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3.
细辛辛温,入心肺肾经,具有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之功。笔者在临床重用细辛中得出了一点肤浅体会。举例报道如下: 例一,林某某,男,患哮喘病十余载,曾在省、地级医院诊为“慢支”、“肺气肿”,一直服中西药效果不佳。1981年冬症见咳嗽气喘,痰清稀,吐出白沫样痰,有时背心恶寒,苔薄白润,脉 相似文献
4.
例1、咽肿吕某,男,36岁。1958年3月12日就诊。咽喉肿痛25天,似有物阻于咽,但吞咽食物无阻。背部畏寒,心烦闷不安。舌微青紫,苔白腻。检查: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色淡红,未见脓点。诊为阳虚寒凝咽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温命门,潜浮阳。药用:炮附子(先煎)、桂枝、茯苓、白术、防风、大枣、桔梗各15克,麻黄5克,北细辛、干姜各6克,肉桂3克。2剂。咽部诸症减轻,上方去干姜,加甘草10克,服药半月而愈。 相似文献
5.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方中麻黄辛透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散寒止痛,麻黄配附子发中有补,使发汗而不伤正,再加细辛通彻表里,外助麻黄解表,内助附子散阴寒,三味合用,而使温阳发汗并行,达到表里同治.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目的:讨论"细辛不过钱"之说,以便临床合理运用细辛。方法:研究参考古今关于细辛毒性、配伍、用量、用法的理论阐述、实验研究及临床报道。结果:认为细辛确有毒性,"细辛不过钱"是单用且入丸散剂的用量。提示:临床上应用细辛在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入汤剂久煎的情况下,可以超量使用,并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张钟景<伤寒论>中主治"少阴病兼太阳两感证"的方剂,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伤寒论>301条中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细,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方是为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设,笔者近年运用本方在临床杂症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辨证运用细辛治疗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证属肝经实热、风火上炎,治宜清肝泻火法。风湿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证属心脾肾三脏阳虚,水饮内停,寒湿痹阻经络,治宜温阳利水,祛寒除湿。冠心病,讧属气虚痰瘀阻心脉,治宜益气化瘀,活血通脉。均加入细辛。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既能助麻黄解表,又能助附子温经散寒。全方可内散少阴之寒,外解太阳之表,或为表里双解之剂。仲景组方颇多巧妙之处,附子配麻黄,助阳解表,使邪去而不伤正;细辛伍附子温通经络,活血行气,散寒通脉,通达上下。麻黄细辛合用,温太阳经腑,使经气通利,邪自表解;水道通调,寒湿自去,细辛、麻黄虽为发汗解表通调水道之峻品,今以附子为君,则无忧过汗亡阳,尿多伤阴之弊。 相似文献
15.
活血化瘀法是针对“瘀血”证而设的。而“瘀血”始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首先提出来,并且描述了瘀血的几种主要症状和脉象,他对瘀血的辨证治疗及理论经验有些一直沿用至今,他所制定的“桃仁承气汤”,“下瘀血汤”,“抵当汤”等,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法树立了典范。清代名医叶天士倡导“通络”之说。善于应用如:蜣螂、土鳖、水蛭等虫类逐瘀药;晚清名医王清任对活血化瘀法应用贡献更大。他继承前人成就并结合 相似文献
16.
17.
18.
龙骨与牡蛎相须配伍,有镇静安神、收涩固脱、软坚散结之功,已为医家所习用。然而根据历代本草记载及部分著名医家之临床运用,其功能、主治远非如此。如《本草述》云:“龙骨可以疗阴阳乖离之病”,“如阴不能守其阳,阳不能固其阴”,“阴不为阳守,阳亦不为阴固”。《本草经读》亦云:“龙 相似文献
19.
20.
历代古方运用荷叶入剂治病殊不多见,是否因《本草从新》所提“升消耗散,虚者禁之”之故,致临床家少用或不用呢?高师认为此诫语颇值深入探讨,倡导医家必须从临床实践中加以印证,籍以阐明荷叶的实际功效,做到“药尽其能”、“物尽其用”。高师在临证中运用荷叶范围广阔,不论虚实寒热,只要药能对证,各科均可选用,且确有良好效能。兹将高师运用荷叶的经验肤浅归纳,漏误之处同道补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