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刈22例ANVH患者经旋股内、外动脉加压灌注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股骨头血供情况和l临床疗效。结果:介入治疗后11例股骨头血供改善,Ⅰ~Ⅱ期(10/13.77%)疗效显著好于Ⅲ~Ⅳ期(1/9.1I%)。结论:Ⅰ~Ⅱ期ANFH介入治疗效果好于Ⅲ~Ⅳ期。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新技术。并从临床症状与影像学的改变。对其疗效加以评价。方法 对3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人采用Seldinger's股动脉穿刺技术,超选择旋股内,外动脉,闭孔动脉造影拍片并灌注溶通血管的药物,对治疗前后股骨头区作血管造影,观察血管改变与治疗前后CT复查坏死股骨头的改变,加以分析对比。结果 顺利地开展了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后供应股骨头区的血管增粗,增长,增多,血管网增密,复查CT显示;股骨头区囊状骨坏死变小,内有新骨形成,股骨头与颈呈现成骨征象。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明显,而且微创,有条件者应积极开展此项技术。  相似文献   

3.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早期股骨头缺血的介入治疗。方法 对16例股骨头无菌坏死患者的介入治疗进行了分析。结果 患者在治疗后1~4周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后期X线检查显示86%以上的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骨密度发生改变;缺血股骨头内死骨边缘或中心吸收,缩小,股骨头有明显的形态恢复。结论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方法简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经临床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4例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先选择髂内动脉进行DSA造影,再注入罂粟碱,尿激酶,碟脉灵或络泰,注药后即刻行DSA造影,观察临床症状及股骨头血供改善情况。结果 (1)对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有效率分别为88.8%和70.4%;(2)治疗前后比较DSA造影显示32例小血管分支增多,再通,有效率59.2% ;(3)X线平片;治疗后3个月复查,仅3例可见股骨头坏死区有新生肌组织,囊样病变区缩小,51例未见明显改变,1年后随访复查。3例病灶基本修复,42例病变无进展,9例坏死区进一步扩大,结论 88.8%患者疼痛明显缓解。70.4%病例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59.2%病例髋部及股骨头区小血管分支增多,但对股骨头坏死区的修复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贾俊卿  苗凤珍  侯芳 《天津护理》2002,10(4):174-175
1998年2月-2000年12月对1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介入治疗,效果满意。术前给予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用药期间有无出血,患肢肤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后24h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将溶栓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直接注入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结果 65例患在治疗后髋部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和改善。随访线平片,可股骨头明显修复,血管造影及DSA显示股骨头血管数目基本达正常。结论 通过介入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致残率较高的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ANFH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点,其早、中期治疗方案主要采用保髋的姑息性手术及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安全简便、无痛苦、疗效可靠的微创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介入治疗及置管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采用留置导管连续灌注治疗,将高浓度大剂量的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结果髋关节疼痛有改善34例,其中21例疼痛消失,9例明显减轻,4例轻微减轻,无改善2例.结论留置导管期间要求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感染.做好心理护理及宣教工作,取得病人配合,确保导管通畅、安全,保证治疗护理落实,增加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9.
双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双介入治疗,提高疗效,缩短骨修复时间,方法 采用介入插管超选择於旋骨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灌注通治疗ANFH配合局部坏死区内注射促进骨质生长剂,结果:疼痛,功能明显改善,股骨头坏死区域骨组织修复时间缩短,适用于Ⅱ-Ⅴ期患者,结果:双介入治疗法缩短股骨头坏死的修复时间,提高疗效,超协同作用,是一处更为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NF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8例(12髋)ANFH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骨股头供血动脉的 DSA 检查及药物灌注.结果 11患髋有供血动脉的股骨头有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染色,疼痛消失;1髋疼痛明显缓解,关节功能均恢复.治疗后3个月行DSA复查,髋关节周围交通吻合显示明显,患髋股骨头单位面积上血管数量增加.8例患者中6例髋关节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髋关节活动受限消失;2例临床症状轻度改善.结论 介入治疗ANFH疗效肯定,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恢复髋关节功能、促进股骨头的新骨形成及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血管造影及血供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血管造影表现和血供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165例214个髋部血管造影资料,与21例21个正常髋对照观察。结果 旋股内动脉及其分支异常为主伴有或不伴有其他血管异常者162例(2ll髋),占98.6%。ANFH血管造影表现:①旋股内动脉头上支、头下支尤其是上支持带动脉异常;②旋股外动脉升支分支异常;②股骨头、颈部实质期染色;④坏死区周围细小动脉再血管化;⑤侧支循环增加;⑥静脉回流异常。结论 ANFH血供异常主要发生在旋股内动脉及其分支区域,部分伴有静脉回流异常;血管造影和DSA能反映ANFH的血管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经导管灌注治疗ANF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2例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ANFH患者采用经导管股骨头供血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并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髋关节功能及影像学改变。随访观察1年~6年,平均4年2个月。按Ficat分期,0期4髋;I期44髋;II期116髋;III期35髋,IV期17髋。结果经导管动脉灌注治疗后,患者疼痛、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及行走距离较前明显改善(P<0.01);X线平片显示治疗后3个月无变化,6个月可见部分修复,1年可见明显修复,同时坏死加重亦明显,以后随时间延长病变趋于稳定;MRI随访58髋,发现32髋(55.2%)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9髋(32.8%)病变基本保持不变,7髋(12.1%)病变加重。血管造影或DSA评价191髋,77髋(40.3%)有好转表现,112髋(58.6%)未见明显血管改变,2髋加重。评价指标以血管形态学改变为主。结论经导管动脉灌注治疗ANFH对促进坏死骨吸收和新骨形成修复起到积极的作用,能终止逆转部分ANFH坏死病理进程。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侵袭性治疗手段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通过血管内介入途径、局部微创介入等手段可以实施靶向治疗,将治疗药物、骨髓间质干细胞、生长因子等导入病灶部位,提高疗效,减轻全身反应。该文对近年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最新发展趋势,以提高对该治疗方法的认识,把握其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骨肽与川芎嗪动脉内合用对于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方法:68例(共95个股骨头)经过临床及影象学证实为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共灌注144髋,其中A组34例采用骨肽与川芎嗪灌注(应用组),其余34例(B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介入治疗,随访1~2年。按Ficat分期,分别为Ⅰ~Ⅳ期。用药后将临床症状、影象学变化及血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组的疼痛症状及生活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及行走距离均有所改善(P〈0.05),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分支增多、变粗,部分血管再通,骨质破坏区边缘渐变清晰,坏死范围变小,囊状破坏区内见不同程度的硬化修复改变。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药物中配以骨肽与川芎嗪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促进坏死骨的修复。  相似文献   

16.
股骨颈骨折后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股骨颈骨折后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14例有股骨颈骨折手术病史、经MRI证实为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的MRI图像,分析其MRI影像表现并进行分型.结果全部患者共14个部位.在T1WI、T2WI上,坏死区域10例表现为高T1中高T2信号;3例表现为斑片状低T1低T2信号;1例表现为大片状低T1混杂T2信号.骨折线表现为条状低T1稍高T2信号,钉道呈规则条状低T1低T2信号. STIR序列上与坏死区邻近的股骨头和股骨颈的正常骨髓内13例可见弥漫性高信号, 1例为低信号.按照与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有关的坏死面积的大小分为三型,其中Ⅰ型9例,表现为股骨头外上象限的小面积梗死;Ⅱ型2例,为股骨头上自外上象限至圆韧带窝的窄带状梗死区域;Ⅲ型3例,呈股骨头大面积梗死.14个病例中7例出现股骨头塌陷,其中Ⅰ型有4例,Ⅱ型有2例,Ⅲ型中有1例.14例X线平片均不能诊断股骨头坏死.结论 MRI在股骨颈骨折后继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并且对坏死股骨头预后的判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诊断(附24例CT,X线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AVN的CT表现,了解CT检查对AVN的价值。方法 采用西门子DR—H全身扫描,对24例33个股骨头CT表现与X线对照分析。结果 早期AVN CT表现为股骨头星状征消失,滑膜肿胀,关节积液。晚期股骨头囊状变,股骨头变形,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狭窄等。结论 CT检查对早期AVN及晚期AVN有一定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体外冲击波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研究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69例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方法 69例患者均为 Ficat分期 Ⅰ-Ⅲ期,应用高能冲击波治疗机治疗,能量密度 0.18~0.25 mJ/mm~2,以股骨头坏死区及其相邻骨质为冲击点,每个冲击点每次冲击 1 000次,共做8次治疗,患髋3个月内免负重,半年内减少负重。所有病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6及12个月行MRI检查(同时测量坏死区域所占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髋关节Harris评分(100分)和双侧髋关节X线片检查。结果 69例患者经过1年随访发现,冲击波治疗前及治疗后 3,6及 12个月,坏死区域所占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分别为 49.9%,19.6%,6.8%及 5.6%,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 47.2,77.9,90.2及 92.2分;双侧髋关节 X线片示治疗后各组与治疗前相比无股骨头变形及塌陷。各期病例经冲击波治疗后,各时间段坏死区域所占股骨头体积的百分比及髋关节Harris评分与冲击波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无创伤。我们认为该方法将成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兔激素性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CT灌注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SANFH)模型不同时期的股骨头CT灌注成像(CTPI)及病理改变。 方法 对3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以相同方法制成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分别于给药后2、4、6、8及10周行双髋CTPI,绘出股骨头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不同阶段股骨头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完成检查后处死动物取材,光镜下观察不同给药时间股骨头内空骨陷窝数及微血管数。 结果 在给药后2周、4周,BF、BV开始下降;6周、8周,BF、BV明显下降,10周,BF、BV不降反升。MTT在各时间段变化不明显。股骨头内空骨陷窝数及微血管数出现先下降后上升表现。 结论 CTPI能够较全面反映早期激素性SANFH的血供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激素治疗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例长期应用激素患者,对其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激素治疗患者提出护理对策。结果:不重视补钙、症状不典型未予重视、不遵医行为、不理解医学影像检查、经济状况制约是诱发股骨头坏死的原因。通过履行告知、用药指导、活动指导等宣教,可防止或减少并发症发生。结论:系统分析发生股骨头坏死并发症的相关不当行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防止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