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120急救系统为基础建立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肖平 《中国全科医学》2000,3(6):455-456
目的 在山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解决山区人民就医难的问题。方法 以120急救系统为基础,结合120急救系统的快速反应优势,建立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结果 通过网络运行,使山区人民健康观念提高,就医能力增强,节药120急救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各自独立运行所增加的人力和物力开支。结论 在山区以120急救系统为基础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是一条现实、经济和高效的卫生服务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经验。探讨高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现场急救医疗工作的建设与管理。加强高校卫生机构的自身建设和充分利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是完善高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和确保现场急救医疗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朝阳区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院前急救网络体系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朝阳区进行了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的建设和探索.本文从院前急救网络体系的发展概况、发展的三个阶段阐述北京市朝阳区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的发展过程,提出通过深化朝阳区院前急救机制体制建设、加强社区-急救-网络医院一体化研究、加强社区急救能力的建设、完善管理标准、流程以及质量考核分配体系、加强紧急医疗救援机制和体系建设来促进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院前急救科研网络建设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随着我国院前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科研网络与培训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急救科研网络是建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与急救分中心(站)、医疗救援中心与医院、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与社区、各城市急救中心(站)之间的科研信息平台,以达到急救科研信息共享、经验交流、课题研究以及人员培训的目的。建设急救科研网络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的总体水平,有利于急救科研的协作开展和急救知识的普及,从而提高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急救医疗服务网络规划和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Wang WX  Yu J  Wang PA  Wang LX  Wen X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721-723
急救医疗服务网络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如何规划建设急救医疗服务网络,使之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急救医疗服务的需求,这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结合徐州市急救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对急救医疗服务网络规划和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加强急救绿色通道的内涵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介绍了急救绿色通道的内涵,并从加强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和普及,保障救护车通道以及急救信息的畅通,保证抢救治疗的及时快速进行,以及加强急救体系的监督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急救绿色通道的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7.
吴长川  谈跃 《医学综述》2009,15(7):1067-1069
脑卒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急救医疗服务在脑卒中的生存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认识和掌握脑卒中急救医疗服务的过程,缩小具体实践和临床指南之间的差距,将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产生直接的影响。科学的脑卒中急救医疗服务,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及时治疗及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浅谈家庭急救呼叫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惠荣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6):1353-1353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医疗救护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我院在南城地区率先启动了“家庭急救呼叫系统”(无线智能医疗求救报警系统),此系统的开通真正解决了人们急需获得医疗救护的需要,使人们充分享受到家庭急救的保护,更体现了家庭急救呼叫系统在院前急救中以最短的时间使患者得到专业而有效治疗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介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郑进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0):1719-1720
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历史,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构架中的14种基本元素,以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运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旨在为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赵明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8):651-652
武汉市急救中心于2001年开始建设通讯指挥调度系统并于同年投入运行,实现了合理规划急救网络、采取动态调度策略,提高了救护车的有效利用率。本文阐述了通讯指挥调度系统对院前急救事业带来的转变及在各类紧急救援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施院前急救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康中心)实施院前急救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我院急诊科与下属7所社康中心实施院前急救协同双向接诊的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同时有社区全科医师和第一目击者及其参与救治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只有医院急诊科及其参与救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急救人员院前急救到达时间、患者急救成功率、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等。结果实验组急救人员到达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实验组外伤和心脏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康中心在实施院前急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患者需求对急救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凤华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6):1485-1486
目的探讨以患者质量需求为导向在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留置问卷法随机收集我院急救中心2007年1—3月(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前)和2007年8—10月(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后)各500例次患者质量感知信息。结果质量改进后,患者的总体满意度由改进前的(86.6±16.7)分提高到(97.8±18.2)分(P<0.01);忠诚度由43.8%提高到87.8%(P<0.01)。结论了解患者需求,有利于急诊、急救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改进措施,实现持续改进的医疗服务质量方针。  相似文献   

1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底。本研究在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对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问卷调查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内部环境(优势、劣势)和外部条件(机遇、威胁)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应急能力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4.
郑进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0):882-884
本文阐述了在我国设立医疗救护员职业的重要性和好处,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旨在使我国的医疗救护员职业能够尽快、科学、稳步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电子病历的质量,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病历、处方书写和知情同意书的签署等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方法抽查2006年6月~2007年3月北京市东城区94名社区医生的电子病历,按电子病历的质量控制流程图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质量控制后,诊疗记录的合格率从88.55%提高至98.86%,电子处方合格率从71.87%提高至94.30%,知情同意书规范签署率从51.85%提高至94.91%。结论电子病历的质量控制有利于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病历、处方书写和知情同意书的签署等医疗行为。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某地区496例次社区急诊出诊患者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刘奕然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0):825-827
目的分析天津市某地区社区居民对急诊出诊的需求现状,研究城市急救网络中社区卫生服务出诊急救的建设和发展对策。方法对2003~2006年天津市某地区496例次急诊出诊记录进行系统回顾,采用Utstein模式对复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社区居民呼叫社区卫生服务急诊出诊的主要症状以胸痛最多(26.41%),心血管疾病占急诊疾病构成的首位(33.67%)。其中57例需复苏救治患者的平均呼叫-到达间期为(6.8±2.3)min,其复苏存活出院率为26.32%。446例非院前死亡患者中,后期转院者占40.13%。结论(1)社区急诊出诊服务以其地域优势,可以缩短呼叫-到达的时间,提高院前复苏存活率,成为城市院前急救体系的有力补充。(2)社区急诊出诊服务能够缓解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门、急诊和住院压力。(3)应根据服务需求,有重点地加强社区医护人员的临床急救技能培训与考核,改善急诊出诊设备,提高医护人员急诊出诊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全科医学教育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良性互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雒保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1381-1383,1395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群策群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大背景下,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全科医学教育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互动关系,全面分析了全科医学教育与社区卫生服务互动双方的功能及其制约因素,并提出构建二者良性互动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