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术期低体温   总被引:119,自引:0,他引:119  
术中低体温(<36℃)并非罕见,有报道显示,轻度低温发生率为50%~70%。低体温在某些时候对机体可能是有益的(低灌注时的器官保护),但多数情况下,将产生不良影响。现将在临床遇到术中低体温的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1.术中低温后心跳停止 例1.男,52岁,身高165 cm,体重60 kg,ASA Ⅲ级,因患  相似文献   

2.
全麻期间,机体的能量消耗及产热量明显减少,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受削弱延迟了对低体温的防御作用。手术后发生低体温的病人感觉不舒适,而且很可能产生一些与此有关的并发症,如寒战、缺血性心脏病或对伤口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后者可延长病人住院时间。研究已证实,麻醉引起的低体温及代谢减退可以用输注氨基酸(AA)办法加以预防。AA刺激能量消耗和生热作用可使患者体温保持正常并防止寒战的发生。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AA产生的生热作用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是否影响病人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李伟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385-387
体温是是生命体征之一,体温的维持在围手术期间起着重要作用。低体温是指低于36℃,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围术期低体温是手术过程中极易造成的一种现象,在患者手术过程中中,50%-70%患者术中会发生低体温。手术中患者出现低体温,还会引起很多其他的并发症,原来所有的医务人员都未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1日到2019年1月1日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开腹手术的81例患者,比较低体温组和非低体温组的临床资料,并探索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结果 81例患者中,术中发生低体温32例。低体温组与非低体温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HGB、WBC计数、PLT计数、TB、AST、ALT、ALB、PT、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温组患者的术中输液量及术中出血量均高于非低体温组患者,且肝切除比例高于非低体温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和手术类型是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开腹手术中低体温与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和手术方式有关。对于术中出血较少的患者,可通过限制术中输液量,以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而对于术中出血较多者,加温补液可能会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苏醒室低体温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体温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222例,将发生苏醒室低体温的患者作为病例组,以1∶1比例匹配苏醒室未发生低体温的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特征。结果 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中93例(41.89%)发生苏醒室低体温;匹配成功两组各92例,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年龄、BMI、麻醉类型、麻醉时长、入室核心体温、手术准备时间是患者苏醒室低体温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P<0.01);苏醒室低体温患者苏醒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延长,并伴有尿量减少(均P<0.01)。结论 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苏醒室低体温发生率偏高,护理人员应评估围手术期患者年龄、麻醉类型、麻醉时长、准备时间、BMI、入手术室核心体温,积极预防苏醒室低体温的发生,同时关注苏醒室低体温给患者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背景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并对患者产生一系列副作用,然而低体温对患者出血和凝血功能方面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综述围手术期低体温对出血及凝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内容 从临床和基础研究角度出发,针对围手术期出血和凝血功能两个层面,阐述低体温对出血、凝血平衡的影响. 趋向 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患者出血及凝血功能诸多层面存在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7.
麻醉和手术过程中,中枢神经的体温调节功能受到干扰,多种因素影响人体热平衡,形成了围术期常见的低体温.低体温造成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与许多围术期并发症有关.采取有效措施防治低体温是现代麻醉管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设定在37℃,低体温是指中心体温低于36℃,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  相似文献   

9.
围术期保温预防结直肠手术部位感染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围术期保温预防结直肠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效果.方法 将350例结直肠癌行手术治疗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49例)和观察组(20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控制手术室温度24~26℃,加盖保温毯,输入液体均加温至40℃.结果 观察组低体温及SS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结直肠癌围术期采取适当保温措施可预防轻度低体温发生,降低术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围术期低体温护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李燕  佘渝  张乃萍 《护理学杂志》2004,19(24):66-68
综述了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产生的影响.针对性地采取围术期低体温的综合护理措施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对降低大面积烧伤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影响。方法:QCC小组组员确定此研究主题,对科室大面积烧伤患者术中低体温现状进行调查,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术中低体温问题预防流程进行改进。对比QCC干预前后低体温发生率。结果:与QCC活动干预前比,QCC活动良性干预后大面积烧伤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CC活动降低大面积烧伤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低体温是指病人的中心温度(care temper,TC)低于35>[1],创伤性损伤者极易出现低体温.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和损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有资料报道:严重创伤病人,常相继或同时出现低体温(<35℃)、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而救治困难,并将其称为"致命"或死"三联征".Morris等认为,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的关键指标是体温<35℃.Cosgrin等认为,进行性凝血功能紊乱,最主要的原因有:体温< 34℃,大量输血(>10单位RBC),创伤严重程度>25分[2].低温致创伤病人死亡率增加[3].严重创伤者低体温病人病死率高于体温正常者[4].因此,创伤性损伤者低体温要引起高度重视,现将预防和护理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室早产儿低体温预防的精准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经剖宫产分娩早产儿321例作为对照组,实施早产儿常规护理;2018年3~12月经剖宫产分娩早产儿784例作为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防低体温精准管理。结果干预组低体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个节点体温监测值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针对早产儿低体温问题实施精准管理,能有效预防早产儿手术室低体温发生率,保障早产儿的分娩安全。  相似文献   

14.
对早产儿低体温的定义、发生现状及低体温干预方法进行综述。早产儿低体温干预主要通过产房的干预、从产房转运至NICU路途中的干预以及到达NICU后的处置3个环节控制,具体干预措施包括控制产房温湿度、聚乙烯袋包裹身体、加热湿化气体、转运过程保暖、复苏保暖、皮肤清洁等,可有效改善新生儿低体温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制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风险评分量袁,验证其临床预测效果.方法 选取489例急诊创伤患者作为建模组,根据是否出现低体温分为为低体温组和常温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创伤低体温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创伤低体温风险评分量表,确定预测界值.再选取228例急诊创伤患者作为验证组,使用构建的量表预测评分,根据实际低体温的发生情况验证预测效果.结果 建模组构建的创伤低体温风险评分量表包括4个条目:受伤环境温度≤8℃(1分),修正创伤评分<4分(2分),衣物潮湿(2分),入室时发生休克(2分).验证组中低体温组患者和体温正常组患者风险评分量袁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预测界值3分时,量表预测敏感度为0.709、特异度为0.920、阳性预测值为82.24%、阴性预测值为85.63%、总体正确率为86.08%,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95%CI(0.769,0.888)].结论 构建的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风险评分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预测效果,可用于创伤患者低体温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院内评估处置现状,为规范临床创伤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创伤低体温救治问卷对42所医院急诊科的230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42所医院中17所创建了创伤中心;调查对象中分别有29.13%、17.39%的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创伤修正评分、损伤严重评分;39.57%的医护人员会测量创伤患者的耳温,5.22%的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测量频率,14.78%的医护人员会对血压90 mmHg的患者进行体温的监测;分别有13.48%、6.96%、25.22%的医护人员会使用升温毯、电热毯、加温输液给创伤低体温患者进行复温;是否成立创伤中心的医院在低体温评估、体温监测及复温措施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的评估、监测、复温情况均不容乐观,管理者应积极引进有效的设备运用于临床,同时积极开展关于低体温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创伤低体温认知水平,完善创伤患者低体温的救治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改善患者手术相关体验。 方法 将281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住院时间段分为对照组137例、观察组144例;对照组行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构建预防低体温清单,用于患者手术全程管理中。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低体温、寒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舒适度、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施清单式管理后护士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 结论 预防低体温清单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能有效降低低体温发生率、改善患者手术相关体验,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治疗胆管结石出现低体温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16例采用改良PTCS治疗胆道结石出现低体温的发生率、胆道冲水量、手术时间及预防效果。结果 16例患者中,总取石操作次数35次,1~4次/例,平均2.2次/例。手术时间(107.5±44.8)min/次,胆管冲水量3~36 L/次,平均14.2 L/次。正常组胆管冲水量及手术时间少于或短于低体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水保暖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体温的发生与胆管冲水量和手术时间具有相关性,良好的防水保暖措施可减少改良PTCS低体温表现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新生儿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发生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对204例于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的新生儿,采用自制新生儿体外循环术中数据登记表收集其一般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共15项,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40.2%发生术后低体温;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体质量、术前体温、止血关胸时间及是否急诊手术新生儿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低体质量、术前体温低于35.5℃及非急诊手术是新生儿术后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新生儿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发生率较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尤其应重视低体质量、术前体温低及非急诊手术新生儿的防范,以保障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肩关节镜术中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以及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161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排除1例年龄过小、2例合并颈椎病、3例数据不全的患者,实际入组参与研究患者155例,其中左侧肩66例、右侧肩89例;男50例、女105例(男:女=1:2);平均年龄(58.87±11.50)岁(19~79岁)。126例肩袖损伤,9例肩关节不稳定,1例肱骨大结节骨折,16例冻结肩,3例钙化性肌腱炎。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时长、麻醉分级、麻醉方式、术中体温保护措施、手术室的温度,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评估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 结果针对155例肩关节镜患者的资料分析结果可见手术开始时有43例患者的体温均处于低体温状态,112例患者处于正常范畴,低体温发生率为27.74%。而在手术结束时出现低体温状态的患者有62例,而93例患者处于正常范畴,术后的低体温发生率为40%。所有的低体温状态均处于轻度的围手术期低体温范畴。麻醉后出现低体温的患者中,性别和BMI的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中及结束时出现低温的情况则与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灌注量和保温措施相关。并且当手术时间超过90 min后,灌注液对核心体温的影响起到了主导作用。 结论肩关节镜手术中多种因素与围手术期低体温相关,常温灌注液体也对核心体温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导致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