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粘附于胃粘膜是其致病的首要步骤,粘附素是其粘附定居的物质基础,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粘附素及其致病性,以及粘附素在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中的应用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对胃粘膜的粘附是其致病的首要条件,了解其粘附机制是开展对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防治的关键。,本文就Hp的粘附机制及抗粘附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对胃粘膜的的粘附是其致病的首要条件,了解其粘附机制是开展对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防治的关键。本文就Hp的粘附机制及抗粘附剂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细菌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幽门螺杆菌是感染率很高的细菌之一,也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直接病因、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病与复发的重要因素,与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致病,包括细菌的粘附、各种毒力因子对胃粘膜的直接损伤等。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特征、感染的传播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细菌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是感染率很高的细菌之一,也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直接病因、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病与复发的重要因素,与胃癌和胃NALT淋巴瘤密切相关。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致病,包括细菌的粘附、各种毒力因子对胃粘膜的直接损伤等。本文就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特征、感染的传播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近30年内发现的新发慢性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人群的感染水平非常高,平均为59%。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上胃肠道疾病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列入Ⅰ类致癌因子。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改善胃急、慢性炎症和萎缩,从而可能阻止致癌进程。因此,开展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并有效根除,进而减少上胃肠道疾病的危害是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本策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问题的关注应当作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来对待.积极采取政府制订中长期控制规划;扩大筛查和根除的人群范围;将人群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根除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认识;加大试剂疫苗研发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早在1983年国外有人从人体胃内发现了一种细菌,形态呈螺旋形、为弯曲状,当时称之为幽门弯曲菌,随着对这种细菌研究的深入,目前国内外已致称为幽门螺杆菌。从发现幽门螺杆菌至今,对其研究已非常广泛及深入,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胃癖癌危险性已成共识。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机体铁代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幽门螺杆菌感染系世界范围广泛存在且最常见的细菌感染,近年国外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造成加重机体铁营养不良的因素,特别是对于铁,缺铁性贫血的危险人群(包括儿童)。当机体处于铁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下,如同时并存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铁的摄入量及吸收减少,机体对铁需求增加,铁流失等铁代谢变化,可出现明显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在幽门螺杆菌摄取铁的过程中,乳铁蛋白及其受体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
<正>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胃肠道寄生菌,几乎所有感染者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除应用抗生素外,中医疗法也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中医角度认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理论将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归于“痞满、胃脘痛”,认为其与“正气不足、邪气入体”有关。正邪之争引起“正虚邪实”,正气不足可导致脾胃虚弱,进一步引起气虚、血瘀之症,  相似文献   

10.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人从溃疡表面培养出L型链球菌,并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出幽门螺杆菌。国内外学者对幽门螺杆菌及其致病机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证实其参与胃炎和胃癌的致病过程。我国普通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50%~80%。  相似文献   

11.
儿童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易感人群,绝大多数儿童均有短暂或持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腹泻以及反复发作的腹痛等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甚至许多胃、十二指肠外疾病。如缺铁性贫血、荨麻疹等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因此,寻找适合儿童的、快速准确检测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方法,对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及对儿童的适用性作以评价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知幽门螺杆菌(HP)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增加胃癌的发病率,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利于减少胃癌的发生。本文就二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曹喜红 《医疗装备》2020,(6):197-198
近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其耐药菌株越来越多。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传统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克拉霉素。但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已经达到20%~50%。因此,开展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检测,进而探讨更加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对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耐药性检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正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我国约50%左右。而幽门螺杆菌现在又确认和胃癌密切相关,是一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性,决定了其可以在家庭成员间相互传染,那如果父母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孩子要不要检查?很多父母很纠结。日本主张在孩子12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以希望通过检测和根除而达到控制胃癌发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口腔与胃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检测结果,证明口腔Hp可能是胃HP的一个重要储菌池。【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3C尿素呼气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97例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行口腔和胃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结果】97例患者中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率(78.35%)明显高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58.76%);胃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其口腔亦同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口腔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则胃内亦同时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结论】口腔Hp与胃Hp感染密切相关,它可能是胃Hp的一个重要储菌池。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被列为Ⅰ类致癌因子。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机体后,胃粘膜的γ干扰素水平升高,并与胃粘膜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因此认为γ干扰素参与了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本文就近年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胃粘膜γ干扰素增加的机制及其在感染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铁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测定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的铁生化指标,对2例缺铁性贫血的患儿给予铁剂治疗,同时所有患儿给予正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的铁生化指标的比较。[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儿大多数(17/23)存在隐性缺铁,部分存在缺铁性贫血(2/23),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及补充铁剂治疗后,所有患儿铁营养状况恢复正常。[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必须进行正规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同时了解铁营养状况,若存在缺铁性贫血还须给予适当的补铁治疗。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这个词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首次从胃上皮细胞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英文缩写:Hp)。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之一。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其列为一级致癌因子。世界上约有一半以上的人被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发展中国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更高.可达70%-90%。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与多种胃部疾病有密切关系,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该菌分泌的空泡毒素Va认在其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的VaeA存在基因型和表型的差异。不同基因型的致病性不同,不同地区的基因型分布亦不同。研究该菌V以基因(t础)及其产物,以及不同基因型与疾病的关系,对于进一步阐明幽门螺杆菌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疾病的防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韵宏 《中国校医》2018,32(6):447-44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治疗对长期应用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贫血发生的影响。方法 对连续服用肠溶阿司匹林达1个月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其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发生率。结果 共入组患者47例,发生贫血20例。34例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患者中,24例进行了抗幽门螺杆菌治疗,10例患者未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以及13例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患者,其3组患者贫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1,P>0.05)。结论 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应注意慢性失血发生,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并不能减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老年患者贫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