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TCA支架后冠脉再狭窄全身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治疗冠脉缺血性心脏病是冠心病内科治疗的新进展,五年内的疗效显著高于药物治疗。但支架后冠脉再狭窄(RS)率达10%~15%,PTCA为30%~45%,已引起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普遍关注[1,2,4]。近年已初步阐明RS发生的机理:1冠脉局部炎症反应;2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平滑肌(SMC)促生长因子;3冠脉SMC的迁移、增生和基质改建;4冠脉病变的类型和程度;5支架两端的剪力等物理刺激因素;6冠脉弹性回缩及重构;7冠脉的血流速度和类型;8全身影响因素[9,10]。前七种因素已有许多研究报道,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联合冠脉内支架术(IVS)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冠脉再狭窄的发生率。但再狭窄仍有20%~30%[1],这已严重制约了PTCA以及IVS的临床应用,同时也成为冠脉介入治疗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参与引起再狭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冠脉本身的弹性回缩、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磁场强度,不同作用时间的低频电磁场(LFEMF)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表达的影响,以探讨LFEMF用于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IVS)术后冠脉再狭窄(RS)防治的意义。方法:分别用不同磁场强度,不同作用时间的LFEMF作用于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行ABC免疫酶染色法,图像分析法分析LFEMF对HUVEC的NOS表达的影响。结果:除60mT20min组,60mT30min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内皮细胞结构型NOS(ecNOS)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差异显著(P<0.05)。所有实验组与对照组诱生型NOS(iNOS)均无表达。结论:LFEMF增强了培养的HUVEC的ecNOS的表达,可能适用于RS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已知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置入术(CASI)在减少患者急性并发症和再狭窄方面优于单纯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但支架内血栓的问题尚未解决,血小板的活化状态与之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观察负荷量氯吡格雷对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 ,广为临床应用。PTCA拓宽了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新领域 ,形成及时和更充分的再灌注 ,并可减少溶栓成功后的残余狭窄 ;但 PTCA术后常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 (restenosis,RS) ,造影随访其发生率达 40 %~ 5 0 % [1 ] 。冠脉内支架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 ,但仍有 10 %~ 15 % [2 ] 的发生率 ,严重影响了 PTCA和冠脉内支架的治愈率。许多研究证实再狭窄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 [3] ,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 (smooth m…  相似文献   

6.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可有效地解决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中、术后的急性事件[1],较PTCA明显降低了靶血管的再狭窄率[2]。本文报告我院42例冠心病患者43个冠脉内Bestent支架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7年9月~1998年8月共收治42例患者,对43支冠脉内植入Bestent支架。其中男35例,女7例,年龄44~78岁,平均554岁。不稳定心绞痛12例,稳定心绞痛1例,非Q波心肌梗死3例,急性心肌梗死26例(前壁13例,下壁12例,后壁1例),静脉溶栓12例,冠脉内溶栓1例,再通7例。并发高血压15例,糖尿病5例.高血脂9例,吸烟24…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老年和50例非老年冠心病患接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老年冠心病患的冠脉病变特点和病变血管支数与非老年冠心病患无显差别,支架植入比例和成功率无区别;老年组和非老年组PTCA治疗的病例成功率分别为95.8%和94.0%,围手术期的并发症老年组未见增加。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接受PTCA和支架植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PCI)可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完全而持续的心肌再灌注^[1]。那么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究竟能多大程度上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从而终止急性心肌梗死的自然进程?国内外对此研究不多。作者观察了AMI患者接受急诊PTCA+支架植入术后心电图、心肌生化标志物和临床表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病人胸痛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薛晶  高娟  朱慧 《护理研究》2006,20(5):422-423
自从1977年Gruntzig首次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以来,介入治疗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广,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1],但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接受PTCA 支架置入术后当时或数月内感心前区疼痛。为使PT CA 支架置入术后病人能早日康复,护理人员对2002年2月—2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stent)后外周循环中血小板活化及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 由外周静脉采血,采用ELISA检测PTCA和stent术前后血浆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 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TCA术后10min血浆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及D-二聚体明显增高。术后24h虽明显下降,但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尚未降至正常,PAI-1术后24h亦明显增高。结论 冠心病不稳定型迟缓绞痛患者PTCA和stent术后确有血小板活化和纤溶活性受损。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重建冠状动脉灌注最有效的方法[1],PCI术后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是PCI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病死率可高达20%~25%[2],为防止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抗血小板制剂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仅只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初始环节[3],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仍近1%.  相似文献   

12.
急症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芳 《齐鲁护理杂志》2001,7(6):442-443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可有效降低冠心病的病死率[1,2],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自1998年9月至2000年12月对38例AMI患者进行了急症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恒磁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胡涛  贾国良 《中国临床康复》2003,7(5):768-768,786
目的:观察恒磁场(static magnetic field,SMF)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um cell,HUVEC)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表达的影响。以探讨SMF能否用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冠脉再狭窄(restenosis,RS)的防治,方法:用含100g/L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别在给予SMF和无SMF条件下培养,行ABC免疫酶染色法,采用图像分析法分析SMF对HUVEC的NOS活性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内皮细胞结构型NOS(endothelium constructive NOS,ecNOS)的表达较对照组增强,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诱生型NOS(induced NOS,iNOS)均无表达。结论:恒磁场增强了培养的HUVEC的ecNOS的表达;恒磁场对PTCA支架植入术后的冠脉再狭窄可能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HD)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发生率高,约有30%~50%的手术成功者在手术后3~6个月出现冠脉RS。故PTCA术后RS的预防至今仍是介入心脏病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人们对RS的发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目前对其发生机制了解尚不完全,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待继续研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PTCA术后RS的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可能在RS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日益受到重视[1,2],并对其有关作用机制作了陆续报道。本文就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介人性诊断和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它具有诊断明确、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已成为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1],但由于治疗过程中各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常规应用,穿刺点局部出血是介入诊治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常规方法止血穿刺点仍有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6.
赵杰娉  解金红 《临床荟萃》2006,21(15):1087-1088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于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治疗并取得了初始疗效,但术后6个月通常有20%~50%患者出现再狭窄(RS).植入术因可改善PTCA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但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仍有20%左右出现再狭窄[1].探讨其发病机制及预防RS,是心血管介入领域研究争论的热点,也是临床实施介入治疗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观察了在我科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白细胞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以探讨IL-18、CRP与RS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3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可使梗塞相关冠状动脉获得更早和更完全的再通,使各种并发症减少,死亡率降低”’。我科自1995年12月至今施行急诊PTCA30例,现报告如下。回临床资料本组3O例,男25例,女5例,年龄42~86岁(平均63.9岁)。在患者发病1.5~46h(平均11.3士12.8h)实施PTCA或PTCA十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其中PTCAI4例,PTCA十冠脉内支架安置术16例;首次AMI27例,再次3例;并发心源性休克合并Ill度房室传导阻滞(AVB)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合并急性左…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经历了从经皮球囊冠脉成形术(PTCA)、金属裸支架(BMS)到药物涂层支架(DES)的三个里程碑性的发展阶段.PCI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由PTCA时代的约50%[1]降低到目前DES时代的约5%[2].但DES支架本身及其聚合物涂层引起的血管局部炎性反应致使支架内血栓形成(ST),这促使人们对DES的再评价和创新[3].  相似文献   

19.
王刚 《中国综合临床》2013,(12):1301-1304
目的探讨新鲜血小板联合血凝酶对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预防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3例)、单纯治疗组(23例),将同期符合标准的未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18例)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均急症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前、术中、术后给予血凝酶治疗。联合治疗组术前、术后给予新鲜血小板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残余血肿量、引流量、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治疗前患者血肿量:联合治疗组为(53±11)ml,单纯治疗组为(51±13)ml,对照组为(50±15)ml,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P〉0.05);联合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43.6±6.2)%]、血小板黏附率[(41.6±8.5)%]与单纯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43.1±5.0)%]、血小板黏附率[(42.7±8.9)%]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65.2±6.1)%]、血小板黏附率[(64.3±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2.93、40.93,P均〈0.05)。治疗后1d,联合治疗组残余血肿量[(7±4)m1]、引流量[(301±21)m1]明显低于单纯治疗组残余血肿量[(19±5)m1]、引流量[(413±26)m1](P均〈0.05);联合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64.8±5.7)%]、血小板黏附率[(63.3±6.6)%],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51.6±3.7)%]、血小板黏附率[(50.3±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68.1±5.9)%]、血小板黏附率[(67.4±9.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鲜血小板联合血凝酶可以明显改善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最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自1977年起分别经历了从PTCA、BMS和DES三个革命性的发展阶段,药物涂层支架(DES)自2003年问世以来,以其减少血管内再狭窄的优势超越了裸金属支架(BMS)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DES已将支架内再狭窄率由BMS时代的25%降至5%[1];但支架内血栓并发症的发生似乎有增多趋势,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ST)是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后发生的极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发生率低,但往往产生致命性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