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podoplanin的表达,为研究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探讨podoplanin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用SP免疫组化检测法对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podoplanin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用podoplanin来标记淋巴管,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podoplanin表达阴性,淋巴管内皮细胞podoplanin阳性表达。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LMVD〔(9.19±2.48)、(18.19±4.22)〕均高于正常胃组织的(5.60±0.84)(P<0.01);癌旁组织的LMVD又高于胃癌组织(P<0.01)。同时胃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的LM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癌旁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的癌周淋巴管密度(LMVDpt)也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doplanin可选择性的在胃癌组织淋巴管内皮表达,能明确区分血管及淋巴管成分,可作为一个淋巴管内皮细胞较特异的标记物。检测微LMVD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说明淋巴管数量的增加可能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podoplanin的表达,为研究肝细胞癌淋巴道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用SP免疫组化检测法对肝细胞癌组织、淋巴结及正常肝组织中podoplanin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用podoplanin来标记淋巴管,检测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podophnin不染色,淋巴管内皮细胞podoplanin阳性表达.经计数微淋巴管数量,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微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结论 podophnin可选择性的在肝细胞癌组织淋巴管内皮表达,能明确的区分血管及淋巴管成分,可作为一个淋巴管内皮细胞较特异的标记物.由于微淋巴管密度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说明淋巴管数量的增加可能与肝细胞癌的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 and-D,VEGF-A andVEGF-D)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观察淋巴管内皮细胞podopla-nin的表达,为研究胃癌淋巴道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4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12例正常胃组织中VEGF-A、VEGF-D、podoplanin的表达,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结果胃癌癌组织、癌旁组织中VEGF-A和VEGF-D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其中在淋巴结转移组两者的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VEGF-A和VEGF-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65,P=0.007),并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胃癌癌组织血管内皮podoplanin不染色,淋巴管内皮细胞podoplanin阳性表达,经计数微淋巴管数量,癌组织和癌旁组织LMVD明显高于正常组织,VEGF-A、VEGF-D阳性组LMVD值分别为(9.23±2.49)、(9.29±2.18),较阴性组(7.53±1.81)、(7.44±1.88)显著增高。结论胃癌中VEGF-A与VEGF-D高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odoplanin可选择性的在胃癌组织淋巴管内皮表达,能明确地区分血管及淋巴管成分,可作为一个淋巴管内皮细胞较特异的标记物。由于微淋巴管密度在VEGF-A与VEGF-D阳性表达组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表明淋巴管数量的增加可能与两者协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podoplanin在直肠癌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为研究淋巴结转移提供病理形态学依据。方法: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podoplanin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的LMVD高于对照组的LMVD(P<0.05);同时A组中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doplanin特异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可区别微淋巴管与微血管,在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中高表达,推测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可能与淋巴管数量的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时期,不同转移阶段的人乳腺癌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表达,探讨ICAM-1和LFA-1对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为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不同病变阶段的手术患者切除的乳腺癌标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CAM-1、LFA-1在乳腺癌组织和ICAM-1、LFA-1、VEGFR-3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ICAM-1和LFA-1在乳腺癌癌细胞和癌巢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同时ICAM-1、LFA-1和VEGFR-3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阳性率也逐渐增高,具有正相关性,并且ICAM-1和LFA-1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之间具有正相关性(P<0.01).同时发现无论是在乳腺癌癌细胞、癌巢还是在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ICAM-1和LFA-1表达的高低都与癌的分化程度、性别、年龄不具有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M-1和LFA-1与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有关,并且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促进了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两者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的高低,可以作为数据指标对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肿瘤的进展,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的淋巴管数量随之增加,可能与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有关.VEGFR-3在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以作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来标志淋巴管.  相似文献   

6.
人胰腺癌组织LYVE-1表达与癌组织淋巴管转移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胰腺癌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LYVE-1的表达,为研究癌淋巴管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人胰腺癌和正常胰腺组织中LYVE-1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用LYVE-1来标记淋巴管,检测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胰腺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LYVE-1不染色,淋巴管内皮细胞LYVE-1阳性表达,经计数微淋巴管数量,癌组织中的LMV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P〈0.01),并且LMVD的表达与VEGF-C、VEGF-D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LYVE-1可选择性的表达在胰腺癌组织淋巴管内皮上,能明确的区分血管及淋巴管成分,可作为一个淋巴管内皮细胞较特异的标记物。由于LMVD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说明淋巴管数量的增加可能与胰腺癌的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P16和CDK4的表达,了解其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结肠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P16和CDK4的表达。结果:1.结肠癌旁组织中P1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组织;随着Dukes分期越高、淋巴结的转移、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组织浸润深度越深P16阳性表达越来越低。2.结肠癌旁组织中CDK4低表达,而结肠癌组织中CDK4高表达;Dukes分期越高、结肠癌恶性度越高、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组织浸润深度越深CDK4的阳性表达率越高;伴有淋巴结转移的CDK4阳性表达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高。结论:P16和CDK4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艳  朱波  叶明福  陈正堂 《重庆医学》2005,34(11):1664-1666
目的研究podoplani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NSCLC组织标本和8例炎性假瘤组织标本中podoplanin、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并记数淋巴管密度(LVD);分析podoplanin表达和肺癌淋巴转移的关系。结果Podoplanin显示的LVD与CD31显示的血管密度值(MVD)、VEGFR-3显示的微管密度值不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0.23,P=0.61;0.09,P=0.84);VEGFR-3阳性管数与CD31阳性管数相关(系数0.80,P=0.031,P<0.05)。在NSCLC组织LVD明显高于肺炎性假瘤组织LVD(P<0.01),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比较,淋巴结转移阳性组LVD明显增高(P<0.05)。结论在NSCLC组织中,podoplanin是合适的淋巴管标记物,而VEGFR-3标记的微管多数是血管而不是淋巴管;podoplanin可作为判断NSCLC淋巴转移的指标,进而评价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生成的分布特点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CVEGF-C)的表达,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记数肿瘤淋巴管密度(LVD),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VEGF-C表达阳性及淋巴结有转移者LVD显著增高(均P〈0.05Io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新生淋巴管主要分布在肿瘤间质组织中。LVD与VEGF-C蛋白表达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iR-224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08例结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手术标本。应用原位杂交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224的表达水平,分析miR-224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原位杂交检测显示,在108例结肠癌组织miR-224阳性表达率为66.67%,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0.1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结肠癌组织中miR-224比癌旁组织高出(3.88±0.46)倍(P<0.05)。随着结肠癌临床分期的进展miR-224的表达量逐渐升高,临床Ⅲ/Ⅳ期、Ⅰ/Ⅱ期中结肠癌miR-224的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都显著增高(均P<0.001),miR-224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比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显著增高(P<0.001)。结论 miR-224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结肠癌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郭秋  刘屹  徐克  任克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12):1060-1062
目的 检测两种淋巴管标志物LYVE-1及Podoplanin在小鼠Lewis肺癌模型肿瘤中的表达,并比较其表达特异性.方法 建立小鼠Lewis肺癌肿瘤模型,检测LYVE-1、Podoplanin在肿瘤内淋巴管的表达,并利用CD34标记肿瘤内的毛细血管以便与淋巴管进行区分.结果 LYVE-1及Podoplanin染色结果并不完全重叠,Podoplanin阳性表达结果除与LYVE-1相同部分外,尚存在大量棕黄色条带状及阳性细胞结构染色,且CD34表达阴性.结论 LYVE-1较podoplanin对Lewis肺癌淋巴管的识别更为特异,背景更为清晰,与CD34联合应用可准确区分毛细淋巴管与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癌细胞淋巴道转移的机制,观察小鼠肝癌移植瘤淋巴管Podoplanin免疫组化及酶组化表达。方法取(H22)肝癌细胞株,接种于小鼠腹股沟部皮下,第20 d后处死动物,取肿瘤及瘤周组织。应用5’-核苷酸酶(5’-Nase)和碱性磷酸酶(ALPase)双重染色及podoplanin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肿瘤及瘤周组织淋巴管的分布。结果动物模型在接种20 d时可见明显肿块;癌周边区可见较多棕色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淋巴管腔较大且饱满,管壁薄,形态不规则。结论移植瘤周边区淋巴管增多,推测癌细胞淋巴道转移与癌周淋巴管的密度和扩张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钙黏蛋白(E-cadherin)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人食管癌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取-临床手术切除的50例食管癌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食管癌中E-cadherin、β-catenin及Podoplanin的表达情况。结果E-cadherin与β-catenin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表达率随食管癌的发生、进展而降低,Podoplanin只表达于淋巴管,食管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比内部明显增高(P〈0.01)。结论E-cadherin、β-catenin在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减少,推测使食管癌细胞间的粘附能力减弱,促进了癌细胞的转移。食管癌周边大量淋巴管为癌细胞的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条件。Podoplanin可以作为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肺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肺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肺鳞癌纵隔淋巴结无转移组22例,肺鳞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组18例,肺炎性假瘤组10例.用LYVE-1/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法区分淋巴管和血管并观察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蛋白表达的情况,并与手术纵隔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肺鳞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远大于内部和炎性假瘤组织.肺鳞癌组织内部淋巴管和炎性假瘤组织淋巴管密度相似.肺鳞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大于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组.肺鳞癌组织内部淋巴管密度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相似.结论肺鳞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主要在周边部,肺鳞癌细胞主要经过原发灶周边部增生的淋巴管转移至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子宫颈癌组织中肾小球上皮细胞整合膜蛋白(podoplanin)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VD)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I b1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和10例非癌性宫颈组织中podoplanin标记的LVD,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心及边缘组织淋巴管密度与正常子宫颈组织相比均明显增加(P<0.05,P<0.05);癌灶边缘组织淋巴管密度为12.10±2.83条/例,明显高于癌灶中心部位淋巴管密度7.71 ±1.12条/例(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癌灶边缘组织LVD 14.67±3.72条/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0.77±2.65条/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分级G1、G2和G3组癌灶边缘LVD分别为8.29±1.76条/例,11.31±3.63条/例,13.24±0.79条/例.G2组LVD明显高于G1组而低于G3组(P<0.05,P<0.05).结论 早期宫颈癌组织中LVD的增加有临床意义,其与肿瘤淋巴转移,细胞分化等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宫颈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可能在其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为探讨胃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大鼠胃癌模型材料,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特点。结果大鼠早期胃癌见到组织炎性渗出,淋巴细胞浸润和腺细胞异型性改变。除黏膜层外,在胃癌组织各层内均见到扩张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并见到部分闭合的淋巴管。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数量和管径均大于正常区。结论大鼠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分布与癌转移密切相关。淋巴管的增多为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KAI1基因表达下调和淋巴管生成对淋巴结转移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应用兔抗人多克隆抗体KAI1和兔抗人抗Podoplanin单克隆抗体(EliVision法)对68例NSCLC组织石蜡切片进行染色,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表达和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NSCLC淋巴结阳性组和淋巴结阴性组KAI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3%和8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间质中淋巴结阳性患者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为15.73±0.74,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患者8.31±0.3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LVD对淋巴结转移有影响(P<0.05),其相对危险度(OR)为2.065,95%可信区间(1.202,3.547);而KAI1表达下调无统计学意义(P=0.375),95%可信区间为(0.003,8.714)。NSCLC患者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表达下调和肿瘤间质中淋巴管生成对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协同作用(P>0.05)。结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表达下调与淋巴管生成对NSCLC淋巴结转移有促进作用,但未见明显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颊癌诱导淋巴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研究颊癌诱导淋巴管生成作用,探讨其与癌淋巴路转移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及其受体F1t—4在56例口腔颊癌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VEGF—C表达与癌浸润方式、淋巴管侵入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表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颊癌细胞表达VEGF—C与癌间质淋巴管表达Flt—4显著相关(P<0.001),且癌细胞侵入淋巴管及淋巴结转移病例VEGF—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转移或未侵入病例(P<0.001)。结论:颊癌表达VEGF—C和诱导淋巴管生成可能是发生淋巴路转移的重要条件,可作为临床颈淋巴结处理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