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电双频指数与丙泊酚麻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公认的评价镇静程度的脑部监测指标。本文仅对BIS特点及其在丙泊酚镇静和麻醉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就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麻醉药物浓度及镇静深度的相关性研究,阿片类药物及麻醉过程中常用的非麻醉药物对BIS的影响进行综述,并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脑电双频指数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循环(CPB)期间术中知晓以及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仍是影响心脏外科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脑电双频指数(BIS)是能直观的监测麻醉深度和大脑皮质功能状态的方法。本研究拟对CPB心脏直视手术患儿进行动态BIS监测,就CPB中诸多可能影响BIS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靶控输注(TC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静脉麻醉技术,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药物输入以迅速达到并维持靶浓度,从而增加了静脉麻醉的可控性.改变了传统的手控输注(MCI)给药方式。然而有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相似的麻醉深度下,TCI比MCI消耗了更多的异丙酚。脑电双频指数(BIS)与镇静深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就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与麻醉药物浓度及镇静深度的相关性研究,阿片类药物及麻醉过程中常用的非麻醉药物对BIS的影响进行综述,并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是一类新型选择性抗胆碱药,临床研究已证实对中枢和外周均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且对心肌M2受体作用不明显。本研究旨在观察心脏手术前应用长托宁对麻醉诱导时心率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影响,探讨其能否有助于心脏手术的患者平稳度过麻醉诱导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脑电双频指数( BIS)监测,获取对无痛胃镜检查麻醉深度的指导意义.方法:随机分为A组(BIS监测组)和B组(常规组),每组均为40例,A组根据50≤BIS值≤60,调节丙泊酚用量;B组则根据临床体征调节.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BIS指导麻醉,可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将脑电信号处理后得到的一个量化参数,主要用于监测麻醉深度。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在BIS监测下调控麻醉深度能够为患者术后恢复提供更多的益处.而且BIS还可用于指导闭环靶控麻醉、监测脑缺血、预测心肺复苏的结局等。  相似文献   

9.
氯胺酮和依托咪酯的BIS50及其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别测定氯胺酮和依托咪酯诱导时半数患者入睡时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即BIS50和半数有效量(ED50),比较他们对BIS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无服用精神药物和镇静催眠药、无术前用药的择期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n=20)和依托咪酯组(E组,n=20),以半数效量序贯法分别进行氯胺酮和依托咪酯诱导的睡眠观察,以对语言指令不应和睫毛反射消失为入睡指标,同时记录BIS的变化。对取得的数据以直线回归的方法和加权均数法分别求得氯胺酮、依托咪酯的BIS50和ED50。结果 氯胺酮和依托咪酯诱导后,BIS明显下降(P=0.000983),但两者各自BIS下降幅度在入睡与未睡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920501和0.956263)。氯胺酮的BIS50和ED50分别是78.81(95%可信区间67.27~97.10)和0.757mg/kg(95%可信区间0.535~1.071mg/kg),依托咪酯的BIS50和ED50分别是60.00(95%可信区间49.74~76.95)和0.089mg,/kg(95%可信区间0.073~0.107mg/kg)。结论 氯胺酮和依托咪酯皆显著降低BIS,但仅凭BIS难以准确预计是否进入睡眠状态。  相似文献   

10.
双额颞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颈动脉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颈动脉阻断与开放时双额颞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方法 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患者10例.记录麻醉前(T1)、颈动脉阻断前5 min内(T2)、颈动脉阻断5 min内(T3)和开放后第一个5 min内(T4)四个时段的双侧BIS均值和平均动脉压及血流速度变化比值.结果 T1时双侧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例T2时BIS手术侧较对侧低,5例T3时较对侧低,并且5例较T2降低.T4手术侧与T2比升高,对侧无明显变化.有1例阻断开放时双侧BIS降至40以下,其中手术侧达28.6;术后随访MRI显示交界区出现多发小梗死灶.结论 全身麻醉下颈动脉阻断时,当血供代偿不足或出现范围较广的脑梗死时,BIS值明显降低,可以对脑缺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小儿镇静及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证实,脑电双频指数(BIS)与较大小儿的镇静及麻醉深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与麻醉药物浓度呈负相关,能较好地评价意识水平。但对于婴儿,BIS监测的有效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联合麻醉术中知晓与脑电双频指数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以及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镇静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肝癌手术患者 2 40例 ,麻醉方法均为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分为两组 :异丙酚组 (P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 0 1g、阿托品 0 3mg ,诱导用芬太尼 4μg/kg、异丙酚 1 5mg/kg、琥珀胆碱 2mg/kg ,维持用异丙酚 12mg·kg-1·h-1,持续 15分钟后改为 3mg·kg-1·h-1至术毕 ;硫喷妥钠组 (T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咪唑安定 0 0 75~ 0 1mg/kg、阿托品 0 3mg ,诱导用硫喷妥钠 6mg/kg替换P组的异丙酚 ,其余药相同 ,维持用 6 0 %的N2 O吸入至术毕。两组均在诱导前 15分钟开始在硬膜外导管内注入 0 5 %布比卡因 4ml。术中持续监测BIS和边缘频率 (SEF)。结果 诱导前两组患者的EEG无差异 ;诱导后 15分钟和 30分钟 ,EEG抑制 ,BIS和SEF均降低 ,组间无差异 ;诱导后 6 0分钟和 12 0分钟 ,P组的BIS和SEF比T组低 (P <0 0 5 )。P组 1例术中知晓。结论 联合麻醉中 ,用BIS监测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缺乏精确性。  相似文献   

13.
麻醉深度监测新进展:双频指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身麻醉深度的监测有许多方法.但至今尚无一种方法能直观、准确、动态地反映麻醉深度.以往曾通过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来间接反映麻醉深度,也有用原始脑电信号、听觉诱发电位、肌电图、食管收缩能力变化、瞳孔反射以及采用多种变异综合分析,应用微机的多因素逻辑学方程分析等.但一直没有直接方法测定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丙泊酚或复合芬太尼行麻醉诱导时 ,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监测意识变化的敏感性。方法  4 0例病人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 (P组 )组和丙泊酚加芬太尼组 (PF组 )。麻醉诱导均用丙泊酚 30mg·kg 1·h 1的速率泵注 ,PF组于丙泊酚静注 2min前给予芬太尼 2 μg/kg。记录意识消失时BIS和AAI值、意识消失时间和丙泊酚用量 ,并测定血浆丙泊酚浓度。结果 PF组病人意识消失时间、丙泊酚用量和血浆丙泊酚浓度均较P组低 (P <0 0 1)。意识消失时PF组BIS值高于P组 (P <0 0 1) ;而两组AAI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丙泊酚麻醉诱导时 ,无论是否合用芬太尼 ,AAI均可较好地反映意识的转换 ;而BIS则会因药物组合的不同而出现变化。结果提示 ,AAI在监测麻醉诱导期的意识转换方面优于BIS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是一种起效快的新型麻醉药,广泛用于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芬太尼作为强效麻醉性镇痛药,由于能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而用于麻醉诱导。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麻醉诱导,既能使麻醉达到一定深度,又能减轻气管插管反应。本研究拟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与异丙酚复合应用时在麻醉诱导期间病人心血管反应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全凭静脉麻醉下行脊柱矫形术中 ,监测体感诱发电位 (SEP)预防手术操作对脊神经系统的损伤 ,并结合脑电双频指数 (BIS)监测麻醉深度。方法  6 0例脊柱侧凸病人 ,术前均无神经系统损伤症状 ,诱导插管后以静脉复合用药维持全麻。在麻醉前及术中可能损伤神经的操作时段分别监测并记录SEP ,以P40或N5 0波幅下降 >5 0 %和潜伏期延长 10 %为脊神经损伤的阳性标志 ,术中BIS持续监测以观察麻醉深度。结果 全组病人在SEP监测下完成手术 ,术后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麻醉中BIS值控制在 6 0以下 ,无术中知晓。结论 术中SEP监测可完全替代“唤醒试验” ,防止脊神经系统损伤。全凭静脉麻醉可基本消除麻醉药物对SE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麻醉深度判断一直是临床医师非常关注的问题.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量化麻醉深度的监测手段,随着BIS监测的普及,其应用价值也不断得到更深入的认识. 目的 就BIS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内容 术中BIS监测可以使麻醉医师以适合的麻醉深度为目标个体化按需给药,既有助于避免麻醉过浅导致术中知晓,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麻醉过深而造成的术后恢复延迟,这对于慢性肝病患者的麻醉尤其重要.术中BIS监测有助于通过避免麻醉过深加快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并可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对于围术期全脑缺血的高危患者,术中BIS突然下降可能提示脑灌注不足.BIS监测可能还有助于对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的预后判断,但用于预后判断的最佳监测时间和界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趋向 术中BIS监测能够预防术中知晓和避免麻醉过深,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并在肝病患者神志判断和麻醉、高危手术围术期脑缺血监测及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判断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人靶控输注(TCI)丙泊酚时不同效应室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关系,以及镇静和麻醉时效应室靶控浓度的适宜设置值。方法18例老年病人静脉TCI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的设定从0·5μg/ml开始,当效应室靶控浓度上升到血浆靶控浓度水平时,将血浆靶控浓度调高0·5μg/ml,使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阶梯式上升,直到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μg/ml。记录每个效应室靶控浓度水平时的MAP、HR、RR、SpO2、BIS值和Ramsay镇静评级,同时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结果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呈高度直线相关(r=0·9982,P<0·01),预测误差中位数(MDPE)=5%,预测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12·7%,摇摆率(Wobble)=12·0%。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值呈高度直线负相关(r=-0·9985,P<0·01),回归方程:BIS值=92·94-17·77×效应室靶控浓度值(R2=0·9771,P<0·01)。当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0·5μg/ml时,50%的病人镇静评级达到3级。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μg/ml时,MAP的降幅达到基础值的34%,自主呼吸率稍有降低,吸氧条件下SpO2保持在95%以上。结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值呈负相关,可以用其评估镇静深度。对于老年病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在0·5~1·0μg/ml时已获得临床镇静效果,2·0~2·5μg/ml时达到全麻诱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脑电(EEG)监测有望成为临床麻醉、急诊及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监测手段,其中研究较多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AAI)已在麻醉诱导、维持、恢复等方面显示出优势。本文旨在就近年来BIS和AAI应用于麻醉实践中的优点及不足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全麻诱导插管期间脑电双频指数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常用静脉复合全麻围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心血管反应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45例ASAⅠ~Ⅱ级非心脑外科全麻择期手术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o)、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_b)、气管插管时(T_i)、气管插管后1 min(T_1)、2min(T_2)、3 min(T_3)、4min(T_4)及5 min(T_5),记录BIS、BP、HR,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结果 (1)T_b BIS为57.6±9.8,诱导前基础T_o(86.0±9.4),T_i各项指标均较T_b增高,至T_5恢复;(2)围诱导期BP、HR和RPP的变化趋势与BIS一致;(3)术后随访未发现对插管操作有不良记忆的病例。结论 常用的静脉复合全麻,诱导方法和用药量尚不能消除气管插管心血管不良反应。BIS对判断全麻诱导期血液动力学变化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