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2年5月,笔者手术治疗32例成人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其中单侧小关节脱位23例,双侧小关节脱位9例。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 A级5例,B级12例,C级11例,D级3例,E级1例。均采用一期后路小关节撬拨复位或关节突切除复位、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节段稳定性、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患者手术前后ASIA分级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2例随访10~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复位效果满意,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植骨全部融合,无钢板螺钉并发症;除术前ASIA分级A级的3例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29例神经功能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对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侧小关节脱位33例,双侧小关节脱位35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A级5例,B级11例,C级9例,D级10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颅骨牵引,关节突交锁复位的则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否则行后路切开撬拨复位或关节突切除复位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术中均无大血管、气管、食管、脊髓意外损伤.平均随访41.5个月,所有患者均复位良好,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6个月后植骨全部融合,无钢板螺钉并发症.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恢复.结论 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疗效确切,根据损伤的具体类型采用适合的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CT二维图像的分类复位手术治疗下颈椎单节段关节突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05例下颈椎单节段关节突脱位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63例, 女42例;年龄22~78岁[(47.5±3.6)岁]。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3例, B级45例, C级22例, D级15例, E级0例。基于CT二维图像, 根据下颈椎前后结构是否连续, 后方关节突有无活动进行手术入路分类。下颈椎前后结构连续及后方关节突可活动, 行颈椎前路手术;下颈椎前后结构连续性中断或后方关节突融合, 行后路关节突切除术加颈椎前路手术。根据上关节突下角的位置对关节突脱位进行分型, 并选择相应的复位技术:A型位于背侧, 给予颅骨牵引或手法复位;B型位于顶端, 给予颅骨牵引加撬拨复位;C型位于腹侧, 给予颅骨牵引加撬拨助推复位。如果同1例患者的两个关节突脱位存在不同类型, 按照C型>B型>A型的原则优先处理。记录关节突复位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以评估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颈椎屈曲分离型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手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有随访资料的25例下颈椎屈曲分离型损伤病例。其中新鲜损伤(﹤11d)15例,5例出现脊髓损伤,4例出现神经根损伤;陈旧性损伤(1个月~25年)10例均出现明显的颈痛及不同程度脊髓压迫或者神经根刺激症状。15例新鲜损伤患者中11例牵引复位后行前路手术,4例复位失败者行前后路切开复位手术;10例陈旧性损伤患者均采用前路脱位椎下方椎体次全切除术。结果 25例术后随访平均13个月(6~21个月),15例新鲜损伤有9例合并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其中7例完全恢复。10例陈旧性损伤中8例患者颈痛及脊髓压迫神经根牵拉症状完全消失。X线片及CT提示椎体间融合好,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结论新鲜下颈椎屈曲分离型损伤患者应积极通过牵引或者手术复位,根据术前复位情况决定手术方式。陈旧性患者可不作勉强复位,通过脱位椎下方椎体次全切除亦能达到神经组织减压的目的 。  相似文献   

5.
采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14例,脱位颈椎均解剖复位,植骨于术后3~4个月均融合.该治疗能使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完全恢复颈椎序列,解除压迫,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屈曲牵张性下颈椎损伤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分析屈曲牵张性下颈椎损伤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7年6月共68例屈曲牵张性下颈椎损伤患者,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18~72岁,平均43岁.按照Allen分型:Ⅰ度7例,Ⅱ度19例,Ⅲ度29例,Ⅳ度1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轻度屈曲位颅骨牵引制动(3~4 kg).单纯后路手术26例,采用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或经关节螺钉固定,I期前后联合手术42例.术后随访其疗效.结果 随访6-65个月,平均34个月.2例后路切口感染,经过清创换药等治疗愈合,2例术后短期内神经症状加重,通过甲基强的松龙等治疗后恢复.神经功能除A级18例没有恢复外,均有1级以上改善.其中有11例B级患者术后有4例达C级,有5例达D级;C级10例中有6例恢复至D级,4例达E级,D级15例全部达E级.未见内置物松动、脱落及断裂者,植骨在3~4个月内融合,未发现不融合者.未出现与手术固定技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屈曲牵张性下颈椎损伤治疗需根据Allen分型决定治疗策略.对于Ⅰ度和Ⅱ度损伤采用后路手术;而对于Ⅲ度和Ⅳ度损伤,只要全身情况允许可采用Ⅰ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AXIS颈椎侧块钢板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初步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有些类型的颈椎骨折脱位需行后路减压、复位 ,而有的需要同时行后路内固定。但由于颈椎侧块前方的解剖结构比较复杂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路内固定手术的开展。我科自 1999年 7月至2 0 0 0年 12月应用AXIS颈椎侧块钢板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8例 ,效果满意。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本组 8例 ,均为男性 ;年龄 2 5~ 4 2岁 ,平均 32岁。其中单侧小关节骨折脱位 2例 ,双侧 3例 ,双侧小关节脱位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 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 ,A级 3例 ,B级 2例 ,C级 3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复位 ,最短 6d ,最长…  相似文献   

8.
颈椎过屈性损伤的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颈椎过屈性损伤的影像表现,评价MRI表现的意义。方法31例颈椎过屈性损伤,平均年龄32岁,外伤史明确。全部病例在伤后不同时间行MRI扫描,MRI扫描前常规摄颈椎平片,部分行CT扫描。结果31例中17例伤及C4~6椎体,占55%,同时累及2个椎体4例,占13%。影像表现为棘突骨折、椎体前脱位、椎体宽界面压缩骨折、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屈曲泪滴样骨折5种类型。MRI同时显示24例后部复合韧带撕裂,3例后纵韧带和5例前纵韧带撕裂,16例椎间盘受压或碎裂变形,23例颈髓受压、形态信号异常,其中3例横断。结论MRI能反映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屈曲外力引起的颈椎和脊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MRI对脊髓、间盘、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的评价,是判断不同程度颈椎过屈性损伤椎体稳定性及预后的依据。MRI可反映颈椎过屈性损伤全部损伤机制及其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平山病颈椎屈曲度异常的X线征象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主动屈曲位屈曲度异常的X线征象对平山病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40名正常自愿者及35例临床疑诊平山病的患者行颈椎仰卧被动过屈位MRI扫描及颈椎主动屈曲位平片检查.疑诊的35例中有2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征象被诊断为平山病.测量确诊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平片以及MRI上的C3~7相邻两两椎体后缘的成角,作为颈椎屈曲度的评价指标. 结果确诊患者主动屈曲位平片颈椎屈曲度较对照组增大(患者C3~7相邻两两椎体后缘成角分别为7.40°、8.50°、10.60°、11.10°,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将颈椎屈曲度异常作为平山病的征象之一,其对于平山病诊断的敏感性为96.00%,特异性为87.50%.描绘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3.结论 平山病患者颈椎屈曲度在C3~7段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颈椎主动屈曲位平片所反映的屈曲度异常征象对于平山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在无法施行颈椎仰卧被动过屈位MRI时,该检查可作为平山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损伤机制与临床诊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损伤机制及临床诊治。方法 两具新鲜成人颈椎标本,采用CMT4104型电子多功能试验机,分别在侧屈旋转和前屈旋转载荷下模拟颈椎小关节突交锁。并对11例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颈椎在侧屈1170N、扭转150N,前屈2000N、扭转120N的载荷下均可导致单侧小关节突交锁。但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所需的暴力较小,伴随的损伤较轻。11例患者中,误诊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下颈椎脱位的手术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 分析总结2004年1月-2009年6月手术治疗的无脊髓损伤下颈椎脱位患者11例.根据Allen分类均为牵开屈曲型损伤,其中Ⅰ度脱位7例,Ⅱ度脱位1例,Ⅲ度脱位3例.陈旧性脱位8例,新鲜脱位3例,均为单纯颈椎外伤,不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单纯前路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7例,前后路联合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4例.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1例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术前11例Frankel分级E级,术后11例Frankel分级E级.X线片示11例患者均恢复颈椎正常序列和曲度.随访3~31个月未出现脊髓损伤症状及再脱位.术后3.5~5.5个月(平均4.3个月)达植骨融合.结论 合并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脱位宜Ⅰ期行前后路联合复位内固定,无关节突交锁者可单纯前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复位及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椎动脉损伤在闭合性颈椎创伤中的发病率及其与颈椎损伤机制、类型、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观察椎动脉损伤后的临床症状、体征 ,探讨早期正确诊断的方法。 方法 于2 0 0 0年 8月~ 2 0 0 2年 2月间 ,利用颈部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技术 ,连续观察 4 6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 ,结合颈椎X线、MRI、CT检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综合分析。 结果 4 6例闭合性颈椎创伤中 ,12例 (2 6 % )伴椎动脉损伤。其中 7例为双侧损伤 (4例一侧未显影、一侧狭窄 ,3例双侧狭窄 ) ,5例为单侧损伤 (均为一侧狭窄 ) ;10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任何症状 ,2例出现眩晕、恶心呕吐、面部麻木、偏盲等症状。椎动脉损伤与屈曲型损伤及颈椎严重不稳定相关 (P <0 .0 5 ) ,与小关节绞锁、横突孔骨折及脊髓完全性损伤明显相关 (P <0 .0 1)。 结论 椎动脉损伤是闭合性颈椎创伤的较常见并发症 ,其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颈椎创伤中的颈椎严重不稳定、屈曲型损伤、伴有脊髓完全性损伤、小关节绞锁和 (或 )横突孔骨折应高度怀疑椎动脉损伤。临床医师应对此类损伤有较高的警惕性 ,常规进行颈部动脉MRA检查是最有效的早期正确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颈椎由7个椎体及6个椎间盘构成:除第一颈椎外所有的颈椎骨都分为椎体和附件两部分。附件包括椎板,椎弓,横突,棘突和小关节突。椎骨之间由椎间盘和小关节连接:另外,椎骨前面的前纵韧带以及椎体后方的后纵韧带,棘间韧带,自颅底一直延伸至骶尾部,还有黄韧带等结构加固了颈椎的稳定性,第一颈推为寰椎,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弓、后弓及两个侧块组成。第二颈椎为枢椎。第2-6颈椎椎体的横突有孔,即横突孔,内有椎动脉通过。颈椎椎体上缘之侧后方有棘状突起,称为钩突,椎体下缘侧后方成斜坡状。下一椎体的钩突与上一椎体的斜坡构成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这一结构为颈椎所特有,在脊椎胸腰段均不存在,钩椎关节能防止椎间盘向侧后方脱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一种能够显示颈椎上、下关节突及关节突关节的最佳摄影位置。方法测量63例正常人颈椎关节突关节(第3~7颈椎)CT横断扫描片(920个有效数据),在颈椎关节突关节CT片上做椎体前后缘中点连线的延长线和颈椎上关节突关节面两端点连线的延长线,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夹角即人体矢状面与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角度,称颈椎关节突关节角。结果颈椎关节突关节角为70°~75,°经统计学处理,颈椎的关节突关节在不同性别、不同椎体、不同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摄影时,使人体冠状面与胶片成70°~75°摄片,此时关节突关节与胶片垂直,与中心线平行,可得到清晰的关节突关节影像,此摄影位置称颈椎关节突关节位。结论颈椎关节突关节位能清晰显示颈椎上、下关节突及关节突关节间隙。  相似文献   

15.
154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CT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的评价。材料和方法:分析154枚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入术后的CT表现,包括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角度和损伤或穿破椎弓根骨皮质,并根据其穿出骨皮质的距离分为2度,即I°≤2mm,II°>2mm。结果:CT显示34(22.1%)枚螺钉不同程度地损伤椎弓根外侧骨皮质,其中螺纹穿破椎弓根骨皮质距离I°30(19.5%)枚,II°4(2.6%)枚。结论:CT是评价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入位置的有用方法。CT显示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入术后对椎弓根骨皮质,尤其是外侧骨皮质损伤率较高,但I°损伤,仍属螺钉置入成功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改进数字化X射线摄影投照全颈椎正位片的方法。方法选择50例患者分别行数字化X射线摄影投照全颈椎张口正位和全颈椎常规正位进行比较。结果50例患者中,数字化X射线摄影全颈椎张口正位40例可清楚显示寰枢关节,50例均可清晰显示下颌骨和第3~7颈椎;数字化x射线摄影全颈椎常规正位21例可清楚显示寰枢关节,46例可清晰显示下颌骨,48例可清晰显示第3~7颈椎。结论全颈椎张口正位是数字化x射线摄影投照全颈椎正位相对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颈椎关节突交锁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在颈椎损伤中比较常见。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牵引复位及手术复位植骨融合固定,但何种方法最理想—直存有争议。近年国外主张手术的报道较多[1~4],而国内未见报道。现就我院1984年8月~1992年8月收治的41例颈椎关节突交锁...  相似文献   

18.
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经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伴不全四肢瘫的疗效。方法4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伴不全四肢瘫患者,先侧卧位局部麻醉,经后正中切口暴露脱位节段的上椎板上缘至下椎板下缘,采用撬拨复位技术解除关节突的交锁;复位后可做两节段的侧块螺钉固定或棘突问钛线缆、钢丝固定(Stauffer法);然后变换体位为仰卧位,全身麻醉下经颈椎前路清除脱位椎间的椎间盘、上下终板,常规髂骨块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切口感染、喉返神经麻痹、内固定相关并发症,伤口均I/甲愈合。术后X线片示所有患者的脱位均完全矫正,无残留小关节半脱位和后凸畸形;未出现脊髓和(或)神经损伤加重者;术后14 d时改良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局部麻醉下后路切开复位固定再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伴不全四肢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优点为时间短、创伤小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3年2月-2006年5月,对22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经关节螺钉Axis钢板固定10例;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固定12例,共置入78枚经关节螺钉。术中运用Klek- amp经关节螺钉技术,以侧块中心点内侧1 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行四层皮质固定。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1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C7单侧神经根刺激症状,未予特殊处理,3个月后症状消失。没有出现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等其他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现1例螺钉松动部分脱出,经加强颈托制动,术后3.5个月仍获得融合。其余患者均融合成功。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如使用得当,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相对安全。经关节螺钉钢板置入前,必须行脱位复位和小关节间植骨。  相似文献   

20.
我院中医理疗科自2003年对颈椎关节病引起的眩晕症,依据颈椎张口位,双斜位的影像改变,采用正骨加穴位疗法,收到良好效果,为更好的提高颈椎开口位及双斜位的影像质量,投照成功率,减少废片,我科采用透视下点片投照颈椎开口位及双斜位,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