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方法根据手术室的实际情况,分析手术室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护理安全危险因素。通过严格执行手术室各项规范管理,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手术室护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结果在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情况下,手术室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显著减少。结论加强手术室安全隐患的管理是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韦喜艳 《北方药学》2011,8(3):88-89,79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相应防范对策,以降低患者围术期的护理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近年来我院手术室的护理工作,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性质,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定期进行讨论,完善防范对策。结果:在对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工作实践,提出针对性较强且可行的防范管理对策,如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的教育和管理、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制度、预防院内感染、医疗器械清点放置及建筑布局合理化、缓解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等,通过对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的事先防范来降低事故发生率。结论:上述措施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保证了手术成功顺利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韩丹 《中国实用医药》2012,(32):256-257
目的为了保障医院手术室(部)的工作质量,预防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的发生,探讨手术室(部)控制感染的措施。方法分析手术室(部)管理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消毒隔离、手术器械清洗灭菌、监测、设备管理及职业防护等。结论有效保障手术室(部)的工作质量,切实降低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介入手术室预防医院感染的管理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8月我院发生医院感染病例186例进行分析,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率。结果:引起医院感染因素包括物体表面细菌、医护人员手、消毒液等,定期管理介入手术室相关影响后实施有效的按理方法,有效减少了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结论:介入手术室是引起医院感染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加强介入手术室的管理可以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率,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姜素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589-2590
手术室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是保证手术室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杜绝差错事故发生、确保病人安全的关键因素,提高手术室质量管理水平是促进医院发展和赢得社会信任的重要举措。手术室的质量管理既有“硬件”因素,也有“软件”因素。  相似文献   

6.
钱瑛  邵杨 《中国实用医药》2013,(31):250-251
目的为了降低手术室医护人员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探讨手术室职业暴露发生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分析手术室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严格执行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标准规程,加强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服务流程、无菌操作、各种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锐器伤后的应急处理等,争取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结论通过加强手术室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各环节的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手术护理管理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总结出即合理有有效的对策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我院近几年的手术护理工作,根据不同类型的手术,护理工作也不尽相同,做要做到定期讨论、分析,完善防范对策。结果详细分析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综合实际情况,归纳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加强手术教育、管理,对手术室各项护理工作的管理要求要认真执行。对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方面要提出有效缓解方法,通过预防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危险因素,大大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结论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出现医疗差错,这样才能使得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及时发现和控制手术室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方法制定对手术患者及手术人员安全防护的各种措施并实施,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强手术室安全管理。结果杜绝和减少了手术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防止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结论加强手术室安全管理提高了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患者和手术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杜绝差错事故发生,结合广西河池罗城县人民医院手术室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着重做好以下几点。1完善各项制度制度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是管理的重要手段[1],更是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差错、事故发生的保证,根据我科特点及薄弱环节重点完善了如下制度:1.1查对制度为了手术患者安全度过,杜绝、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手术室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做到六查、  相似文献   

10.
浅谈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云 《中国新医药》2003,2(8):99-99
手术室的安全管理是整个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做好护理安全,防止在执行护理操作技术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差错、事故等问题。结合本院手术室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科室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制订目标管理,近年来,无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外科门诊手术室医疗安全与人性化管理建设对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作用.方法 加强手术室常规化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术前二次对患者进行身份与手术部位的核查,术中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术后做好健康指导工作.结果 所有在我科门诊手术室接受手术的患者对手术结果和医疗服务比较满意,没有投诉.结论 外科门诊手术室的安全与人性化管理,可以较好地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渗葡萄糖注射液管理策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方法: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并结合某院高警示药品管理的实际工作,研究高渗葡萄糖注射液管理策略。结果:通过实施的高渗葡萄糖注射液管理策略与标准操作流程,有效加强高警示药品的管理,提高医护人员、药师对高警示药品的认知,有效保证用药安全。结论:医疗机构应足够重视高警示药品的管理和风险防范,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安全使用的标准流程,强化医药护人员的高警示药品教育培训,推广患者安全用药的健康宣教,降低用药风险,减少医患纠纷,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学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2010年6月~2012年5月在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后接受手术的5232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的风险安全和差错事故发生情况,评估其满意度,再将其数据与2008年6月~2010年5月未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4966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的同类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安全风险和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该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可有效降低手术室安全风险及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在消化内镜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实施风险管理前,对消化内镜室监测的空气、物体表面、手卫生等环境卫生学及胃镜进行监测,针对影响监测结果不合格的重点环节、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及风险识别,按风险级别制定风险评估内容与控制计划,落实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实施风险管理后,消化内镜室环境卫生学及生物学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消化内镜检查患者无一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事件.结论 风险管理模式有助于为患者提供安全检查,还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交叉感染,提升临床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眼科手术室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并提出规范化管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1853例眼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眼科手术室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配备不完善,知识和技能单一,法律意识淡薄;手术室监督意识薄弱,后勤保障欠缺;以及医疗制度不够完善。结论保证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必须加强护理人员和护理安全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完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危险因素,并提供相应的对策。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意外事故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意外事故总发生率为9.71%,观察组意外事故总发生率为1.14%,观察组护理管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手术室护理风险的防范及管理,认真分析护理管理中的危险因素,构建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能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确保手术室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外出行院内检查的安全管理措施。方法护士将在转运及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提前进行预见性评估,并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转运前对病情的评估、对陪同护工评估及风险交接,途中、检查中的病情监测,检查前后的交接班以及签名等。结果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外出检查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提高了住院精神病患者外出检查时的安全性。实施1年,安全转运282例患者,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及其他意外事件。结论通过预见性的评估、准备并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可以提高住院精神病患者外出检查时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高危药品在大型医疗机构中使用广泛,使用或管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立以来,负责全院高危药品的调配工作,因此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高危药品管理成为安全用药管理的重中之重。通过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形成了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高危药品进行库存管理,信息管理,调配过程管理和工作人员管理的全方位管理。通过管理模式的改进,我院高危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影响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因素的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避免护理纠纷及事故的发生。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影响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取加强护士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加强教育,提高护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制定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培养护士良好的沟通技巧、加强重点环节的监控,积极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一系列措施确保护理安全。结果实施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后护理纠纷明显减少,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能够预防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减少护理纠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进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的方法,确保标本的质量并能及时准确送检。方法对手术标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改进,如规范标本留取、细化送检交接流程及快速冰冻检查病理诊断报告采用医院信息网络无纸化提交方式等,并将改进管理方法前、后手术标本缺陷率及送检耗费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快速冰冻检查病理标本在手术室的停留时间从(11.57±3.63)分钟缩短到(0.37±0.13)分钟;标本缺陷发生率频次由2011年的267例下降至2012年的25例,手术标本缺陷率由2011年的7.40%下降至2012年的0.59%(P〈0.05)。结论改进管理方法能提高手术标本管理质量,减少手术标本缺陷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