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防御方式的差异.方法用防御方式问卷在473例被试(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39例神经症患者和231例正常人)中进行测试.结果 1.三组被试DSQ基本得分结果表明,正常人组成熟因子得分最高(44.83±7.95)、精神分裂症组中间型因子得分最高(191.49±39.24)、神经症组不成熟因子得分最高(138.30±34.72).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被试的各种防御因子和防御方式(同一化除外)均存在显著(P <0.05).3.Scheffe两两比较中,正常人组与精神分裂症组和神经症组之间所有防御因子和大部分防御方式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精神分裂症组与神经症组之间不成熟因子和大部分不成熟防御方式、成熟因子和压抑存在显著差异(P <0.05),而中间型因子和中间防御方式的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正常人群多使用成熟防御方式,而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2.
王龙  王瑞斌  姜玉生 《安徽医学》2013,34(6):751-75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方式和述情障碍。方法分别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述情障碍问卷(TAS-26)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3例正常人进行防御方式和述情障碍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组评分的不成熟防御因子为(3.78±1.19)分、中间型防御因子为(4.32±0.75)分和成熟防御因子(5.16±1.23)分,正常对照组的不成熟防御因子(3.61±0.85)分、中间型防御因子(4.44±0.93)分和成熟防御因子(5.31±0.98)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组TAS评分分别为TASⅠ(2.72±0.7)分、TASⅡ(2.71±0.70)分和TASⅣ(2.57±0.47)分,正常对照组TAS评分分别为TASⅠ为(2.43±0.68)分、TASⅡ(2.28±0.60)分和TASⅣ(2.50±0.35)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多地采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方式,较少采用成熟防御方式,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  相似文献   

3.
刘惠群  吴娟  岑洪舟 《海南医学》2007,18(10):154-154,106
目的 探讨癌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及与正常人的差别.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70例癌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33例正常组做对照研究.结果 癌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方式之幻想、分裂,成熟型防御方式之幽默,中间型防御方式之隔离,同一化,否认,消耗倾向得分较高,掩饰因子得分较低,与正常人差异显著.(P<0.05).结论 癌症患者使用正常人不同的防御方式及机制.  相似文献   

4.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调查了 10 6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和 5 1名正常对照组。结果显示 :两组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和神经症防御机制差异有显著性。认为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更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神经症型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对56例神经症患者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和A型行为问卷(TABQ)测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神经症患者较多使用投射、躯体化、理想化和交往倾向,较少使用幻想和回避;A型行为者在使用不成熟(F1)和中间型防御方式(F3)上显著多于非A型行为者(P<0.05);TABQ总分与不成熟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成熟型防御方式呈负相关.结论具有A型行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6.
父母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V)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试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和神经症防御机制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母亲拒绝否认与其不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父亲惩罚严厉、过度偏爱、拒绝否认与其神经症防御机制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不成熟防御方式和神经症防御方式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是父母教养方式缺陷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三种精神疾病防御方式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三种精神疾病的心理防御方式的特点.方法 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抑郁症60例、焦虑症40例和正常对照30例进行评定.结果成熟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正常对照组、抑郁症、焦虑症;不成熟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正常对照组;中间型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正常对照组;掩饰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焦虑症、正常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除掩饰因子外,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种防御方式的得分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掩饰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两比较发现,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成熟防御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余各种因子得分,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与正常对照组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三种疾病患者都采取了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心理防御方式来应对冲突.不同的疾病采取的心理防御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但没有发现某种疾病与某种特定的防御方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癔症(HyS)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与患者个性特征的关系.方法 HyS组30例,正常对照(NC)组66例,入组时按要求填写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结果 HyS患者投射、退缩和躯体化防御机制分和不成熟型防御因子分[分别为(3.64±1.45)分,(5.63±2.29)分,(5.33±2.36)分,(4.74±1.27)分]均高于NC组[分别为(2.61±1.09)分,(4.33±2.02)分,(3.86±1.60)分,(3.98±0.91)分],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1).解除、理想化、假性利他、同一化防御机制分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压抑、幽默防御机制分、成熟防御因子分和掩饰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EPQ结果:HyS患者精神质标准分、神经质标准分和掩饰标准分显著高于NC组(P<0.01)].内-外倾因子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HyS患者组成熟型防御因子分与EPQ的SP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HyS患者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的倾向明显,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后者与患者不良的个性特征尤其是精神质个性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一级亲属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对收集的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一级亲属作为研究组和10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评估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心理防御机制。结果:1研究组研究对象的不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分数高于对照组(P<0.01);成熟型防御机制,两组研究对象无显著差异(P>0.05);2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研究组研究对象的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幻想、分裂、躯体化以及中间型防御机制的反向形成、伴无能之全能、隔离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因子差异无显著(P>0.05);在成熟防御机制方面,两组研究对象的各因子差异无显著(P>0.05);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中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在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总体相似。结论:本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存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以促进其向成熟防御机制转化。  相似文献   

10.
神经症患者防御方式与行为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神经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 对 56例神经症患者进行防御方式问卷 (DSQ)和A型行为问卷 (TABQ)测查。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神经症患者较多使用投射、躯体化、理想化和交往倾向 ,较少使用幻想和回避 ;A型行为者在使用不成熟 (F1 )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F3)上显著多于非A型行为者 (P <0 .0 5) ;TABQ总分与不成熟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 .0 0 1 ) ,与成熟型防御方式呈负相关。结论 具有A型行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发与晚发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防御机制的差异性。方法:对235例早发及187晚发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调查。结果:早发组与晚发组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在成熟型防御方式和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中无统计学差异,但在中间型防御方式中呈显著性差异,在其因子中,早发组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的不成熟型防御方式的投射、被动攻击、分裂,成熟型防御方式的压抑,中间型防御方式的否认、交往倾向、掩饰因子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而晚发组在中间型防御方式的躯体化,成熟防御方式的幽默的分值高于早发组,且呈显著性差异。结论:早发与晚发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防御方式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裂症的执行功能和防御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执行功能和防御机制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 (WCST)和防御方式问卷 (DSQ )对 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定。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WCST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与WCST的分类数呈负相关 (r = 0 .3 46) ,和持续性错误数和错误应答数呈正相关(r =0 .3 2 7和r =0 .3 2 8)。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功能低下 ,执行功能受损可能导致患者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人亲附类型与其防御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辉 《医学与社会》2007,20(12):41-43
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人亲附类型与防御机制,为进一步理解其临床症状提供相关的研究基础。方法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Ⅲ)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选取30名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建立配对正常对照组30人。采用成人亲附量表(AA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为主要测量工具。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成人亲附安全和不安全类型的分布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成熟防御机制得分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投射、同一化等防御机制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人亲附类型以不安全型为主,主要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可能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运用的防御机制以投射、同一化等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复诊性病患者的心理防御方式及催眠暗示心理疗法对其影响。方法350例复诊性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175人。1组(A组)采用催眠暗示心理疗法+常规治疗,另1组(B组)采用常规治疗,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进行测查,并与1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复诊性病患者2组治疗前不成熟防御方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人群(P〈0.01),成熟防御、中间防御及掩饰因子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不成熟防御方式A组与B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当2组仍高于正常对照粗人群。结论复诊性病患者的心理防御方式存在异常,催眠暗示心理疗法能改善其心理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和公安干警的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状况,为对该部分人群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佛山市顺德区综合行政执法人员140名进行调查,应用工作倦怠量表(MBI-GS)评估其职业倦怠情况,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防御方式问卷(DSQ)评价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在成就感低落[(24.75±5.25)分,(19.45±4.21)分]、情绪衰竭[(19.45±4.74)分,(15.39±3.91)分]、去人性化[(13.25±4.62)分,(10.68±3.85)分]等因子得分都比公安干警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综合行政执法人员SCL-90的总均分和躯体化、抑郁、焦虑、敌意因子分均较公安干警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在利用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在投射、抱怨、退缩和躯体化等防御机制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公安干警组,差异有显著性,在利用成熟型防御机制中,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在升华、幽默以及成熟型总分等防御机制方面得分明显低于公安干警组,差异有显著性,在利用中间型防御机制中,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在回避、理想化、期望等因子方面明显高于公安干警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问题,多采用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较少采用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6.
强迫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强迫症防御方式的特征及防御机制因子与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 3 6名强迫症患者和 3 6名健康对照进行防御方式问卷 (DSQ)、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及耶鲁 布朗强迫量表 (Y BOCS)测查。结果强迫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及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 (F14 .69± 1.0 3 ,F2 4.93± 0 .95 ,F3 4.92± 0 .86,F45 .3 0± 1.2 3 )高于对照组 (F13 .67± 1.0 8,F2 5 .68±1.0 3 ,F3 3 .63± 0 .71,F45 .63± 1.3 9) ( P <0 .0 5或 P <0 .0 1) ,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则低于对照组 ( P <0 .0 5或P <0 .0 1)。不成熟防御机制与焦虑、抑郁、强迫思维、强迫总分存在正相关 ,中间型防御机制与抑郁、焦虑有正相关。结论强迫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 ,并与焦虑、抑郁、强迫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医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防御机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及大学生防御方式的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医学院校大学生 529名,用防御方式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成熟防御机制与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成正相关(r=0. 192,P<0. 01,r=0. 168,P<0. 01);不成熟防御机制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r=0. 249,P<0. 01,r=0. 117,P<0. 01),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r=-0. 189,P<0. 01)。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可影响到孩子防御机制的形成,医学生防御方式以成熟型防御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特征。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40名抑郁症患者、40名焦虑症患者和40名正常人进行调查,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测试。结果(1)抑郁组和焦虑组患者得到的主客观社会支持及支持总分[抑郁组(41.25±6.44)分;焦虑组(40.86±6.17)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7.19±7.88)分](P<0.01~0.05),支持的利用度却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0.05),而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抑郁症组和焦虑症组不成熟防御方式的投射、抱怨、幻想、退缩、躯体化,中间型防御方式的否认、假性利他、隔离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成熟防御因子中压抑及幽默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抑郁症组被动攻击、隔离得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和对照组(P<0.01)。焦虑症组假性利他、反作用形成防御方式得分明显高于抑郁症组和对照组(P<0.01)。(3)抑郁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投射、交往倾向呈显著正相关(r=0.426,r=0.401),与隔离呈显著负相关(r=-0.397,r=-0.501);焦虑组HAMD评分与躯体化、否认呈显著正相关,HAMA评分与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呈显著负相关。(4)焦虑和抑郁组患者均显示在矛盾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在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1或0.05),抑郁组患者还在亲密度、独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焦虑组和国内常模患者(P<0.01)。结论(1)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存在不成熟倾向,社会支持系统差且家庭功能有缺陷;(2)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和家庭功能缺陷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刘惠群  吴娟  岑洪舟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0):1747-1749
目的探讨癌症伴抑郁患者心理防御特点。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70例癌症患者进行测试,根据SDS抑郁指数将患者分成研究组(癌症伴抑郁组)和对照组(癌症不伴抑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防御方式。结果两组患者SDS粗分及标准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DSQ因子中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成熟防御机制之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退缩、躯体化得分,成熟型防御机制之升华,中间型防御机制之否认、交往倾向、消耗倾向、期望得分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症伴抑郁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与癌症不伴抑郁者的防御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