺血性ST-T改变362阵次,其中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SMI发生率,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过程中,使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查,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是比较好的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与治疗冠心病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临床指标的特点及缺血性J波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共236例,为观察组,另外选取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60例为对照组,30例正常人为空白组,比较3组对象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超敏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水平(Tn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等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冠心病患者缺血性J波特点情况.结果 冠心病组RDW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RDW水平差异较大),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冠心病组hs-CRP和TnI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合空白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冠心病组TNF-α与空白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IL-6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合空白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冠心病组TC和TnI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合空白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患者缺血性J波人数193人(81.78%),未检测到缺血性J波人数43人(18.23%).缺血性J波的冠心病人发生心脏事件人数明显多于无缺血性J波人数,患者在出现急性剧烈胸痛时,患者在ST段抬高前出现明显的J波.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多种指标相关,且病情程度与缺血性J波相关,对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变异性心绞痛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动态心电图ST段抬高、T波高耸、室性期前收缩、加速性室性逸搏、房室传导阻滞、巨型R波、U波倒置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记录患者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对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36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变化。ST段抬高和J皮均以V_3~V_4导联最明显,运动可使抬高的ST段恢复等电位线,J波消失,此种心电图表现可持续1年以上。结合心肌酶、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与急性心肌梗塞、变异型心绞痛等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胸痛患者连续心电图监测,以便早期确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方法在30例患者中,根据胸痛开始5h内连续描记常规12个导联心电图,测定各导联R波、S波振幅及ST段变化,与心肌梗死前正常心电图作比较。结果所记录的心电图改变中,Ⅱ、Ⅲ、aVF导联QRS波群的S波消失,出现高尖R波,下壁心肌梗死aVL导联S波的改变也有重要诊断意义。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最显著的改变,表现在Ⅲ、aVF、aVL导联QRS综合波终末电压的增高。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不典型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提高AMI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33例不典型AMI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0例有消化道或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等不典型临床症状,13例无胸闷胸痛及其他部位疼痛。无明显ST段改变,仅出现病理Q波(包括小q波)8例;仅有ST-T缺血改变或损伤型抬高,无出现病理Q波9例;延缓出现梗死图形3例;常规12导联不显示梗死图形2例等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治愈出院31例,死亡2例。结论 AMI的诊断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心肌酶学,仔细观察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并评价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征,为AMI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41例不典型AMI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改变以及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41例患者以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状为主者居多。有9例未见明显的ST段变化,仅见病理Q波;10例仅见ST—T缺血变化或损伤型抬高,未见病理Q波;4例延缓见梗死图形,全部为下壁AMI;3例为常规12导联无梗死图形,属于正后壁AMI;4例原梗死图形消失,V1与V2导联Q波消失,可见小r波;2例死于心力衰竭。结论AMI的临床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心肌酶学指标变化,并结合心电图的动态改变进行综合诊断,避免发生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