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产低体重儿静脉营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及传统两种静脉营养早产低体重儿的疗效。【方法】记录两组患儿生后1周内营养摄入及2周内体重增长情况、过渡到全肠道喂养时间、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结果】早期静脉方案生后1周内每日摄入的热卡量、2周内平均增重均高于传统静脉方案(P<0.001);两组过渡到全肠道喂养时间无差异;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静脉摄入热卡多,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产儿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无明显作用;不会增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6,(7):929-930
目的比较不同的脂肪乳治疗方案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5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各50例。A组单纯采用葡萄糖、氨基酸治疗,不加脂肪乳;B组在葡萄糖、氨基酸治疗基础上于出生72 h给予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组在葡萄糖、氨基酸治疗基础上于出生24 h给予20%中长链脂肪乳。比较三组患儿的体质量增长情况、达到全胃肠营养喂养时间的生化指标、喂养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 C组的平均每日体质量增加量、达到全胃肠营养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其他两组,且B组患儿的以上指标显著优于A组(均P<0.05)。三组患儿在达到全胃肠营养喂养时间的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三酰甘油、尿素氮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早期应用脂肪乳能够迅速促进患儿的体质量增长,缩短住院时间,且患儿生化指标稳定,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蛋白质对早产儿早期生长的影响。【方法】对62例早产儿进行临床总结,根据出生2周内摄入蛋白质不同量进行分组,平均摄入蛋白质≥3 g/(kg.d)为高蛋白质组,而蛋白质<3 g/(kg.d)为一般蛋白质组。比较两组早产儿2周时体重、体重增长速度、早期行中心静脉营养等情况,并对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周和第2周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lindingprotein-3,IGFBP3)、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比较。对早产儿2周内体重增长速度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出生2周内,早产儿的体重、体重増长速度以及第1、2周血IGF-II、GFBP3水平,高蛋白质组均比一般蛋白质组高(P<0.05);高蛋白质组早产儿的体重增长速度达到理想体重增长(15 g/(kg.d);高蛋白质组早产儿早期行中心静脉营养比例较一般蛋白质组高(P<0.05),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2周BUN、SCr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影响早产儿体重增长速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摄入蛋白质的量。【结论】对早产儿进行早期营养干预,有利于其早期生长,达到理想生长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肠道外营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95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依据肠道外营养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采用早期肠道外营养(ETPN)治疗,而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肠道外营养(TTPN)治疗。观察两组早产儿能量摄入量的差异,同时评价早产儿在并发症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能量摄入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追赶生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道外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早产儿的能量摄入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对肺动脉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是否适于早产儿对营养的需求,是否能引起肺动脉压力的增高。【方法】将40例符合条件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营养法,记录两组患儿生后一周内营养摄入及体重增长情况,并于生后第1、3、7 d监测肺动脉压力。此外,监测血气pH、BE的变化,注意是否有乳糜血的发生。【结果】①实验组生后一周内每日摄入的非蛋白热卡量及平均每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②两组生后相同日龄肺动脉压力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③两组中均有3例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经及时予以纠酸处置缓解。两组均无乳糜血的发生。【结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比传统静脉营养摄入热卡多,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且不会引起肺动脉压力的增高及乳糜血的发生,也不会增加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胎粪排出延迟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胎粪排出延迟对早产儿的影响,为减少新生儿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将胎粪排出延迟早产儿43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应用温生理盐水与开塞露每日灌肠,胎粪排出少者加用一次。对照组每2d灌肠一次,或出现呕吐、腹胀者灌肠。【结果】治疗组血清胆红素、体重恢复日龄及呕吐、腹胀发生率与正常早产儿组差异无显著性,而对照组与治疗组及正常早产儿组比较则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治疗组及正常早产儿组。【结论】积极治疗早产儿胎粪排出延迟,可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促进体重恢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9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静脉营养组50例和非静脉营养组43例。2组均根据病情给予一般性治疗,静脉营养组在24h内开始静脉营养,非静脉营养组则尽早开始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经口或鼻胃管喂养。结果静脉营养组与非静脉营养组病例,宫外生长迟缓(EUGR)发生率分别为16.0%和39.5%,恢复到出生体重的日龄分别为(11.4±4.0)d和(13.4±4.6)d,每日增加体重分别为(21.5±5.14)g/d和(19.3±4.71)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消退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可以更好地满足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生长发育所需,避免发生宫外生长迟缓,同时未增加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早期母乳喂养与延迟牛奶喂养对早产儿影响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集了早期纯母乳喂养早产儿29例,与前1年延迟人工牛奶喂养早产儿43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前者4个月内无1例死亡,后者6周内死亡11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早产儿早期纯母乳喂养可以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存活率,减少并发症。而延迟人工牛奶喂养则生理性体重下降明显,容易发生营养不良、腹胀、腹泻或其他并发症,死亡率高。因此提倡早产儿要早期纯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84例不能耐受全肠道营养的符合条件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组均在生后12~24 h内给予小儿专用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等治疗,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和微量喂养。干预组氨基酸从2.0 g/(kg·d)开始,增至3.0 g/(kg·d)。对照组则从0.5 g/(kg·d)开始,以0.5 g/(kg·d)递增,增至3.0 g/(kg·d)。监测两组患儿入院后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恢复出生体重后体重增长情况、平均肠道外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出院体重、相关生化、血气分析指标、肝功能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干预组新生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为(6.4±1.4)d,短于对照组的(9.9±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新生儿恢复出生体重后每日体重增长为(28.7±2.5)g,高于对照组的(17.4±2.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新生儿平均肠外营养时间为(7.4±1.2)d,短于对照组的(9.7±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新生儿出院体重(2 053.0±244.1)g,高于对照组的(1 951.1±216.1)g,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复测血清中前白蛋白、血尿素氮,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86、7.345,P均<0.01);而第7天复测BE、HCO-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93、1.760,P均>0.05),第4天两组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634、1.656,P均>0.05),第7天两组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476、1.748,P均>0.05)。 【结论】 早期足量应用小儿专用氨基酸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NICU中孕周小于34周的早产儿的营养摄入及体重增长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上早产儿的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生后24h内入陕西省妇幼保健院NICU孕周小于34周、无消化系统畸形的早产儿64名,按出生体重分为体重≤1500g组和体重〉1500g组,计算生后第1、2、3周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住院天数、开奶日龄、足量喂养日龄、体重开始增长口龄、回到出生体重日龄、静脉营养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体重≤1500g组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低于体重〉1500g组,在第2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体重≤1500g组由于并发症发生率高,在开奶日龄、体重开始增长日龄、回到出生体重日龄及静脉营养时间均明显延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4例早产儿在出院时小于胎龄儿发生率高达68.75%。【结论】孕周小于34周的早产儿在出生后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较高。应积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给予低热量静脉营养,提倡微量喂养,出院后有必要续贯治疗,以实现追赶性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在极低体重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NICU病房2004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用胃肠外静脉营养治疗27例极低体重儿为治疗组,同期未采用静脉营养的25例极低体重儿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在每日增加体重,治愈率、治愈时间上的差别。【结果】治疗组患儿平均每日增加体重(22.6±4.2)g显著高于对照组(10.5±5.6)g(P<0.05);治疗组患儿治愈25例(92.59%),对照组患儿治愈19例(76%),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儿平均治愈时间为(12.86±2.13)d,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为(17.24±3.56)d,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肠外营养对极低体重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支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transient hypothyroxinemia of prematurity,THP)生后发病情况,对其早期生活质量进行量化观察。【方法】 对胎龄≤32 周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生后筛查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对新生儿发病情况、早期生活质量及体重增长进行量化观察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 【结果】 THP组与对照组新生儿期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但THP组规则自行排便日龄、高胆红素血症持续日龄、热量达100 Cal/(kg·d)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延迟,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THP与新生儿围生期疾病无关,但降低了早产儿早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早期微量喂养与体重增长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将新生儿科收治的90例VLBWI随机分为早开奶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比较两组在体重增长达足量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低血糖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早开奶组体重增长快,达足量喂养及静脉营养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如VLBWI生命体征稳定,出生后应尽可能早开始胃肠道微量喂养,有助于改善VLBWI营养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胃肠耐受的影响,为早产儿的早期胃肠喂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早期胃肠母乳喂养组)32例及对照组(生后24h后开始喂养组)30例,对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与胃肠耐受、并发症进行监测。结果:患儿体重开始恢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生后15天体重、胆红素水平、对喂养耐受情况、并发症等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胃肠微量母乳喂养可促进胃肠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并发症少,安全有效,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两种干预方式在早产儿胃管喂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68例早产适于胎龄儿,生后即给予鼻胃管喂养,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常规喂养组,干预组早产儿在常规喂养的情况下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抚触干预,观察两组早产儿胎便持续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天数、胃管留置时间、经口喂养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等指标。 【结果】 干预组早产儿胎便持续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天数、胃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常规喂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不耐受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常规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并发症中,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居首位,常规喂养组发生率为44.1%,干预组发生率为14.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40周时进行体重、身长、头围的比较,干预组明显优于常规喂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抚触两种干预方式在早产儿喂养中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采用静脉营养,直至吞咽呼吸功能协调再经口喂养,观察两组达足量肠内营养需要时间、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出现的并发症等,并监测血清胆红素、血脂、肝肾功能等.结果 观察组患儿达到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和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86、4.63、4.01、1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每日体重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高胆红素血症、高血脂、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48、4.57、4.61,均P<0.05);两组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是一种较好的营养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利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7):2352-2353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营养对早产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2例不能完全耐受肠道营养的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生后48 h内使用输液泵持续24 h均匀静脉输入营养液;对照组生后第3天给予同样静脉营养治疗。同时,两组患儿均根据病情尽早经口微量喂养。两组均每天测量体重及微量血糖。结果:观察组患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期持续时间短(P(0.01);两组患儿生后相同日龄测得FFA、TBiL、DBiL、TG、Chol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早产儿对早期静脉营养能够耐受,并可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期、促进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一定量静脉营养和既往较晚少量肠外营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将168例早产儿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82例。治疗组给予早期定量肠外营养支持,第1天给予氨基酸1 g/(kg·d),以后按1 g/(kg·d)的速度增加,增加至3.5 g/(kg·d);脂肪乳第1天用量1 g/(kg·d),以后按1 g/(kg·d)的速度增加,增加至3.5 g/(kg·d)。对照组按传统肠外营养较晚给予少量营养支持,出生后第3天开始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各0.5 g/(kg·d),以后按0.5 g/(kg·d) 的速度增加,增加至3.5 g/(kg·d)为止。观察早产儿体重变化、住院天数和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临床资料以及血糖、电解质、血脂、胆红素、胆汁酸和肝肾功等生化检测结果。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和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体重日增长量明显增多,住院天数减少,宫外生长发育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治疗组电解质紊乱和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高血糖和低血钙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清前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总胆红素、胆汁酸和肝功能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定量肠外营养能有效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临床应用较为安全,但尚未达到理想的营养状态,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早产儿营养支持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该院儿科收治的早产儿8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外周静脉营养治疗,且观察组在给予外周静脉营养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早期微量肠内喂养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足量喂养所需时间、体质量平均增加情况,检测血糖、尿素氮、血清前白蛋白、总胆红素等血清学指标,并比较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足量喂养所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体质量增加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糖、尿素氮、血清前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01);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早产儿营养支持既能保证早产儿的能量、营养需求,又有锻炼早产儿胃肠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氟康唑预防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产科出生胎龄在28~34周的早产儿160例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均给予两组早产儿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组患儿进行小剂量(3.0mg/kg)氟康唑静滴,静滴4周后比较两组预防真菌感染的效果以及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早产儿在性别、胎龄、体重、5分钟Apgar评分、运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肠外营养、机械通气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的真菌性败血症确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2.68,P<0.05);两组的病死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视网膜屏(ROP)、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患病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时患儿体重均稍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分别低于治疗前(t值分别为3.25、4.36、5.22,均P<0.05),处于正常水平,两组治疗后的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的鹅口疮、红臀及真菌性眼炎的患病率和真菌性败血症确诊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3、6.11,均P<0.05).结论 小剂量氟康唑运用于早产儿,可显著降低其真菌败血症的感染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