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1-2010年四川省宜宾市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素荣  侯明书  王敏 《疾病监测》2011,26(9):689-690
目的 了解四川省宜宾市新生儿破伤风(NT)流行病学情况,探索进一步降低NT发病率的措施。 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1-2010年NT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宜宾市2001-2010年的10年间共报告62例NT确诊病例,年发病率波动在 0.04~0.20之间,年均病死率为67.74%,全年均有发病,以男性为多,病例发病平均在出生后6 d,93.55%的病例是在家中出生,95.16%的病例是由未经培训的人员接生。 结论 旧法接生和产前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是NT发病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推广住院分娩,提高群众卫生保健意识,对高危人群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是巩固消除NT成果、进一步降低NT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叶莉霞  方挺  马瑞  陈小英 《疾病监测》2012,27(5):379-381
目的 了解2001-2011年浙江省宁波市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NT)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探讨消除NT的策略和措施。 方法 对2001-2011年NT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宁波市2001-2011年共报告NT确诊病例287例,死亡7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35活产儿,年平均死亡率0.09活产儿,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病例主要发病年龄为3~9日龄,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66:1,主要集中在工业发达、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外省流动人口最多(95.12%)。患儿以在家分娩,由未经过培训的人员(接生婆、家人以及邻居)为主,患儿母亲中,未接受产前检查占71.43%,未接种破伤风疫苗占86.76%。 结论 加强对流动人口,尤其是育龄期妇女以及儿童的管理,普及住院分娩、新法接生和开展高危地区、高危人群中育龄期妇女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是宁波市消除NT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台州市2004-2010年新生儿破伤风(NT)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NT的策略和措施。 方法 对台州市2004-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NT监测系统发病资料,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4-2010年NT报告病例89例,发病率为0.18%,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是温岭市;2、6和11月高发;报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41: 1;患儿母亲均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接受过产前检查者39.33%;患儿除1例以外均未在医院中出生,大多由未经培训的接生员接生。 结论 2004-2010 年台州市NT病死率无明显上升趋势。今后仍需加强NT疫情监测工作,对孕产妇加强健康教育,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加强基础卫生服务等综合措施,以有效地控制NT。  相似文献   

4.
2000~2004年汕头市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新生儿破伤风(NT)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2000~2004年汕头市NT年报告发病率为0.23‰~0.38‰,病死率4.67%。发病率在WHO提出的消除NT目标(<1‰)水平以下。发病年龄以出生4~9d为多(占84.11%)。病例中92.52%为在家分娩的新生儿。55.14%的病例是流动人口,44.86%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NT发病率(3.11‰)显著高于常住人口NT发病率(0.14‰)(P<0.001)。男婴发病率(0.43‰)显著高于女婴发病率(0.14‰)(P<0.001)。病例发生与地区传统风俗和产妇经济水平有关。结论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干预,降低住院收费,提高住院分娩率和严格实施接生过程消毒是降低NT发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1999-2008年浙江省东阳市农民工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NT)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9-2008年NT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东阳市1999-2008年共报告NT 124例,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5-10月高发,主要发病为5~9日龄。患儿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18∶1。病例主要集中在乡镇企业发达、流动人口聚集的吴宁、江北、白云街道和横店镇等地。患儿以在家中分娩,由未经培训的丈夫及接生婆助产为主,患儿母亲未接受破伤风疫苗(tetanus,vaccine,TV)接种者占90.32%,结论农民工非住院分娩,不清洁接生是发生NT的主要危险因素,卫生知识缺乏,免疫预防意识差是NT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吴晓虹  庞志峰 《疾病监测》2008,23(8):496-498
目的 了解浙江省金华市2000-2007年新生儿破伤风(NT)流行病学情况,探索NT高发的原因。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 全市共报告NT病例524例, 发病率波动在0.07%~0.18%之间;病例分布在除磐安县以外的8个县(市、区);发病年龄以出生5~8 d发病最多(占66.60%);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以省外流动儿童为主,主要原因为在家土法接生引起。结论 2000-2007年金华市NT总体水平呈逐年增高态势;必须进一步加强NT监测;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干预,提高产妇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住院分娩率和实行新法接生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东阳市流动人口新生儿破伤风 (NNT)疫情的影响因素及防制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东阳市 1999~ 2 0 0 3年NNT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安全接生、卫生知识缺乏、免疫预防意识差、对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不善是导致NNT发病的主要因素。结论 不安全接生 ,是NNT发病的主要因素。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 ,加强对孕妇卫生知识的宣教 ,普及住院接生、消毒接生及新生儿脐带的无菌护理 ,动员和落实NNT高危险育龄期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TT) ,是目前预防和消除NNT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屠宇平  杨小平 《疾病监测》2004,19(6):237-240
自1940年以来,报告的破伤风病例发生率和破伤风相关死亡率就在逐步减少。这首先应归功于破伤风类毒素的接种[即儿童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和全细胞百日咳疫苗(DTP),儿童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DTaP),儿童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DT),以及成人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Td)]。然而,改进创口管理和接生操作同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燕  李明寅 《疾病监测》2002,17(2):45-47
为了探讨河南省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 1999年和 2 0 0 0年新生儿破伤风专报系统的监测结果及平顶山市的漏报调查情况进行了评析。结果表明不安全接生 (或对婴儿护理不当 )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善是NNT发病的主要因素 ;资料分析及回顾性调查均表明目前监测系统存在严重的漏报。因此 ,普及消毒接生及对新生儿脐带无菌护理 ,对NNT高危县育龄期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 ,同时提高监测质量 ,减少漏报 ,是目前河南省消除NNT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慈溪市新生儿破伤风(NT)流行病学特征,预测NT流行趋势,探讨加速NT控制策略,现将2004~2005年慈溪市NT发病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浙江省绍兴市布鲁氏菌病(布病)发病特征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绍兴市2005-2015年布病监测报告资料,收集确诊的布病病例个案调查表、年度报表等资料,对汇总的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5年绍兴市共确诊报告布病病例132例,年报告发病率0.05/10万~0.54/10万之间,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2=23.2,P0.01);41~60岁组发病最多,为86例(占65.15%);职业以农民、民工等从事羊屠宰、交易、养殖、运输和加工类人员为主,占80.30%;3-8月是发病高峰季节,发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1.21%;地区分布以小越、甘霖和崧夏3乡镇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7.27%;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所需时间平均为(50.525.07)d。结论 绍兴市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应加大对传染源的控制,重点开展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宣传。  相似文献   

12.
余红  刘丹 《疾病监测》2012,27(11):903-905
目的 了解浙江省绍兴市流动人口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为制定流动人口儿童卫生保健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绍兴市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统计分析流动人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死亡原因、死前保健服务情况,并与本地户籍死亡儿童进行比较。 结果 2011年绍兴市流动人口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5.40、7.69、9.85,均高于本地户籍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流动人口儿童死亡原因主要为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溺水、意外窒息和肺炎,感染性疾病死亡、伤害死亡和死亡未治疗比率明显高于户籍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要降低流动儿童死亡率,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流动孕产妇及儿童接受保健检查的意识,提高疾病识别和对伤害防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Tetanus: pathophysiology, management, and prophylax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 tetanus has become a rare disease in the developed world, physicians have become less comfortable with it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The extent of adequate antitetanus immunity in the adult population, especially the elderly, is waning, in great measure because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have not made prophylaxis a priority in their routine encounters with patients. Furthermore, as the population of immunocompromised hosts grows, an increasing percentage of our patients may not respond to standard active immunization routines. Unless these trends are reversed, we fac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this dread disorder. Tetanus is also of interest as a relatively simple model of disordered motor control that can instruct u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many more common causes of neurogenic muscular rigidity. The toxin produced by Clostridium tetani finds increasing use in laboratories investigating brain function as well. Clinical tetanus is divided into four symptomatic types: generalized tetanus, local tetanus, cephalic tetanus, and neonatal tetanus. This monograph discusses the diagnostic aspects of each type of tetanus, its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eventing tetanus should be a high priority for all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Active immunization with tetanus toxoid is remarkably effective and safe. Passive immunization with human tetanus immune globulin is indicated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which are discussed below.  相似文献   

14.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tetanus antibodies was developed using aluminum-absorbed tetanus toxoid as the coating antigen. The assay was tested by measuring antitetanus antibody levels in serum obtained from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immunization with the aluminum-absorbed tetanus suspension. The specificity of the antibodies for tetanus antigen was tested both before and after antitetanus activity was removed with tetanus antigen-coated beads. Also, the activities of the sera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test.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luminum-absorbed tetanus suspension can be coated onto standard polystyrene ELISA plates and used to measure antibody titers to tetanus toxoid.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三维超声评估低位产钳助产对初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108例,根据处理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46例低位产钳助产者为产钳助产组,62例剖宫产者为剖宫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及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产后3、6个月三维超声检查盆底肌损伤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产钳助产组的处置决策至分娩时间、操作时间、产时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3.52±3.65) min、(18.21±3.54) min、(60.21±15.84) mL、(2.52±0.55) d,均明显低于剖宫产组[(40.25±12.21) min、(31.07±9.71) min、(140.23±40.15) mL、(3.69±1.1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产钳助产组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率为4.35%、2.17%,均明显低于剖宫产组(14.52%、11.29%),产钳助产组产后1 min Apgar评分为(9.69±0.33)分,高于剖宫产组[(9.21±0.25)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