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蛛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志余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2):959-960
脊髓蛛网膜炎(spinal arachnoiditis)是一种隐匿性疾病,是蛛网膜在某种致病因素(如脊髓碘油造影,各种脊髓、脊膜手术)作用下产生的脊膜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其诊断依赖临床症状和MRI的特征性改变,需排除其他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成铁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176-176,178
目的 探讨脊髓脊膜结核的MRI表现及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脊髓脊膜结核影像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 8例脊髓脊膜结核中,3例为脊髓结核,2例为脊髓脊膜结核,3例为脊膜结核.脊髓结核表现为脊髓内结核件肉芽肿(2例)、粟粒性结核(1例)和结核性脊髓炎(2例).MRI平扫表现为脊髓肿胀,长T1、长T2信号;增强分别表现为环状强化、粟粒性结节和不强化.脊膜结核MRI表现为脊膜广泛增厚,蛛网膜下腔变窄、闭塞,MRI增强典型表现为"管状(矢状位)"或"环状(横切位)"强化.所有病例均伴有邻近其他脏器或组织的活动性结核病变.结论 脊髓脊膜结核MRI表现典型,结合病史,邻近脏器和组织结核病变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MRI对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早期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RI、X线根动脉造影(DSA)确诊的硬脊膜动静脉瘘4例临床资料、MRI表现、DSA表现,对其临床特点、MRI征象、DSA征象进行分析。结果:4例硬脊膜动静脉瘘均发生于老年男性,2例发生于下胸段,2例发生于腰段,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运动和感觉障碍、括约肌及性功能障碍;影像学表现为T2脊髓周围低信号,随内高信号,MRI对比增强扫描矢状位T1WI显示:扩张的软膜静脉表现为缓慢血流的高信号和延脊髓腹侧、背侧的流空信号,可见脊髓内斑片状强化,选择性根动脉造影显示硬脊膜动静脉瘘充盈根动脉和早期分流进入软膜静脉系统。结论: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是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上行性的双下肢运动、感觉、大小便功能障碍,由于该病早期的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脊髓MRI是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无创筛选检查,而脊髓血管造影是确诊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GD-DTPA增强MRI对颅内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9例颅内结核性脑膜炎的MRI表现,Gd-DTPA增强的作用和追踪MRI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MRI显示脑膜炎14例,表现为蛛网膜腔狭窄和消失,脑脊液分房。在增强MRI上,受累的脑膜呈线形、弥漫性斑状和结节状或环状显著性增强。结核性脑膜炎合并结核瘤2例,结核性脑脓肿2例,脑梗塞1例。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增强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出结核性脑膜炎受累的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因此,MRI检查对颅内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无论是在急性期或慢性期,均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5.
正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是由于患者的颈椎椎间盘出现退行性改变或者继发性病理改变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神经分布区域的外部不适症状~([1])。该病的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单侧颈痛、手指麻木、放射性上肢痛和根性肌力障碍等。临床研究表明,颈椎MRI检查虽然可观察到患者病变椎管内、脊髓内部的病灶改变,但不能反映患者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肿瘤手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孟焦 《华夏医学》2000,13(5):627-628
椎管内肿瘤是指脊髓、神经根、脊膜和椎管壁组织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椎管内肿瘤可分为硬脊膜外肿瘤、硬脊膜下脊髓外肿瘤及脊髓内肿瘤。硬脊膜外肿瘤和硬脊膜下脊髓外肿瘤主要有神经鞘瘤及脊膜瘤 ,均属良性肿瘤。脊髓内肿瘤以神经胶质瘤最常见 ,多为恶性。肿瘤的分布以胸段最多 ,其余分布于颈段、腰骶段及马尾。临床表现主要为受损节段以下疼痛、肌力减退及感觉减退 ,少数患者有会阴部皮肤感觉减退 ,晚期表现为受损节段以下的完全性瘫痪、感觉运动消失及括约肌障碍。椎管内肿瘤由于多属良性 ,一旦定位确定 ,应尽可能作手术切除 [1 ] 。本…  相似文献   

7.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最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类型,指供应硬脊膜或神经根的小动脉通过椎间孔穿过硬脊膜时,与脊髓的引流静脉直接交通,本病约占所有脊髓血管畸形70%~ 80%[1,2],Kendall和Logue于1977年首次报道[3].本病早期易误诊为脊髓炎、脊髓脱髓鞘疾病等.以下将我院收治的一例胸髓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例做一总结. 1.病历简介 患者男性,61岁,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4年于2016年2月29日收入院.患者缘于入院前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表现为双下肢抬举可,但走路缓慢,有踩棉花感,伴有感觉减退,表现为不能对冷、热、痛作出回避性反应,右下肢重于左下肢,于人院前1年半前先后出现排便及排尿障碍,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费力,曾就诊于吉大二院,行腰椎MRI示“腰椎炎性改变”,未治疗,病情进展性加重,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治来我院,考虑“脊髓病变”收入我科.  相似文献   

8.
吴岚  邱小鹰  林剑锋 《华夏医学》2006,19(1):125-126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结核菌感染多由血循环进入颅内,形成脑部小病灶,以后破裂而蔓延,波及软脑膜、蛛网膜及脑室,临床以脑膜损害症状为主,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腰穿脑脊液检查可出现相应改变。当结核炎症波及脑血管时,可引起  相似文献   

9.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表现,探讨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4例TCS患者的MRI影像学特点。结果 14例中,脊髓低位13例,脊髓纵裂2例,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及脂肪脊髓脊膜膨出9例,椎管内脂肪瘤及脂肪沉积2例,皮样囊肿2例,终丝增粗9例,脊柱裂、腰骶椎分节不全13例。结论 MRI对明确诊断TCS具有重要价值,能准确显示TCS病变全貌及伴发畸形,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腰骶神经根疾病MR脊髓造影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和评价核磁共振(MR)脊髓造影术对腰骶神经根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MR为Siemens Mag-neton Impact 1.0Tfhv 导扫描机,所采用的扫描序列为脂肪抑制重T2SE序列,重建方法为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的MR脊髓造影技术,检查75例慢性腰腿痛患者。结果:MR脊髓造影能清晰地显示腰骶硬脊膜外腔、神经根及其神经根鞘的形态与结构。75例MR脊髓造影中,11例为腰骶部神经根病变。其中神经根变异6例,占8.0%;神经根囊肿2例,占2.6%;神经根纤维瘤3你,占4.0%。在MR脊髓造影图像上表现各有其特点。结论:神经根疾病在MR脊髓造影的影像上有其特征性的表现,能为临床诊断椎管内神经根病变提供满意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综合征简介     
马尾综合征 (Cauda Equina Syndrome) 本征系指构成马尾的多数神经根遭受压迫所引起的症候群而言。【病因与发病机理】最多为脊髓肿瘤和室管膜瘤,除肿瘤外腰椎狭窄、椎间盘脱出、脊椎滑脱症、脊髓血管畸形、硬脊膜脓肿、蛛蜘膜炎等也可导致本征。【诊断要点】 1.由于马尾受累的部位高度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当第三骶椎(S_3)的马尾受累时,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为主,而无下肢运动障碍。由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MRI在硬脑膜炎中的临床应用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肥厚性硬脊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经CT、MRI检查、诊断,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结果肥厚性硬脊膜炎的CT表现为硬脊膜增厚,位于椎管背侧,呈不规则新月形,硬膜外黄韧带下方见半月形略高密度影,内见点状钙质样密度,与黄韧带界限不清。MRI表现为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镜下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并淋巴细胞浸润。结果肥厚性硬脊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硬模弥漫性炎症,CT、MRI对硬脊膜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用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明确诊断,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3.
蒋牧良  龙莉玲 《广西医学》2010,32(2):172-174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27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均行胸椎、腰椎、骶部MRI扫描,并与手术和/或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27例TCS中MRI扫描示脊髓圆锥低位27例,脊髓终丝增粗24例,终丝、马尾粘连22例,脊柱裂20例,脊髓缺血性改变及脊髓空洞16例,脊髓脊膜膨出14例,腰骶管发育不良13例,椎管内脂肪12例,椎管内外及皮下脂肪堆积10例,脊膜膨出5例,腰骶部皮毛窦4例,椎体畸形3例,脊柱侧弯畸形3例。结论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是脊髓栓系综合征首选检查方法,可为其诊断与手术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硬脊膜炎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0例肥厚性硬脊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CT、MRI检查、诊断,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并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结果:硬脊膜炎的CT表现为硬脊膜增厚,位于椎管背侧,呈不规则新月形,硬膜外黄韧带下方见半月形略高密度影,内见点状钙质样密度,与黄韧带界限不清。MRI表现为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镜下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并淋巴细胞浸润。结论:CT、MRI对硬脊膜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用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明确诊断,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少见的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就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报告1例曾2次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资料。结果该病例为老年男性,亚急性起病,双下肢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病情进行性加重,脊髓MRI检查可见脊髓水肿及脊髓软化坏死信号,脊髓前后有葡行的血管流空影,呈串珠样改变。结论 SDAVF以中老年男性多见,根据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及脊髓MRI的特点,可以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6.
87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痿临床特点、MRI表现及其对硬脊膜动静脉瘘早期诊断的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已确诊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对其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硬脊膜动静脉瘘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病程长,临床表现为下肢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障碍,MRI特点为T2像髓内高信号100%,T2像周围的低信号影97.70%,T2像、T1像脊髓表面血管流空影97.54%、74.71%.60.7%的患者有明确误诊.结论 硬脊膜动静脉瘘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造成本病误诊率高,但其临床特点及MRI表现对硬脊膜动静脉瘘早期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6大核心临床特征对应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 收集10例NMOSD患儿临床和影像资料,采用MRI进行头颅、脊髓和眼眶扫描,观察NMOSD的发病部位、形态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0名患儿行MRI检查均发现视神经、脊髓或脑内病灶,其中8例视神经异常,6例脊髓异常,5例脑内异常(2例延髓,1例脑桥,1例脑桥和丘脑,1例双侧大脑半球);MRI视神经异常表现为眶内段或视交叉受累,增强扫描可见强化;MRI脊髓异常表现为颈段、胸段、腰段脊髓均可受累,其中5例病变发生在颈胸髓,1例发生在脊髓圆锥,急性期可见脊髓肿胀,慢性期可见脊髓萎缩或空洞;MRI脑内异常表现为延髓、脑桥、第四脑室周围、双侧丘脑、第三脑室周围以及双侧大脑半球白质斑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结论 NMOSD的6大核心临床特征均有特异性的MRI表现。  相似文献   

18.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主要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6例TCS的MRI表现。结果全部患者脊髓圆锥位置均低于腰2椎体平面。其中,10例表现为单纯脊髓圆锥低位,4例伴有脂肪脊髓脊膜膨出,3例伴有脊髓脊膜膨出,4例伴有先天性背部皮毛窦,5例合并椎管内肿瘤(其中脂肪瘤3例,皮样囊肿2例)。结论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并指导治疗和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对椎体信号、受累椎体数目、椎间盘受侵、冷脓肿形成、椎体附件破坏等改变进行总结.结果:33例共84个椎体受累,相邻椎体受累31例(93.9%),椎间盘破坏29例(87.8%),椎旁脓肿形成27例(818%),合并腰大肌脓肿2例,脊髓受压水肿9例,未见椎体附件破坏.结论:MRI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椎管内硬膜外神经鞘瘤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本文收集1989~2004年期间椎管内硬膜外神经鞘瘤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以神经根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出现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腰穿显示椎管梗阻,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脊髓腔造影表现不典型,MRI可明确诊断;手术可完整切除肿瘤及其宿主神经。结论本病临床少见,术前明确肿瘤与硬脊膜的关系有一定困难,手术为惟一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