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表现为蛋白尿,同时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足突的消失。疾病早期,仅部分肾小球(〈50%)和毛细血管襻((50%)出现硬化性改变。随着病变进展,肾小球逐渐出现球性硬化。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特发)性、继发性FSGS两类,本文就原发性FSGS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足细胞是终末分化的上皮细胞,参与构成肾小球滤过膜的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并具有维持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的完整性及毛细血管襻的空间结构,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功能[1]。足细胞高度分化,几乎没有增殖能力,但在细胞型和塌陷型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 glomerular sclerosis,FSGS)中可以看到异常增殖的足细胞参与形成新月体.  相似文献   

3.
刘莉莉  孙启全 《器官移植》2018,9(4):322-324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患者肾移植术后容易复发,是导致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循环因子学说到近年对足细胞靶抗原的认识,移植后FSGS复发的机制研究越来越深入,而针对足细胞抗原的靶向治疗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肾移植术后FSGS的临床分型及危险因素、FSGS复发的机制、FSGS复发的预防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尿足细胞及其相关分子在肾小球疾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尿液检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足细胞损伤与其他足细胞病之间的特点和差异。方法:入选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KSGS)患者54例,膜性肾病(MN)23例及微小病变(MCD)12例,正常对照20例。免疫荧光法计数尿足细胞,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定量尿沉渣足细胞相关分子nephrin、podocin、synaptopodin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尿液WilmsTumor1(WT1)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肾脏组织podocalyxin的表达及分布。结果:(1)FSGS组、MN组、MCD组和对照组尿足细胞阳性率分别是63%、34.8%、33.3%和0,FSGS组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SGS组足细胞脱落数目显著高于MCD组、MN组和对照组(P〈0.05),伴足细胞尿FSGS患者与不伴足细胞尿FS—GS患者相比,24h尿蛋白和血清白蛋白(Al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FSGS组尿沉渣足细胞nephrin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CD和MN组(P〈0.05);FSGS组尿沉渣足细胞podocinmRNA表达显著高于MCD组(P〈0.05),与MN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沉渣足细胞synaptopodin mRNA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沉渣足细胞nephrin、podocin.synaptopodin mRNA的表达与24h蛋白尿无相关性。(3)FSGS组尿WT1蛋白量显著高于MCD和MN组。部分足细胞阴性患者尿液检测到WT1分子。(4)FSC-S患者肾组织podocalyxin较对照组、MCD和MN有明显的节段缺失。结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患者足细胞损伤严重,尿足细胞与FSGS疾病活动相关。尿沉渣足细胞nephrin mRNA表达可以把FSGS与MCD和MN区分开来,尿WT1蛋白可能是足细胞早期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5.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一种临床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特征、病理以局灶和节段分布的硬化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FSGS是指多种肾小球疾病导致的局灶肾小球节段硬化性病变。原发性FSGS是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表现和预后等各方面均具特点的肾小球疾病,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新近确定的一个导致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基因-TRPC6编码蛋白是一个非选择性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其介导的钙信号通道参与维系肾小球正常结构及生理功能.下文从TRPC6基因突变及其编码蛋白与FSGS致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TRPC6与FSGS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确定的一个导致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基因-TRPC6编码蛋白是一个非选择性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其介导的钙信号通道参与维系肾小球正常结构及生理功能.下文从TRPC6基因突变及其编码蛋白与FSGS致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尽管上世纪90年代,各国肾脏病学家即对足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直到发现了足细胞病变与几种可进展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对足细胞的深入研究工作才真正开始。在这些疾病中,编码某些足细胞特异蛋白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许多研究正在力求阐明这些蛋白之间精密的相互作用和维持足细胞结构的重要功能,并进一步明确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对足细胞损伤和肾小球性蛋白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提示,在那些有可能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中,足细胞是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蛋白尿的发生不仅是肾脏损伤的显著标志,大量蛋白尿的持续存在还是预示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蛋白尿水平是评估肾脏病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观点将肾小球滤过屏障简单地理解为3个层面的结构,目前认为至少由5层结构组成,由内而外分别是内皮细胞表面膜结构、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窗孔、肾小球基底膜(GBM)、足细胞下间隙和足细胞[1].足细胞是构成肾小球滤过膜的最后一道屏障,其功能受损已被证实是蛋白尿发生的关键环节.以足细胞损伤为突出表现的肾小球疾病被称为足细胞病,包括微小病变性肾病(MCD),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和膜性肾病(MN),尤其以MCD和FSGS为足细胞病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肾小球血管上皮细胞(足细胞)是高度分化、具有特异性分枝结构(足突)并且增生有限的特殊细胞,大量的足突是足细胞的一个显著特点。足细胞位于肾小球基底膜的尿腔侧,细胞相互交错的足突以及足突间的裂隙膜结构防止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渗漏入原尿,是最关键的肾小球分子滤过屏障。各种致病因素或者遗传因素引起足细胞受损,裂隙膜分子减少,足细胞死亡或凋亡,最终都导致大量蛋白尿。足细胞数量减少也被认为是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的最关键致病因素之一,而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是各种肾小球疾病进展到肾小球硬化的共同途径。因此,足细胞细胞生物学的改变和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的病理诊断及分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lrosis,FSGS)是一种临床和病理均具特点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特征.病理以局灶和节段分布的硬化性病变为主要变化。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FSGS两大类,继发性FSGS是指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明确的肾小球疾病所导致的局灶肾小球的节段硬化性病变.而原发性FSGS则在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表现和预后诸方面均具特点的肾小球疾病,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新病理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由Rich在1957年首先描述,其发生率有逐年增高趋势.FSGS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特点为蛋白尿,常为肾病性蛋白尿,同时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足突的消失.疾病早期,仅部分肾小球(<50%)和/或部分毛细血管襻(<50%)发生硬化性改变.随着病变进展,肾小球逐渐弥漫硬化,甚至出现球性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道移植肾复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二例。方法 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患者2例(15岁,25岁),病理诊断均为FSGS,分别于肾移植术后2周和1年半复发肾病综合征,移植肾病理特征;肾小球节段性硬化,以IgM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局灶性块状沉积于系膜区,弥漫性上皮细胞变性及足突融合,诊断FSGS复发,采用血浆置换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IEI)治疗。结果 经血浆置换和ACEI治疗后,尿蛋白明显减少,随访12个月以上,无进一步恶化,血肌酐稳定。结论 FSGS采用血浆置换及ACEI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引起儿童和成人类固醇抵抗性肾病综合征的重要原因.近20多年来,西方国家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FSGS发病与足细胞缺陷有关,但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该病治疗难度大,只有部分患者可以获得完全缓解.本文就FSGS的治疗药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主要原因之一,预后较差,可迅速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1~3])。近年来FSGS发病呈上升趋势,占我国肾活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比例为6%~12%,是儿童及中青年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2,4,5])。FSGS是以局灶节段分布的肾小球硬化为基本病理改变的一组小肾小球病变,病因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近年来足细胞分子结构的深入研究和分子遗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大鼠肾小球的表达以及活性维生素D[1,25-(OH2D3]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左肾摘除、阿霉素重复注射诱导FSGS大鼠模型。治疗组皮下埋置渗透性微量泵,给予1,25-(OH):D30.03ng·g^-1·d^-1,连用8周。检测3组大鼠尿蛋白、尿足细胞。血清白蛋白(SA)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C),测定。肾小球硬化指数(GSI),电镜检测每视野足细胞数、足突平均宽度,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肾小球ILK蛋白的表达,WT-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每个肾小球足细胞数目。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尿蛋白、尿足细胞、Cyst、GSI明显增加,SA、肾小球足细胞数目减少,足突宽度增加,肾小球ILK表达明显降低;②与模型组相比较,治疗组尿蛋白、尿足细胞排泄明显减少,GSI明显降低,肾小球足细胞数目增多,足突宽度减小,肾小球ILK表达明显增加。结论1,25-(OH2)D3可增加照;S大鼠肾小球ILK的表达,减少足细胞脱落,维持肾小球足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7.
足细胞是肾小球蛋白质滤过屏障的关键细胞之一,细胞损伤临床上即表现为蛋白尿。足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的细胞,通常不能再次进入细胞循环进行分裂增生。若足细胞数量因细胞脱落、坏死或凋亡而减少,邻近的细胞也不能通过细胞增殖来替代或修补。缺乏足细胞覆盖而裸露的基底膜即和包氏囊黏连,形成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硬化。所以足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最终导致肾小球球性硬化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大鼠残肾的保护作用。方法给予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大鼠霉酚酸酯(MMF)50mg·kg^-1·d^-1、雷公藤20mg·kg^-1·d^-1。8周后观察大鼠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浆白蛋白(Alb)的含量以及肾脏病理改变。结果两药均能减少尿蛋白,降低BUN。在肾脏病理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大鼠出现局灶性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用药后病变减轻,以MMF减轻更为显著。结论MMF能抑制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大鼠肾脏中细胞的异常增殖,减少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球硬化,减少蛋白尿,减轻肾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IgA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IgAN—FSGS)近年来被认为是预示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我们探讨FSGS病变在IgAN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isis,FSGS)是指病理学上所累及部分的肾小球中部分毛细血管襻小叶的非炎症性硬化性病变,是肾活检中最常见的肾小球损害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