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定位系统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周密的术前计划和熟练可靠的术中定位,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目前,定位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已有了很大的进展。术前计划由仅仅依靠股骨和髋臼的X线平片及每个假体部件的剖面轮廓图发展到利用图像引导系统(IGS)进行“虚拟关节置换”。术中定位由单纯依靠经验目测、使用髋臼定位器发展到利用IGS进行术中导航。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辅助手术(computer-assisted surgery,CAS)是综合当今先进的成像设备(如CT,MRI)、计算机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及融合。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规划手术路径、方案,模拟手术,术中追踪手术器械,引导手术,确定手术范围,从而使外科手术更精确、安全、微创的综合性技术。计算机辅助手术在骨科的应用称为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CAOS)。CAOS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初在欧洲和北美问世以来发展十分迅速。笔者就其在脊柱外科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多首选手术治疗,但此类患者常合并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大为增加,如何有效评估老年髋部骨折的手术风险,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保证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用以预测骨科患者手术风险的通用评分系统多达数十种,但老年髋部骨折有其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通用的评分系统。该文在介绍外科及骨科常用手术风险评分系统的基础上,重点综述用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计算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程度评分(POSSUM)、Portsmouth改良POSSUM(P-POSSUM)、改良骨科POSSUM、生理功能与手术应激评估(EPASS)等评分系统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患者30日内非计划再手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54 620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手术并发症、再手术原因与再手术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骨科手术患者30日内非计划再手术的影响因素。结果:收治的54 620例骨科手术患者中329例进行了30日内非计划再手术,再手术率为0.60%。男188例(57.1%),女141例(42.9%);年龄18~83岁,平均(55.6±12.9)岁。再手术病例按疾病类型分为:脊柱退变267例(再手术率0.80%)、关节退变13例(再手术率0.16%)、创伤骨折19例(再手术率0.17%)、脊柱畸形13例(再手术率1.50%)、脊柱肿瘤17例(再手术率1.63%)。再手术病例按发生原因分为:术后血肿形成150例(再手术率0.28%)、切口并发症66例(再手术率0.12%)、神经功能障碍38例(再手术率0.07%)、内置物位置不佳28例(再手术率0.05%)等18种原因。再手术病例按发生时间分为:超急性期(术后0~1 d)140例、急性期(术后2~7 d)107例、亚急性期(术后8~...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的基本概念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讨论医用数字影像系统与计算机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总结目前计算机技术在骨科临床开发应用的几个组成部分及其应用.结果计算机辅助外科可以:①对患者的数字资料进行采集记录,从术前的CT、MRI和X线片来提取,从术中的X线透视或B超影像获得,从术中手术器械和骨组织上通过三维定位装置得到的定位与定向资料中汲取;②将术前影像资料与术中从解剖标志或从骨表面探取的数据进行配准、整合,或直接利用术中从B超图像截取的骨轮廓影像资料进行手术导航;③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决策过程,采用各种信息,术中针对器械与骨组织的相互位置,在术前或术中的数字影像资料上模拟显示预设导航方案,包括器械的方位、轴线、定向、长度和直径等;④通过被动、主动及半主动系统帮助医生术中监控具体操作,准确地达到术前计划好的方案.结论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系统可以为术者提供具有安全性与准确性的手术技术,是一种优化手术治疗的步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用于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实时胆道造影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12月53例吉林省一汽总医院因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ICG胆管成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同时收集2021年1月至12月51例因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资料(明确胆管系统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囊部分切除率、中转开腹率)和术后资料(术后住院时间、置管率、置管时间、胆管损伤)。结果 研究组中52例ICG荧光显影成功,成功率98.1%,荧光显影可清楚地显现胆囊管与胆总管的解剖,无ICG相关不良反应发生。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中明确胆管系统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置管率及术后置管时间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G荧光成像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实时荧光成像,对人体基本无损伤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及初学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orthopedics surgery,CAOS)即利用各种影像设备如CT、MRI、PET、DSA、US等结合导航系统,对人体骨骼解剖结构及手术器械进行显示和定位,通过计算机制订手术计划,在术中进行操作干预的一项技术.最早应用于神经外科领域的立体定位,肿瘤切除化疗等.其最大的优势是: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减弱了术中放射线的照射,使骨科手术变得更安全、更准确、更微创。  相似文献   

8.
虚拟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术前计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神经外科术前计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拟采用手术治疗的颅脑疾病26例,分别采集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动脉成像(MRA)、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计算机体层摄影(CT)等多种医学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术前计划系统,运用Radiodexter软件在VR环境中进行融合、提取、切割等处理显示为一个三维立体物像。同时运用软件内的三维处理工具对病灶及其局部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手术模拟。制定术前计划,并与真正手术中情况进行对照比较。结果26例病例均成功地实现了三维立体虚拟现实影像的重建,术前计划中对于病灶及其局部解剖学特征的判定与术中实际情况吻合。结论Dextroscope系统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快速、直观、全面地整合多种医学影像数据,以提供病灶及其局部解剖结构的综合信息,在神经外科手术前为制定和优化手术方案提供帮助,有可能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与病灶的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结果21例手术均获成功,无其他脏器损伤、大出血、感染、尿漏等并发症。实验组手术时间(76±38)min,术中出血量(94±53)ml,结石残留率为5.8%,对照组手术时间(125±46)min,术中出血量(106±47)ml,结石残留率为17.6%。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时间、结石残留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立体的显示了结石及周围结构关系,在PCNL术前确定穿刺部位、穿刺通道数目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功能和纤维成像在脑功能区胶质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ZX  Dai JP  Jiang T  Li SW  Sun YL  Liang XL  Gao PY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8):1275-1279
目的研究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定位脑运动功能区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锥体束与肿瘤位置关系在脑胶质瘤行直接皮质电刺激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对28例邻近或累及脑运动功能区的患者,术前在常规成像基础上,分别行双手握拳刺激策略的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经工作站提供的BOLD.fMRI和DTI图像分析软件包获得脑运动功能区的激活图像、二维的部分各向异性伪彩图(fractional anisotropy,FA Color)和三维的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提供脑肿瘤与脑运动皮质区和运动传导束即锥体束的位置关系信息,制定手术方案。所有患者均行术中皮质直接电刺激定位运动区。术前、术后均行Karnofsky生活状态(KPS)评分,判断患者的状态。结果28例患者的fMRI和DTI获得良好的脑双手握拳运动功能区激活图像和锥体束纤维束走形图像,显示初级运动皮质区、运动前皮质区、辅助运动皮质区等手运动相关的脑功能区和运动传导束——锥体束与肿瘤的位置关系。在术前脑功能磁共振图像指导下,直接皮质电刺激快捷、准确定位初级运动皮质区,发现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术后患者KPS评分结果较术前提高。结论术前BOLD-fMRI和DTT可于活体、无创地描绘脑运动功能区和锥体束与肿瘤的功能解剖位置关系,优化手术方案,在唤醒麻醉下指导直接皮质电刺激定位运动区的手术,实现最大程度保护患者重要的功能,并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1.
Ma WB  Su CB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8):679-682
近20年来随着物理学、材料学、微电子学、计算机以及生物学发展,使得微侵袭理念或理论日益完善,并开发出多个神经外科微侵袭技术平台,包括:显微解剖及神经外科、神经内镜(脑室镜及脊柱内镜)、影像引导外科(IGS)、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包括间质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放射神经外科及分子和干细胞神经外科.其中进展最快、技术含量最高的即是IGS,IGS 的核心在于将术中病灶及注册后手术器械位置同步显示于术前或术中的影像学图像上,用以指引手术医师处理病灶[1];基于此,IGS所应用的技术有神经导航系统及手术机器人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科患者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风险增高的血流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手术室护理干预提供临床指导。方法 选取151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使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下肢血流改变特征,并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患者手术结束24 h内采血行D-二聚体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D-二聚体检测结果显示,DVT高风险患者70例(46.36%),低风险81例(53.64%)。手术结束后DVT高风险患者下肢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内径显著低于或小于低风险患者(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120 min、凝血酶原时间(PT)>13.1 s、术中发生低体温和术中失血量>100 mL是骨科患者术中DVT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骨科手术患者术中DVT发生风险较高,存在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手术室护理人员需针对性地开展手术效率管理、术中低体温监测和预防、维持术中血容量稳定,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术中DVT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骨科手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切口感染的创面修复处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3年2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4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方法收集术后 感染情况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480例骨科手术 患者中有23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5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时 间、有无基础疾病、围术期用药、手术部位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口类型(OR=1.462)、年龄(OR=1.526)、手术时间(OR=1.812)、基础疾 病(OR=2.340)、围术期用药(OR=1.402)是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导致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手术切口类型、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和围术期 用药。对此,应重点关于以上危险因素人群,并予以针对性干预,以期减少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非增强多对比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 月至2018 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颈动脉狭窄接受治疗的181例病人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颈动脉斑块性质与CAS术后脑梗死病灶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接受CAS手术病人181例,其中术后63例(34.8%)出现无症状性新发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2例(1.1%)出现有症状性脑梗死。病人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内出血是预测CAS术后的无症状DWI病灶的独立危险因素(IPH)(亚急性期IPH vs. 无IPH:OR=9.393;95%CI 4.431~19.911)。结论 术前应用非增强多对比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斑块成分进行评估可以发现斑块不稳定成分,对CAS手术病例的选择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三维成像系统(3D)与二维成像系统(2D)在腹腔镜直肠癌深部闭孔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区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加闭孔淋巴结清扫的3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在3D系统下完成(3D手术组),20例在传统2D系统下完成(2D手术组).比较两组闭孔淋巴结清扫完成的时间、手术总时间、淋巴结清扫总数、错抓次数(同一部位需要两次以上的定位才能正确抓取)和闭孔淋巴结清扫期间的出血量.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3D手术组和2D手术组总手术时间分别为(206±26) min和(222.5±27.5) min(P<0.05),闭孔淋巴结清扫时间分别为(23.5±2.5) min和(25.0±3.0) min(P<0.05),错抓次数分别为(5±2)次和(6±4)次(P<0.01),清扫闭孔淋巴结期间的出血量分别为(15.5±1.5) ml和(17.5±2.5) ml(P<0.01),淋巴结清扫总数分别为(24±6)枚和(21±9)枚(P<0.05).术后获1年随访者3D手术组有6例,2D手术组11例,均无肿瘤复发和死亡病例.结论 3D腹腔镜技术对于直肠癌闭孔淋巴结清扫较2D手术系统有明显优势,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成像(MRI)是现代医学出现的影像技术,磁共振门静脉血管造影成像术(MR portography,MRP)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无创诊断技术,在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MRCP在LC前应用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 pancretography,MRCP)是一种近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无创性胰胆管成像技术,其临床价值已得到认可。MRCP是一项非损伤性技术,不需要造影剂,却能高清晰地显示胆道结构。LC术前准确了解结石的部位、胆道的情况,是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和术中避免损伤胆道以及降低LC术后胆道综合征发生的前提,而MRCP针对胆石病,是目前检查手段中准确率最高、速度最快、成像最直观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辅助骨科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外科领域应用日益广泛,计算机辅助骨科技术(CAOS)在神经外科导航的基础上发展迅猛,成功地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骨科疾病中。它是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进行的骨科手术,包括了医学图像数据的获取、术前计划和模拟、配准、术中导航和机器人系统。它的应用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减小了手术创伤,更好的进行手术计划和模拟,并且减少了射线的暴露量。章评述了CAOS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在指导及评价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43例有临床缺血表现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或大脑中动脉高度狭窄,术前进行脑血管造影及脑CT灌注成像,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并评估多个ROI区域以下指标的平均值: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cerebralbloodflow,rCBF)、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mit time,rMTT)及达峰值时间(relative time topeak,rTTP),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脑血流评估结果,选取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手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及脑CT灌注成像,测量术后rCBF、rCBV、rMTT、rTTP。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结果①43例均顺利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后造影42例(97.7%)吻合口通畅,术后NIH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3.67±1.02,术后1周3.30±0.89,术后3个月2.88±0.96,术后12个月2.34±1.02,与术前相比,t=2.634,P=0.012,t=5.373,P=0.000,t=7.342,P=0.000),随访期间未再出现与患侧相关的脑卒中。②43例手术前后脑cT灌注成像结果显示,术前患侧rCBF较健侧明显降低[(31.37±9.29)ml·100g^-1·min^-1 VS.(45.41±6.91)ml·100g^-1·min^-1,t=一7.921,P=0.000],rMTT、rTTP较健侧明显升高[rMTT(11.32±3.19)sVS.(8.43±1.95)S,t=5.754,P=0.000;rTTP(3.71±1.22)sVS.(2.03±0.87)S,t=9.889,P=0.000],rCBV与健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患侧rCBF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44.05±10.24)ml·100g^-1·min^-1,t=-7.273,P=0.000]。rCBV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rMTT、rTTP较术前明显降低[rMTT术后(8.16±1.99)s,t=7.743,P=0.000;rTTP术后(1.88±1.29)S,t=7.333,P=0.000]。手术后患侧以上指标与健侧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能够良好地评估颈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患者的脑血流状态,基于脑cT灌注成像结果筛选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进行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可以改善此类患者的脑血流、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使用侧流暗视野(sidestream dark field,SDF)成像技术对其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诊断为直肠癌且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使用SDF成像技术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术中情况及术后情况,尤其是术后吻合口漏情况。结果 共9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研究组40例,对照组5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研究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8例患者改变手术计划,这8例患者的最后1次SDF成像技术测量参数中除总血管密度(P=0.962)外,微血管流量指数、灌注血管比例及灌注血管密度值均高于第1次检测结果(P<0.05)。结论 从本研究初步研究结果看,SDF成像技术实时评估肠管微循环,能帮助外科医生了解患者肠管吻合口处的微循环灌注情况,可为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