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腰痛十分常见,由于其原因和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因此临床上诊治仍十分困难。腰椎小关节病变是导致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阐明腰椎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神经支配与传导模式十分必要。本实验采用逆行神经追踪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大鼠L5/6小关节在生理和炎症状态下神经支配途径和对应背根神经节内不同神经元的表达,从而探讨腰椎小关节的神经支配模式以及小关节源性下腰痛可能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与腰痛有关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人体正常的老化过程,并不是腰痛的根本原因。根据生理、病理以及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小关节的创伤、炎症、软骨面剥落和P物质阳性纤维裸露以及腰椎节段不稳致关节囊过度牵拉等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才是引起腰痛更直接、更明确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山东271100)朱鸿业山东省莱芜市羊里镇医院王希法腰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在腰痛病人中腰椎小关节紊乱又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作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此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  相似文献   

4.
腰痛是骨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反复发作不仅使患者遭受疼痛的反复折磨,而且对机体健康以及运动功能造成极大的影响.以往关于腰痛的原因研究主要集中在椎间盘,随着研究的深入,腰椎小关节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11年Goldthwait首次提出腰椎小关节退变是引起腰痛的一个重要因素.1927年,Putti提出腰椎小关节的退变和炎症可能通过神经激惹引起坐骨神经痛.1933年Ghormley将腰椎小关节退变伴腰腿痛的临床症状定义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临床研究发现约有15%~52%慢性腰痛患者的症状源于小关节退变,进一步说明了腰椎小关节在腰痛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3].然而,目前针对小关节源性腰痛机制方面的研究尚无明确定论,笔者就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进行文献回顾,旨在加深对腰椎小关节病变引起腰痛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腰椎小关节囊切除治疗慢性腰痛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腰椎小关节在退变性腰椎疾患中的病理演变和致病机理; 观察小关节囊切除对腰痛的影响。方法: 将516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258例, 分别采取不同方式处理腰椎小关节突。分别于术后观察腰椎活动度, 随访腰痛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腰椎活动度无显著差异(P>0 .05)。实验组腰痛完全消失172例, 明显缓解64例, 无变化16例, 术后腰痛加重6例。对照组腰痛完全消失114例, 明显缓解108例, 无变化28例, 加重8例。两者有显著差异(P<0. 05)。结论: 腰痛与腰椎小关节病变有明显关系, 术中切除小关节囊有利于减轻或缓解术后腰痛。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587-1591
腰痛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腰痛患病率在不断上升,但对其病因、发病机制等问题仍未达成完全共识。在其复杂多样的病因中,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关于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与腰痛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病理特征、生物力学改变及动物模型等方面,尤其对于动物模型的关注具有很大的意义。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引起腰痛的发病机制仍存在许多争议,需要更深入的探求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导致下腰痛的常见病因.本文综述了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和分析,笔者认为:年龄大于50岁、男性或绝经后女性、偏向矢状面的腰椎小关节和腰椎间盘退变、L4、5节段是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认识和理解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能对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临床症状、核磁共振小关节Fujiwara分级与末端神经纤维分布及神经肽Y表达的关系,探索慢性小关节源性腰痛的病理机制.方法:选取无腰痛的腰椎管占位需手术内固定患者为对照组(A组),共15例.慢性腰痛患者,术前封闭腰椎小关节,注射前后进行VAS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将其分为3组:疼痛完全无缓解患者,为慢性非小关节源性腰痛组(B组),共15例;腰痛基本消失的患者,为慢性小关节源性腰痛组(C组),共20例;腰痛有改善但不能完全消除的患者,为慢性混合性腰痛组(D组),共20例.取各组患者的小关节囊标本,分别用氯化金染色及免疫组化法研究小关节囊上的神经末梢及神经肽Y的分布及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小关节源性腰痛组和慢性混合性腰痛组腰椎小关节退变趋势明显,神经纤维分布明显增多,且慢性小关节源性腰痛组神经分布稠密.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慢性小关节源性腰痛组神经肽Y阳性分布稠密.此外,小关节囊神经纤维数量分布及神经肽Y阳性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二者与小关节MRI Fujiwara分级无相关性.结论:慢性小关节源性腰痛患者小关节囊中存在丰富的末端神经纤维;当关节囊受压、牵张,组织炎症或化学物质刺激时或者脊柱小关节病变及力学行为改变时,小关节囊神经末梢疼痛介质分布会发生改变,进而参与腰痛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椎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7月 ~2018年7月于本科收治的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药物+物理治疗.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和分组...  相似文献   

10.
王碧菠  梁裕 《脊柱外科杂志》2009,7(3):184-186,190
椎间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ial joint)简称Z关节(Z joint),又称椎间小关节(facetjoint)。Goldwaith在1911年首先提出腰椎椎间小关节病变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Ghormley在1933年提出“椎间小关节综合征(facet joint syndrome)”的定义,即椎间小关节出现骨关节炎的增生肥大改变,并因此引起的下腰痛和臀部大腿的放射痛心。  相似文献   

11.
文建平 《颈腰痛杂志》1995,16(2):100-101
冯氏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104例报告文建平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是急性腰痛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应用冯天有旋转手法治疗该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04例。均系指因腰部突然“闪”、“挫”造成后关节错位甚或后关节滑膜嵌顿所致腰痛,故...  相似文献   

12.
腰椎后关节退变与腰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回顾性研究了42例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病人(其中32列有腰痛病史)腰椎后关节的病理组织学和X线照片,探讨腰椎后关节退变与腰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有腰痛史患者腰椎后关节退变率(87.5%)显著高于无腰痛史患者(20%)(P<0.0001)。作者认为腰椎后关节主要功能是控制和稳定扭转力,当关节面应力不平衡时至使关节软骨营养发生障碍而产生退变。由于腰背部感觉受脊神经根后支支配,后关节组成椎间孔管的后壁。关节突骨赘或上关节突位置前移,脊神经根受压,可引起腰痛。临床上有些腰痛患者应重视腰椎后关节退变因素。  相似文献   

13.
腰椎小关节滑膜炎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重视腰椎小关节滑膜炎常见疾病的诊断,探讨其临床诊断特点及治疗手段。方法对临床上无明显阳性体征及客观指标的腰痛患者,采用腰椎小关节穿刺及局封等特殊诊断措施,结合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同时采用糜蛋白酶、曲安奈得、利多卡因复合药液,行病变小关节注射,并配合中药熏蒸,有针对性的局部治疗。结果723例诊断为腰椎小关节滑膜炎,约占无明显阳性体征腰痛患者的60%,治疗后经一年半随访,优575例(79.53%);良112例(15.49%);36例(4.98%)症状复发,二次治疗后好转。结论寒冷潮湿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其次是外伤及退变;腰痛休息时加重,活动后减轻,以晨起时尤甚是其临床特点;腰椎小关节穿刺及局封是其主要诊断措施;局部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的效果.方法:2011年4月~2011年10月,收治58例分别使用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行对照性脊神经背内侧支封闭术证实疼痛80%以上来源于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慢性腰痛患者,其中45例接受内窥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手术治疗组),其余13例接受药物、理疗及认知治疗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封闭前、封闭后、治疗后1d、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记录患者腰痛及牵涉痛的VAS评分,术后12个月时行腰椎MacNab功能评分评估两组的疗效,比较两种治疗方法腰痛缓解率的差异.结果:手术治疗组术后1d、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腰痛及牵涉痛VAS评分较封闭前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各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保守治疗组封闭后腰痛及牵涉痛VAS评分较封闭前明显降低(P<0.05),保守治疗组治疗后腰痛及牵涉痛VAS评分较封闭前明显降低(P<0.05),但均明显高于封闭后VAS评分(P<0.05).手术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及牵涉痛疼痛缓解率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P<0.01).术后1年随访MacNab功能评分:手术治疗组优27例,良17例,可1例;保守治疗组可6例,差7例.结论:内窥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是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腰椎椎间小关节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腰椎退行性变的始动因素来源于椎间盘.但当发展至椎间盘退变、椎管狭窄时.腰椎椎间小关节承受的压力显著递增.将产生异常应力和异常运动.随之而来的是腰椎椎间小关节骨质增生,韧带代偿性增生肥厚,而这些又是椎间小关节源性腰痛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单纯行腰椎椎间小关节融合或破坏椎间小关节会引起一些远期并发症。目前.已有很多关于腰椎椎间小关节生物力学稳定性重建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将从流行病学、生物力学以及外科治疗等方面对腰椎椎间小关节退形性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内窥镜下腰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中老年慢性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28例慢性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患者,其中14例采用脊柱内窥镜下腰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手术组),14例采用经皮腰椎关节突关节封闭治疗(非手术组)。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电话、门诊随访,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进行比较,评估2种治疗方案近期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和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JOA评分和ODI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手术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和ODI的改善情况均优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脊柱内窥镜下腰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症状、改善预后,近期疗效较好,相比经皮腰椎关节突关节封闭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大约90%的人在其一生中会经历下腰痛,骶髂关节是产生慢性下腰痛的重要来源之一,据报道由骶髂关节病变所致下腰痛者占所有下腰痛者的15%~30%[1].近年来,腰椎/腰骶融合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它在解决下腰/腰骶关节病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常有患者抱怨术后出现持续性的下腰痛,一些学者认为骶髂关节继发性病变可能是造成这种持续性疼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内窥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慢性小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根据患者选择及知情同意,62例患者中35例采用经皮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A组),27例采用内窥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B组)。采用疼痛VAS评分、腰椎ODI评分及患者满意度(PSI)评价疗效,并观察腰椎整体活动度(ROM)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1个月。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OD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腰椎ROM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4、12周时,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A组各项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后4、12周时降低(P 0. 05); B组各指标优于A组(P 0. 05)。结论应用内窥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是治疗慢性小关节源性腰痛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及疗效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19.
分析腰椎小关节病的CT常见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回顾性分析腰小关节病的CT表现。方法选择68例腰椎小关节病患者,分析CT影像改变并记录临床表现。结果68例患者表现为不同节段的腰椎小关节改变,CT表现为骨赘形成,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面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真空现象,关节囊的钙化和囊肿等。结论腰椎小关节病是引起腰痛及腰腿痛的重要病因之一,常合并腰椎间盘退变。由于以往检查技术的局限以及过分强调了椎间盘的作用,造成对此病的认识不足,小关节病CT表现特异性强,对此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消融术治疗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有效性。[方法]自2013年1月~2014年2月本科采用腰椎小关节突封闭确诊并收治小关节源性腰痛患者52例。所有病例分为2组:A组30例采用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内侧支消融术治疗;B组22例接受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2个月,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3、6及12个月时两组患者腰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下腰痛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腰痛均有所缓解,A组术后各时间点VAS和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3个月后各时间点VAS和JOA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间VAS和JOA评分比较A组疗效优于B组(P<0.05)。此外,B组治疗后8 d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椎间孔镜下脊神经内侧支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联合小关节封闭对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