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虹霖 《当代医学》2014,(25):81-8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脑钠肽(BNP)水平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3月四川省仁寿县人民医院86例AMI患者。入院时测定BNP浓度,根据早期血浆BNP水平分为A、B、C组,分别为BNP〈800pg/mL、800~8000pg/mL、〉8000pg/mL。比较不同BNP水平组3个月内患者因心衰再入院治疗的患者人次数,以及随访结束时生存情况和再次心脏彩超测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末期内径(LVED),并进一步计算出ΔLVED,ΔLVED=(恢复期LVEDV-急性期LVEDV)/急性期LVEDV。结果 C组因心衰再入院率和死亡率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随着BNP水平升高,LVEF逐渐降低,ΔLVED逐渐升高,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血浆BNP〉8000pg/mL,3个月内因心衰再入院治疗和死亡的可能性增加。血浆BNP水平越高,左室心肌收缩能力损害和心室重塑程度越重。血浆BNP水平可以为AMI患者近期预后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患者1h ST段回落幅度(STR)与血浆型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的关系及对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31例溶栓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静脉溶栓1h ST段回落幅度分成A组(n=13,STR≥50%)和B组(n=18,STR〈50%)。测定溶栓前,发病24h和5d时的血浆BNP,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组内溶栓后BNP水平高于溶栓前(P〈0.05),发病5d低于发病24h的BNP(P〈0.05),溶栓前和发病24hBN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病5d BNP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再通患者早期ST段回落幅度(STR)可反映心肌再灌注治疗后的微循环情况,是预测临床预后和检出高危患者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焱 《当代医学》2010,16(6):96-9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将90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急诊PCI组(30例)、溶栓开通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测定入院即刻和发病后第7天血浆BNP浓度,并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入院即刻血浆BNP浓度虽较正常值升高但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后第7天急诊PCI组和溶栓开通组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5),而此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6个月随访,急诊PCI组和溶栓开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P〈0.01,P〈0.05)、心力衰竭(P〈0.01,P〈0.05)和复合终点事件(P〈0.01,P〈0.01)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血浆BNP水平可评估AMI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无创性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血清B型尿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方法AMI合并急性左心衰Killips分级Ⅲ-Ⅳ级患者46例,随机分BiPAP治疗组(23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吸氧、卧床、抗血小板、硝酸酯类、利尿剂、抗凝、溶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治疗。BiPAP组在前者基础上加用BiPAP通气治疗。记录入院即刻和24h生命体征,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入院即刻、24h、48h和72h血清BNP和cTnI水平;采用床旁超声心动图测定入院即刻和72hLVEF的变化。结果BiPAP通气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4h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BiPAP治疗组患者收缩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频率下降,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明显提高。BiPAP治疗组血清BNP和cTnI水平显著降低(P〈0.05),72h后降低更明显(P〈0.01);BiPAP治疗组LVEF于72h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早期使用BiPAP通气治疗安全有效,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含量,探讨三者在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对溶栓后血管再通及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16例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浆uPA、uPAR和PAI-1含量并与对照组(16例)进行比较。根据溶栓后血管是否再通及出血将16例患者分为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出血组及无出血组,比较组间的血浆uPA、uPAR和PAI-1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溶栓前的uPAR和PAI-1水平明显升高。与溶栓前相比,溶栓后0.5 h、1 h、1.5 h、2 h的uPA水平明显下降(P〈0.01);溶栓后1.5 h、2 h的PAI-1水平则明显高于溶栓前(P〈0.01);溶栓后uPAR与溶栓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溶栓后2 h冠脉再通组PAI-1水平显著低于未通组(P〈0.05);而冠脉再通组和未通组uPA、uPA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 h出血组PAI-1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组(P〈0.05);无出血组和出血组血浆uPA、uPA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uPAR、PAI-1水平升高提示AMI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临床医生应及早干预,如尽早行PCI治疗等。血浆PAI-1水平降低,对AMI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及出血提供了一定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差异,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BNP浓度与肌钙蛋白I(cTnI)的相关性,并探讨BNP对ACS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78例ACS患者、4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及30例非冠心病健康对照组的血浆cTnI、BNP水平,分析ACS组患者血浆BNP与cTnI的关系;随访120例冠心病患者60 d,观察终点为心肌梗死新发或再发、出现或心衰恶化和心源性猝死.结果 血浆BNP在ACS组(138.10±4.85)pg/ml明显高于SAP组(30.62±1.08)pg/ml及对照组(29.27±1.45)pg/ml(P均〈0.05).SAP组和对照组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中cTnI阳性组血浆BNP浓度(152.21±1.86)pg/ml高于cTnI阴性组(78.10±1.85)pg/ml(P〈0.01),血浆BNP浓度与cTnI浓度呈正相关(r=0.57,P〈0.05).120例冠心病患者中BNP〉80 pg/ml组较BNP≤80 pg/ml组有更高的心肌梗死新发或再发率以及心衰发生或恶化率.结论 ACS组血浆BNP浓度升高,并与cTnI呈正相关;BNP对ACS患者近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范围、左室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76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入院后24h内检测血浆BNP,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观察血浆BNP浓度与AMI的范围、左室功能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血浆BNP水平与AMI面积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血浆BNP水平高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可反映AMI的严重程度;AMI范围越大,左室功能越差,BNP水平越高;BNP水平可作为心血管事件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2例AMI患者按入院1 h内的血浆晶体渗透压水平分3组,正常血浆晶体渗透压组为N组72例,低血浆晶体渗透压组为L组21例,高血浆晶体渗透压组为H组9例,按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处理,观察3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Ⅲ度AVB、住院病死率和30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年龄较大,有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病史者更容易出现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P〈0.05);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组更容易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和Ⅲ°AVB等严重并发症(P〈0.05);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也显著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和30d病死率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AMI患者早期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其住院病死率和30d病死率明显增加,提示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可能是影响A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60例)和对照组(22例)在入院后(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BNP浓度,入院后第7~10天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BNP水平与AMI患者心功能,心肌梗死范围及左室重构指标LVESV、LVEDV和LVEF的关系。结果:AMI患者心功能越差,心肌梗死范围越大,BNP浓度越高(P〈0.01);血清BNP水平与LVESV、LVEDV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急性心梗后BNP水平升高与左室重构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浓度差异,并分析与肌钙蛋白T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0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42例。12例非冠心病者作为对照组。检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及其他患者入院时的血浆BNP浓度,同时测定AMI患者的肌钙蛋白T(TnT),比较不同组别BNP的差异以及AMI组BNP与TnT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的血浆BNP浓度分别为(38.15±11.26)pg/ml,(41.92±13.37)pg/ml,(308.54±97.34)pg/ml,(601.29±162.63)pg/ml,UAP组、AMI组与对照组、SAP组,AMI组与U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MI组BNP与TnT浓度呈正相关(P〈0.001)。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BNP浓度存在差异,与心肌坏死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其与AMI溶栓再灌注后cTnI变化的关系。方法12例AMI直接PTCA的患者,系列采集血样,以ELISA法测定cTnI,绘出其释放曲线。选择68例AMI接受溶栓的患者,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参考方案),判定42例再通,26例未通,绘出cTnI释放曲线,比较二者的峰值时间和上升速度,并将溶栓再通组与直接PTCA组相比较。结果①溶栓再通组与溶栓未通组cTnI的释放主要为单峰形式,溶栓再通组的达峰时间明显早于后者,峰值水平及上升速度也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P〈0.05);②直接PTCA组与溶栓再通组相比,二者达峰时间几乎一致,前者的峰值水平及上升速率略高于后者,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后cTnI的峰值前移可作为AMI后溶栓再灌注的判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笑梅  司良毅 《重庆医学》2006,35(22):2063-2064
目的探讨老年肿瘤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前体(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6例肿瘤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住院非肿瘤患者20例为时照组。分别于入院第1天和第14天时患者心功能分级、检测2组患者血浆pro-BNP浓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观察2个时间点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入院第1天肿瘤组患者心功能评分、LVEF与时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第14天肿瘤组患者心功能、LVEF显著低于时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天和第14天肿瘤组患者血浆pro—BNP浓度均显著高于时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pro—BNP水平能较准确地反映老年肿瘤患者左室功能状态,英敏感性高于超声心动图,对老年住院患者心力衰竭的风险评估具有早期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及N末端BNP前体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探讨BNP对左心室功能不全的预测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2例,记录其各项危险因素,入院第2天清晨检测血浆N末端BNP前体水平,并行超声心动检查测定LVEF。按LVEF结果分为LVEF〈45%组(21例)和LVEF≥45%组(31例),分析两组患者血浆N末端BNP前体水平与LVEF的相关性,并分析两组N末端BNP前体水平有无差异。结果与LVEF≥45%组比较,LVEF〈45%组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P〈0.01),BNP与LVEF独立相关(P〈0.05)。LVEF〈45%组患者BNP与LVEF呈负关联(P〈0.05),LVEF≥45%组患者BNP与LVEF无关联性(P〉0.05)。结论 BNP可作为更早期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指导治疗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螺内酯对老年(≥60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血浆脑钠肽03NP)的影响。方法将111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组(螺内酯20mg/d)和大剂量组(螺内酯60rag/d),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月后心功能和血浆BNP浓度。结果两组均能够升高LVEF、降低LVEDD以及降低血浆BNP浓度,P〈0.01;大剂量组升高LVEF、降低LVEDD以及降低血浆BNP浓度幅度高于小剂量组,P〈0.01。结论大剂量口服螺内酯(60mg/d)能够改善CHF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升高LvEF、降低LVEDD以及降低血浆BNP浓度,有效防止和延缓心衰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监测脓毒症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探讨cTnI在评价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9例脓毒症患者资料,按照cTnI的水平分为cTnI升高组(cTnI>0.16 ng/mL)112例和cTnI正常组(cTnI<0.16 ng/mL)47例.分别测定患者入院24 h、入院48 h、第7 d血清cTnI水平,并同时给予APECHEⅡ评分,比较机械通气使用率、总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及28 d生存率等.结果 两组机械通气使用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升高组总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均高于cTnI正常组(P<0.05).cTnI升高组患者cTnI的浓度与对应的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患者入院24 h、入院后48 h和入院后第7 d,cTnI升高组的APECHEⅡ评分,ICU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8 d生存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cTnI的测定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病情判断,并且对疾病的预后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血浆脑钠肽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小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7):134-135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AMI的患者86例,入院后24h内检测血浆BNP浓度,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6个月,观察血浆BNP浓度与AMI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AMI组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且血浆BNP水平高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P〈0.05)。结论AMI患者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血浆BNP水平可反映AMI的严重程度;BNP水平可作为心血管事件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B型钠尿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NP)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的价值。方法:对112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同时使用血浆BNP水平和临床间接指征判断血管再通情况,并对它们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血浆BNP水平对血管未通判断的准确性较临床间接指征高(P=0.000);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后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0.051);判断血管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低于临床间接指征(P=0.000)。结论:对AMI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来说,血浆BNP水平可帮助判断血管未通,从而为病情评估和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PCI)和静脉溶栓治疗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收治的首次AMI患者211例,12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其中30例溶栓后行补救PCI。8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45例溶栓患者48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结果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CI组(P〈0.05)。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40.6%,梗死相关血管(IRA)达到TIMI 3级血流者为60.5%,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96.8%,AMI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溶栓组为(49.3±12.1)%,直接PCI组为(64.2±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住院天数溶栓组为13.4d,直接PCI组为8.2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及时、充分、持续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实现有效再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与静脉溶栓相比,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更高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有利于挽救濒死心肌及缺血心肌,更好地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缩短住院时间,并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清肌钙蛋白I(cTnI)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化学发光技术检测90例AMI患者的cTnI含量,AMI患者中有32例行溶栓治疗。结果:cTnI上升时间在溶栓组与CK-MB平行,在未溶栓组则迟于CK-MB出现(P<0.01);溶栓再通组(22例)的cTnI与CK-MB达到峰值时间均早于溶栓未通组(10例)和未溶栓组(58例)(P<0.01);cTnI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K-MB(P<0.01);AMI发生12 h内cTnI敏感性低于CK-MB,12~24 h内两者相当,24 h后cTnI敏感性明显高于CK-MB。结论:血清cTnI对诊断AMI、评价冠状动脉再灌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早期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肌酸磷酸激酶MB(CK-MB)峰值变化的关系,进而通过BNP来定量评价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及时再通。方法63例AMI患者根据PCI时间分为直接组和非直接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入院后4、24、48h测定BNP水平。CK-MB峰值测定:入院即时采血检查CK-MB,入院第1天每3h测一次,第2天每6h测一次,第3天每12h测一次。结果患者BNP水平在入院后缓慢上升,并于第24小时达到高峰值,第48小时开始下降。非直接PCI组BNP水平相对于直接PCI组显著增高(P<0.01)。直接PCI组达CK-MB峰值时间明显比非直接PCI组前移。结论血浆BNP水平测定是评价AMI早期PCI后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及时再通的客观指标,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