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不放液手术的效果和影响视网膜下液(SRF)吸收和网膜复位的因素,对30例(30眼)RRD采用巩膜外冷凝、巩膜环扎或外加压、不放液的手术方法。结果1次手术26眼网膜完全复位(86.7%);SRF术后24h吸收15眼(57.7%),7天内吸收10眼(38.5%);术后视力提高。表明不放液手术效果与放液手术相同,且避免了放液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术前PVR的程度和术后裂孔是否封闭。  相似文献   

2.
沈念 《华夏医学》2005,18(1):84-85
目的:观察裂孔性视网膜脱离(RRD)环扎加压不放液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5例(35眼 )RRD采用巩膜环扎、外加压、不放液手术,术后2~20d局部视网膜氩激光光凝治疗. 结果:1次手术31眼视网膜完全复位(88.6%),2眼再次不放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总复位率为94.3%; SRF术后24h内完全吸收12眼(36.4%),7d内吸收18眼(54.5%),术后视力均有提高.结论:环扎加压不放液术具有手术难度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且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探讨下直肌牵引悬吊和不放液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上方脱离者采用下直肌悬吊;手术采用不放液局部巩膜外垫压术.结果:上方网脱74眼经下直肌悬吊后加压包扎17眼网膜自行复位,有效率达90.54%;131眼采用不放液局部巩膜外垫压术,手术一次成功121眼(92.36%);网膜下液的吸收不受年龄、屈光状况、脱离范围和网膜下液量的影响;手术失败者为术中裂孔封闭不完全和裂孔处有牵拉.结论:下直肌悬吊方法可阻止上方网脱向下扩展,促进网膜下液的吸收,有利于手术中裂孔的封闭和网膜复位.不放液局部垫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的关键是封闭裂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直肌牵引及单纯巩膜外硅胶垫压不放液手术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6例(56眼)RRD术前进行直肌缝线牵引制动,采用视网膜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外加压、术中不放液的手术方法,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例(56眼)RRD经直肌牵引制动3~5 d后,52眼(92.9%)的视网膜脱离特别是上方球形脱离有明显后退,视网膜下积液(subretinal fluid,SRF)均有消散,其中28眼(50%)完全复位;53眼(94.6%)均行不放液术达到准确封闭孔源的目的.出院前合计治愈率为96.4%,未愈3.6%.结论 直肌缝线牵引制动可促进视网膜下积液消退、平复,有利于术中准确定位孔源、扣压位置适当,从而有效封闭孔源,扩大不放液手术适应范围,提高RRD不放液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下直肌悬吊和不放液方法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探讨下直肌牵引悬吊和不放液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上方脱离者采用下直肌悬吊;手术采用不放液局部恐膜外垫压术。结果:上方网脱74眼经下直肌悬吊包加压包扎17眼网膜自行复位,有效率达90.54%,131眼采用不放液局部巩膜外垫压术,手术一次成功121眼(92.36%),网膜下液的吸收不受年龄,屈光状态,脱离范围和网膜下液量的影响;手术失败者为术中裂孔封闭不完全和裂孔处有牵拉,结论:下直肌悬吊方法可阻止上方网脱向下扩展,促进网膜下液的吸收,有利于手术中裂孔的封闭和网膜复位,不放液局部垫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的关键是封闭裂孔。  相似文献   

6.
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不放液的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视网膜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外加压,手术中不放液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78例(80眼)RRD采用视网膜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外加压,术中不放液的手术方法,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眼RRD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3.8%,视网膜下液在术后1-2d吸收为51.3%,3-7d吸收为35%,术后视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放视网膜下液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38例(39眼)行不放视网膜下液的巩膜扣带术,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术后并发症和视力.结果:视网膜复位37眼(94.9%),术后视力提高31眼(79.2%),不变7眼(17.9%),下降1眼(2.6%),术后1眼发生葡萄膜炎,硅海绵暴露1眼.结论:不放液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症少,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视网膜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外加压、手术中不放液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78例(80眼)RRD采用视网膜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外加压、术中不放液的手术方法,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眼RRD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3.8%,视网膜下液(SRF)在术后1~2d吸收为51.3%,3~7d吸收为35%,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结论:RRD术中不放液为手术步骤的重要改进。因其可保持眼内液体及眼压相对稳定,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适应证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单纯巩膜外加压+冷凝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5例14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结果138例138眼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成功率95.2%。失败7眼,其中6眼再次手术后复位,另1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第1天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102眼(70.3%),30眼术后2~3 d完全吸收,4眼术后3~7 d吸收,2眼术后15 d以后吸收。随访3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在双目间接眼底镜下实施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是治疗绝大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巩膜扣带术中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与放视网膜下液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巩膜扣带术中裂孔定位良好但裂孔周围视网膜下液较多时联合气体填充固定或放视网膜下液治疗.结果 38例38眼行巩膜扣带术,其中26眼术中联合行玻璃体腔C3F8气体填充治疗,术后23眼(88.5%)经1次手术后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12眼术中采用放视网膜下液治疗, 术后11眼(91.7%)脱离的视网膜经1次手术完全复位.结论巩膜扣带术中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代替术中放视网膜下液.巩膜扣带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的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新裂孔形成.  相似文献   

11.
报告98例98眼不放视网膜下液,视网膜脱离手术结果。仅电凝封孔,巩膜外加压。一次手术成功89例,占91%,2次手术复位5例,占5%、一次手术复位后又发现新孔2例,失败2例。不放液简化了手术,避免了放液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正确选择适应证,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伴视网膜下增殖的陈旧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手术仍是难题,文中回顾性分析巩膜扣带联合冷凝放液术治疗陈旧性RRD伴明显视网膜下增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陈旧性RRD患者15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B级(包括B级)以下病例15例(15只眼),男12例,女3例;年龄17~45岁。近视患者14只眼,所有患眼均有明显视网膜下增殖,术前视力:6例≤0.01,6例为0.02~0.08,3例≥0.1。所有患者视网膜脱离范围在1/2象限及以上,黄斑脱离,手术方法为传统的巩膜扣带联合冷凝放液术。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视网膜复位14例,成功率为93.33%,其中男11例,女3例。多数复位患者的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Z=-3.24,P<0.01);1例未复位患者放弃再手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随访结果显示,当常规眼底检查正常时,黄斑区视网膜仍未完全复位。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RRD伴视网膜下增殖安全有效,黄斑区视网膜的完全复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周李  黄海 《四川医学》2014,(11):1433-1435
目的探讨定量放视网膜下液联合巩膜外垫压治疗泡状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表现为泡状视网膜脱离58例58只眼行巩膜外垫压术。根据术前观察的视网膜脱离范围估计放液量。视网膜下液由助手用冲洗钝针头在穿刺口附近抽吸定量。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视力、眼内反应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中平均放液量为(0.83±0.35)m L。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57只眼,1只未复位者为人工晶体眼。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1只眼出现视网膜下出血,其它病例无放液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除未复位1眼外,未发现玻璃体增殖较术前进展眼。结论定量排放视网膜下液联合巩膜外垫压治疗泡状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环扎加压不放液手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4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均采取环扎、外加压、不放液的手术方法,分析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时间以及术后成功率。结果:41例中38例视网膜复位,手术成功率为92.7%;其中28例在术后3天内视网膜下液基本吸收;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结论:环扎加压不放液手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自制医用双腔球囊巩膜外顶压手术与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效果。方法 RRD病人60例(60眼),A组38眼,采用自制双腔球囊巩膜外顶压术治疗;B组22眼,采用巩膜外节段性垫压术治疗。结果 A组32眼视网膜复位顺利,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2.0%;术后视力提高28眼,不变6眼,下降4眼;出现并发症17眼。B组20眼视网膜一次手术复位,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0.9%;术后视力提高16眼,不变3眼,下降3眼;出现并发症9眼。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术后视力提高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最小量外加压手术治疗RRD精确、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成功率高;其中操作更为简便的球囊手术值得优先推荐。  相似文献   

16.
杨俊  区显宁  衷昕 《西部医学》2006,18(6):697-698
目的探讨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19例(19眼)视网膜脱离病人行巩膜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封闭视网膜裂孔治疗。结果术后随访中17例视网膜复位,2例视网膜脱离复发,1次手术成功率89.47%。术后随访两个月以上,视力≥0.3的有13眼,其中≥1.0的有2眼。结论不放液的节段性外垫压结合巩膜冷凝术治疗单纯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满意。本手术应用于早期手术的视网膜脱离,或者视网膜裂孔不复杂的病例,术后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17.
巩膜瓣下小切口放液法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杨连洲,尤毓陆,王杰,李兴英(附属医院眼科261031)采用巩膜外加压术及环扎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封孔和放液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成功的放液有利于术后视网膜的早期复位,但也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可能性[1,2]。近年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间接眼底镜直视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7例(27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治疗,术中采用在间接眼底镜直视下定位裂孔、巩膜外冷凝、放视网膜下液、巩膜扣带或环扎术,术后观察裂孔封闭及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27例(27眼)患者术后矫正视力改善22眼(81.48%)...  相似文献   

19.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液TGF-β1定量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定量测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视网膜下液(SRF)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探讨TGF-β1 在RR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30例行RRD复位术患者的SRF,用TGF-β1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30例RRD患者SRF中均含有TGF-β1,其含量随着网脱范围、网膜裂孔的增大而增加.结论:TGF-β1参与RRD的病理过程,可能是影响网脱发展和转归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电凝、冷穿刺视网膜下放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单纯性原发性视网膜脱离65例67眼,均行“巩膜外填压+环扎+冷凝+视网膜下放液”,其中38眼行电凝放液,29眼行穿刺放液。结果:电凝放液组35眼成功解剖复位,冷凝放液组27眼成功,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凝放液和冷穿刺放液均是可靠的视网膜下放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