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5I种子源治疗前后周围辐射剂量监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25I种子放射源植入病人组织内放疗已被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一种新方法[1-3].125I种子是一种低能γ及X射线放射源。这种方法是将125I种子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故靶点准,源持续辐射,符合治癌生物学原理;因其低能,故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全身反应轻[1].我院外科从2000年1月至2001年7月共用125I种子源永久植入组织内放疗48例,随访4~20个月。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达91.7%.所有病人术后均无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无肝肾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2.
后装机治疗 (brachytherapy)是将封装好的放射源 ,通过施源器或输源导管 ,用计算机将放射源植入患者的肿瘤部位进行照射治疗的 1种方法。由于放射源贴近肿瘤组织 ,源的到位精度及到位重复性直接影响肿瘤的辐射剂量分布。后装机1 92 Ir源的到位精度及重复性也是常规质量控制 (QC)和质量保证 (QA)的检查项目。目前已有商品化的QC检测工具[1 ] ,可以方便地完成HDR重要参数检测。当前国内许多放疗单位均未配备QC检测工具 ,本文作者介绍了采用普通直尺及剂量仪等一般工具测量1 92 Ir放射源的到位精度及重复性的方法 ,对临床后装治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立体定向后装治疗机治疗脑瘤是指:应用立体定向仪标定肿瘤位置并选择靶点,再装治疗机将放射源植入肿瘤体内的治疗技术.后装治疗机进行脑肿瘤内放疗,可减少放射源对肿瘤周围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放射源在肿瘤局部剂量可高达30~120CGY;我科从1992年6月~1993年11月用该方法治疗46例颅内肿瘤病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一般资料1.病变分布分类:本组病人46例.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12~68岁;额颞顶叶26例,丘脑6例,第Ⅳ室4例,基底节区5例,脑干区1例,多发4例.2.肿瘤病理分类:胶质瘤42例,松果体瘤3例,脑转移癌1例.  相似文献   

4.
CT导引下125 I粒子植入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目的 评价CT导引下瘤体内12 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10例 13个病灶行CT导引下瘤体内12 5I粒子植入 ,其中原发肿瘤 4例 ,转移瘤 6例 (9个病灶 )。患者男 4例 ,女 6例 ,年龄 5 4~ 6 2岁 (平均 5 6 .9岁 )。依据粒子植入术前 15d内CT图像应用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植入计划 ,按治疗计划在CT导引下穿刺植入12 5I粒子。植入术后立即CT扫描及术后 5~ 10个月CT扫描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结果  10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 ,粒子分布满意 ,单个瘤体内植入12 5I粒子数为 1~ 4 4粒 (平均 18.6粒 )。未见急性并发症和治疗相关的放射损伤。全部 4例疼痛患者粒子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减轻。随诊CT检查示 3个病灶消失 ,8个病灶明显缩小 ,其余 2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植入术前及植入术后随诊显示病灶平均大小分别为 3.15和 2 .0 6cm(t =5 .12 7,P <0 .0 0 1)。结论 CT导引下12 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对原发及转移性恶性肿瘤是 1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外照射起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外照射放疗的准确性较差 ,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明显 ,效果常常不太理想。病灶内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是 1种新的放疗手段 ,其可根  相似文献   

5.
103Pd种子源植入治疗肿瘤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评估^103Pd种子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2l例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由治疗计划系统(TPS)通过不同术式植入^103Pd种子源(196.1—2127.5MBq),其中15例采用均-布源,6例前列腺癌采用中心消融,外周布源。观察肿瘤大小、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并按肿瘤放射协作组,欧洲肿瘤研究及治疗(RTOG/EORTC)急性或后期放疗副作用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随访期内2l例患者均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RTOG/EORTC评分为0分19例,占90.5%,1分2例。占9.5%。结论^103Pd种子源植入治疗肿瘤近期效果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源器对后装机192Ir放射源剂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装机治疗 (brachytherapy)作为恶性肿瘤放射治疗中外照射的补充在国内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每年约需要 6 0 0多颗放射源[1 ] ,它是将封装放射源通过施源器或输源导管 ,用计算机将放射源植入患者的肿瘤部位进行照射治疗的一种方法。施源器有两种类型 :金属硬质施源管和塑料施源软管。不同材料的施源器对1 92 Irγ射线的剂量吸收不同 ,必定造成放射源周围剂量分布的差异 ,了解这种剂量差异的程度对后装治疗的质量控制 (QC) ,后装治疗计划系统软件设计以及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 材料和仪器 :天津荣力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7.
胸部放射治疗对心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肿瘤的放射治疗已有百年历史 ,发展至今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 3大手段之一。近年恶性肿瘤尤其是实体瘤多趋于综合治疗 ,故放疗在现阶段乃至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恶性实体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内容 ,据统计有 6 0 %~ 70 %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放疗[1 ] 。然而 ,放疗对人体尤其是放射野内的重要组织有巨大影响 ,如 :众所周知的辐射诱发肿瘤[2 ,3] ,放射性局部组织损伤等。正确认识放疗对正常器官组织的影响 ,对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减少放疗的副作用及指导临床实践均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笔者就放射性心血管病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胸部肿瘤放疗致放射损伤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 ,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约 6 5 %~ 75 %的病人需要放射治疗[1 ] 。由于综合治疗的应用 ,患者生存期延长 ,放疗所致胸部病变也相应增加 ,临床上出现了一些误诊误治现象[2 ] 。笔者收集和分析了 116 5例胸部肿瘤病人的资料 ,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 :收集了 1994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的胸部肿瘤病人 116 5例。其中肺癌 30 5例、食管癌 2 99例、乳癌 4 0 8例、鼻咽癌 10 2例、淋巴瘤 4 0例、淋巴结转移癌 11例。男性 6 6 4例 ,女性 5 0 1例。年龄 2 3~ 78岁 ,平均 5 8岁。所有病例都接受了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外照射治疗肺癌的有效性。方法建立C57BL/6小鼠Lewis肺癌(LLC)实体瘤模型后,按完全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单纯^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内放疗组、单纯外放疗组(15Gy)、^125I粒子组织问植入联合外放疗(^125I+外放疗8Gy)组,每组6只小鼠。分组处理后每3天测量肿瘤体积,15d后处死小鼠并测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制作肿瘤组织标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行SNK法q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纯内放疗组、单纯外放疗组(15Gy)及联合放疗组(^125I粒子+外放疗8Gy)LLC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q=11.06,17.13,16.31,P均〈0.05),单纯外放疗组与联合放疗组最明显(抑瘤率分别为50.9%、48.4%),虽目前两者瘤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50,P〉0.05),但联合放疗组抑瘤率高于单纯内放疗组(48.4%与28.6%)。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4组小鼠肿瘤MVD值分别为(23.33±4.84)、(17.50±3.67)、(11.83±2.14)、(12.67±3.39)个微血管/高倍视野(×200),单纯内放疗组的MVD值低于对照组,且高于联合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92和3.25,P均〈0.05),而联合放疗组与单纯外放疗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57,P〉0.05)。结论放疗可通过降低肿瘤MVD值,减少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生长。在达到相同的肿瘤局部控制率的情况下,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照射可有效减少外照射剂量,使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吸收剂量减低。  相似文献   

10.
张蕾  孙丽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1):1172-1174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种子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1例患者14个病灶行CT导向下125I种子源植入,其中原发肿瘤5例,转移瘤6例(9个病灶)。根据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18.5~29.6MBq活度的125I种子源相隔1.0~1.5cm多层面植入肿瘤内。术后1~10个月复查CT观察种子源在瘤体内的分布、疗效及有无并发症。结果:随诊CT复查,14个病灶完全缓解(CR)5个;明显缓解(OR)7个;部分缓解(PR)2个;无效(P)0。治疗前后病灶平均大小分别为4.23cm和2.07cm(t=5.018,P<0.01)。未见急性并发症和治疗相关的放射损伤。结论:CT导向下125I种子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根据内放射源125I粒子的物理特性探讨其治疗原理、治疗计划系统(TPS)的意义、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18例晚期肿瘤患者采取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行组织间放疗.结果18例肿瘤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生存质量明显提高.2个月后经胸片、CT复查18例患者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12例明显缩小,其中5例肿瘤基本消失.结论短期疗效证明,125I粒子组织间放疗对晚期肿瘤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内插入放射源的后装技术发展及改进有:1.作者使用的~(192)铱小珠其放射性比度很高放射源为20居里可以保证短时间内的放疗应用;2.大直径(4~10mm)的镭或~(60)钴缩小到现在的1mm 直径的~(192)铱,因此可以同4mm 直径的后装导管相匹配;3.局麻下纤维支气管镜可以方便地进入病灶处;4.将放射源固定于导管上可以照射肿瘤切面的约5mm~20cm 范围;5.~(192)铱小珠的优点为接近肿瘤处有一个高剂量带而其附近正常组织的剂量却远远受到限制;6.肿瘤缩小后即可开始作体外放疗,由于支气管的导管直径为4mm,因此狭小的支气管内肿瘤经过放疗很大部分或全部消失,同时用钕石榴红宝石激光可以输出12~90瓦,深度为0.1~7  相似文献   

13.
巴氏膏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 1990年以来 ,我院应用自制的巴氏膏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36例 ,与常规用药 30例进行对比有较好疗效。一、材料和方法6 6例在放疗中发生的 2级急性皮肤损伤病人 ,分为治疗组 36例 ,男 11例 ,女 2 5例 ,平均年龄 4 8岁。全部病例均为恶性肿瘤患者。其中乳腺癌术后放疗 38例 ,头颈部肿瘤放疗 16例 ,皮肤癌放疗 7例 ,其他肿瘤 5例。放射源为6 0 Co γ射线 ,SSD 80cm ,14 0~ 180kVX射线 ,滤过板 1mmCu ,0 2 5mmAl,SSD 30~ 4 0cm。2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判断标准按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分级标准 :触痛性或鲜色红斑 ,片状湿性脱皮 …  相似文献   

14.
50例恶性胸腺肿瘤放疗对心脏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恶性胸腺瘤是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之一。首选手术 ,如果无法手术或仅部分切除时 ,放射治疗则是主要治疗手段并得到满意的效果[1 ] 。然而 ,长期存活患者中第 2肿瘤和放射相关心脏疾患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 ] 。笔者回顾性研究 1组连续收治的恶性胸腺肿瘤接受放疗的病例 ,分析心脏损伤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在放疗中避免或减少心脏损伤的有效方法。一、材料和方法1 病人资料 :1983年 3月至 2 0 0 1年 4月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放疗科连续收治 5 0例胸腺肿瘤患者。男 2 8例 ,女2 2例。中位年龄 47岁 (15~ 74岁 )。卡氏评分中位 80 (4 0~10 0 …  相似文献   

15.
经皮左锁骨下动脉穿刺植入药盒治疗晚期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经皮左锁骨下动脉植入药盒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例中晚期恶性肿瘤病人采用经皮左锁骨下动脉植入药盒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178例,转移性肝癌10例,盆腔肿瘤5例,胆囊癌4例,肺部3例。依据肿瘤供血情况,在DSA路标及透视监控下,施行药盒植入术,药盒体埋置在穿刺点下方的左前胸壁皮下,药盒导管端植入靶动脉内。术后经药盒行规则性化疗或磺油化疗乳剂栓塞。结果 随访3个月-3年,200例病人共植入202个药盒,其中2例肝癌病人因左、右肝动脉各自供血肿瘤,故在右股动脉加埋一个药盒(双药盒)。植入成功率为99%。并发症有9例(4.5%):导管移位2例(1%)、导管-药盒松脱1例(0.5%)、气胸2例(1%)、皮肤溃烂1例(0.5%)、皮下大量渗血1例(0.5%),靶血管闭塞2例(1%)。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左锁骨下动脉行药盒植入术安全可行、操作简便易行、创伤小,为动脉内化疗灌注和碘油化疗乳剂栓塞提供了一条安全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HCC)门静脉癌栓(PVT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纳入TACE联合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48例。根据PVTT部位,分为门静脉主干癌栓(A型)、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B型)和门静脉二级及以下分支癌栓(C型)。根据粒子是否植入到PVTT内,分为癌栓内直接植入法(癌栓内部植入组)和癌栓周围植入法(其粒子植入到癌栓周围1.7 cm内的肝实质或肿瘤内,癌栓周围植入组)。比较不同类型PVTT及不同植入方法的癌栓控制率(DCR)、癌栓进展时间(TTP)及患者总生存率(OS)。结果4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TACE及粒子植入治疗。A、B、C型PVTT患者,中位OS(mOS)分别为8、11.5和15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癌栓DCR分别为61.5%、70.8%和72.7%(P=0.548),肝内肿瘤DCR分别为69.2%、75.0%和81.8%(P=0.483);癌栓中位TTP分别为4.5、8和11个月(P=0.030),肝内肿瘤中位TTP分别为5、9和9.5个月。癌栓内部植入组和癌栓周围植入组的mOS分别为10和11.5个月(P=0.239);癌栓DCR分别为69.2%、68.2%(P=0.591),肝内肿瘤DCR分别为73.1%和77.3%(P=0.502);癌栓中位TTP分别为7和10个月(P=0.276),肝内肿瘤中位TTP分别为8和9.5个月(P=0.089)。结论 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HCC伴PVTT,可有效控制PVTT和肝内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癌栓内直接植入法和癌栓周围植入法,对PVTT的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介绍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治疗脊柱肿瘤的技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10例脊柱转移瘤病人,均在CT引导下进行肿瘤内125I粒子植入术。使用的设备为Phlips公司生产的多排螺旋CT(MX8000),并配有Pin-point光学引导系统,采用珠海和佳公司产的TIPS计划系统及穿刺针,中科院生产的125I粒子。首先根据肿瘤的大小利用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出治疗肿瘤所需要125I粒子的最佳数量,然后经CT导向下经皮穿刺将125I粒子均匀植入到肿瘤内进行组织间放疗,所有病人术后1月、2月、3月内分别进行CT检查随访,根据肿瘤大小变化将疗效分4级:Ⅰ级:明显缓解(肿瘤缩小50%以上)Ⅱ级:缓解(肿瘤,软组织肿块缩小25%~50%)Ⅲ级:轻度缓解或肿瘤虽然大小无明显变化,但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肿瘤,软组织肿块缩小1%~25%)Ⅳ级:无效(肿瘤,软组织肿块无变化或增大,临床症状亦无缓解)。结果:1月: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5例,Ⅳ级3例;2月:Ⅰ级4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1例;3月: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结论: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是一种治疗脊柱肿瘤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头颈肿瘤病人高剂量放疗后野内复发或野内第二原发癌的再程根治性放疗的效果,作者分析了1964~1991年所在医院再程放疗的85例野内复发和15例野内第二原发癌。再程放疗的指征是首程放疗后无严重皮下纤维化等严重远期并发症,且再程放疗一定避开脊髓。共82例单用外照射,14例外照射加腔内或组织间放疗,4例单用组织间放疗。再放疗方案:1.8~2.0Gy/次,5次/周,TD≥50Gy,但少数病人因故未完成计划,实际TD为19~77Gy。与首程放疗间隔:<1年24例,1~<2年26例,2~<5  相似文献   

19.
198 8年 1 2月 2 5日某公司发生 1起1 92 Ir意外照射事故 ,患者受到不均匀外照射 ,照射后在当地医院治疗 ,2 0d后送至我院救治。现将临床治疗及随访情况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 事故经过 :患者 ,男 ,2 4岁 ,1 988年 1 2月 2 5日 1 1 :0 0患者拣到 1个1 92 Ir放射源 ,手持源柄玩耍约 2 5min后 ,将1 92 Ir放入左裤袋内骑自行车回家 ,时间约 1 5min。回家后将源放在距床 1m远的三屉桌抽屉内 ,下午在桌上玩耍约 3h。此后一直在房中活动 ,房间约 1 9m2 ,直至 1 2月 2 7日 1 1 :0 0当地防疫站将放射源取走 ,在家中共放置 48h。推算此放射源当…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地区使用开放性放射性1 2 5I的单位有近百家 ,其中主要是生产放射免疫分析 (RIA)药盒的企业 4家 ,使用1 2 5I核素或RIA分析方法进行诊断的医院 70余家 ,2 0余家进行标记示踪实验的科研院所 ,全年用量约 74~ 111GBq ,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最近生产用于肿瘤近距离治疗的1 2 5I籽源流水线已建立 ,1 2 5I用量也十分可观。1 2 5I为纯γ辐射体 ,射线能量低 (2 7~ 35keV) ,在人体组织内极易衰减 ,辐射危害不明显 ,往往不被操作人员所重视而容易造成甲状腺污染 ,为此我们对上海地区 3种1 2 5I使用类型单位的 2 8名操作人员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