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目的:在感染件因子、炎性因子及缺氧条件下观察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无血清原代培养人鼻息肉及下鼻甲黏膜上皮细胞,以脂多糖10、100、1000μg/L,IL-1β20μg/L以及缺氧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上皮细胞3、6、9 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IF-1α、VEGF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缺氧条件下,促红细胞生成素在鼻息肉和下鼻甲黏膜上皮细胞中明显表达,且两者无明显差异,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作为组织缺氧标志;②鼻黏膜上皮细胞在感染性因子、炎性因子及缺氧作用下,HIF-1α、VEGF表达增加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其中缺氧组表达最明显(P<0.05);③各组因素作用下鼻息肉组HIF-1α、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下鼻甲黏膜组(P<0.05);④HIF-1α、VEGF在鼻息肉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870,P<0.05).结论:感染性因子、炎性因子及缺氧作用下鼻黏膜上皮细胞表达HIF-1α增加,进而诱导VEGF大量表达,是鼻息肉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鼻息肉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微血管密度(MVD)与鼻息肉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鼻息肉组织中和10例下鼻甲组织中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用图像分析仪测定其平均灰度值,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和MVD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VEGF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下鼻甲组织(P<0.05).②鼻息肉组织中MVD与下鼻甲组织中MV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鼻息肉组织中VEGF在血管中的平均灰度值均与MVD负相关(r=-0.664,P<0.05).结论:在鼻息肉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增多, MVD增加提示:VEGF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中起了关键性作用.联合检测VEGF蛋白表达情况及MVD对鼻息肉的治疗、预防复发及制定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初步探讨MCP-1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取40例鼻息肉组织和25例下鼻甲组织,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MCP-1和VEGF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结果鼻息肉组织中MCP-1和VEGF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下鼻甲组织(P值均〈0.01);鼻息肉组织中MCP-1和VEGF蛋白质的表达呈正相关(r=0.871,P〈0.05)。结论鼻息肉组织中MCP-1和VEGF表达增加,二者协同作用可能是鼻息肉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缺氧对鼻息内上皮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上皮细胞对缺氧和炎性因子刺激的主动应答作用,探讨上皮细胞和缺氧对鼻息肉早期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鼻息肉及下鼻甲的上皮细胞分别在常氧和缺氧状态下,以及不同类性因子刺激条件下进行无血清原代上皮细胞的培养,采用原位杂交,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的方法,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为缺氧标志,检测上皮细胞分泌合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线粒体RNA(mitochondriaRNA,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变化。结果 ①缺氧条件下,EPO在来自于鼻息肉和下鼻甲的上皮细胞中明显表达,且两者无明显差异,表明EPO可作为组织缺氧标志;②上皮细胞合成的VEGFmRNA的能力在各种刺激下增加,而以缺氧条件下增加最为明显(P<0.001),其中鼻息肉的合成能力要强于下鼻甲(P<0.01);③VEGF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在不同的炎性因子及缺氧刺激下表达增加(P<0.01),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其中以缺氧刺激下升最为明显(P<0.001)。鼻息肉的表达明显高于下鼻甲(P<0.01)。结论 上皮细胞在缺氧时可主动合成VEGF。而这种中鼻黏膜缺氧诱导的VEGF的产生和分泌是鼻息肉早期形成的重要机制。这也可能是鼻肉形成局限于中鼻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CRSwNP)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克拉霉素对其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16例CRSwNP组织及21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下鼻甲黏膜,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样本中VEGF的表达。另外收集10例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组织及5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下鼻甲黏膜,采用体外组织块培养及ELISA方法,观察克拉霉素对VEGF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①VEGF mRNA在CRSwNP组的表达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经克拉霉素刺激前后比较,CRSwNP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SwNP组织中VEGF的表达显著升高,推测VEGF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克拉霉素可能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而达到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的可能机制。方法:随机将15例鼻息肉患者均分为强的松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和未治疗组,以同期手术的5例鼻中隔偏曲者的下鼻甲黏膜组织作对照,用免疫组化法测定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蛋白的表达。结果:激素未治疗组eotaxin蛋白的表达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激素治疗组eotaxin蛋白表达下降,与未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otaxin蛋白是诱导嗜酸细胞在鼻息肉组织中浸润的重要趋化因子,糖皮质激素可下调eotaxin蛋白的表达,发挥抗嗜酸细胞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组织中Eotaxin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表达的影响,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的可能机制。方法随机选取15例鼻息肉患者,以同期手术的6例鼻中隔偏曲者的下鼻甲黏膜组织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在激素治疗前、后Eotaxin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激素治疗前,Eotaxinr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鼻息肉组织的黏膜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及腺体、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质中;激素治疗前Eotaxin蛋白的表达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激素治疗后,Eotaxin在鼻息肉组织黏膜上皮细胞、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显著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糖皮质激素抑制鼻息肉组织黏膜上皮细胞、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Eotaxin蛋白的表达,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募集和活化,从而减轻鼻息肉的炎症反应程度,是其治疗鼻息肉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Fas和Bcl 2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鼻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36例鼻息肉组织及19例下鼻甲组织中Fas和Bcl 2的表达情况。结果: (1)Fas在鼻息肉上皮及腺上皮的表达弱于对照组(P<0.05);(2)Bcl 2在鼻息肉上皮及腺上皮的表达强于对照组(P<0.05);(3)鼻息肉上皮细胞中Fas、Bcl 2蛋白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1)Fas和 Bcl 2在鼻息肉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在NP上皮细胞中, Fas和Bcl 2无相关性,因此这两种凋亡基因在NP的形成过程中各起独立作用,协调抑制NP上皮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0.
雌二醇对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EGF、HIF-1α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不同氧环境下,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对培养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ovine 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RECs)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mRNA、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mRNA的影响。方法以培养的BRECs为模型,在正常氧及低氧(1% O2)条件下,给予不同生理浓度的E2及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作用不同时间(8、24h),RT-PCR检测VEGF、HIF-1α mRNA的表达。结果① 低氧条件下,BRECs的HIF-1α、VEGFmRNA表达较正常氧条件下明显增多(P<0.05),且VEGF、HIF-1α mRNA两者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82,P<0.05);② 正常氧条件下,给予E2(10-12,10-10,10-8mol/L)作用24h,E2呈浓度依赖性促进BRECs的VEGF mRNA表达(P<0.05)。10-8mol/L E2作用8、24h,VEGFmRNA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多(P<0.05);而E2不影响HIF-1α mRNA的含量(P>0.05);③ 低氧条件下,给予E2(10-12,10-10,10-8mol/L)作用24h,E2呈浓度依赖性抑制BRECs的HIF-1α、VEGF mRNA表达(P<0.05)。10-8mol/L E2作用8、24h,HIF-1α、VEGF mRNA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降低(P<0.05);④ 他莫昔芬可逆转E2的作用。结论生理浓度的E2对VEGF mRNA具有双重调控作用:正常氧条件下促进BRECs VEGF表达;低氧条件下通过HIF-1α降低VEGF表达,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 IF-1α、P-gp在喉鳞癌及喉黏膜正常上皮中的表达差异,两者在喉鳞癌中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表达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H IF-1α和P-gp在86例喉鳞癌及32例喉黏膜正常上皮中的表达。结果H IF-1α与P-gp在喉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喉黏膜正常上皮组织(P0.05)。喉鳞癌组织中H IF-1α阳性表达率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gp阳性表达率与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H IF-1α和P-gp蛋白在表达水平上成正相关(r=0.442,P0.01)。结论H IF-1α与P-gp的高表达可能在喉鳞癌病情进展中起一定作用,并可作为评估喉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有效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D34在人各型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7例鼻息肉(Ⅱ型1期14例,Ⅱ型2期18例,Ⅱ型3期20例,Ⅲ型15例)和20例下鼻甲(对照组)组织中VEGF、CD34蛋白的表达情况,对CD34阳性微血管进行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鼻息肉Ⅱ型1期、Ⅱ型2期、Ⅱ型3期、Ⅲ型中,VEGF表达分别为17.35±5.29、19.13±4.85、36.76±4.38、38.49±6.07。CD34表达(MVD)分别为13.26±2.05、14.72±3.86、26.40±2.71、27.97±3.34。11型3期、Ⅲ型鼻息肉组织中VEGF、CD34的表达较Ⅱ型1期、Ⅱ型2期鼻息肉组织中显著升高(P〈0.05)。结论VEGF、CD34表达与鼻息肉发生、发展有关,对其检测有助于判断鼻息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HIF-1a和VEGF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程度及其与喉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HIF-1a及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为喉癌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喉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试验分组:60例喉癌标本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a及VEGF表达情况,并用CD105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60例喉癌组织中,HIF-1a、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67%(43/60)、65.00%(39/60),MVD平均值为33.82±10.15;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IF-1a、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2/20)、20%(4/20),MVD平均值为21.48±6.84。喉癌组织中HIF-1a、VEGF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喉组织。HIF-1a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HIF-1a与VEGF表达一致符合率为56.67%(34/60),两者表达呈明显正相关。HIF-1a、VEGF均阳性的喉癌组织MVD高于两者均为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喉癌组织中存在HIF-1a蛋白及VEGF的过表达,HIF-1a、VEGF与MVD在喉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协同促进肿瘤新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TSLP的表达及与Th2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确诊为鼻息肉的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其鼻息肉组织中TSLP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组织中IL-4、IL-5、IFN-γ及IL-1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TSL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TSLP在鼻息肉组织中较正常下鼻甲黏膜表达高,而IL-4、IL-5、IFM-γ和IL-13在鼻息肉组织表达显著增高(P〈0.05)。TSLP与IL-4、IL-5、IL-13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75、0.594和0.582,P〈0.01),TSLP与IFN-γ呈显著负相关(r=-0.614,P〈0.01)。结论:TSLP高表达可能会促进T细胞向Th2方向分化,参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并加重鼻部Th2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息肉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平衡状态及其发病学意义。方法 实验组(鼻息肉组)29例,对照组(下鼻甲组)11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的表达。采用TUNEL过氧化酶原位标记法检测原位细胞凋亡。结果 ①鼻息肉上皮PCNA 阳性细胞指数(PIPCNA)和凋亡细胞指数(AI)均大于下鼻甲(30.02±5.89,5.33±2.79)(两者P<0.01),但鼻息肉上皮PIPCNA/AI值(1.95±0.66)小于下鼻甲(6.93±3.32)(P<0.01)。②鼻息肉上皮PIPCNA(53.60±11.10) 大于AI(29.48±8.20)(P<0.01)。结论 鼻息肉上皮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活性均增强,凋亡活性增强幅度较大,但总的来说,鼻息肉上皮细胞增殖率仍然大于细胞凋亡率,细胞累积增多,导致了鼻息肉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