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吕泽平 《广西医学》1996,18(4):335-338
分析36例硝苯啶治疗后降压满意的Ⅱ、Ⅲ期老年高血压病人(HPE)的动态血压(ABP),结果显示:(1)治疗后两组ABP参数除最低血压外均较治疗前显下降(P〈0.05 ̄0.01),组间比较Ⅲ期组舒张压、血压负荷值明显高于Ⅱ期组(P〈0.05 ̄0.01);(2)治疗后两组ABP昼夜节律与治疗前相似,提示:(1)短效硝苯啶用于HPE仍有效、安全,特别是Ⅱ期HPE;(2)硝苯啶对HPE的ABP昼夜节律无  相似文献   

2.
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及硝苯吡啶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药物恢复高病人的杓型血压节律观察其对左室肥厚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对28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了心动图及动态血压监测,检测出高血压性左室肥厚者91例(32.5%,91/280),其中非杓型血压节律者37例(440.66%,37/91)。按病例配对原则,对其中30例非杓型血压节律患者分两组各15例,分别给予硝苯吡啶控释片并夜间加服硝苯吡啶普通片(观察组)和硝苯吡啶普通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负荷、昼夜节律改变与左室肥厚的关系,采用 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方法,对103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负荷、昼夜节律的变化进行观 察分析,将10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左室肥厚与无左室肥厚两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24h 收缩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均有显著差异(P<0. 001;P<0. 005),两组 24h舒张压负荷值 无显著差异(P>0.05),昼间两组收缩压负荷值有显著差异(P<0.001),舒张压负荷值无显 著差异(P>0.05),夜间两组收缩压负荷值和舒张压负荷值均有显著差异(P<0.001),高血 压左室肥厚男女患者间血压负荷值、昼夜节律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血压负荷值 和昼夜节律消失是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良好预测指标。夜间血压在左心室肥厚的形成过 程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强调改善血压昼夜节律、控制收缩压,特别是夜间血压对预防左心 室肥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药物干预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对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用药干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节律对高血压性左室肥厚逆转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用钙拮抗剂使15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非杓型血压节律恢复杓型,并以15例保持非杓型血压节律者作配对对照。经16周治疗,两组血压各参数均下降,但两组参数比较无差异(P〉0.05),而LVM,LVMI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恢复正常的杓型血压节律,可促使左室肥厚逆转,这可能是通过压力感受器  相似文献   

5.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测。对确诊为高血压左室肥厚的60例高血压患者,杓型和非杓型各30例的UCG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非杓型高血压左室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高于杓型高血压。表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易并发左室肥厚(LVH)。LVMI的增加使心脏左室功能相应下降,射血分数与LVMI呈负相关(P<0.01)。本研究可能为高血压心脏病治疗提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存在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非杓型患者,恢复杓型血压节律后对左室肥厚的影响。用钙拮抗剂硝苯吡啶片和硝苯吡啶控释片对15例(观察组)非杓型高血压性左室肥厚患者进行治疗,恢复其杓型血压节律。并以治疗后仍保持非杓型状态的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14例作对照,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在左室肥厚的改善情况及血压参数。结果:两组血压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室间隔、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比对照组减轻,有显著差异。提示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人血压节律对靶器官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靶器官损害程度。方法:采用动态血压测定,通过杓型组(白昼与夜间血压变化下降百分率〉10%,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与非杓型组(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10%,为血压节律消失(的血压节律变异比较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结果:①非杓型组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负荷值均高于杓型组(P〈0.05);。②血压节律肖失的非杓型组病人左室重量和左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非杓型高血压与β2微球蛋白(β2-MG)关系。方法:对32例杓型高血压及38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尿β2-MG测定。结果:两组间随测血压(CBP)、日间血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非杓型高血压组在24h平均血压、夜间血压、血压负荷值及血、尿β2-MG方面均高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肾脏损害可能与夜间血压水平、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7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 31)及无左室肥厚组(n= 39),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从12 导联心电图同步测量QT离散度(QTd)、QTcd 并分析两者间相互关系。结果:高血压伴左室肥厚者QTd 及QTcd 较无左室肥厚者明显增大(P均< 0.01);高血压Ⅰ期、Ⅱ期、Ⅲ期之间比较,显示:Ⅱ、Ⅲ期与Ⅰ期相比,P 均< 0.01;Ⅱ期与Ⅰ期相比,P> 0.05。左室肥厚伴室性心律失常者QTd 及QTcd 与无心律失常者两组相比,P均< 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伴左室肥厚组QTd 及QTcd 比无左室肥厚组明显增大。左室肥厚组伴室性心律失常比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增大。高血压Ⅲ期与Ⅰ、Ⅱ期患者QTd 及QTcd 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均< 0.01;QTd 与LVMI两者呈正相关(r= 0.4,P< 0.05)  相似文献   

10.
应用24小时非创伤性动态血压仪(ABPM)对102例老年受试者进行监测,结果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与原发性高血压组同正常血压组昼夜节律基本相似,前二者收缩压(SBP)昼夜节律无显著变化,ISH组舒张压(DBP)昼夜节律显著减弱(P<0.001),而24小时平均SBP高于原发性高血压和正常组(P<0.001),24小时平均DBP前二者相差不显著(P>0.05),而与正常比较差异很显著(P<0.01)。提示治疗中应注意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恰当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超高龄(≥80岁)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按年龄将296例被观察者分为超高龄高血压组(116例)、老年高血压组(90例)、中青年高血压组(90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24h SBP)、舒张压(DBP)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结果24h SBP、nSBP、nSBP/dSBP、SBPL和LVH正相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BPRD的发生率和LVH的发生率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室内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和LVMI逐渐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ISH)、(BPRD)和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结论24h sbp、nSBP、nSBP/dSBP、SBPL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关系密切,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非杓型高血压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年龄增加是左心室肥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及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心脏超声计算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参数,利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仪测定收缩压和舒张压曲线下面积、血压变异性和血压负荷值等参数.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分别筛选与左室功能独立相关的参数.结果:左室收缩功能(mFs代表)与24 h血压水平,24 h动态血压曲线下面积,收缩压变异性独立相关(P<0.05);左室舒张功能(E/A比值代表)与24 h收缩压水平,24 h收缩压曲线下面积独立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分别与血压平均水平,动态血压曲线下面积,血压变异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24hABP)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10年以上病史、经冠脉造影或64排CT证实无冠心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分别作24hABP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Doppler echocardiography,DECG)检查,观察24hABP,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脉压(24hPP)与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的关系。结果24hSBP、24hPP与IVST、LVPWT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随着24hSBP增高及24hPP增大而肥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2 4h平均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将 5 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 -左室肥厚 (LVH)组和非LVH组 ,进行 2 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①两组 2 4h平均脉压 (PP)有显著差异 (P <0 .0 1) ,偶测PP(P <0 .0 5 ) ,LVH组显著高于非LVH组 ;②两组 2 4h平均PP及偶测PP均与左室后壁厚度相对室壁厚度呈正相关。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是导致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之一 ,2 4h平均脉压较偶测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 与左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原发性高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成构型与非构型组,比较昼夜血压变化与室 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等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6.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琳 《黑龙江医学》2009,33(4):255-25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昼夜血压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本文对135例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 h血压呈非勺型者为59例(43.70%),呈勺型者为76例(56.30%);非勺型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高于勺型组(P<0.05);非勺型组室间隔肥厚、左心室后壁肥厚,24 h尿蛋白定量异常检出率均较勺型组增加(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40%以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左室肥厚,尿蛋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心脏几何结构的关系。方法 :对 1 0 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同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结构。结果 :“非杓型”患者各时段的收缩压 /舒张压 (SBP/DBP)、平均动脉压 (MAP)均明显高于“杓型”血压者 (P <0 .0 1 )。“非杓型”血压患者的左房内径 (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室质量 (LVM)以及左室肥厚指数 (LVHI)均高于“杓型”血压者 (P <0 .0 5 )。除DBP未显示与LVIDD的相关性外 ,2 4h、日间和夜间的SBP和MAP与左室结构的各项参数 (LVIDD、LVPWT、LVM、LVHI)均显著相关 (P <0 .0 1 )。 2 4h、日间和夜间的SBP与左房大小的相关性不显著 (γ =0 .2 2 85~ 0 .1 91 3 ,P =0 .0 2 4~ 0 .0 60 )。偏相关分析显示 ,LVIDD与SBP、DBP和MAP的夜间下降幅度及降低百分率均呈负相关 ,LVM、LVHI与DBP和MAP的降幅及降低百分率呈负相关 (P <0 .0 1 ,P <0 .0 5 )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2 4h和日间DBP、MAP夜间降幅与LVIDD存在线性关系 (P <0 .0 1 )。MAP降低百分率与LVM和LVHI存在线性关系 (γ=-6.89,-0 .1 0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其波动幅度与LVM、LVHI相关 ,尤其以SBP和MAP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马竹芬  孙琳 《海南医学》2008,19(5):17-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M)参数及体重指数(BMI)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袖带式24小时动态血压仪监测29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ABPM,彩色超声测量左心室参数,LVH者为研究组(131例),非LVH组(162例)为对照组,研究LVH与ABPM监测参数: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脉压差(PP)、心率(HR)、BMI的关系。结果LVH与动态血压SBP、DBP、PP、HR水平成正相关(P<0.05),BMI的变化在上述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LVH与动态血压SBP、DBP、PP、HR水平密切相关,他们可能都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氯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以氨氯地平作对照,研究新型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方法 41例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21例和氨氯地平组20例,分别给予氯沙坦和氨氯地平口服,疗程结束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两组24h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和心脏超声检查指标用药后均较用药前有显著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2型糖尿病(DM)及DM EH时全天动态血压和脉压的变化特点及与心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 将215例患者分为DM组(n=62)、EH组(n=86)及DM EH组(n=67),进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DM EH组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左心室重量显著大于DM组及EH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值、等容舒张时间3组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DM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脉压相关;EH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收缩压相关;DM EH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收缩压及全天脉压相关。3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患者的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均显著高于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患者和异常患者比较。动态血压和脉压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动态脉压可作为DM及EH心室肥厚及心舒张功能受损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