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FEVR)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该疾病早期体征不明显,晚期临床表现为多种并发症,在诊断时常以其临床表现为主症,从而忽视FEVR才是此类疾病的根源,导致误诊漏诊。该文章将报道1例由FEVR引起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诊疗经过,以期为眼科医师诊断该疾病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
肾性高血压是指由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是症状性高血压最常见的一类.长期的肾性高血压常引起眼底改变,一般由临床医生在治疗高血压过程中请眼科会诊检查眼底时发现,而首诊于眼科的患者较少,且容易引起误诊.现将我科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晚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伴黄斑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60例6期(视网膜全脱离)PDR患者72眼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为玻璃体切割联合或不联合晶状体摘除,术中均注入惰性气体或硅油。视网膜解剖复位的标准以黄斑复位为视网膜复位成功,黄斑未复位为复位失败。手术后行黄斑区OCT检查并随访1年。结果 手术后42眼一次性视网膜复位成功,占58.33%;30眼视网膜复位失败,占41.67%。手术后视力为无光感者3眼,占4.17%,较术前增加3眼;光感者18眼,占25.00%,较术前减少24眼;手动者26眼,占36.11%,较术前增加5眼;数指/10?cm~0.1者20眼,占27.78%,较术前增加11眼;≥0.1者5眼,占6.94%,较术前增加5眼。结论 晚期PDR伴黄斑区脱离的患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难度较大,术后解剖复位率较高,但视功能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vastin在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1例(32眼)PDR患者,术前5~7d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 0.1mL/2.5mg,行标准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同时一期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术中发现术前活跃的新生血管膜明显消退,术中出血明显减少,且膜剥除难度明显降低。随访3个月,26例26眼(81.3%)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4例5眼(15.6%)无明显变化,1例1眼(3.1%)视力反而下降。无严重并发症。结论Avastin可以显著降低PDR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难度,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视力。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长期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6.
贝尔面瘫是最常见的单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逐渐加重的面瘫,不伴有其他疾病[1].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现在存在很多假说,如病毒感染学说、血运障碍学说、免疫学学说、遗传学说、身心应激学说等,但没有一种学说可以完整解释贝尔面瘫的病因.有学者认为贝尔面瘫与遗传因素有关[2-4],并进行了家族性面瘫的相关报道.2012年3月,我们收治贝尔面瘫l例,经询诊其家族史了解到其姐姐和哥哥多年前也曾患此病,现将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胡新苗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5,29(6):74-77
目的 探讨视网膜光凝(RP)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行RP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的79例(79眼)PD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改善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视力提高61眼(77.22%),视力不变15眼(18.99%),下降3眼(3.80%).玻璃体切除术后1个月内有2眼发生眼压升高超过30 mmHg,1眼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1眼出现视网膜脱离; 3个月内有2例出现玻璃体再出血; 12个月内有2眼发生硅油乳化继发青光眼.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造影能够有效治疗RP,既能避免过度光凝,又能防止光凝不足,在提高患者视力的同时,可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效果.方法:急性视网膜坏死性视网膜脱离4例患者,1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加玻璃体切除加眼内光凝加硅油填充加巩膜环扎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加眼内光凝加C3F8填充术;1例行玻璃体切除加眼内光凝加硅油填充术.结果:4例患者的炎症均控制良好,视网膜均成功复位.随访9个月~3年,4例视力分别为0.01(矫正视力0.12),0.15,0.1,0.3.结论:视网膜脱离是急性视网膜坏死的严重并发症,通过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可有效地提高视网膜脱离的复位率,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视力恢复情况与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完整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经临床诊断为CSC的30例患者(30眼)给予半剂量微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PDT),在治疗后第12个月,检查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同时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层(IS/OS)的状态,并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PDT治疗后12个月,26眼(86.7%)视力保持稳定或明显提高。20眼(66.7%)在黄斑区可见完整的IS/OS,呈连续线状;6眼(20.0%)的IS/OS线呈断续状; 2眼(6.7%)未发现IS/OS线。具有连续或断续线状IS/OS的患者视力均好于IS/OS阙如患者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最后视力与IS/OS的完整性明显相关(P<0.05)。结论 慢性CSC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视力恢复与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的完整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联合眼内填充硅油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患者共21例(21眼)纳入研究。在非接触式广角镜下,患者均行闭合式玻璃体手术及硅油填充,部分患者联合晶状体手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眼压变化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等情况。结果 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5眼(71.5%),多次手术最终视网膜复位19眼(90.5%)。最终视力>0.1者7眼(33.3%),手术后视力提高者共17眼(80.9%) 。术前眼压平均6.1mmHg,术后眼压平均14.8mmHg,术后眼压明显改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处理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对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的156例(198眼)PDR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眼术后视力改善146眼(73.74%),其中Ⅳ~Ⅴ期116眼(79.45%),Ⅵ期30眼(20.55%);32眼(16.16%)视力不变,20眼(10.10%)视力下降。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视网膜脱离、高眼压、玻璃体出血。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PDR的有效手段,大部分患者视力改善;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对该病的预后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有严重活动性的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眼内注射Bevacizumab(Avasti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对照研究。入选标准: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1)牵引性视网膜脱离;(2)牵引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玻璃体积血。排除标准:(1)曾患有血管栓塞性疾病(如脑梗塞);(2)曾行玻璃体切除术。所有患眼均在行玻璃体切除术前7天接受眼内注药术,向玻璃体腔内注射2.5mg(0.1mL)Bevacizumab(Avastin)。主要观察指标是手术并发症的变化,如术中出血情况的变化、剥膜的难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的改变等;术后早期主要观察眼内出血、纤维蛋白渗出和虹膜红变发生情况;其次是术后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及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结果 30例(34眼)31~79岁患有严重活动性的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入选。术中发现所有患眼眼内新生血管膜明显萎缩,术中剥膜时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相对缩短,硅油使用频率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亦明显减少。所有患者最后一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术前(P<0.01),并且视网膜均解剖复位。结论 对于严重活动期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眼内注射Bevacizumab(Avastin)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新生血管和术中出血。但该药物手术前使用的最佳时间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25+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2例(52眼),治疗组(n=26)行25+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照组(n=26)行23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视力、眼压、并发症和视网膜复位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手术时间缩短(P<0.05);术后3 d及术后7 d,两组患者眼压较术前均升高,最佳矫正视力的最小分辨角对数均降低(P<0.05);术中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5.38%)低于对照组(42.31%)(P<0.05);术后治疗组低眼压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30.77%)(P<0.05);治疗组视网膜复位率(92.31%)与对照组(88.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5+与23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相当,但25+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能有效减少术中并发症及术后低眼压的发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孤立先天性视网膜动静脉畸形合并玻璃体出血和内界膜下出血。方法 1例19岁患者因左眼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2 d行全面眼科检查,结合病史,综合多模态影像结果,临床诊断为孤立先天性视网膜动静脉畸形和Valsalva视网膜病变,给予观察随访。结果 随访3年后,患者左眼病情基本稳定,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至1.0。结论 先天性视网膜动静脉畸形虽然较为稳定,但可能也是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需长期随访,一旦发现并发症,应及时治疗,避免严重后果。多模态影像可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视网膜动静脉畸形的诊断、治疗和随访。 相似文献
16.
节段性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节段性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对16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间接检眼镜下行视网膜裂孔精确定位,行孔周冷凝、放液、巩膜外加压手术。试验组为不联合巩膜环扎组,共89 例(93 眼);对照组为联合巩膜环扎组,共74 例(76 眼)。术后随访6~9 个月。结果 ①试验组视网膜复位89眼,对照组视网膜复位72眼;②视网膜复位者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试验组提高82 眼,对照组提高64 眼。结论 节段性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简化了手术操作,视力预后较好,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可元胶囊治疗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以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50例单纯型DR患者服用羟苯磺酸钙1、2、3个月后的视力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的变化,以及应用生化检查分析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结果 单纯型DR患者服用药物后全血黏度(H 及L)、红细胞压积均有明显下降,视功能改善的有效率为88%。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明显不适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可元胶囊治疗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主要致病因素。方法对449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做回顾性分析,男243例,女206例;术前视力光感~0.2;平均病史11.6月。手术采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结果449例均诊断明确,与术前诊断符合率为80.6%,病因中视网膜血管性疾病114例,占25.39%,眼外伤85例,占18.9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2例,占18.26%,黄斑部病变41例,占9.1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9例,占8.69%,眼内炎25例,占5.57%。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正走向成熟,其适应证逐渐扩展,已成为治疗眼后段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时机和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时机和疗效。方法 回顾186例(242眼)PDR患者资料,123眼行全视网膜光凝术,119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对手术时机和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6~40个月。结果 PDRⅣ期、Ⅴ期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改善的比例为78.4%,Ⅵ期患者为43.7%;PDRⅣ期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后有效率为80.8%,Ⅴ期患者为58.2%;未合并玻璃体出血的Ⅴ期PDR患者,PRP治疗有效率为58.2%,而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改善者占78.9%。术中并发症主要是医源性裂孔,术后并发症为玻璃体再出血、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结论 正确把握PDR患者行全
视网膜光凝术和玻璃体切割术的时机,才能提高疗效,有效地改善PDR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577nm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后眼前段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和定量分析23例(39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577nm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前、术后0.5h及术后第1、3、7天时前房深度、睫状体及前段脉络膜的改变.结果 术后第1天检查时31眼(79.5%)睫状体和前段脉络膜同时发生脱离,4眼(10.3%)发生单纯睫状体或脉络膜前段脱离.35眼的睫状体脉络膜渗出均在光凝术后7d内吸收.与术前比较,光凝术后前房轻度变浅.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577 nm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后反应较轻,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