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背景当使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指导麻醉药用量时,通常仅需要较低剂量的镇静药,如果用较低剂量的麻醉药,术中低血压和器官毒性作用也许能避免。然而,这是否能减少严重并发症和术后死亡率还存争议。B.Aware试验将2463例术中知晓高危的患者随机分为BIS指导麻醉组和常规麻醉组。我们假设使用BIS指导麻醉组患者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和卒中的风险都低于常规麻醉组患者。方法对术后30天尚存活的所有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回顾,记录他们的死亡日期、死亡原因以及心肌梗死或卒中的发生情况.然后对所有存活的点者主牛行由话随访.本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存活。结果随访时间中位值4.1年(全距:0-6.5年),参加试验的患者中有548例(22.2%)术后死亡,220例(8.9%)发生了心肌梗死,115例(4.7%)发生卒中。BIS监测组与常规麻醉组的死亡风险没有显著差异{危害比=0.86[95%可信区间(CI):0.72-1.01];P=0.07]。但是,倾向性评分分析显示,BIS值〈40、持续时间〉5分钟的患者与其他BIS监测组的患者相比,死亡的危害比为1.41(95%CI:1.02-1.95;P=0.039),并且心肌梗死的优势比(OR)为1.94(95%CI:1.12-3.35;P=0.01),卒中的优势比为3.24(95%CI:1.29-8.07;P=0.01)。结论在B-Aware试验患者中,采用了BIS指导麻醉且从未出现BIS值低于40并持续超过5分钟,与存活率的增加及并发症的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2.
动脉硬化性主髂动脉闭塞症血管重建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解剖位和非解剖位术式对动脉硬化性主髂动脉闭塞的手术疗效、围手术期死亡和主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动脉硬化性主髂动脉闭塞症行主髂动脉重建术的382例患者的30d围手术期疗效、死亡和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共126名患者纳入分析。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手术有效率的影响因素有溃疡坏死(OR0.13,95%CI0.33~0.36,P=0.005)、是否同期远端血管重建(OR11.29,95%CI1.25~102.53,P=0.012);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为13.5%,危险因素有年龄(OR37.13,95%CI3.29~48.53,P=0.003)、肾功能异常(OR5.71,95%CI1.25~25.02,P=0.024)、Goldman心脏风险(OR26.83,95%CI4.85~49.54,P=0.001)、术式选择(OR0.03,95%CI0.002~0.34,P=0.005);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65.56,95%CI4.88~87.64,P=0.002)、Goldman心脏风险(OR23.86,95%CI3.90~45.99,P=0.032)、术式选择(OR0.02,95%CI0.001—0.262,P:0.005)。结论年龄70岁以上、中度以上Goldman心脏风险、肾功能异常是围手术期死亡和主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于这些高危患者需考虑采用解剖外术式以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人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人发生血小板缺乏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家教学医院加强医疗病房(ICU)中1年内收治的366例MODS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病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信息、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及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主要研究终点为住院病死率。结果住院期间共有151例病人死亡(41.3%)。血小板缺乏[P=0.022,OR(比数比)=2.143,可信限(95%CI)1.114~4.121],神经系统衰竭(P〈0.01,OR=6.033,95%CI3.164~11.506)和最高SOFA评分(P〈0.01,OR=1.215,95%CI1.112~1.328),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共有220例MODS病人(60.1%)发生血小板缺乏。ICU住院时间(P=0.023,OR=1.017,95%CI1.002~1.032)和最高SOFA评分(P〈0.01,OR:1.271,95%CI1.187~1.361)是发生血小板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最高SOFA评分(P〈0.01,OR=1.405,95%CI1.276~1.548)和继发性血小板缺乏(P〈0.01,OR=3.517,95%CI1.780~6.951)是伴有血小板缺乏的MODS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缺乏在MODS病人中非常普遍,并导致住院病死率升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减少手术后心血管死亡率、心肌缺血/梗死以及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我们就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改善心脏手术及非心脏手术患者手术后转归的证据进行了回顾。方法我们检索了11个大型数据库,时间从建库到2005年11月。并查阅了多种网上资源,以便发现未发表的研究和会议摘要。我们选取了对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安慰剂或标准疗法进行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在3680篇收集到的文献中,有69篇符合入选标准。由于并无明显的临床异质性,因此在假定存在随机效应的情况下计算了比值比(oddsratio,OR)。结果β-受体阻滞剂减少了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OR(心脏手术):0.28,95%CI为0.13—0.57;OR(非心脏手术):0.56,95%CI为0.21—1.45],心房颤动^心房扑动[OR(心脏手术):0.37,95%CI为0.28—0.48],其他室上性心律失常[OR(心脏手术):0.25,95%CI为0.18—0.35;OR(非心脏手术):0.43,95%CI为0.14—1.37]以及心肌缺血[OR(心脏手术):0.49,95%CI为0.17—1.4;OR(非心脏手术):0.38,95%CI为0.21—0.69]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并未减少[加权均数差(心脏手术):-0.35天,95%CI为-0.77—0.07;加权均数差(非心脏手术):-5.59天,95%CI为-12.22—1.04],与之前的报道相反,β-受体阻滞剂不能减少死亡率[OR(心脏手术):0.55,95%CI为0.17-1.83;OR(非心脏手术):0.78,95%CI为0.33—1.87],对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也没有影响[OR(心脏手术):0.89,95%CI为0.53~1.5;OR(非心脏手术):0.59,95%CI为0.25—1.39]。结论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但是对心肌梗死、死亡率及住院时间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非贲门胃癌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白细胞介素(IL)-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宿主遗传因素对Hp感染在非贲门胃癌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PCR-RFLP方法,检测143例非贲门胃癌患者和264例正常对照者的IL-1B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N)双等位基因型分布。Hp感染通过检测血清HpAb-IgG。结果 Hp阳性非贲门胃癌患者IL.1B.511}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Hp阴性患者(60%VS46%,P=0.0342,OR=1.666,95%CI:1.045~2.656),也高于正常对照组(60%VS48%,P=0.0071,OR=1.665,95%CI:1.149~2.4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后,与携带IL-1B-511*C/C基因型者比较,携带T/T基因型者胃癌风险升高3.01倍(OR=3.01,95%CI:1.27~7.11,P=0.012),携带IL.1B-511*T等位基因者胃癌风险升高2.29倍(OR=2.29,95%CI:1.08~4.86,P=0.032)。结论 IL-1B-511*T等位基因和Hp阳性胃癌相关,提示该等位基因在Hp阳性非贲门胃癌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卒中后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住院治疗的545例急性卒中患者进行肺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先做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急性卒中后肺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及相关专业知识,拟合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相关的混杂因子,找出影响急性卒中后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急性卒中后肺炎的发生率为11.0%(60/545)。年龄≥80岁(OR=6.024,95%CI:1.923~18.868,P=0.002)、出血性卒中(OR=3.546,95%CI:1.266~9.901,P=0.016)、卧床(OR=4.295,95%C1:1.642~11.233,P=0.003)、基线Glasgow昏迷量表48分(OR=5.127,95%CI:1.377~19.090,P=0.015)、基线Ba~hel指数〈50分(OR=8.403,95%CI:1.468~47.619,P=0.017)、营养不良(OR=10.625,95%CI:3.260~34.631,P=0.000)和基线空腹血糖≥7.0mmol/L(OR=10.000,95%CI:3.115~32.258,P=0.000)为急性卒中后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早期康复治疗是急性卒中后肺炎的保护因素(OR=0.159,95%CI:0.055~0.466,P=0.001)。结论急性卒中后肺炎发生率高,危险因素多,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有助于早期识别及防治惫件卒中后肺炎.  相似文献   

7.
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7月至2003年12月间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08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影响贲门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08例患者中,SiewertⅡ型占68例,Ⅲ型占40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8.5%(74/108)。本组患者随访至2004年12月,平均生存时间为37个月(95%CI为29.3~44.7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6.6个月;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7.2%、33.6%和2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行脾切除术、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肿瘤浸润深度(P=0.009)及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OR值分别为2.373(95%CI为1.474~16.212)和2.269(95%CI为1.450~4.997)。结论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呈负相关。脾脏未受侵犯时应予以保留,全胃切除未能改善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基因启动子区-1722位点(T/C)多态性和-1661位点(A/G)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中胃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183例胃癌患者和116例中国汉族正常对照者进行CTLA-4基因-1722位点和-1661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癌患者CTLA-4基因-1661位点AA基因型频率,-1661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降低(65.6%vs84.5%;P〈0.01;odds ratio=0.3499;95%CI=0.1943—0.6299;81.1%vs91.8%;P〈0.01;odds ratio=2.6040;95%CI=1.521—4.458)。结论CTLA-4基因启动子区-1661位点A等位基因与中国汉族胃癌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C—L短柱侧倾碟瓣行二尖瓣置换术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1年10月至2006年11月,259例用国产C—L短柱侧倾碟瓣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长期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早期死亡12例,死亡率为4.63%(12/259)。术后早期未出现与心瓣膜相关的并发症。1996年以后病死率降至2.59%。随访235例患者,12例失访,随访率95.1%(235/247),随访时间9.77±3.09年。晚期死亡患者26例,随访期间无由于心瓣膜结构损坏导致的患者死亡。5年,10年和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6.80%±2.30%,78.20%±3.33%和55.23%±4、34%;无血栓栓塞率5年,10年和15年分别为95.95%±0.74%,92.52%±4.11%和80.52%±4.11%;无出血率5年,10年和15年分别为94.64%±1.75%,89.55%±3.28%和79,39%±4.43%。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41例(67.46%),Ⅱ级56例(26.79%),Ⅲ级10例(4.78%),Ⅳ级2例(0.95%)。结论通过15年的长期随访显示,行二尖瓣置换术选择国产C—L短柱侧倾碟瓣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足溃疡与糖尿病患者全因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9月)和相关网站,收集所有探讨足溃疡与糖尿病患者全因及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关系的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在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后,使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项研究,共18 169例糖尿病患者,随访长度8 2133.2人年,随访期间全因死亡事件3 71 6例.足溃疡使糖尿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RR=1.89,95%CI(1.63~2.19),P<0.01]、心肌梗死致死率增加[RR=2.22,95%CI(1.09~4.53),P<0.01].结论 与单纯糖尿病患者比较,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升高.应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进行积极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从而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嘌呤受体P2X7基因489C〉T多态性和依赖还原型辅酶I醌氧化还原酶(NQ01)基因609C〉T多态性对散发原发性帕金森病(PD)发病的影响。方法利用Pyrosequenc.ing技术对52例散发原发性PD患者和133例正常健康对照进行P2X7基因489C〉T和NQOl基因609C〉T突变位点分析。结果PD病例组P2x7489位点突变型(C/T+T/T)阳性率(88.5%)明显高于对照组(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3,P〈0.05),其患PD的相对危险度(OR)为2.74(95%CI1.01~7.83)。P2X7 489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PD病例组(59.6%)高于对照组(48.1%,X2=3.95,P〈0.05;OR=1.59,95%CI=0.98~2.59)。NQ01609位点含T碱基的NQ01基因型在PD病例组占61.6%,对照组占49.6%(OR=1.62,95%CI=0.80~3.29)。T等位基因频率PD病例组(33.6%)高于对照组(28.9%,OR=1.25,95%CI=0.74~2.08),但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2x7基因489位点C/T和T/T基因型、T等位基因以及NQ01基因609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是散发原发性PD发病的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期的荟萃分析评估了围手术期β受体阻滞剂的有效性,但并未发现其降低手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作用。有人建议严格控制心率可能会改善预后,但荟萃分析中并未考虑严格的心率控制对围手术期β受体阻滞剂有效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已发表的检索策略,我们检录了所有非心脏手术术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随机研究,共包含10项研究,2176例患者。我们利用这些研究中的数据以发现控制心率与以手术后院内心肌梗死(MI)为主要转归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对心率控制和心肌梗死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荟萃回归分析。结果所有研究的合并结果并未显示β受体阻滞剂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各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OR=0.76;95%CI=0.4—1.4;P=0.38;异质性:I^2=34%)。然而根据最快心率分组后显示最快心率小于100bpm组,β受体阻滞剂具有心肌保护作用(OR=0.23;95%CI=0.08~0.65;P=0.005),最快心率大于100bpm组则不具有心肌保护作用(OR=1.17;95%CI=0.79~1.80;P=0.43),且无组内异质性。此外,8受体阻滞剂引起的心率变化和手术后心肌梗死的logOR进行荟萃回归分析表明β受体阻滞剂对于平均心率、最大心率、心率变异性的作用与心肌梗死的OR存在线性相关(r^2=0.63;P〈0.001),β受体阻滞剂对心率的影响越大则手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越低。所有研究中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手术后心率的下降(加权平均差:8.6bpm;95%CI=-9.6~-7.6;I^2=85.3%),同时存在很大的异质性。β受体阻滞剂引起心率变化的异质性部分是由于β受体阻滞剂类型不同所致,特别是美托洛尔,也与合用钙通道阻滞剂有关。钙通道阻滞剂与美托洛尔以外的其他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以有效控制心率。心率对?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机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时机对术后30d死亡率的影响。方法233病例分为心肌梗死和心绞痛两组,对多个风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以确定AMI后不同时段手术是否为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233例中男176例(75.4%),女57例(24.5%)。年龄34~86岁,平均(65.6±9.2)岁。平均移植血管(3.46±0.89)支,137例(58.8%)应用乳内动脉137根。总死亡率4.3%(10/233例)。AMI距手术时间≤3d者,手术死亡6例(14.6%,6/41例),较心绞痛组3例(2.3%,3/130例)显著增高(P=0.033);4~10d者1例(2.7%,1/37例)与心绞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1~30d者无手术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3d后行冠脉旁路移植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G/A基因功能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生成及发展的关系。方法研究病例为德国曼海姆医院普通外科2000年10月至2003年3月间收治的157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结直肠癌的患者(病例组),对照组为117例查体的健康人,病例与对照人群均为欧洲高加索人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及正常对照组的TNF-α-308G/A基因型。结果病例组患者TNF-α-308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663;等位基因χ^2=0.404,P=0.525)。Ⅲ、Ⅳ期病理分期患者A等位基因(22.6%)和A/A基因型(8.1%)的比例明显大于Ⅰ、Ⅱ期(12.9%和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048,OR=7.368,95%CI=0.839~64.743;等位基因:χ^2=4.720,P=0.03,OR=1.962,95%CI=1.061~3.628)。结论TNF-α-308G/A基因功能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生成无关.TNF-α-308A/A基因型或A等位基因与结直肠癌的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山东省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山东省4家大学的教学医院GIST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所有病例进行病理学复核及随访,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收集1039例GIST病例,其中男509例,女530例,年龄18。87(中位数58)岁。术后随访时间1—150(中位数34)月,期间93例因肿瘤进展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91.7%和87.8%。R0手术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R1手术患者(88.8%比69.0%,P〈0.叭)。中度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比89.2%,P〉0.05);高复发风险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药者(76.8%比67.7%,P〈0.05)。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RR=1.988,95%CI:1.497—2.641)、核分裂象(P〈0.01,RR=2.326,95%CI:1.686—3.208)和肿瘤是否破裂(P〈0.01,RR=3.032,95%CI:1.732~5.308)是GIST手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GIST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手术是原发局限性GIST首选治疗方式;伊马替尼可改善术后高复发风险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Ⅲ型肝门胆管癌的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0例Ⅲ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0例患者中,行手术切除60例,行姑息性支架或u管支撑引流49例,行经皮经肝胆管外引流14例,未治疗47例。60例手术切除患者中,R0切除50例,R1切除10例。手术切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手术切缘(HR=4.621,95% CI:1.907-11.199,P=0.001)、肝叶切除(HR=3.003,95% CI:1.373-6.569,P=0.006)及淋巴结转移(HR=2.792,95% CI:1.393-5.598,P=0.004)与预后均相关。所有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治疗方法【R0切除(HR=0.177,95% CI:0.081-0.035,P〈0.001),未治疗(舰=5.568,95% CI:2.733-11.342,P〈0.001)]及血管侵犯(HR=I.667,95% CI:1.152-2.412,P=-0.007)与预后均相关。结论治疗方式与血管是否受侵犯与Ⅲ型肝门胆管癌的预后相关;可行手术切除患者中联合肝叶切除、R0切除及无淋巴结转移者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卡介苗(BCG)与丝裂霉素C(MMC)膀胱灌注治疗对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预防作用及治疗毒性等方面的特点。方法收集国内外关于BCG与MMC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比较性研究文献,对结果进行统计学综合分析(Meta分析)。采用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作为评价比较疗效及毒性差异的指标。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4.2软件。结果共收集国内外17个临床研究,包括1600例进行BCG、1503例进行MMC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被纳入分析。最大随访期内,BCG治疗组与MMC治疗组分别有599例(37.4%)、684例(45.5%)复发。Meta分析显示,BCG与MMC膀胱灌注治疗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G显著优于MMC(OR0.58,95%CI 0.42~0.80,P=0.0009)。8个较详细报道治疗副作用的比较研究中,Meta分析显示膀胱炎发生率BCG组显著高于MMC组(OR1.97,95%CI 1.31~2.98,P=0.001)。结论BCG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作用优于MMC,可以显著减少肿瘤复发,但膀胱炎发生率明显高于MMC。  相似文献   

18.
有文献报道,性激素可以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但是,尚未见有文献报道内源性的性激素水平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健康研究中心机构,收集730名女性(293例结直肠癌患者及437名正常人)和1158名男性(439例结直肠癌患者及719名正常人)的相关资料,包括生活方式、病史、饮食及血样,检测其血浆中的雌激素酮、雌二醇、睾酮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及c-肽水平。结果显示,男性当中的总睾酮(95%CI:0.40~0.96)、性激素结合球蛋白(95%CI:0.42~0.99)及雌二醇/睾酮水平(95%CI:1.58~4.36)是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P〈O.05)。在女性当中,雌二醇/睾酮水平(95%CI:0.22~0.84)是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肝内胆管结石不同治疗方式长期疗效报告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比较肝内胆管结石不同治疗方式的长期疗效,探讨合理可靠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159例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比较保守治疗、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肝切除术、肝胆管肠吻合术以及保留Oddi括约肌的肝门胆管狭窄成形术5种治疗方法的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146例随访2—12年,中位时间7年,随访率91.8%(146/159)。保守治疗16例(Ⅰ组),随访15例,15例出现胆管炎,其中死亡1例;肝外探查47例(Ⅱ组),残留结石率100%,随访43例,术后胆管炎32例(74.4%),其中死亡7例;肝叶或肝段切除16例(Ⅲ组),残留结石3例(18.8%),随访15例,术后胆管炎4例(26.7%),其中死亡1例;肝胆管肠吻合32例(Ⅳ组),残留结石11例(34.4%),随访29例,术后胆管炎14例(48.3%),其中死亡3例;保留Oddi括约肌48例(Ⅴ组),残留结石8例(16.7%),随访44例,术后胆管炎7例(15.9%)。Ⅱ组残留结石率显著高于其他手术组(P均=0.000);Ⅰ组和Ⅱ组胆管炎复发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Ⅳ组胆管炎复发率显著高于Ⅴ组(P=0.003)。结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保守治疗和肝外探查疗效最差,保留Oddi括约肌的肝门胆管成形术优于肝胆管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中远期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5月165例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及中远期随访的临床资料,比较心功能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共移植血管561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3.4支。围术期无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6例,包括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低心排血量、伤口愈合不良等,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出院。随访160例(97%),随访时间5.6±1.2年。随访期间死亡23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0例,包括再次心肌梗死3例,心力衰竭4例,恶性心律失常3例;非心源性死亡13例,包括胃肠道出血4例,癌症3例,不明原因6例。发生心脏相关并发症25例,包括心绞痛复发18例,心肌梗死4例,再次手术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例。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54%±6%vs.43%±12%);术后1年,3年,5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98.2%±0.3%,96.2%±0.5%和90.5%±1.9%,免于心脏相关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5.5%±1.2%,91.3%±2.1%和86.6%±1.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糖尿病、射血分数〈30%、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和低心排血量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是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11.6)、糖尿病(OR=21.4)、射血分数〈30%(OR=37.5)和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OR=40.2)是预示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减少术后心血管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远期生存率。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30%、糖尿病、年龄〉65岁是影响远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