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夏天  朱洁  方伟  张剑  姜立先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10):1290-1293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心肌酶谱对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81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和4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型(13~15分,35例)、中型(9~12分,26例)及重型颅脑外伤组(3~8分,20例).根据入院30 d内死亡情况将观察组分为死亡组(20例)和存活组(61例).比较各组入院即刻外周血D-二聚体及心肌酶谱[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CK-MB、LDH、CK、AST均高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CK-MB、LDH、CK、AST水平依次为:重型颅脑外伤组>中型颅脑外伤组>轻型颅脑外伤组高(P<0.05).死亡组的D-二聚体、CK-MB、LDH、CK、AST均较存活组高(P<0.05).颅脑损伤患者中,D-二聚体、CK-MB、LDH、CK、AST水平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D-二聚体联合心肌酶谱预测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6(P<0.05),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51.5%和99.3%.结论:入院即刻外周血D-二聚体及心肌酶水平与颅脑外伤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D-二聚体联合心肌酶对颅脑外伤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颅脑外伤后伤灶周围神经细胞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8例颅脑外伤患者伤后72 h内局部脑损伤区神经细胞中HSP70表达.结果 伤后6 h HSP70已出现阳性表达,24 h达高峰,至72 h仍呈较高水平;GCS≤7分组HSP70表达显著高于GCS≥8分组(P<0.05),存活组表达显著高于2周内死亡组(P<0.05).结论 HSP70在急性颅脑损伤后不同程度表达增强,并具时相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脑叶切除术治疗严重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脑叶切除术在严重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68例使用脑叶切除术治疗的严重颅脑损伤病例. 结果 68例中,52例临床疗效显著(GOS评分:良好、中残),16例疗效不显著(GOS评分:重残、植物生存、死亡).疗效显著组 GCS评分(9.28±2.16)显著高于疗效不显著组(7.14±3.12)(P<0.05);而年龄则分别为36.28±6.12、47.18±5.78.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 01).结论 脑叶切除术是治疗严重颅脑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青年、入院时GCS评分较高而后病情恶化或持续颅内压增高的病人.  相似文献   

4.
颅脑外伤急性期血糖水平与病情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颅脑外伤急性期血糖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86例颅脑外伤急性期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病情严重程度按GSC评分分组 ,预后情况按生存及死亡分组 ,测定入院次日空腹血糖浓度并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糖水平与GCS评分高低有明显关系 ,GCS评分 12~ 15分组血糖浓度为 (6 .89± 0 .4 8)mmol/L ,6~ 11分组血糖浓度为 (8.6 2± 0 .5 5 )mmol/L ,≤5分组血糖浓度为 (16 .75± 2 .90 )mmol/L ,GCS评分越低血糖水平越高 (P <0 .0 5 ) ;血糖水平高低对死亡率有显著影响 ,血糖水平越高死亡率越高 (P <0 .0 1) ;痊愈患者入院时血糖 (8.89± 0 .5 4 )mmol/L与出院前 (6 .5 3± 0 .38)mmol/L有显著差异 ,入院时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出院前 (P <0 .0 1)。结论 :颅脑外伤急性期血糖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关系 ,血糖水平越高病情越重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应激性血糖水平与患者病情转归的关系.方法 对87例颅脑外伤患者应激性血糖水平与病情转归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病情严重程度按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组,测定患者入院后次日晨或手术前的空腹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糖水平与GCS评分有很大的关联,GCS(13~15分)组的血糖浓度为5.7±2.5 mmol/L,预后全部恢复良好;GCS(8~12分)组的血糖浓度为7.6±3.mmol/L,其预后恢复良好者有25例,植物生存者6例,死亡5例;GCS(≤7分)组的血糖浓度为10.1±3.6 mmol/L,其预后植物生存者5例,死亡10例;GCS评分越低血糖水平越高(P<0.05),其病情转归越差.结论 颅脑外伤应激性血糖水平与病情转归有着明显的关系,血糖越高,病情转归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压氧治疗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收入院的65例危重颅脑外伤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高压氧早期治疗组(A组)34例和高压氧晚期治疗组(B组)31例,A组在入院后3周内采用高压氧治疗,B组则在入院后3周后采取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34例患者和B组31例患者在治疗前GC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 、0.02,P〉0.05).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GC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A组GCS评分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5);两组ADL评分均较前提高,A组ADL评分高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结论 对于危重颅脑外伤的神经外科患者,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宜在临床中推广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危重颅脑外伤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酒精浓度(BAC)对格拉斯哥评分(GCS)和CT影像学表现的影响.方法 收集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12例,其中92例完成BAC测量,有序回归分析不同浓度组BAC对GCS评分的影响.根据Rotterdam CT评分判断脑外伤的严重性,分别在Rotterdam CT 1~3分组和4~6分组中通过相关性分析BAC对GCS评分的影响.结果 BAC测定的患者中91%有颅脑CT阳性发现,43%的患者BAC>0 mg/dL.酒精阳性颅脑外伤患者的GCS评分低于酒精阴性患者(P<0.01).其他外伤变量在酒精阳性和阴性患者间未见明显差异.剂量依赖模式下有序回归分析显示,逐渐增高的BAC是低GCS评分的一个重要独立预测因子(P<0.01);亚组分析显示在Rotterdam CT 1~3分组中BAC的增加与GCS评分呈相关性(P<0.01);而在Rotterdam CT 4~6组中未能发现两者的相关性(P=0.14~0.75).结论 酒精中毒可能是导致误判脑外伤患者意识的主要原因,但不能认为酒精中毒是影响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意识水平最重要的因素,脑外伤本身对意识的影响往往超过酒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研究对象为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治疗的8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高压氧早期治疗与高压氧晚期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未见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明显上升,且对照组(68.34±14.37)分明显高于观察组(58.56±11.38)分,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未见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明显上升,且对照组(12.23±2.34)分明显高于观察组(9.78±1.92)分,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且早期高压氧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动态监测血糖的临床意义。方法12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按GCS评分分为3—5分、6—8分两组;预后按GOS分为良好、差、死亡三组。对所有病例入院时和/或伤后第1天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测定血糖值,作为诊断高血糖和治疗的依据;以后每天动态监测患者血糖,并根据血糖值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①入院时GCS评分3—5分者血糖水平显著高于GCS评分6—8分者,P(0.001(t=9.699),GCS评分越低,血糖水平越高,脑伤越严重;②预后良好组、差组、死亡组之间入院时血糖水平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均P〈0.001(t=5.938,9.281,14.077),入院时血糖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入院时血糖值可作为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早期病情评估和预测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及早实施诊疗干预,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转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脑电双频指数联合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意识评测和短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记录的GCS评分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35例(GCS评分3~5分)和观察组35例(GCS评分5~8分),比较两组脑电双频指数、颅内压水平、21d的生存率情况,分析重型颅脑外伤脑电双频指数、颅内压水平与昏迷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脑电双频指数低于观察组,颅内压水平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术后21d平均生存时间及生存率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经Pes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脑电双频指数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 534,P=0. 008),颅内压水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 612,P=0. 002)。结论:脑电双频指数联合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意识评测和短期预后的评估指导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神经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神经肽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了67例各型肝炎患者及10名正常人血浆亮啡肽、神经肽Y含量。结果:各型肝炎患者急性肝炎、慢重肝、慢肝重度和中度血浆亮啡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慢重肝和慢肝重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神经肽Y显著低于慢肝轻度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慢性肝病者中,血浆亮啡肽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与清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而神经肽Y与之相反。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亮啡肽显著升高,而神经肽Y显著降低,并与肝损害程度基本一致。推测该两种神经肽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损害过程,并与某些临床症状有关,可作为评价肝功能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血清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关系。方法:对50例NIDDM患者(其中42例伴有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高血压)和100例正常对照者做血清镁测定。结果:NIDDM患者血清镁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镁与空腹血糖、视网膜病变、血压显著负相关(r=-058、-056、-048,P<001)。结论:低血镁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可能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浆中miRNA21作为肝细胞癌早期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定量RT-PCR(quantitative RT-PCR)检测55例肝细胞癌患者、60例慢性肝炎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miRNA21的表达水平.结果 血浆miRNA21在肝细胞癌组中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1).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miRNA21作为肝细胞癌和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志物,其诊断价值分别为:灵敏度(65%),特异度(85%),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为0.771,而miRNA21作为肝细胞癌和健康对照者的诊断标志物,其诊断价值分别为:灵敏度(89%),特异度(95%),AUC为0.956.结论 miRNA21是肝细胞癌潜在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及心功能与肾功能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CysC在心衰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62例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1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NT—proBNP、CysC水平,同时查血清尿素氮、肌酐及超声心动图,用简化的肾病饮食改良方程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心衰组NT.proBNP、CysC、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高于对照组,而左室射血分数、eGFR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合并肾功能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衰组心功能NYHA分级Ⅱ、Ⅲ、Ⅳ级各组NT—proBNP、Cys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NYHA分级各组间两两比较NT—proBNP、Cys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CysC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36,P〈0.01;r=-0.39,P〈0.01);CysC、NT-proBNP呈显著正相关(r=0.8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NT—proBNP、CysC水平升高是慢性心衰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心衰患者更易合并肾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心衰程度愈重,肾功能损害愈明显;NT-proBNP、CysC可作为评价慢性心衰患者病情加重的指标,CysC可用于慢性心衰患者早期肾脏损害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 (clexane)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期间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入院前 2 4h内出现静息发作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2 5例 (恶化劳累性心绞痛患者 10例、初发劳累性心绞痛患者 15例 ) ,入院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5d ,入院后即刻 (开始抗凝治疗前 )、48h、5d、14d(停止抗凝治疗后 9d)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测定血浆vWF含量的变化。正常对照组 2 0例。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入院后各时刻血浆vWF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或P <0 0 5 ) ;Clexane抗凝治疗后 48h ,血浆vWF含量显著降低 (P <0 0 5 ) ,且持续至 14d无显著性改变 (P >0 0 5 )。结论 :增高的血浆vWF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低分子肝素 (clexane)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急性期血浆vWF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开放骨窗)、TBI模型组(TBI组)和TBI模型并PRP处理组(PRP组),每组20只。PRP组大鼠于术后当天、第2和6天血管内注射PRP,TBI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3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1、3和7天时行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mNSS)评分;每组各取10只大鼠处死并取脑,制作切片行组织学观察,剩余大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和PRP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TBI组比较,PRP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TBI组比较,PRP组大鼠脑组织损伤体积明显减小(P<0.05);Nissl染色,PRP组大鼠脑损伤区细胞排列相对整齐,新生毛细血管多于TBI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大鼠脑损伤区域有较多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GFAP+)细胞,但神经元核抗原阳性(neuN+)细胞少于PRP组(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PRP组大鼠在各象限逃避潜伏期均低于TBI组(P<0.05),穿越平台次数及第三象限游泳时间高于TBI组(P<0.05)。结论:PRP对TBI大鼠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的临床症状、心身健康状况与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关系.方法 以遭遇创伤事件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为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PTSD组(35例)和非PTSD组(28例),分别进行PTSD症状调查,并测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 35例PTSD患者中,PTSD症状最常见的依次是兴趣爱好范围变窄(94.29%)、激惹或易发怒(94.29%)、难以入睡或睡眠不深(91.43%).除了不由自主地重现创伤事件、反复出现错觉、幻觉及选择性遗忘外,其余症状PTSD组与非PT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D组、非PTSD组血浆皮质醇浓度[(281.57±123.93)ng/ml,(243.39±125.60)ng/m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344.21±86.76)ng/ml],分别为P=0.037,P=0.009.血浆皮质醇浓度与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r=0.446,P=0.008)、抑郁(r=0.428,P=0.019)和EPQ中神经质(r=0.380,P=0.026)因子分正相关.结论 遭遇创伤事件后会出现程度不等的PTSD症状;PTSD患者血浆皮质醇浓度较正常对照降低;且血浆皮质醇浓度水平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神经质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与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精神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TBI病人23例为研究对象。并与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民族类似的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使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2组受试者量表评分的差异。对TBI组的心理弹性与GCS评分和HAMD-24量表总分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TBI组病人CD-RISC量表自强、乐观维度得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HAMD-24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CD-RISC总分、坚韧维度、自强维度和乐观维度与GCS评分、HAMD-24量表总分均呈明显相关关系(P < 0.01)。 结论心理弹性可以作为临床TBI病人的循证护理证据,为该类病人的护理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神经损害的关系。方法:50例对照组与179例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第3天和第14天采血,用酶谱法测定MMP-2和MMP-9,比较其差别,并分析血浆MMP-2和MMP-9水平动态变化与脑梗死患者神经损害的关系。结果:①179例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第3天时血浆MMP-2、MMP-9浓度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第3天血浆MMP-2和MMP-9水平最高(P<0.05)。②发病24h内、3d、14d血浆MMP-2及MMP-9水平变化与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血浆MMP-2及MMP-9水平越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第3天MMP-2、MMP-9水平之间显著相关(r=0.751),MMP-9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系数(r=-0.463,P<0.05)强于MMP-2(r=-0.218,P<0.05)。结论:MMP-2和MMP-9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梗死急性期血浆MMP-2、MMP-9水平可作为判断脑梗死神经功能缺失、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血浆t—PA,PAI及D—二聚体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74例住院心绞痛患者(其中SAP组26例,UAP组48例)的血浆t-PA活性、PAI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心绞痛患者组t-PA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AI活性及D-一聚体含量显著增高;SAP组t—PA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但PAI活性和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增高;UAP组t—PA活性较健康对照组和SAP组均显著降低且PAI活性及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增高;揭示SAP患者有纤溶活性降低,但UAP患者纤溶活性降低更显著,并且有冠脉内微血栓形成的指标改变,这对了解UAP的发生及指导抗凝溶栓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