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10例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资料和在工作站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结果 轴位图像与多种后处理图像结合后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精细解剖和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能够清楚的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及撕裂的内膜.结论 多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造影技术结合工作站后处理对主动脉夹层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医师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其观察术后疗效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患者行血管腔内隔绝术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A)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测量方法.方法 对29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以适当体位进行DSA造影检查,运用改良的DSA的测量技术对造影显示的夹层动脉瘤进行测量.以此测量结果作为选择覆膜支架的依据.结果 29例患者覆膜支架植入后造影显示:27例破口完全隔绝.2例内漏明显减少.结论 改良DSA测量方法测得的数据选择适宜口径和长度的覆膜支架行植入治疗,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主动脉造影被视为诊断主动脉疾病的“金标准”,但随着其他无创影像检查技术特别是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技术的发展,主动脉造影的角色正在发生细微的改变.由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传统动脉造影相比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基本替代传统动脉造影成为胸腹主动脉疾病造影检查的主要方法.主动脉造影可对各类主动脉疾病作出明确的影像学诊断,包括:①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中断、主动脉弓褶曲等各类先天性主动脉疾病.②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穿通性溃疡.③胸腹主动脉的真性及假性动脉瘤.④大动脉炎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受累的动脉炎性疾病.⑤动脉硬化导致的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狭窄、闭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全部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经胸部超声检查,其中CT扫描数据在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等,比较两种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分型准确率明显高于经胸部超声检查,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CT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其中主动脉夹层分型为Ⅰ型14例,Ⅱ型4例,Ⅲ型22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通过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并明确分型,其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超声检查,可以作为临床主动脉夹层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3D-CTA)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用屏气血管成像快速扫描检查,原始图像行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及仿真内窥镜(VE)。其中2例行手术治疗,12例行DSA造影。结果①46例均清楚显示真、假腔及内膜片,Ⅰ型夹层3例,Ⅱ型1例,Ⅲ型42例。②32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初始破裂口以在VR及MPR上显示最佳,18例累及腹腔干及(或)肾动脉,11例假腔完全被血栓充填(或称壁内血肿)。结论3D-CTA是无创、快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最有效的影响学检查方法之一,能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对术前评估及术后预测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使用64排螺旋CT治疗的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根据Debakay分类标准,在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Ⅰ型患者为15例,Ⅱ型患者为11例,Ⅲ型患者为24例。所有患者都可以清晰看到清晰破口、真假双腔以及低密度线样内膜瓣影,假腔直径最大为47mm,真腔直径最小为5mm,有21例患者可以看到在假腔内有附壁血栓形成。此外,在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有5例患者动脉夹层累及头臂干,4例患者累及左锁骨下动脉,6例患者累及腹腔干,5例患者累及肠系膜上动脉,14例患者累及髂总动脉及其分支。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诊断筛查疑似主动脉夹层的一种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全主动脉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128层螺旋CT全主动脉造影诊断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67例,采用MPR、MIP、SSD、VR重建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并进行DeBakey分型及影像特征分析。结果:128层螺旋CT全主动脉造影能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7例患者中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13例,DeBakeyⅡ型主动脉夹层6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48例,显示真假腔67例(100%),内膜分离移位67例(100%),内膜破口60例(91%),主动脉分支受累35例(52.2%),假腔内血栓形成40例(58.8%)。结论:128层螺旋CT全主动脉造影能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无创、准确的检查方法,可替代有创性的DSA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的诊治过程多需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帮助[1]。主动脉夹层属于病死率很高的一种血管性疾病,过去实施的主动脉置换手术对患者来说创伤较大,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很高。腔内隔绝术治疗Den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逐渐替代传统的外科手术。术前常规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者CT血管造影(CTA)对主动脉夹层情况进行评估[2]。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去分支血管技术联合腔内修复术(EVR)对弓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AD)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去分支血管技术。手术时需要正中切开胸骨,但无须体外循环辅助,采用“部分阻断”技术,将分叉型人工血管近端吻合于无夹层主动脉侧壁,再将远端分叉分别与头臂干动脉(INA)和左颈总动脉(LCCA)吻合,左锁骨下动脉(LSA)根据术前评估情况重建或者不重建。EVR按常规方法进行。术后全部病例均经CT血管造影(CTA)随访,并监测支架覆盖段及支架远端主动脉段的假腔变化。结果 所有支架释放到预定位置;术后肾衰竭死亡4例,脑功能障碍昏迷死亡3例,死亡率17.9%。术后1个月支架覆盖段假腔血栓率100%,主动脉重塑。结论 弓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去分支血管技术联合腔内修复术治疗效果肯定,临床可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SCTA)、血管造影(DSA)及彩超三种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有完整的64SCTA、彩超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的DebakeyⅢ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比分析3种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结果64SCTA显示破口共计54个,撕裂的内膜片26个;DSA则分别显示为40个和18个;彩超共提示20个破口,撕裂的内膜片共计18个。结论64SCTA对主动脉夹层破口和撕裂的内膜片检出的敏感性高于DSA和彩超。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优于DSA和彩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57例患有AD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MSCTA进行检查,并将原始数据进行曲面重建(CPR)、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重建(SSD)等技术后处理,分析主动脉破口、真假腔、内膜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位置和范围、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等情况,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影像技术对主动脉破口、真假腔、内膜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位置和范围、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等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结论 MSCTA能快速、准确、安全的诊断AD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协助临床上及时制定相应的方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测量Ⅲ型主动脉夹层初始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的准确性。方法:以常规造影结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30例行双源CT血管造影确诊为Ⅲ型主动脉夹层,在CT和常规血管造影上进行测量Ⅲ型主动脉夹层初始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结果:Ⅲ型主动脉夹层初始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同常规血管造影所测得结果的平均值分别为3.39±4.06 cm和3.34±4.11 cm,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双源CT可以准确测量Ⅲ型主动脉夹层初始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可以作为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术前计划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使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自近两年收治的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通过曲面重建、多层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内窥视镜等多种方式重建及观察血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造影对照。结果56例患者血管病变检出率为94.6%。结论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具有显著价值,能够对解剖细节、主动脉夹层等进行全面显示,在疾病的诊断、手术方案的确立及术后评估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胸痛实施256排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以34例急性胸痛患者作为样本,所有患者均首先单独给予CT冠状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其次给予256排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结果 256排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HR(67.90±2.30)次/min,与CT冠状动脉造影相比更高(P <0.05)。256排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扫描时间(9.01±0.61)min,与CT冠状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检查相比更长(P <0.05)。256排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对比剂用量(99.61±1.50)m L,与CT冠状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检查相比更多(P <0.05)。256排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者图像质量为1级、2级、3级者分别占97.10%、2.90%及0,与CT冠状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检查相比,图像质量更高(P <0.05)结论采用256排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的方法诊断急性胸痛,虽检查时间略长、对比剂用量略多,但图像质量高,能够提高原发病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MR)血管成像(3D CE MRA)应用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及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疑似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入选患者分别进行3D CE MRA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进行对...  相似文献   

16.
刘镇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8):636-637
主动脉夹层分离(AD)是一种严重的血管急症.一般起病突然,有剧烈疼痛、休克和压迫症状,性质表现复杂多变.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病死率的关键,随着各项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展,超声心动图、CT、核磁共振成像,数字病减影血管造影等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水平,降低了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范春瑛  顾建平 《江苏医药》1989,15(10):548-549
本文总结报告2800例静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V DSA)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该项检查对头臂血管、主动脉、肾动脉、四肢近段动脉、上下腔静脉、四肢静脉等的血管性疾病和常见先心病可明确诊断。对部分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困难。并将本项检查与传统血管造影作比较,着重讨论了IVDSA的优缺点、应用范围和限度。  相似文献   

18.
张贵平  胡秋芳 《河北医药》2012,34(9):1373-1374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是主动脉常见的急性病,发病率为每年5~10/100万,病死率极高,如不及时治疗约75%于发病后4周内死亡,所以及时正确诊断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1].容积CT(64SCTA)的产生使得CT扫描速度更快,可以完全克服大动脉波动伪影,从而使血管造影成像显示更清楚.笔者收集了16例AD的64SCTA检查资料,以总结64SCTA对AD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价值及优势。方法对临床高度疑似后经手术证实为主动脉夹层的32名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的CTA扫描,并对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等后处理。结果 32例患者均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开口、范围、内膜瓣的情况、真假腔的大小、假腔内血栓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肾动脉及髂动脉等)的受累情况,并能显示相应器官的供血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清晰、迅速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及其主要分支以及相应器官的供血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适用于急诊主动脉夹层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郭建  沈振亚  华菲  陈一欢  陈柯 《中国医药》2012,7(8):925-926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在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本院41例经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均为限期手术,手术经过顺利.覆膜支架的释放位置即覆膜部分上缘越过破口超过1.5 cm,支架无迂曲、狭窄、内漏等情况,造影显示夹层原发破口封闭良好,支架位置及贴壁理想,真腔显影良好.术后复查大血管CT血管造影,提示基本达到了夹层破裂口闭合及主动脉血流重塑的治疗目的,假腔内血流消失,血栓形成.随访发现1例马方综合征患者再发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入院后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Bentall术+全弓置换术;支架远端再发血管内膜破口的3例患者均予以再次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上述4例患者出院后已随访5 ~13个月,均未见与该病相关的其他异常情况.本组患者治疗期间无死亡,患者生存状况满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治疗后顺利出院.结论 腔内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