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Li N  Li YS  Li YX  Zhu WM  Ni XD  Zhu L  Cao B  Li WS  Luo K  Li JS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45-47
目的 报告国内首例同种异体非整块肝肠联合移植,重点讨论外科技术,并与整块肝肠联合移植技术进行比较。方法 患者因短肠综合征和全肠外营养(TPN)肝病接受非整块肝肠联合移植,植入小肠380cm。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肝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供体热缺血时间为2min 30s,移植肠冷缺血6h 40min,移植肝冷缺血8h 7min.术后免疫抑制方案采用FK506 激素 骁悉 赛尼哌。结果 患者恢复顺利,未发生排斥反应,至今仍存活,已恢复完全肠道营养。结论 非整块肝肠联合移植技术适合于成年受体、特别是既往曾有腹腔感染或接受多次腹部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肠一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的可行性以及移植后的肝脏增生。方法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切取供者小肠和60%肝脏;切除受者小肠;然后将移植物植入受者。移植物血液供应通过连自移植物的腹主动脉和受者腹主动脉端一侧吻合,静脉回流通过移植物的肝下下腔静脉和受者左、右肾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端一侧吻合。对照组:单行剖腹探查;观察18个月后处死。分别测量两组的肝脏重量,检测肝功能、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改变。结果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未见增生,移植肝脏明显增生;受者的肝脏/体重比明显升高。移植组和对照组体重、肝脏功能检查、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差异不显著。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肝细胞增殖指数较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降低。结论小肠一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是可行的;辅助性肝移植可以提高肝脏/体重比。  相似文献   

3.
采用封闭群大鼠建立一种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研究肝移植后的自然耐受状态对小肠移植物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在封闭群单独小肠移植组大鼠,术后14天内排斥率为100%。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小肠—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的可行性以及移植后的肝脏增生。方法 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 ,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 :切取供者小肠和 6 0 %肝脏 ;切除受者小肠 ;然后将移植物植入受者。移植物血液供应通过连自移植物的腹主动脉和受者腹主动脉端 侧吻合 ,静脉回流通过移植物的肝下下腔静脉和受者左、右肾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端 侧吻合。对照组 :单行剖腹探查 ;观察 1 8个月后处死。分别测量两组的肝脏重量 ,检测肝功能、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改变。结果 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未见增生 ,移植肝脏明显增生 ;受者的肝脏 /体重比明显升高。移植组和对照组体重、肝脏功能检查、肝脏和小肠的组织学差异不显著。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移植组受者自身肝脏肝细胞增殖指数较移植肝脏及对照组肝脏肝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降低。结论 小肠—辅助性肝脏联合移植是可行的 ;辅助性肝移植可以提高肝脏 /体重比。  相似文献   

5.
6.
小肠移植的外科技术: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大鼠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方法分别以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进行肝/小肠联合移植,并进行单独肝移植或小肠移植作为对照,不同移植组各取12只受体进行生存期观察。结果肝/肠联合移植手术52次,手术成功43例,成功率82.7%。联合移植组受体有9只(75%)存活时间超过60 d,且小肠移植物存活。单独小肠移植组受体均于20 d内死亡,单独肝移植组10只受体(83.3%)存活60 d以上。结论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是研究肝/肠联合移植免疫学特性的有力模型。  相似文献   

8.
李元新 《器官移植》2012,3(3):121-126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肠移植已成为治疗肠衰竭最理想的方法,一个小肠移植的时代已经到来[1]。目前,全球先进的小肠移植中心所做的小肠移植术后患者的1年和2年存活率可达90%和80%[2],这固然与小肠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免疫抑制方案、排斥反应监测、感染防治及促进移植肠功能恢复等主要技术的进步有关[3-5],但外科技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以来,肝一小肠联合移植技术在国外发展迅速,临床应用于不可逆小肠功能衰竭合并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有关文献,介绍了临床肝一小肠联合移植的现状、适应证、手术方法、免疫抑制剂方案、术后监测及营养支持等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0.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一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对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进行总结。方法 为1例患超短肠综合的18岁男必患者施行父亲供肠的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移植肠段为150cm长之回肠,以UW液灌洗。移植肠动、静脉分别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者的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远端与受者的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术后曾出现贫血、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 急性排斥反应,经积极处理行到控制目前患者已健康存活14月余。结论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辅助减体肝、肠联合移植术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辅助减体肝、肠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和免疫抑制方案。方法 从一成年供者获取整块肝,肠,脾,肾后,将减体肝脏和十二指肠,空肠,部分回肠植入一无小肠的患者体内。术前和术后使用环孢素A(CsA),甲泼尼龙(MP),环磷酰胺(CTX)免疫抑制治疗,给予抗凝和肠外营养支和术后使用环孢素A(CsA),甲泼尼龙(MP),环磷酰胺(CTX)免疫抑制治疗,给予抗凝和肠外营养支持疗法(TPN)。结果 临床观察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研究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提供良好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选用BALB/c小鼠进行同种异体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结果:在施行的210次手术中,模型稳定后的108次小肠移植的手术成功率为74.07%。结论:精细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是减少出血,防止血管吻合口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保证,掌握麻醉的深浅度,合理的补液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猪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猪同种异体带胰头和十二指肠的肝小肠联合移植动物模型(LSBT)。方法 动物为杂交长白猪,供器官包括少部分胰头、十二指肠、肝脏以及近端空肠2~3m,整块移植物移植到去除肝脏和全部小肠的受者猪。结果 在没有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猪移植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92h,最长时间为196h,其中有75%的动物术后生存时间超过24h。结论 猪的带部分胰头和十二指肠的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的成功建立,为临床肝小肠联合移植的开展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脏移植肝动脉重建的外科技巧和影响肝动脉重建效果的因素.方法 对2004-2005年施行的368例同种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68例肝移植病人中与动脉相关的并发症共22例,发生率为5.9%(22/368);围手术期发生的15例动脉相关并发症中,12例为动脉血栓形成,3例为误伤右副肝动脉而继发的大面积肝坏死;术后远期发生的7例动脉相关并发症中,动脉血栓形成3例和动脉广泛狭窄4例.所有22例动脉相关的并发症中,接受再次肝脏移植者13例.因肝动脉并发症导致病人死亡11例,占该组肝移植病人死亡的30.5%(11/36).结论 保护供体肝动脉的完整性、正确选择受体动脉的吻合部位、显微外科血管重建技术的应用以及预防或及时纠正血液高凝状态等是提高肝动脉重建质量,降低肝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三袖套血管吻合法行大鼠异位小肠移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改进大鼠小肠移植血管吻合术式,以缩短移植肠缺血时间,简化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动脉吻合采用供者带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段两端与受者的腹主动脉袖套吻合,静脉吻合采用供者的门静脉与受者的左肾静脉袖套吻合,即三袖套吻合法。结果共进行70次手术,成功65次,手术成功率92.9%;整个手术用时2~3h,其中动脉吻合用时(5±2)min,静脉吻合用时(2±1)min,动静脉吻合用时(8±2)min。结论三袖套血管吻合法可简化大鼠小肠移植手术,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6.
改进技术的大鼠全小肠移植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建立并发症少、成活率高的大鼠异位全小肠移植模型。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96只Wistar大鼠施行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前缩短禁食时间,补充能量,术中静脉输液;减少对供肠的机械和缺血性损伤;重建供肠血管采用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吻合以及门静脉-左肾静脉套管法吻合。结果热缺血时间≤40±5分钟,吻合口无血栓形成及狭窄,98只接受小肠移植大鼠的存活率为88.78%(87/98)。结论改进技术后的大鼠全小肠移植术具有并发症少,存活率高的特点,并且稳定、实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告国内首例同种异体肝小肠联合移植,并就肝肠联合移植适应证、排斥诊断与治疗、感染防治、肠功能恢复与营养支持进行讨论。方法 供肠长380cm,供肠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肝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FK506 激素 骁悉 赛尼哌方案。排斥监测采用内镜指导下肠粘膜活检病理学检查及临床观察。并采取措施防治感染和促进移植肠功能的恢复。结果病人恢复顺利,移植肠和移植肝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术后3个月时已摆脱全肠外营养,依靠肠内营养维持营养状态。结论 肝小肠联合移植对肠衰竭合并全肠外营养所致肝功能损害病人,是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血缘性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一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Dou K  Guan W  Li K  Gao Z  Fu Y  Zhang X  Cao Y  Zhao Q  Shi X  Yue S  Tao K  An J  Wang D  Dai H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4):203-205
目的介绍1例血缘性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的临床体会。方法受体为10岁女童,诊断为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复发性胆管炎、肝硬变,供体为患儿的父亲,手术方式为切取供体肝脏的左外侧叶,并原位移植给患儿。术后进行了严格的监护治疗和随访。结果供体手术历时400分钟,出血410ml,切取肝脏300g,术后顺利恢复。受体手术历时652分钟,出血1665ml,无肝期80分钟,移植肝脏热缺血时间为0,冷缺血时间137分钟。采用环孢霉素A、硫唑嘌呤及皮质激素行免疫抑制治疗,术后第11天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而愈。现患者已健康生存7个月余,肝功能正常。结论在现有外科技术条件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是可行的。良好的术后管理是确保肝移植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人体原位肝移植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例人体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及术后经过。受者为晚期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采用同血型供肝,4℃UW液行肝脏冷灌注和保存,冷缺血时间15小时。移植术中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肾功能影响甚微。术后无外科手术并发症发生。应用二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有效地控制和逆转了急性排斥反应。受者存活86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