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处理措施。方法选择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285例,肝炎后肝硬化致门脉高压综合征120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胃癌5例,外伤性脾破裂35例。脾切除术前查血小板,术后3天,连续查血小板,然后根据情况定期复查。术后血小板上升至400×109/L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结果发现所有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计数升高,以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合并脾功能亢进者最为明显,大多数能在术后2周左右自行降至(100~300)×109/L,部分患者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可恢复,无一例血管栓塞并发症发生。结论血小板计数应作为脾切除术后常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新  徐功立  张凌岩 《山东医药》2001,41(22):61-62
病历摘要患者男 ,5 0岁 ,工人。患者于 9年前无意间发现左上腹包块 ,伴腹胀不适 ,入院就诊。查体 :一般情况可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胸骨无压痛 ,心、肺 (一 ) ,肝未触及 ,脾肋下 18cm。血WBC12 0× 10 9/ L ,并见到幼稚细胞。骨髓穿刺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期 )。住院期间给予马利兰及 COAAP (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糖胞苷、阿霉素、强的松 )方案治疗 ,脾脏回缩至肋下 4cm,外周血 WBC降至正常。此后门诊随访 ,间断应用羟基脲 0 .5~ 2 .0 g/ d及 6 -巯基嘌呤 2 5~ 5 0 m g/ d,WBC维持在 5 .0~ 10 .0× 10 9/ L。近 5天来 ,…  相似文献   

3.
例1,患儿男,3岁,新疆库车县人,脾大2个月余入院.患儿2个月前发热,体温38~39℃,脾肋下约3 cm.经当地医院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脾大未改善.1个月前患儿再次体温高达40℃,热型无规律,伴咳嗽,又去当地医院就诊,脾脏较前明显增大至脐部,为明确诊断,转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格检查:肝锁骨中线肋下3 cm,质中,边缘钝,脾达脐,肋下约10 cm,边缘锐、质硬.  相似文献   

4.
脾脏结核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脾脏结核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腹内脏器结核。国外184 6年Coley首次报道 ,Mariott率先行脾切除治疗此病 ,国内文献多为个案报道[1,2 ] 。现将我院 1983~ 1997年收治并确诊的 7例脾脏结核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7例中男 4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 3 8(3 0~ 5 4 )岁 ,病程半年至 4年。 3例行B超引导下脾脏肿物穿刺活检术而明确诊断。 4例行剖腹探查脾脏切除术 ,术后病理确诊。其中 2例术中发现脾脏有结核性脓肿形成 ,最大者6cm× 4cm× 4cm ,位于脾脏上极。因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 ,术前曾疑为“淋巴瘤” ,手术切除病变脾…  相似文献   

5.
杨玲 《山东医药》2004,44(23):69-69
患者男 ,6 3岁 ,2 0 0 2年 5月 10日以胃癌术后 2月余入院化疗。查体 :一般情况尚可 ,皮肤粘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心肺叩听未见异常 ,腹部刀口愈合良好。腹软 ,上腹部略有压痛 ,肝脾肋下未及 ,无腹水。双下肢无浮肿 ,脊柱四肢关节活动正常。入院后常规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 ,给予 DF+CF方案化疗 (顺铂 30 mg,5 - Fu5 0 0 mg,荃氢叶酸 2 0 0 m g) 5天。化疗第 2天患者出现轻度消化道反应 ,可耐受 ;化疗第 4天腹泻2次 ,伴轻微下坠感 ,自认为饮食不洁所致 ,嘱其服氟哌酸胶囊观察 ,腹泻止。化疗结束后第 1天再次出现腹泻 ,当天即达1…  相似文献   

6.
异位脾脏指在外伤性脾破裂或脾切除术后而发生的后天性自体移植现象,并及易误诊为间质瘤或平滑肌瘤体等黏膜下肿瘤。本例患者为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6年,胃底异位脾脏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15例“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rolymphocytic leukemia,幼淋)进行了分析。临床上其特点为生存期短(4~307周,中数生存17周,平均生存48周),临床症状期短。主要症状为疲乏、软弱、多汗、体重减轻。体征为脾脏明显增大,常于肋下10厘米以上,肝常在肋下6厘米左右。淋巴结轻微增大或不增大。血液学检查在发病时有轻度至中度的贫血,2/3病人血小板低于正常,白细胞总数增高(2.6~121.2万/立方毫米),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达2.3~111万/立方毫米,多数病人单核细胞增多。经May-Grün.  相似文献   

8.
焦×,女,69天,二胎足月顺产。生后即发现皮肤、巩膜黄染。3天时因拒乳、抽搐就诊,以新生儿黄疸、颅内出血入儿科。查:皮肤、巩膜黄染,肝肋下2.0cm,剑突下2.5cm,质硬,脾缘肋下1.0cm。经止血、抗炎治疗7日,好转出院。出院后黄疸进行性加深并时有呕吐。30天来院体查:皮肤、巩膜黄染,肝较前增大,肋下3.0cm,剑突下3.5cm、质硬,表面光滑,脾大同前。黄疸指数82.5u,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HBsAg(-)。拟诊新生儿肝炎综合症,保肝治疗。生后65天发烧、腹泻、呕吐,4日后神志不清急诊来院。因粘液便,镜下  相似文献   

9.
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中有时会损伤邻近脏器。我院于1970~2000年行胃大部切除术1000例,术中致脾脏损伤1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31~62岁。其中撕破脾脏出血13例,破裂口均位于脾下极,长0.5~3cm,深0.2~1cm;行脾脏修补11例、脾脏切除2例。脾门撕裂2例,行脾脏切除。15例术后均痊愈出院。讨论:脾脏位置靠左后,有多条韧带加以保护,而胃大部切除术的操作偏右,手术中如非暴力牵拉一般不会损伤脾脏。但当脾脏周围有粘连时,损伤机会就会增多,且损伤多发生在脾下极、脾门。本组15例均因脾脏与周围组织粘连,在分离胃大弯上…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8岁,因反复腹胀伴牙龈出血1年余,于2014年6月26日入院。院外查腹部超声示:肝实质回声轻至中度增强,门静脉内径约1.7 cm,胆囊壁毛糙,脾脏显著增大,脾厚6.5 cm,门静脉、脾侧脾静脉明显迂曲扩张,提示门静脉高压,未见确切腹膜腔积液。转氨酶轻度升高,HBV DNA 为4.73×104拷贝/mL,口服恩替卡韦后1个月腹胀略缓解, HBV DNA<1×103拷贝/mL。肝功能正常,自行停药1个月后症状加重,伴乏力、纳差,无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MRI 示:肝脏改变,多系早期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入院后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稍膨隆,未见静脉曲张,腹软,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脾肋下4 cm,肝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HBsAg、抗-HBe、抗-HBc 均阳性;HBV DNA<1×103拷贝/mL。肝功能正常。RBC 3.55×1012/L, Hb 132 g/L,PLT 34×109/L,AFP 2.22μg/L。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弱阳性,抗核抗体1∶100,抗 RO52(+++)。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肝胆胰腺平扫+增强 CT 示:肝硬化待排除,门静脉高压征象;脾脏明显增大,增强后脾脏内见多发片状及类圆形低密度影;胆囊壁稍增厚,毛糙。骨髓涂片示:全片可见较多海兰组织细胞;巨核细胞计数增多,全片血小板成小堆可见;嗜酸粒细胞比例为0.055。骨髓活组织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未见其他特殊改变。肝活组织穿刺检查示:符合中度慢性病毒性肝炎,G2/S2-3。免疫标记:HBsAg 胞膜(+)、HBcAg(-),免疫表型显示病毒活跃复制状态。诊断为:①慢性乙型肝炎;②脾功能亢进;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④继发性海兰
  组织细胞增生症。于2014年7月8日行脾切除术,脾脏病理示: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结果考虑蜡样质组织细胞增生症。2014年7月18日复查血常规提示 RBC 7.2×1012/L, Hb 126 g/L,PLT 286×109/L;肝功能正常。无腹胀,无牙龈出血,病情好转,于2014年7月19日出院。  相似文献   

11.
氟达拉滨治疗高龄幼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男,84岁。患者1997年9月因咳嗽、咳痰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脾肋下4cm,质硬,无触痛。腹部B超示脾肋下4cm,厚6cm,肝脏未见异常。血象Hb118g/L,血小板91×109/L,WBC17×109/L,分类示幼淋细胞076,中性016,淋巴005,嗜酸002,单核001,未给予治疗。此后脾脏进行性增大,左上腹闷胀感,于12月16日入我院。入院时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脾肋下12cm,过中线4cm,质硬,无触痛,肝未触及。血象:Hb130g/L,WBC313×109/L,中性011,淋巴009,单核003,嗜酸004,幼淋细胞073,血小板132×109/L。骨髓检查:淋…  相似文献   

12.
副伤寒并发自发性脾破裂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40岁。因发热 ,全身乏力 5d ,上腹疼痛 ,头昏1d入院。入院体检 :体温 38.0°C ,脉搏 82次 /min ,呼吸 2 8次 /min ,血压 90 / 6 0mmHg。面色苍白 ,心、肺正常 ;腹部稍膨隆 ,全腹均有压痛 ,肝肋下 1.5cm ,脾扪诊不满意 ,移动性浊音 ( )。入院 2h后血压降到 75 / 45mmHg。右下腹穿刺 ,吸出血性液体。急诊剖腹探查 ,见腹腔内有积血 2 5 0 0ml,脾明显增大且有脾包膜横行裂口 ,裂口处包膜卷曲 ,未扪及脾实质破裂口。常规脾切除 ,术毕再检查脾脏仍未见脾实质有破裂口。术后给予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 1周仍持续发热 …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4岁。2002年11月查体发现脾肿大达肋下11cm,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减低,骨髓穿刺符合脾功能亢进,腹部CT见脾脏多个低密度灶(图1)。患者拒绝脾穿刺,遂行脾切除术,切除脾脏大小29cm×17cm×7cm,质脆韧,表面包膜增厚,部分区域呈磁白色,被膜下可见散在灰白色区域,余区域呈红褐色,质细。镜下见:T细胞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高分化,伴多发性脾梗死;免疫组化:CD3(+++),CD20(+),CD79a(-),CD45RO(+)。术中行肝楔形切除,镜下见:结构不清,肝索及汇管区T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二次开胸止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2016年1月-2019年5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患者217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症)、术前口服抗凝药、左室射血分数、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间<5天、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是否同期置换瓣膜、出血部位、自体血输血量、ACT值等,对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二次开胸止血患者21例,其中术后2小时内二次开胸6例,4小时以内10例,6小时以内5例。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天、体外循环时间>5小时与术后二次开胸发生有关,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天P =0.001,OR=1.262,是影响患者术后二次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天、体外循环时间>5小时与术后二次开胸发生有关,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天是术后发生二次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 ,4 8岁。 3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左侧腹部钝痛 ,活动剧烈时加重 ,休息可缓解 ,无其它不适症状。查体 :心肺未见异常 ;腹平软 ,肝脏不大 ;脾脏左肋下 3cm、脾下极下方触及一囊性肿物 (13cm× 12 cm× 11cm ) ,边界清 ,稍能推动 ,有完整包膜 ,脾区无叩痛 ,无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 :HBs Ag(+) ,肝功正常 ;血、尿、大便常规无异常 ;CT扫描显示脾脏与腹内侧壁之间有 13.9cm× 10 .0 cm× 9.5 cm椭圆形囊肿 ,密度均匀 ,边界清 ,脾脏受压并向内上移位 ,脾大 8个肋单位、厚6 cm;CT值 2 0 Hu。彩超示左侧腹腔内近脾下极处探及 13cm× 10 c…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 ,6 7岁。反复腹胀下肢浮肿 3年 ,意识不清 4小时 ,2 0 0 0年 12月 9日入院。 3年前腹胀、下肢浮肿 ,诊断酒精性肝硬化 ,治疗好转但反复。半年前反复呕血黑便 ,行门 -腔静脉分流术 ,术后平稳。 1月来腹胀 ,双下肢浮肿 ,疗效差。 1天前外院静滴2 0 %白蛋白 5 0ml,6小时前始嗜睡 ,定向力障碍 ,言语混乱。 1小时前意识不清 ,尿失禁 ,来诊。大便 2天 1次 ,无呕血黑便、呕吐腹泻、强力利尿、放腹水、大量蛋白饮食、服镇静剂及含氮药物史。嗜酒 3 0余年 (已戒 3年 ) ,每日约 5 0 0 g。体检 :T 3 6 8℃ ,R 2 2次 /min ,P 80次 /…  相似文献   

17.
郭立恒 《山东医药》2002,42(16):F004-F004
近年来作者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破裂急性大出血 60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44例 ,女 1 6例 ,年龄 1 7~ 61岁 ,病理检查均为肝炎后肝硬变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全部病例均为急性大出血 ,出血量为 1 0 0 0~ 2 0 0 0ml/d经内科抢救 2 4~ 48h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 ,肝功能分级ChildA级 1 8例 ,B级 34例 ,C级 8例 ,其中 3例有重度腹水及黄疸。手术方法 :全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经上腹正中切口 ,切除剑突 ,脾明显增大者附加左肋下切口。进腹后先切除脾脏 ,然后于胃大弯侧向胃底方…  相似文献   

18.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巨变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2 6岁。 1 999年 7月曾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巨脾 ,进行了脾切除术。一直服用羟基脲治疗。 2 0 0 2年 5月 1 3日因反复牙龈出血 1个月入院。入院时体检 :体温 3 7.5℃ ,轻度贫血貌 ,浅表淋巴结不大 ,肝肋下约 1cm ,质软 ,脾肋下未及 ,余无特殊。X线胸片示右下肺炎 ,B超示脾大。检查血常规 :红细胞 2 .6 6× 1 0 1 2 /L ,血红蛋白 88g/L ,白细胞 3 2 .7× 1 0 9/L ,血小板 1 2 2 2×1 0 9/L ,中性杆状及分叶核粒细胞 0 .0 4 ,淋巴细胞0 .0 7,原巨 0 .0 8,幼稚巨核细胞 0 .81 ,分类 1 0 0个白细胞可见有核红 3 0个。肝…  相似文献   

19.
例1,男,1986年11月15日足月顺生,Apgar 评分8分,体重3,900克,生后一分钟即出现全身紫癜,呈进行性加重,伴高度水肿.双侧眼睑水肿不能睁开.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肝助下2.5cm,脾肋下3cm±,质略硬,存活42小时后死亡.尸解发现脾脏上有一4×6cm 肿块.病理诊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例2,女,1986年12月10日孕38周顺生,Apgar8分,体重2,000克,出生后第二天开始持续呕血和便血.无紫癜,表浅淋巴结不肿大.肝肋下3cm,质软,脾未扪及.因白细胞38×10~6/L,按败血症治疗,存活12天后死亡.病理检查:肝、脾及淋巴结内均有急性组织细胞浸润。诊断: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对脾脏长径、厚度、肋单元数以及脾脏容积进行测量,探讨慢肝纤维化、肝硬化脾脏大小变化规律及其与病理学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经肝穿病理活检确诊的肝纤维化S1期8例、S2期11例、S3期7例、S4期/早期肝硬化10例,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的中晚期肝硬化15例以及正常组16例行16层螺旋CT脾脏容积扫描,分别测量脾脏的长径、厚度、肋单元数,采用仪器自身携带的Volume功能软件测量脾脏的容积.结果:从正常肝脏到肝硬化阶段,脾门厚度以及脾脏容积逐渐增大.重度肝纤维化S3、4期及肝硬化与其他各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S1期与正常组以及轻度肝纤维化S1、2,S3、4期之间无显著差异.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脾脏长径逐渐增大.典型肝硬化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4期/早期肝硬化与正常组、S1、2期以及S3期与正常组、S1期之间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轻度肝纤维化S1、2期之间和重度肝纤维化S3、4期之间以及S1-2期与正常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脾脏所占肋单元数随病变发展呈逐渐增大趋势.各实验组(S1期-典型肝硬化)与正常组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S2、3、4、典型肝硬化各组与S1期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意义。但S2期-典型肝硬化各组之间肋单元数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脾脏容积与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的回归系数最大.结论:脾脏长径、脾门厚度以及脾脏容积,尤其是脾脏容积与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具有显著相关性.CT测量脾脏的大小有助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