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细胞黑素的产生与色素基因表达量有关.本研究旨在建立体外黑素细胞色素基因高表达模型,为基因调控、基因治疗、化学治疗的效果和机理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黑素细胞培养技术培养人皮肤黑素细胞,行Dopa染色和Fantana银染法.黑素细胞经紫外线和内皮素处理后,检测黑素细胞的黑素含量和酪氨酸酶mRNA表达状态.结果黑素细胞经紫外线照射后, 细胞黑素含量由(11±1.5)pg/cell上升至(54±2.3)pg/cell (P<0.01), 而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相对值由(64±1.2)%上升至(142±2.8)% (P<0.01);内皮素(ET-1)处理黑素细胞后, 黑素的含量也上升至(68±1.9)pg/cell (P<0.01), 而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量上升至(187±3.4)%.结论紫外线和内皮素可以增加黑素细胞的黑素含量和增加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人源Dickkopf1原核表达产物(DKK1蛋白)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氢氧化钠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结果:DKK1蛋白对黑素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能使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KK1蛋白作用的黑素细胞胞体较大,形态略呈多角形,树突较粗短;并能使黑素合成显著下降(P<0.05);使酪氨酸酶活性显著减弱(P<0.05)。结论:DKK1蛋白能抑制黑素细胞增殖、黑素合成、酪氨酸酶活性,为DKK1蛋白应用于治疗色素增多性疾病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设计并合成针对人酪氨酸酶的反义寡核苷酸,从基因表达水平调控细胞黑素的合成,为色素沉着性疾病的治疗寻找新途径。方法 将培养的黑素细胞分为内皮素处理组、紫外线处理组和对照组,并分别加入5′端反义核酸、3′端反义核酸、混合反义核酸或单纯脂质体,分别检测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结果 反义核酸对内皮素及紫外线照射引起的黑素细胞色素含量的增加以及TYR基因表达的增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3′端反义核酸作用最强。结论 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对黑素细胞黑素产量和TYR的基因表达有显著的调控作用,3′端反义核酸的调控作用优于5′端反义核酸。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NB-UVB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及黑素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方法:由青少年的包皮组织中分离黑素细胞,采用NaOH法测定NB-UVB辐射对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实验剂量下NB-UVB辐射后72h均能提高人黑素细胞的黑素合成能力及细胞内钙离子的水平。结论:NB-UVB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内Ca2+升高,提高黑素细胞黑素合成能力,从而促进黑素细胞迁移,促进皮损复色。 相似文献
7.
两种培养状态下黑素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C-SFM)和含血清的黑素细胞培养基培养的人类黑素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的差异,寻找适合黑素细胞移植治疗的黑素细胞培养方法。方法:以KC-SFM和含血清的黑素细胞培养基培养黑素细胞,在培养7d内倒置显微镜观察黑素细胞形态,MTT法观察生长曲线,并测定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结果:KC-SFM培养的黑素细胞具有较多树突且树突明显延长,增殖活性低于含血清的黑素细胞培养基培养的黑素细胞,而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含量测定吸光值分别为0.385±0.036、0.276±0.022,和含血清的黑素细胞培养基培养黑素细胞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KC-SFM可促进黑素细胞树突增多和树突延长,提高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适合用于移植治疗的黑素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8.
芦荟苦素对色素化皮肤类似物模型中黑素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芦荟苦素、熊果苷及茶多酚对色素化皮肤类似物模型中黑素细胞的影响.方法 体外构建色素化皮肤类似物模型,检测芦荟苦素、熊果苷及茶多酚作用于此模型后对细胞形态、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以及黑素合成的影响.结果 在色素化皮肤类似物模型中3种退色剂对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显著减少黑素生成,其中以茶多酚的抑制作用最强,芦荟苦素次之.但茶多酚对细胞的毒性最大,熊果苷和芦荟苦素毒性均较小.结论 3种退色剂对色素化皮肤类似物中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均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而茶多酚则显示出较大的细胞毒性(P<0.05).芦荟苦素所表现出的对酪氨酸酶和黑素的合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及对细胞较低的毒性作用,有可能成为一种比较安全的退色剂.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为了了解紫外线照射对对体外培养人正常黑素细胞雌激素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UVR照射后黑素细胞增殖情况,Nakajima M方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PS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半定量RT-PCR法检测UVR照射后黑素细胞雌激素受体基因mRNA表达.结果:UVA照射后黑素细胞数量在低照射剂量时升高,高剂量时无明显变化,酪氨酸酶活性在低照射剂量时升高,高剂量时随着剂量加大而逐浙下降;UVB照射后黑素细胞数量在低照射剂量时升高,在熙射剂量到达某个临界点后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迅速降低,酪氨酸酶活性在低剂量时增加,在高剂量照射时继续保持高度活性,不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变化;UVA和URB照射后黑素细胞ER免疫组化均可产生棕黄色颗粒,主要定位于细胞核;雌激素受体基因mRNA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不同剂量和不同类型的紫外线照射对体外培养人正常黑素细胞雌激素受体表达均可产生正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川芎嗪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观察川芎嗪(TMP)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Takahashi法测定酪氨酸酶含量;用透射电镜观察黑素小体的生成.结果川芎嗪对黑素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能使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并能使黑素合成显著下降(P<0.01),使酪氨酸酶活性逐渐减弱(P<0.01);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加川芎嗪后黑素小体明显减少.结论川芎嗪能抑制黑素细胞增殖、黑素合成、酪氨酸酶活性,这可能是临床应用中药川芎治疗皮肤色素性疾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观察不同浓度的白介素-1α,白介素-1β对体外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的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白介素-1α及白介素-1β对黑素细胞增值的影响,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生成量,流式细胞仪检测黑素细胞的凋亡率。结果:白介素-1α及白介素-1β对黑素细胞活力有抑制作用,能使细胞增殖能力降低,黑素合成减少,增加黑素细胞的凋亡率。结论:白介素-1α及白介素-1β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生成都有抑制作用,这为临床应用白介素-1α及白介素-1β治疗色素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A酸治疗皮肤色斑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维A酸作用于B16F10黑素瘤细胞及正常人黑素细胞,观察对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含量及黑素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维A酸的作用浓度为100μmol/L时,黑素细胞酪氨酸酶mRNA表达下调均值为30.13%;当浓度为500μmol/L以上时,可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82.79%,并随着浓度的增加作用越明显;而对黑素含量的降低则需要更高的浓度(1000μmol/L);同时,还有促进黑素细胞增殖的作用。对照组氢醌对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对色素细胞有抑制和毒性作用。结论维A酸能够抑制黑素产生,是通过下调酪氨酸酶的表达和活性来完成。 相似文献
14.
芦荟苦素与熊果苷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协同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芦荟苦素与熊果苷协同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的效应。方法 在体外建立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培养系 ,通过MTT法测定芦荟苦素与熊果苷的混合物对黑素细胞活力的影响 ,以左旋多巴为底物测定酪氨酸酶活性 ,用图像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测定黑素含量 ,并与单纯芦荟苦素组及熊果苷组进行比较。结果 芦荟苦素与熊果苷的混合物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黑素细胞酪氨酸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 ,可显著减少黑素生成量 ,与单一药物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对黑素细胞活力影响很小 ,与单一药物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芦荟苦素与熊果苷的混合物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 ,并较单一药物作用增强 ,说明两者呈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建立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紫外线损伤模型,探讨淀粉样肽前体蛋白319~335肽段(APP17肽)对紫外线(ultraviolet, UV)照射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从健康青年男性的包皮组织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UV照射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并给予不同浓度的APP17肽保护.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活性氧(ROS)的水平,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mRNA的表达.结果 成功培养原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并建立体外UV损伤模型.UV照射后细胞活性下降(P<0.05),细胞内ROS产生增多(P<0.05),MMP-1 mRNA表达增加1.78倍(P<0.01).APP17肽可增加UV照射后细胞活性(P<0.05),降低细胞内ROS水平(P<0.05).抑制MMP-1 mRNA表达(P<0.05).结论 APP17肽对成纤维细胞的UV损伤有保护作用,APP17肽的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ROS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及其受体拮抗剂对HSC-T6细胞内皮素受体mRNA表达的作用及其机制,进一步了解缩血管物质在门静脉高压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培养的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系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ET-1组(培养瓶中加入10 nmol/L的ET-1),BQ-123组[加入1μmol/L的选择性内皮素A型受体(ETRA)拮抗剂BQ-123],BQ-788组[加入1μmol/L的选择性内皮素B型受体(ETRB)拮抗剂BQ-788],ET-1+BQ-123组(加入10 nmol/L的ET-1和1μmol/L的BQ-123),ET-1+BQ-788组(加入10 nmol/L的ET-1和1μmol/L的BQ-788),ET-1+BQ-123+BQ-788组(加入10 nmol/L的ET-1、1μmol/L的BQ-123和1μmol/L的BQ-788)。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SC-T6细胞内皮素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ET-1+BQ123+BQ788组ETRA mRNA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292±0.023和0.440±0.030,P<0.05),其余各组与之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ET-1组相比,ET-1+BQ788组和ET-1+BQ123+BQ788组ETRA mRNA表达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329±0.044,0.292±0.023和0.487±0.039,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T-1组ETRB mRNA表达上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499±0.136和0.289±0.047,P=0.134];与ET-1组相比,ET-1+BQ788组ETRB mRNA表达明显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153±0.071和0.499±0.136,P<0.05)。结论ET-1对ETRA mRNA的表达无明显作用;ET-1本身可能会上调HSC-T6 ETRB mRNA的表达,ET-1作用于ETRA时则会抑制ETRB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波长Q开关激光治疗太田痣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中、后太田痣真皮黑素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对300例太田痣浅在型、深在型及弥漫型患者,采用1064nm(A组)和755nm(B组)两种波长治疗。并对其中9例太田痣患者进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不同波长激光治疗不同类型太田痣6次后治愈率为:浅在型,A组100%,B组98%;深在型,A组84%,B组36%;弥漫型,A组70%,B组16%。电镜下太田痣真皮黑素细胞内含有体积较大圆形或椭圆形Ⅲ、Ⅳ期黑素小体。激光照射中可见黑素小体崩解,呈细颗粒状。色素消退后真皮黑素细胞内仍可见少量Ⅱ期黑素小体。结论不同波长Q开关激光治疗太田痣安全、有效,同一波长激光对不同类型太田痣的疗效不同。因此,根据不同病变类型选择不同波长的激光治疗太田痣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番茄红素对长波紫外线(ultraviloet A,UVA)反复照射大鼠皮肤中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形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mRNA表达的影响.为寻找新的预防光老化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UVA照射组(UV)、UVA照射+番茄红素灌胃组(UV+L)。UV组和UV+L组给予UVA照射(每次剂量20J/cm^2.每周3次,共12周,累积剂量720J/cm^2)。UV+L组予番茄红素油树酯灌胃(每日1次,每次5mg,共16周),C组和UV组相应不给予番茄红素油树酯灌胃。经处理后以半定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和改良微量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比色法检测各组皮肤中MMP-1、MMP-2、MMP-9mRNA表达水平及MDA含量。结果UVA反复照射后,UV+L组皮肤中MDA含量及MMP-1、MMP-2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UV组(P〈0.01;P〈0.01),两组间MMP-9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番茄红素可明显抑制UVA反复照射大鼠皮肤中MMPsmRNA表达和MDA形成,提示系统性应用番茄红素对UVA致大鼠皮肤光老化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