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矫治前后前牙牙槽骨高度的变化 ,探讨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 ,为成人牙周病的正畸治疗提供一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成人牙周病患者 10人 ,矫治前后拍摄定位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上下颌尖牙至尖牙间每个前牙间牙槽骨的高度。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至尖牙间每个前牙间牙槽骨的高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矫治后上下颌尖牙至尖牙间每个前牙间牙槽骨的高度均有降低 ,但统计学无差异。结论 :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要加强口腔卫生的监督 ,及时进行牙周治疗 ,正畸使用轻力可以减少牙槽骨的丧失而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成年牙周病患者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探讨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为成人牙周病的正畸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成人牙周病患者15例,矫治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上下颌中切牙至第一磨牙远中各个牙槽骨的高度.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各牙间牙槽骨高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除上下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增高之外,矫治后较矫治前各牙间牙槽骨的高度均有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要加强口腔卫生的监督,定期进行牙周检查及治疗,正畸矫治中使用适宜的力量可以减少牙槽骨高度的丧失,并使有垂直骨吸收的牙槽骨高度有所恢复,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成人牙周病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牙槽骨的高度,比较其变化,探讨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为成人牙周病的正畸临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择成人牙周病患者12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上下颌中切牙至第一磨牙远中各个牙槽骨的高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各牙间牙槽骨高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除上下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增高之外,矫治后较矫治前各牙间牙槽骨的高度均有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牙周病患者在矫治中定期做牙周检查及牙周治疗,严格控制菌斑。同时严格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指导,在统一正确的刷牙方法下进行矫治。正畸矫治中遵循细丝轻力的原则,使有垂直骨吸收的牙槽骨高度有所恢复,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矫治采用TOMY0.018固定矫正器,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遵循细丝轻力的原则,在同一正畸医师指导下操作完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CBCT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及传统固定矫治器正畸拔牙对前牙区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成人拔牙矫正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及传统固定矫治器组(N=30).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测量两组正畸患者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的牙根长度及牙槽骨的厚度变化情况.结果 固定矫治器组较无托槽隐形矫...  相似文献   

5.
刘玮玮  马俊青 《口腔医学》2022,42(11):1011-1014
目的 通过分析锥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比较成人和青少年安氏Ⅰ类正畸患者经减数正畸治疗前后的牙槽嵴高度,探究减数治疗对成人及青少年安氏Ⅰ类患者牙槽骨高度的影响及差异。方法 研究纳入成人和青少年安氏Ⅰ类拔牙正畸患者共40例(成人20例,青少年20例),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通过术前及术后CBCT分别对青少年及成人患者的20颗牙颊、舌侧牙槽嵴高度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 在测量的3 200个根面中,成人在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明显;成人矫治前有210个根面骨开裂,拔牙矫治术后为477个,青少年矫治前骨开裂有14个,拔牙矫治术后为40个。结论 正畸拔牙矫治将导致成年患者牙弓前部牙槽骨高度降低,而青少年组拔牙矫治前后各区段牙槽骨高度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牙齿移动对根尖及根周硬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观察和分析牙齿在移动过程中对牙根长度及根周硬组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25名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以150~180克的力推尖牙远中移动。使用德国西门子产的X线牙片机拍摄尖牙牙片,用芬兰产的Digora(DXR-40)数字化牙科扫描仪及其软件进行测量,比较尖牙移动前后的牙根长度,牙槽骨高度及牙槽骨密度。结果被矫治的尖牙在加力一个月后根尖平均吸收1.59mm,牙槽骨高度平均丧失2.59mm,牙槽骨密度平均下降14.88国际单位。结论正畸治疗过程中的矫治力可能对牙根长度产生影响,而且也可能影响牙槽骨的高度和密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内收前后切牙区唇侧、舌侧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方法:选取双颌前突成人患者15例,治疗需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行前牙内收,内收前后分别拍摄 CBCT 片,对其上、下颌8颗切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上、下颌切牙内收后唇侧牙槽骨高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下颌更为显著(P <0.05),舌侧牙槽骨高度降低(P <0.05)。结论: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切牙行大范围舌向移动时舌侧牙槽骨高度降低,临床治疗中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成人慢性牙周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伴有前牙唇倾、牙间隙增宽、覆牙合覆盖增大的18例患有牙周病的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常规牙周治疗及正畸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牙周、牙槽骨情况的变化来评价正畸治疗对患有牙周病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治疗作用。结果:18例患者平均疗程21个月,正畸治疗后牙齿稳定度增加、移位牙复位、牙周袋变浅或消失、牙龈无明显炎症,患者的错牙合畸形均达到个别正常牙合,结束时牙周情况较矫治前明显的改善。结论:正畸治疗改善了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牙周环境和牙列功能,对牙周病的治疗有显著的作用,为成人牙周病的正畸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牙周病是多因素所致的慢性进展性疾病。牙周病患者因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吸收,常引起牙齿的松动、移位、伸长等,从而引起继发性的牙牙合畸形及咬合创伤。成人牙周病通常会伴有前牙唇侧漂移、牙间隙增宽,覆牙合覆盖增大等错牙合畸形,不仅影响咀嚼功能,还严重影响美观。正畸治疗成为牙周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用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病致错牙合畸形的患者进行矫治,恢复相对理想的牙弓形态和咀嚼功能以及稳定的口腔环境,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临床笔者对18例因牙周病所致前牙散隙的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牙周及正畸联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引导组织再生(GTR)术后患牙正畸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9—2011年来锦州市口腔医院就诊的因牙周病导致个别牙严重错牙合畸形患者19例(患牙26颗),GTR术后6个月开始正畸治疗,比较矫治前后患牙牙周状况。结果 19例患者经牙周-正畸治疗后,有17例达到矫治目标,牙周状况明显改善。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的前牙牙槽骨高度略有增加,后牙牙槽骨高度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GTR手术可使牙周-正畸治疗的安全性、疗效性及稳定性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牙周病患者施行牙周和正畸联合治疗,探讨正畸治疗对牙根长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牙周病患者,采取牙周治疗和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正畸的联合方法,拍摄正畸治疗前后的曲面断层片,借鉴Sche i提出测量牙槽骨吸收程度的方法,测量正畸治疗前后牙根长度和牙槽骨高度,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例牙周病患者,经过牙周和正畸联合治疗,治疗前后牙根长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病患者严格控制炎症、采取轻力,通过牙周和正畸联合治疗,不会对牙根长度和牙槽骨高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正畸和牙周基础、牙龈环切术联合治疗因牙周炎导致前牙病理性移位的患者 ,观察治疗后牙周组织的改变。方法 牙周炎导致前牙病理性唇向散开移位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 ,对需压入的前牙进行牙龈环切术 ,再开始正畸加力。使用牙周临床检查、常规根尖片、前牙区CT来观察比较正畸治疗前后患牙的牙龈出血、探诊深度、牙槽骨高度和附着水平的变化。结果 结合牙龈环切的正畸治疗后患牙牙槽嵴顶高度增加 ,产生新附着。结论 正畸结合牙周系统治疗和牙龈环切术矫治牙周炎所致前牙唇向散开移位患者 ,可以排齐牙列、关闭散开的间隙 ,并促使牙周改善 ,形成新附着  相似文献   

12.
牙周炎致错位前牙的正畸牙周联合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目的 对牙周炎致唇向散开的前牙经环切离断牙槽嵴顶纤维后进行正畸治疗 ,观察其疗效。方法 正畸牙周联合治疗 16例患者唇向散开的上前牙 ,使用临床牙周健康指数分析、根尖片观察牙槽骨高度变化及模型分析的方法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离断牙槽嵴顶纤维后正畸压入使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 1 2mm ,前牙覆盖由 7 0mm减至 2 0mm ,覆由 4 0mm减至 2 0mm;牙周组织健康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经环切离断牙槽嵴顶纤维后 ,正畸压入治疗在矫正患牙咬合关系的同时可改善牙周组织状况 ,增加牙槽骨高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成人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龈沟液TNF-α的动态监测,探讨TNF-α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结果:TNF-α在成人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含量显著高于无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后TNF-α浓度显著减少(P<0.05);成人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后下前牙牙槽骨降低,后牙牙槽骨无明显改变。结论:TNF-α参与成人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的改建,TNF-α是重要的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定量评估微手术辅助正畸治疗对下前牙区牙槽骨开裂的效果。方法:从佛山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014年8月~2015年8月就诊的成人病例中,选取下前牙区有牙槽骨开裂的错牙合畸形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告知的前提下,选取患者下前牙区进行微手术正畸治疗,通过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评价不同治疗阶段中下前牙区牙周状况。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手术前及术后半年下前牙舌侧牙槽骨厚度高度无显著差异。术后半年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显著增加(P<0.05),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高度在术后半年显著增加(P<0.05)。结论:微手术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开裂疗效显著,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度在术后半年显著增加,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15.
应用CBCT评价牙周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状态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正畸-牙周联合治疗中牙槽骨的状态。方法:选择牙周病正畸治疗患者20例,处于正畸治疗排齐整平阶段,平均6个月。应用CBCT自行设计定点方式,对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密度和牙槽骨高度进行检测,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行观察者内部和观察者之间的可信度评价。结果: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密度的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2),牙槽骨高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74)。不同检测时间和不同观察者间的牙槽骨密度和牙槽骨高度值,一致性检验结果示组内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无显著差异。结论:CBCT可用于评价牙周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的状态,自行设计的定点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前术后下前牙牙周组织和基骨宽度的变化,评估其手术的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轻中度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健康成人,进行下前牙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并对下前牙正畸矫治前后的各项牙周指数和基骨宽度进行比较。结果:下前牙正畸矫治前后探诊深度、出血指数、牙龈萎缩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后角化龈宽度(5.8±2.4) mm大于术前(5.2±1.9) mm(P=0.041);下前牙根尖区基骨厚度治疗后(6.04±4.57) mm比治疗前(5.32±3.87) mm增厚(P=0.024),但其中下前牙根尖区唇侧基骨厚度治疗后(2.27±1.72) mm,比治疗前(2.88±2.35) mm减小(P=0.014),舌侧基骨厚度治疗后(3.97±3.49) mm则比治疗前(2.54±2.06) mm增大(P=0.040);下颌B点基骨厚度治疗后(7.17±5.21) mm比治疗前(6.47±3.99) mm增厚(P=0.042)。结论: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矫治中度安氏Ⅲ类错牙合,对其下前牙牙周组织是安全的,甚至能刺激下前牙基骨的增生。  相似文献   

17.
套筒冠义齿用于牙周病修复治疗后的根周骨质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套筒冠义齿用于牙周病修复治疗后基牙的骨质变化进行定量追踪观察。方法:采用平行投照技术,获得11例牙周病患者套筒冠义齿修复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年牙周病患牙(91颗基牙)的系列标准牙片。运用牙科图像分析处理软件对每一基牙的根周骨高度和骨密度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所研究的时间内,患牙牙槽骨的骨高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而骨密度在治疗后一年内有显著增加,而后趋于平缓。结论:套筒冠义齿有利于牙周病患牙根周骨质的稳定与恢复。  相似文献   

18.
The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periodont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out a frequent periodontal maintenance program have been minimally documented. In this study we used Duckworth's modification of the Schei Ruler Technique to assess the difference in bone level around individual teeth treated for periodontal disease in subjects receiving infrequent posttherapy maintenance (less than or equal to 1 time/year). Crestal bone height difference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initial presenting series of long cone parallel radiographs of 23 subjects with their subsequent posttherapy analogous radiographic series taken 5.4 +/- 2.9 years later. Bone loss was defined as a reduction in the alveolar crest of greater than 50% of the radiographic crown height which corresponds to approximately 4 mm in posterior and 5 mm in anterior teeth. The loss for each tooth was expressed as a per cent of the measured height of the crown after conversion from millimeters using the mean crown-root ratio for each tooth. We found increased alveolar bone loss and tooth loss in subjects examined posttherapy when compared with conditions present when each subject initially presented for periodontal treatment. Our data suggest that molar teeth are more at risk than incisors and cuspids and that a lack of periodontal maintenance care and inadequate plaque control contribute to progressive bone loss following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