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测兔眼正常玻璃体视网膜界面(VRI)的基本结构及相关生理。方法:以40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分别应用皮肤,角膜接触镜电极作为记录电极,测定其正常视网膜电图(ERG),记录其b波振幅(bA)值。并对其中6只眼的VRI结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的VRI包括紧密相邻的玻璃体后皮质(PVC)和视网膜内界膜(ILL),并有其各自的特点;两种记录电极得到的正常兔左右眼ERG的bA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兔眼VRI的基本结构由PVC与ILL组成;ERG的bA值能较好地反映视网膜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锥体细胞退行性变大鼠的视觉电生理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张作明  顾永昊  龙潭  李莉  郭群 《医学争鸣》2002,23(11):986-989
目的 研究视网膜锥体细胞功能异常大鼠的视觉电生理特点 .方法 按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标准化方案 ,采用 RETIport系统和自制的氯化银角膜电极、不锈钢针状电极对成年雄性 SD大鼠观察视网膜电图暗适应视网膜电图(ERG)、振荡电位 (OPs波 )和明适应 ERG和颜色光 ERG;采用 RETIscan系统观察明暗适应条件下的白色和颜色光多焦点视网膜电图 (m ERG) .颜色光 ERG和 m ERG记录通过在被测眼前分别加红、绿、蓝色滤光片后进行 .结果 大鼠 ERG和 OPs波形与人类相似 .正常大鼠的白色和颜色光 m ERG均能够记录到 .在暗适应条件下 ,m ERG总和反应 (n=5大鼠 )的 b波幅值和潜伏期分别为 :(12 6± 4 1)μV,(44 .8± 2 .4 )ms(白 ) ;(10 4± 39) μV,(47.8± 0 .8) ms(绿 ) ;(86± 33)μV,(47.2± 1.9) ms (蓝 )和 (76± 2 1)μV,(6 5 .0± 1.9) m s(红 ) .明适应条件下正常大鼠的 m ERG仍能够记录到 ,但是波幅值较低 .电生理异常大鼠 ERG和 OPs波形未见异常 ,明适应 ERG和 m ERG波形消失 .暗适应条件下的白光 m ERG波形难以辨别 ,但是颜色光 m ERG波形可以记录到 ,其总和反应 b波幅值和潜伏期 (n=2只眼 )分别为 :(42± 7) μV,(5 0± 7) ms (绿 ) ;(31.1± 0 .4 )μV,(5 0± 8) ms (蓝 ) ;(12 5±4 1) μV,(5 7± 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玻璃体术前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测定对手术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5例因眼外伤、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血管疾患等原因引起的玻璃体混浊或出血患者在手术前行F-ERG测定,并与术后视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5例(195眼)中,术前ERG测定值正常者8例,轻度下降72例,中度下降60例,重度下降和熄灭型55例。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大部分与ERG测定相符合。结论:在屈光间质混浊情况下,ERG反应振幅与术后视力间有密切关系,ERG反应振幅越接近正常,视力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4.
正常兔眼视网膜电图(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常用为检测视网膜功能的指标。兔是首选的实验动物,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出正常兔眼ERG,关系着科研数据的准确性,为探索在不同颜色的正常兔眼中,ERG正常值是否有显著差异,本文设计一组实验,检测正常白兔与有色兔ERG正常值,在不同的光照适应与闪光刺激下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使用不同浓度的维拉帕米对兔眼视网膜电流图的影响.方法:采用纯系日本大耳白兔共9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眼,向玻璃体内注入不同浓度的维拉帕米溶液.术前、术后进行视网膜电流图检查及眼底检查.结果:各用药组暗适应视网膜电流图最大反应b波振幅的测定值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入1.0 mg维拉帕米对兔眼及其视网膜电流图无影响.维拉帕米可用于眼底增殖性疾病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合并视网膜囊肿的超声图像特点。方法:应用眼科专用超声对27例(27只眼)视网膜脱离合并视网膜囊肿患者进行探查,记录玻璃体和视网膜情况。结果:本组23例(23只眼)为单发性视网膜囊肿,4例(4只眼)为多发性视网膜囊肿。声像图上表现为脱离的视网膜光带劈裂而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结论:视网膜脱离合并视网膜囊肿有特殊的影像表现,超声检查对其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皇家外科学院大鼠(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RCS)视网膜变性过程中的暗适应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频域特性.方法 选择出生后20、30、40 d及60 d的RCS大鼠各3只,采用RETI-sean记录系统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OPs记录,记录电极为环形角膜电极,参考电极为不锈钢针状电极,刺激强度为0dB,通过Matlab提取OPs成分,分析其频谱特性.结果 相对于同龄的正常大鼠,RCS大鼠OPs频域幅值明显重度降低(P<0.01),且高频成分缺失.RCS大鼠发育过程中,随着病程进展至40 d时对应的频率向高频部分明显延迟(P<0.05),进展至60d时其频域幅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 RCS大鼠ERG的OPs频域特性与视网膜功能的变性程度存在相关性,利用这些特性可以更明显观察到视网膜变性对大鼠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人眼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超微结构的研究, 探讨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年龄相关性变化。方法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去除11只眼库眼球基底部视网膜的细胞成分,暴露视网膜内界膜(inner limiting lamina, ILL),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其超微结构。结果SEM和TEM均显示,基底部ILL表面的胶原纤维束随年龄增长逐渐向ILL侵入。胶原纤维开始以发辫形式散布在ILL表面,纤维发辫逐渐散开、相互重叠,穿透ILL与玻璃体皮质纤维交织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结论随年龄增长来自视网膜内的胶原纤维逐渐穿透ILL与玻璃体皮质纤维缠绕结合,使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粘连延伸。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玻璃体内视网膜移植的动物模型 ,检测玻璃体内视网膜移植片视蛋白的表达 ,确定移植后视网膜的功能 .方法 :取 1~ 5d新生兔 12只 ,取出神经视网膜组织 ,作为供体 .取成年兔 12只 ,经角巩膜缘切口 ,囊内去除晶状体 ,切除前段玻璃体后 ,将供体兔右眼视网膜移植到成年兔右眼的玻璃体腔 ,分别于手术后 7,14,2 1d取出供体视网膜组织 ,抽提视网膜的总蛋白 ,用SDS -PAGE分离蛋白质 ,WesternBlot进行视蛋白的鉴定 .结果 :( 1)移植到玻璃体腔后 ,受体眼早期有一定反应 ,经过用药后消失 ;( 2 )移植后的视网膜可以成活 ;( 3 )在移植后 7,…  相似文献   

10.
贾彩华  白赫南  毕燃  尹乐 《吉林医学》2013,34(4):631-633
目的: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选取2005年~2010年收治的15例(18只眼)ARN患者,分析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结果:所有病例在明确诊断后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同时根据眼部情况,出现视网膜小裂孔、玻璃体混浊相对较轻者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而玻璃体混浊严重,视网膜裂孔较大或合并视网膜脱离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15例(18眼)ARN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的15只眼(83.33%),治疗3个月后视力分别为:0.01者1只眼(5.56%),0.04~0.1者8只眼(44.44%),0.1~0.5者5只眼(27.78%),0.6~0.8者3只眼(16.67%),1只眼因病情反复,二次行玻璃体切割术,视力无明显提高。结论:所有病例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控制,ARN应早期诊断,在应用抗病毒药物的同时联合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和玻璃体切割术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治疗效果抢救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正常猕猴与人视网膜电图异同,为进一步利用猕猴建立动物模型研究视网膜疾病打下基础。方法健康成年猕猴7只(14只眼)与8例(16只眼)正常人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测,对两者Rod-ERG中的b波,Max-ERG的a、b波,Cone-ERG的b波峰时值及波幅和OPs的O2值,Flicker-ERG的P值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猕猴与人的视网膜电图波形结果较为相似,各指标与人的结果相比,潜伏期短,幅值低,但Cone-ERG和Flicker-ERG两者幅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视网膜电图检测从功能上证明猕猴较其他常用实验动物更接近人,尤其表现在视锥细胞及黄斑区功能,可用作人类视网膜疾病尤其是黄斑区病变的良好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视网膜电图(ERG)明视负向反应(PhNR)变化特点,并进行PhNR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视野平均缺损值(MD)、杯盘比(C/D)的相关性研究,探索PhNR在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及视神经节细胞功能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正常健康者20例20只眼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患者18例20只眼。分别对两组进行ERG、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检查,比较两组视网膜电图PhNR振幅,并将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组的PhNR振幅分别与MD、C/D和RNFL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组和对照组的ERG中暗视反应、最大反应、30Hz震荡电位的振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视神经萎缩组明视反应a波和b波振幅差异也没有显著性意义,但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组的PhNR振幅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且PhNR的振幅与视神经损伤情况如RNFLT(r=0.665)、MD(r=0.564)、杯盘比(r=0.686)等相关(均为P<0.01)。结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眼视网膜电图PhNR振幅明显下降甚至消失,PhNR可用于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和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功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兔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视觉电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在一种兔出血性视网膜脱离 (hemor rhagicretinaldetachment,HRD)模型中的视功能损害 .方法 :12只健康青紫蓝兔 ,设立HRD组 (视网膜下腔注入 0 .2mL自体血 ) ,视网膜脱离 (retinaldetachment,RD)组和假注射组 .于HRD建立前 2d ,建立后 3h ,1,3,7,14 ,2 1和 2 8d行视网膜电图 (electroretinogram ,ERG)和视觉诱发电位 (visualevokedpotential,VEP)检查 .结果 :HRD建立后ERGa及b波的潜伏期均延长 ,3~ 7d升至最高点 ,后有所恢复 ,但在 2 8d仍较正常水平延长约 5 % - 30 % .其振幅于 3d降到最低点 ,7d时略有回升 ,遂进入平台期 ,直至 2 8d约相当于术前的 5 0 %(P <0 .0 5 ) .RD组相应的各波潜伏期术后略有延长 ,1d后接近术前值 .振幅在术后 1d下降到最低点 ,与假注射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假注射组术后 3hERGs略有改变 ,而后恢复至正常值 .HRD组VEP的潜伏期和振幅值术后较另 2组分别延长和降低 ,3d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 :采用视觉电生理检查客观评价此模型的视网膜功能损害 ,证实HRD损伤是涉及视网膜多层的不可逆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闪光视网膜电图对黑核白内障术后效果的预测意义。方法:对21例28眼黑核白内障施行现代囊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常规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测,检测结果为:ERG各波形未引出或最大反应引出低平波。结果:白内障术后随访三个月至两年,矫正视力低于0.1者2眼,0.1至0.5者17眼,0.6至1.0者9眼。结论:闪光视网膜电图虽可做为视网膜功能评价的客观指标,可预测白内障术后效果,但该项检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黑核白内障病人闪光视网膜电图波形可能极差,然而白内障术后却获得了良好的视力,所以该检查不能作为对视网膜功能的唯一评价指标,要结合临床及其它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增强黑核白内障病人接受手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用红花籽油软胶囊对大鼠的毒副作用。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红花籽油喂养Wistar大鼠,观察红花籽油对大鼠各时点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及总增重、总进食、总饲料利用率及血液学检查、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实验期间各剂量组雌、雄大鼠各时点体重、进食量、饲料利用率及总增重、总进食、总饲料利用率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该红花籽油对Wistar大鼠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滴眼液对兔眼的毒副作用.方法:纯种新西兰白兔25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各组动物双眼结膜囊内分别滴入不同浓度(0.1%,0.5%,1%)的Tet滴眼液、赋形剂或生理盐水,每日4次,用药前及用药3月后对所有动物进行体重测最、眼前节裂隙灯显微镜和直接检眼镜检查以及闪光视网膜电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Genistin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的防治作用。方法:用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玻璃体腔内注射制备兔外伤性PVR模型,并同时将二甲基亚砜、2 μg或40 μg genistin、1mg氟尿嘧啶各0.1 mL注入兔眼玻璃体内,在不同时间点用眼底镜检查眼底情况,进行PVR分级。第28天行40 μg genistin组模型眼及正常眼ERG检查;同天将4组模型眼球取出制作病理标本,行光镜检查。结果:A组第10天出现视网膜脱离,PVR随着时间延长发展至更严重等级。40 μg genistin和氟尿嘧啶组也发生PVR,但其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检查40 μg genistin组未发现明显视网膜形态改变,视网膜电图检查也未观察到显著功能变化。结论:Genistin玻璃体腔内注射是安全的,并能有效抑制兔外伤性PV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视网膜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微量全氟加萘(PFD)对家兔视网膜的毒性作用的剂量关联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性参考依据。方法:将24只实验家兔的48只眼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眼、对照组12只眼,实验组再分为3组,每组12只眼,将30、50、100 μL的PFD及BSS液体分别直接注射到家兔视网膜表面。注射液体后每日用检眼镜观察家兔视网膜情况,在注射后第4、7、14、21天,分别对每个实验组及对照组做透射电镜的视网膜组织切片观察。结果:各组实验样本检眼镜检查在各个时间均正常,未发现视网膜有任何病理改变。透射电镜检查,注射液体后第4天,各个剂量组视网膜没有实质性损害,仅100μL组出现了早期变化,1例视网膜出现视细胞核周围间隙略增大,核略不规则,基质略致密;从第7天开始,各个剂量实验组视网膜均有相似的病理变化,相继出现光感受器外节、外丛状层的损害,光感受器变性,内核细胞囊泡形成,神经节细胞的损害,内层视网膜坏死,视网膜内吞噬细胞反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膜盘,顶部微绒毛脱落;对照组视网膜未发现有任何病理改变。结论:微量PFD存在于眼内,视网膜毒性发展进程与PFD的残留剂量无关联;但大剂量残留的PFD可使视网膜毒性较早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