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胡宁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433-43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例经临床确诊的支气管扩张症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应用10mm层厚观察仅部分病例显示扩张支气管,其中柱状型2例,囊状型2例,静脉曲张型1例,混合型6例.薄层CT结合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全部清晰显示扩张的支气管,其中柱状型6例,囊状型3例,静脉曲张型2例,混合型9例.在此基础上,曲面重组(CPR)技术能清晰显示扩张支气管曲面全貌.肺透明显像技术20例中,只有部分扩张的支气管可以显示,其余在MPR上显示出的更加细小的支扩在肺透明技术上未能清晰显示.结论:1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对支气管扩张症做出较为准确的显示及诊断.  相似文献   

2.
龙建新  徐小平 《江西医药》2010,45(7):695-696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鼻窦病变检查中的可行性,评估其影像效果。方法对45例患者在行鼻窦常规剂量(200mA)CT扫描后,再行低剂量(30mA)CT扫描;由2名医师盲法评价图像,按正常图像、图像有少许伪影、图像有严重伪影的等级对每一幅图像进行质量评判,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98%以上鼻窦低剂量CT图像可以满足诊断需要,与常规剂量CT图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窦病变低剂量CT扫描是切实可行的,正确应用可以有效地保护病人和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检查在诊断支气管扩张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6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MSCT检查资料,分析其表现和诊断价值;全部患者均采用MSCT扫描方式,并对病变区域行图像行三维处理,如MRP、MIP、MinIP、CPR等。结果60例患者中其中柱状支气管扩张40例,囊状支气管扩张6例,静脉曲张型支气管扩张14例,可显示双轨征和印戒征等。结论MSCT扫描诊断支气管扩张特异性高,可以显示支气管扩张范围、程度和部位,可作为支气管扩张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阳明  徐开燕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405-2406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在颌面外伤中的应用,评估其图像质量.方法:对21例受检者在行常规剂量(160 mAs)螺旋CT扫描后,在骨折区行低剂量(30 mAs)螺旋CT扫描;由2名医师盲法评价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低剂量螺旋CT骨窗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螺旋CT图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以满足诊断需要.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颌面外伤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并有效地保护病人.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药实践》2015,(9):649-651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儿童鼻咽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患者常规剂量扫描后再行低剂量单层追踪扫描,观察其成像质量,分析低剂量阈值及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结果:低剂量扫描的曝光量及CTDIW分别下降了50.0%~67.0%和52.2%~71.0%。结论:儿童鼻咽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是可行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薄层低剂量CT(LDCT)对支气管树分支显示的准确性,评价其检出早期中央型肺癌的可行性。方法:43例健康志愿者同时接受胸部LDCT和常规剂量CT(SDCT)薄层扫描,扫描层厚2.5~3.75mm,重建间隔1.5-2.0mm,管电流分别为20-50mA(LDCT)和250~280mA(SDCT)。并作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分析两种条件下Ⅰ~Ⅲ级支气管显示率,并作对比分析(X^2检验)。结果:薄层LDCT对主支气管和叶支气管的显示率均为100%,与薄层SDCT完全一样;对段支气管的显示率为99.1%。与薄层SDCT相比两者对Ⅲ级支气管分支显示率没有统计学差异(X^2=2.25,/50.05)。结论:薄层踟能准确显示支气管树分支,采用薄层LDCT筛查肺癌有望提高早期中央型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方朝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48+50-48,50
目的分析研究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46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 46例MPR均显示扩张的支气管,其中柱状型19例,囊状型8例,静脉曲张型5例,混合型14例。行仿真内镜的24例中,16例显示支气管黏膜炎症、管腔内黏液栓、血块、环状软骨不完整及管腔扩张。采用肺透明技术重建的46例中,15例显示扩张的支气管。结论 MSCT是一种无创性显示支气管形态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其扫描诊断支气管扩张特异性高,可以显示支气管扩张范围、程度和部位,可作为支气管扩张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钱林清  周建良  李义昌  陈星  陈永明  王平 《河北医药》2012,34(19):2930-293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肺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受检者在知情情况下行常规剂量肺扫描后再行低剂量扫描,分析2组图像对正常结构及病变的显示能力;记录2组扫描的CTDIvol及DLP,并计算受检者接受的有效剂量(ED);常规剂量管电流为150mA,低剂量为40mA。结果 40例中阴性12例,阳性28例,2组图像均达到诊断要求;2组扫描的CTDIvol为8.15、2.17mGy,低剂量组的剂量仅为常规组的26.7%,DLP和E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受检者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的情况下,40mA低剂量扫描完全能在肺普查及复查中取代常规扫描。  相似文献   

9.
低剂量CT扫描在儿童鼻窦检查中的应用及防护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力军  樊明成  郭景涛  宋国勇 《河北医药》2011,33(21):3241-3242
目的探讨低剂量单排螺旋CT对儿童副鼻窦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儿童副鼻窦疾病患者行常规剂量扫描,然后选择鼻道窦口复合体区两个典型层面行低剂量扫描,对两种剂量CT图像进行评分,并记录两种剂量图像发现病变数。记录并分析单次cT扫描的剂量加权指数(CTDIW)。结果单排螺旋CT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两种扫描方法显示图像质量及病变发现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扫描单次辐射剂量加权指数为32.1mGy,低剂量为6.4mGy,仅为常规剂量的20%。结论单排螺旋CT低剂量儿童鼻窦检查,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又有效地降低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坻剂量螺旋CT扫描筛套早期肺癌的可行性,以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方法对120例无症状的肺癌高危人群进行肺部低剂量扫描,扫捕参数为130kv,36mAs,螺距为2.在CT图像上统计病变检出例数,观察肺结节、肺段支气管显示情况。结果低剂量CT全部叶、段支气管均可显示,检出段支气管病变2例(1例证实为中央型肺癌);检出肺结节68个,其中非钙化肺结节8例,2例为周围型肺癌。常规剂量扫描检出肺结节69个,两者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方法是一种敏感可行的筛查早期肺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在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宝权  刘亚静  康洁 《河北医药》2011,33(16):2418-24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其后重建技术在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胸部外伤考虑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平扫,将所得原始数据经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图像。并比较各种重建图像对隐匿性骨折的显示能力。结果综合运用各种后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肋骨隐匿性骨折。重建以CPR技术显示效果最佳,MPR、VR次之。42例胸部外伤患者共确诊59处肋骨隐匿性骨折。结论64层螺旋CT及其后重建技术图像显示清晰,满足对肋骨隐匿性骨折进行定位、定性分析,是肋骨隐匿性骨折检查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脑膜瘤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脑膜瘤病人33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注药、一次延迟CT血管造影检查.图像送至SUN工作站后处理,观察瘤体影像特点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 16例为前、中颅凹单发脑膜瘤,9例为额颞叶、8例为顶叶脑膜瘤.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主要征象包括:血管被肿瘤包绕,颅骨受侵犯,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结论 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显示脑膜瘤的影像特征,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3.
冯丰吟  郑兆华  邓家秀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211-3212,I0004
目的探讨眼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对图像质量及眼晶状体所受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60例受检者设置不同扫描条件进行轴位CT扫描,A组采用120kV、120mA,B组采用120kV、50mA,C组采用120kV、30mA进行扫描,评价三组图像质量和受检者眼晶状体所受的辐射剂量(CTDIv01)。结果A组图像评质量分为(11.2±0.7)分,高于c组的(4.9±.I.8)分(t=12.634,P〈0.05),与B组的(10.6±1.1)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CTDIv01分别为18.32mGy、7.63mGy和4.58mGy,B组和C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25、14.037,均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眶多层螺旋CT低剂量(120kV、50mA)扫描既可保证眼眶部病变的影像质量,又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盛军  陈宏山  杨奕  马燕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282-228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16层螺旋CT对28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做脑血管增强扫描,采用VR、MIP和MPR后处理技术重建脑血管图像.结果 正常11例,异常17例,其中血管变异8例,动脉瘤4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脑动脉狭窄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的CTA检查它较普通螺旋CT快捷、更安全;对怀疑脑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血管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后疗效观察提供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恶性肿瘤的CT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了经CT检查的57例胃恶性肿瘤和10例正常胃的CT表现。结果正常胃在充分扩张后各部分胃壁厚度均在5mm以内,纤细、清晰、平滑。胃恶性肿瘤表现为胃壁增厚超过10mm(如局限性增厚,即便小于10mm亦应视为异常)和肿块征象,表面凹凸不平,周围器官浸润和淋巴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结论CT检查可提高胃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避免手术的盲目性,应作为胃恶性肿瘤术前检查和术后随访的常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即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在骨盆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对46例骨盆伤患者扫描,在工作站进行MPR、MIP及VR图像重建,同时与X线平片、二维CT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MPR、MIP及VR重建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VR重建可以直观立体地显示骨盆骨折手术后的治疗效果。结论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骨盆骨折的有效手段,是复杂性骨盆骨折术前诊断和术后复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源CT 80 kV低管电压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CCTA检查、体质指数(BMI) ≤ 30 kg/m2的56例患者,按检查顺序分成A组(10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及B组(8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每组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测量升主动脉(AO)根部的CT值及噪声(SD)、图像的信噪比(SNR);测量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近段、右冠状动脉(RCA)近段的CT值及邻近组织的CT值,计算LM、LAD、LCX、RCA近段的对比度噪声比(CNR)。采用Likert4分法对每组患者容积重组(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图像进行双盲主观分级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辐射剂量(4.36±0.71) mSv高于B组(1.75±0.40)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O、RCA、LM、LAD、LCX近段的CT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的噪声(47.17±7.76) HU较A组(29.73±4.21) HU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SNR、LM、LAD、LCX、RCA近段的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用于诊断的冠脉节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BMI ≤ 30 kg/m2的患者,在80 kV低管电压条件下行CCTA,能明显降低患者X线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8.
胡秋根  岑玉坚  黎冠峰  崔冰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3):1770-1772,1875
目的 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对高危人群普查早期肺癌的价值.方法 对无症状1200例体检者进行低剂量多层螺旋CT检查.体检者为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有无抽烟不限.采用120 Kv,30 mAs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 低剂量多层螺旋CT共检出钙化性结节32例,18例非钙化性结节,其中恶性3例,包括1例非实性结节,2例实性结节.肺癌的检出率为0.25%.结论 低剂量多层螺旋CT可以有效地观察肺内结节,并对肺内结节进行分类、定性,可用于高危人群普查,以发现早期肺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鼻区外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鼻区复合骨折患者行16层螺旋CT检查。将16层螺旋CT扫描后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行MPR、3D重建,并结合原始横断图像分析。结果40例鼻区复合骨折中均有鼻骨骨折,伴发上颌骨额突骨折34例,泪骨骨折25例,额骨鼻部骨折12例,眶壁骨折18例,鼻中隔骨折6例,伴发鼻颌缝分离错位28例。结论16层螺旋CT检查能细致地显示鼻区骨结构,对鼻区复合性骨折的部位、程度及伴发改变观察全面、准确,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