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荧光模型与ANA谱(包括抗ds DNA、抗RNP、抗Sm、抗SSa、抗SSb、抗Scl-70、抗Jo-1和抗rib-P)检测结果的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7 385例ANA荧光模型与ANA谱中8种特异性自身抗体之间的对应关系。ANA采用以人喉表皮样癌细胞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法)检测;ANA谱中的抗ds DNA采用以绿绳短膜虫为底物的IIF法检测,其他7种抗体采用纯化抗原的免疫条带法检测。结果 ANA荧光模型为颗粒型主要见于抗RNP、抗Sm、抗SSa及抗SSb(P<0.001);均质型主要见于抗ds DNA及抗SSa(P<0.001);核仁型、着丝点型、复合荧光模型主要见于抗SSa(P<0.05);胞浆型主要见于抗rib-P和抗SSa(P<0.05);而高尔基体型、核点型、周边型、肌动蛋白型、原肌球蛋白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型、波形蛋白型荧光模型时8种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均较低甚至无法检出。当单纯抗ds DNA阳性时荧光模型为均质型出现频率高达77.91%(P<0.001);单纯抗RNP或抗SSa或抗Sm时为颗粒型出现频率分别为96.84%、52.01%和82.35%(P<0.001);单纯抗Scl-70阳性时均质型与核仁型2种复合荧光模型的出现频率达30.53%(P<0.001);抗rib-P和抗Jo-1阳性时胞浆型的出现频率分别为50.00%和61.54%(P<0.05),但单纯抗SSb阳性时并未发现优势荧光模型。结论 ANA荧光模型与ANA谱之间具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型、均质型、胞浆型荧光模型可对应多种自身抗体;而着丝点型、高尔基体型、核点型、周边型、肌动蛋白型、原肌球蛋白型、PCNA型、波形蛋白型8种临床常规检测的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均很低;抗ds DNA主要对应ANA均质型,抗RNP、抗SSa及抗Sm主要对应颗粒型,抗Scl-70主要对应均质核仁复合型,抗rib-P和抗Jo-1主要对应胞浆型,该结果可为临床医生检验项目申请及实验室结果核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与ANA谱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971例ANA阴性的标本进行ANA谱检测。ANA检测采用欧蒙间接免疫荧光法,ANA谱检测采用欧蒙免疫印迹法。结果在5971例ANA阴性样本中,ANA谱阳性的标本为422例,占7.07%。其中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cl-70抗体、抗PM-Scl抗体、抗JO-1抗体、抗细胞周期蛋白抗体(抗PCNA)、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His)、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ARPA)、抗线粒体抗体M2型(抗AMA-M2)阳性率分别为1.46%、0.33%、0.35%、0.35%、0.28%、0.32%、0.83%、0.63%、0.60%和0.75%。抗Ro-52阳性率最高(2.04%),抗SSA次之(1.46%)。不同年龄组间抗PC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A谱阳性的病例中单项抗体阳性者,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更准确地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ANA进行筛查,并联合应用ANA谱。两者的联合应用有助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抗核抗体阴性标本的抗可提取核抗原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NA是一组将自身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由于细胞核成分的复杂性,不同成分的抗原性不同,可产生多种类型的ANA。因此,总的ANA筛查常作为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的常规检测手段^[1],ANA阳性者进一步检测各亚类自身抗体以明确诊断。然而在临床检验中也会碰到ANA结果阴性,但临床有自身免疫病症状的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与抗核抗体谱在淋巴瘤分期及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淋巴瘤患者79例(淋巴瘤患者组)以及健康体检对照者50例(对照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同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谱(ANA谱),分析2组ANA、ANA谱的表达水平;淋巴瘤组再按ANA水平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数的水平、疾病的分型、分期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淋巴瘤组中,ANA的阳性率为48.1%,健康体检对照组阳性率为8.0%,两者有统计学意义(χ2=22.42,P0.05),淋巴瘤组ANA荧光核型以颗粒型为主;淋巴瘤组中ANA谱的阳性率为29.1%,对照组为4.0%,2者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P0.05),淋巴瘤组ANA谱的靶抗原分布比较复杂,以RO52、SSA为主,而对照组的分布比较简单;淋巴瘤患者ANA的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滴度以1∶100的低滴度阳性为主,女性患者ANA阳性率高于男性;淋巴瘤ANA阳性组和ANA阴性组LDH、WBC数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253.67±255.85)U/L、(218.18±208.34)U/L、(6.34±3.31)×10~9/L、(6.81±3.91)×10~9/L,2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t=0.59 P0.05;t=0.57 P0.05);ANA阳性组与阴性组疾病诊断均以B细胞淋巴瘤为主,分别占81.6%(31/38)、68.3%(28/41);而B细胞淋巴瘤中均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在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ANA阳性组Ⅳ期的患者为58.1%(18/31),阴性组Ⅳ的患者为28.6%(8/28),两者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随访显示,淋巴瘤ANA阴性组的生存率高于ANA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瘤患者中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的阳性率较高,对淋巴瘤的分期以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本实验室抗核抗体(ANA)与抗核抗体谱(ANAs)17项联合检测的情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 ANA 和 ANAs,判断其 ANA 核型和 ANAs 结果,并对各荧光核型和各种特异性抗核抗体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0例 ANA 阳性患者标本中,颗粒型214例,着丝点型51例,胞浆颗粒型28例,核仁型25例,均质型17例,周边型5例,颗粒型是检出的主要核型。ANAs 17项抗体阳性率为82.94%。214例荧光颗粒型标本中,常见的抗体为抗 SSA/Ro52kd(31.78%)、抗 SSA/Ro60k(d30.84%)和抗 SSB/La(19.16%)抗体;17例荧光均质型标本中,常见的抗体为抗核小体(47.06%)和抗组蛋白(41.18%)抗体;抗 CenpB 对着丝点核型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阳性率为92.16%(47/51)。结论不同荧光核型的 ANA 与 ANAs 抗体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并无绝对的规律可寻,两种 ANA 的检测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联合应用,有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诊断和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及ANA谱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8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接收的1 400例进行ANA谱及ANA检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病历及随访,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ANA谱及ANA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ANA谱及ANA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结果 1 400例研究对象中ANA阳性者368例,其中267例为首诊患者,101例为复查患者;抗双链DNA抗体、抗SS-A/Ro-60抗体、抗SS-A/Ro-52抗体和抗Scl-70抗体均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表达,其次抗La/SS-B抗体、抗Jo-1抗体、抗Rib-P抗体、抗His抗体、抗SM-D1抗体和抗U1-snRNP抗体也在多项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表达;101例复查患者的ANA滴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400例患者中女性ANA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NA谱在不同疾病中的不同抗体阳性率有所差别,ANA阳性率存在性别差异。ANA谱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联合免疫印迹法)对诊断和指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核抗体顾名思义是以细胞核内结构物质为抗原的核体,抗核抗体如果从发现红斑狼疮细胞冥起,已经过去50年了,50年来人们对抗核抗体的认识不断提高,衍生产有不同临床意义的为十几种抗核抗体.这些抗体不是对风湿性疼痛,尤其是结缔组织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以分子生物原研究这些疾病的本质也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蒋明 《新医学》1993,24(5):229-230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本实验室抗核抗体(ANA)与抗核抗体谱(ANAs)15项联合检测的结果,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IBT)检测患者ANA和ANAs,判断其ANA滴度、荧光模型和ANAs结果,并对ANA和ANAs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71例ANA阳性患者标本中,颗粒型161例,均质型110例,胞质型96例、核仁型37例、着丝点型28例,其他型合计39例;滴度为1∶100者196例,占41.61%(196/471),其中ANAs阳性53例,占27.04%(53/196);滴度为1∶320者123例,占26.11%(123/471),其中ANAs阳性67例,占54.47%(67/123);滴度为1∶1 000者152例,占32.27%(152/471),其中ANAs阳性132例,占86.84%(132/152);2 042例ANA阴性标本中45例ANAs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2%(45/2042);高滴度ANA患者血清中ANAs的阳性率高于低滴度(χ2=123.132,P0.05)。结论不同滴度的ANA与ANAs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以ANA进行过筛,阳性再做ANAs会漏检部分患者,建议IIF和IBT联合应用,防止风湿病的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聚类法分析不同类别抗核抗体(ANA)斑点型阳性者间的差异。方法收集164例ANA斑点型阳性者的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检测ANA和ANA谱,同时检测其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肝功能、肾功能、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补体和血常规指标。结果 164例ANA斑点型阳性者用聚类法分类并检验后最终分为3类:A类(120例)以抗SS-A、抗Ro-52、抗SS-B的高阳性率为特性,B类(21例)以抗U1-RNP的高阳性率为特征,C类(23例)以抗Sm、抗核糖体P蛋白、抗双链DNA(ds-DNA)、抗核小体、抗组蛋白的高阳性率为特征。B类患者的抗CCP抗体阳性率高于A类和C类患者(P0.01)。C类患者的肌酐(Cr)、免疫球蛋白(Ig G)、球蛋白(GLB)高于A类和B类患者,而白细胞(WBC)则低于A类和B类患者(P0.01)。结论对ANA斑点型阳性者进行血清ANA谱聚类分析有助于临床提高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检出率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IIF)筛查抗核抗体(ANA)与线性免疫印迹法(LIA)检测抗核抗体谱(ANAs)特异性抗体结果不一致性,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与线性免疫印迹法对871份血清标本进行抗核抗体检测,检测结果可分为自身免疫病组(AID)和非AID组,并分析结果的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结果IIF法与LIA法检测抗核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1.01%和1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P<0.01),IIF法阳性者中以均质型(34.4%),颗粒型(33.9%)和胞质颗粒型(17.5% )多见。LIA法中阳性抗体出现较多的是抗SSA,抗Ro-52等。ANA和ANAs在自身AID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是96.4%和73.2%,显著高于非AID患者(13.1%和8.1%);ANA和ANAs在AID组和非AID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间接免疫荧光法是良好的筛查试验,ANA核型与ANAs相结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临床诊断中,IIF筛查ANA应与LIA检测ANAs同时进行,以避免单一方法检测导致AID患者的漏诊。  相似文献   

12.
SLE抗核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LE病人血中能检出多种抗体,分述如下。一、抗ds-DNA抗体抗ds-DNA抗体是SLE患者的标志性抗体,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后沉积在组织及器官引起的炎症反应造成组织损伤[1,2],在狼疮肾炎的发病机理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临床研究发现,肾脏损伤的出现及损伤程度与抗ds-DNA抗体的滴度不平行。因而近年来有人试图将抗ds-DNA抗体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种,现已发现致病性抗ds-DNA抗体是亲和力高[3]、能够固定补体[4]的IgG型(少数为IgM型)抗体。就抗体所带电荷而言,等电点(PI)8…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抗核抗体(ANA)被认为是诊断某些风湿性疾病的有力指标,对一些临床症状尚不典型或早期病人的诊断和对疾病活动性判断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ANA的各项试验已逐步在我国推广和普及。ANA包括了多种对核抗原不同成分的相应抗体。  相似文献   

14.
抗核抗体(ANA)测定对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如SLE、硬皮病(SD)和雷诺氏征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检测ANA的方法较多,使用的核基质不同往往影响ANA的检出和核型的判断。本文分别以HEP-2细胞和大白鼠肝印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核型与特异性抗核抗体谱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检验科检测的974例抗核抗体结果,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核抗体核型,用条带酶免分析法(LIA)检测特异性抗核抗体谱,分析199例 IIF 与 LIA 同时阳性的结果,比较抗核抗体核型与特异性抗核抗体谱的相关性。结果974例标本中 IIF 阳性249例(阳性率25.6%),LIA 阳性237例(阳性率24.3%),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IF 与 LIA 单项或两项阳性287例(29.5%),高于IIF 或 LIA 单项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49例 IIF 阳性中 LIA 阳性199例(79.9%),725例 IIF 阴性中 LIA阴性687例(94.8%)。核颗粒型多见抗 Ro-52抗体,胞浆颗粒型多见抗线粒体 M2抗体,核均质型以抗 dsDNA 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多见,着丝点型多见抗着丝点抗体,核仁型多见抗 PM-Scl 抗体。结论IIF-ANA 与 LIA-ANA 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也有一定差异,两者联合检测能降低漏检率,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正>抗核抗体(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ANA靶抗原分布由传统的细胞核抗原扩展到现在的整个细胞,包括细胞核、细胞骨架、细胞质、细胞分裂周期等,可与不同来源的细胞核起反应,无器官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1],是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重要血清学指标。ANA阳性提示患有AID的可能性,对AID的检测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临床上除了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多肽抗体不同项目阳性时与抗核抗体(AN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比分析323例抗ENA抗体(抗U1-nRNP、Sm、SS-A、SS-B、Scl-70和Jo-1抗体)阳性病例的多肽谱类型与其304例ANA阳性核型。结果抗ENA抗体类型不同,ANA荧光核型有很大差别,没有绝对的规律可言。结论不能简单地依据荧光核型来推断抗ENA抗体的具体类型。  相似文献   

19.
对1130例血清标本同时进行ANA和ANA谱的检测,ANA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NA谱检测采用德国欧蒙免疫印迹法试剂盒检测抗核抗体中不同抗体的IgG类抗体。结果 1130例标本血清ANA阳性共192例,阳性率16.99%,男性阳性32例,阳性率16.67%,女性阳性160例,阳性率83.33%。192例ANA阳性标本的ANA谱各种抗体均有一定阳性检出率,其中抗nRNP/Sm阳性87例(45.31%),抗Sm阳性40例(20.83%),抗SSA阳性152例(79.17%),抗SSB阳性50(26.04%),抗Ro-52阳性156例(81.25%),抗Scl-70阳性18例(9.38%),抗Jo-1阳性11例(5.73%),抗CENP B阳性12(6.25%),抗dsDNA阳性42例(21.88%),抗核小体阳性55例(28.65%),抗组蛋白阳性31例(16.15%),抗核糖体P蛋白阳性32例(16.67%)。阳性抗体表现较多的是抗Ro-52、抗SSA、抗nRNP/Sm等;同时在938例ANA阴性标本,ANA谱阳性的标本130例,占13.86%。各种抗体均有一定阳性检出率,其中抗nRNP/Sm阳性21例(2.24%),抗Sm阳性10例(1.07%),抗SSA阳性31例(3.30%),抗SSB阳性8例(0.85%)抗Ro-52阳性46例(4.90%),抗Scl-70阳性13例(1.39%),抗Jo-1阳性9例(0.96%),抗CENP B阳性5例(0.53%),抗ds-DNA阳性10例(1.07%),抗核小体阳性4例(0.43%)抗组蛋白阳性5例(0.53%),抗核糖体P蛋白阳性2例(0.21%)。ANA和ANA谱在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诊断中具有互补性,联合检测,可避免漏检,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核型与抗核抗体谱(ANAs)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线性免疫印迹法(LIA)对2 325例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确诊及疑似患者ANA和ANAs进行检测,分析ANA核型和ANAs检测结果。结果 2 325例患者中,检出ANA阳性896例,阳性率为38.54%,女性患者阳性率(45.46%)高于男性患者(18.46%,P0.05),常见荧光核型为核颗粒型、核均质型、核仁型;检出ANAs阳性816例,阳性率为35.10%,阳性率较高的分别为抗干燥综合征(SS)-B抗体、抗Ro-52抗体、抗SS-A抗体等。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率为91.66%。结论 IIF法ANA检测结果和LIA法ANAs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完全一致;二者联合检测具有互补性,可提高检出率,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