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激光在医学、工业、军事以及实验室中的广泛应用,发生激光对眼睛的意外伤害增多,高能量的激光可能瞬间使人致盲。我们对今年5月发生的1例意外的Nd:YAG激光误伤黄斑的患者进行FFA和OCT等检查,并详细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男,35岁。激光器操作工人。2004年5月9日在车间操作工业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30岁。在户外用具店把玩激光手电,无意被蓝色激光照射右眼,视物不清眼前黑影3天就诊。患者既往眼健。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0.8。双眼眼压正常。裂隙灯检查: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右眼黄斑中心凹有一个黄色斑点,外围灰色水肿。左眼眼底未见异常。行双眼OCT扫描见黄斑部病变(图1A)。左眼未见异常。诊断:右眼黄斑激光灼伤。给予血管扩张剂、能量合剂、维生素类,改善视网膜营养供应及血液循环,皮质类固醇降低视网膜组织反应性,碘制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激光所致黄斑损伤的眼底改变特点及病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4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因激光照射致眼部不适患者19例(22眼)。方法 所有患者均询问病史,行眼部常规检查、眼底照相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主要指标  黄斑区形态学改变、激光损伤原因。结果  眼底及OCT表现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粗糙、椭圆体带断裂不连续(13眼,59.1%),黄斑全层裂孔伴周围视网膜水肿(5眼,22.7%),黄斑水肿、视网膜内层出血(3眼,13.6%),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浆液性浅脱离(1眼,4.5%)。损伤原因包括:缺乏监管所致伤害(8例,42.1%)、对激光损伤的无知(8例,42.1%)和操作不当所致伤害(3例,15.8%)。结论  激光所致黄斑损伤的眼底表现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损伤类型为黄斑区视网膜外层损伤。对公众加强激光眼损伤的科普教育是避免激光所致黄斑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氩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病致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氩绿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血管病致黄斑水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6例58眼视网膜血管病致黄斑水肿患者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4例36眼、视网膜静脉阻塞22例22眼,采用波长514.5nm氩绿激光行黄斑区局部或格栅样光凝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黄斑水肿消退情况和治疗后视力变化。结果光凝治疗后视力提高者34眼(58.6%),视力不变者21眼(36.2%),视力下降者3眼(5.2%)。黄斑水肿完全吸收17眼(29.3%),部分吸收34眼(58.6%),7眼无变化(12.1%)。结论氩离子激光光凝是治疗视网膜血管病致黄斑水肿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激光光凝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macular branch retinal occlusion, MBRVO)眼视网膜激光光凝和非光凝治疗对视力和黄斑水肿吸收的影响以及激光光凝眼光凝治疗前后黄斑光敏感度的变化。 方法 将45例MBRVO合并黄斑水肿患者的45只患眼随机分为激光光凝治疗组和非光凝治疗组,激光光凝治疗组采用氪激光治疗,非光凝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视力、黄斑水肿改善方面的差异。激光光凝治疗组同时对激光光凝治疗眼治疗前1周和治疗后3个月的中心30°视野光敏感度进行检查,比较中心凹、中心10°、旁中心11~30°激光光凝治疗前后光敏感度的差异。 结果 激光光凝治疗组光凝治疗前平均视力为0.32±0.26,光凝治疗3、6个月后平均视力分别为0.56±0.26和0.63±0.27;光凝治疗后6个月83%的患眼黄斑水肿好转(20/24)。非光凝治疗组首诊时平均视力为0.31±0.18,随访3、6个月后平均视力分别为0.43±0.19和0.55±0.24;随访6个月后47%的患眼黄斑水肿好转(10/21)。激光光凝治疗组与非光凝治疗组在视力恢复和黄斑水肿消退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激光光凝治疗前和光凝治疗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和旁中心11~30°光敏感度差异均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中心10 °视野光敏感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结论 MBRVO 眼的激光光凝治疗较非光凝治疗更有助于促进视力恢复和黄斑水肿的消退。黄斑区的激光光凝治疗对黄斑视功能的影响不大。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1-268)  相似文献   

6.
激光光凝治疗黄斑水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氩绿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所致黄斑水肿50例,73只眼。治疗后,有20.5%(15/73)的患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76.8%(56/73)的患眼视力保持稳定。局部性和/或非囊样黄斑水肿患眼的视力预后较好,水肿易于吸收。弥漫性和/或囊样黄斑水肿患眼的视力预后较差,水肿较难吸收。术前视力可影响预后。对激光光凝治疗本病的疗效、影响因素、激光治疗技术及其机理,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8.
氩激光光凝治疗黄斑水肿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氩激光光凝治疗各种病因所致的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氩绿激光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共46例(57只眼),氩绿激光波长514.5nm,对黄斑区局部水肿采用局部光凝,弥散性水肿采用格栅状光凝,光凝反应Ⅰ~Ⅱ级,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提高者42只眼(73.7%),不变者12只眼(21.1%),下降者3只眼(5.3%)。光凝后黄斑水肿完全消退者24只眼(42.1%),部分消退者29只眼(50.9%),不变者4只限(7.0%)。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氩激光光凝治疗黄斑水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前,激光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其副作用抑或误操作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损伤,其中以视网膜损伤为甚,本文将对视网膜激光损伤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防治办法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氩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斑水肿(macularedema,ME)是指黄斑中心凹部位积存细胞外液。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veinocclusion,RVO)是黄斑水肿(ME)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ME又是RVO影响视功能的最主要并发症〔1〕。FFA将ME区分为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macularedema,CME)型和非囊样水肿(nonCME)型〔2〕?..  相似文献   

11.
Multimodal macula mapping: a new approach to study diseases of the macul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ultimodal macula mapping is presented as a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diagnostic tools and techniques to examine the macular region in order to obtain information on i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a clinical environment. Foundations of macular mapping a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New methodologies for multimodal macula mapping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scanning laser angiography, retinal leakage analysis, retinal thickness analysis, and visual field testing are presented, demonstrating the potential of macula mapping. Other available detection devices are briefly reviewed considering their potential to be included and utilized in future developments of multimodal macula mapping. Multimodal macula mapping appears to offer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insights that are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improved diagnosis and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acular diseases.  相似文献   

12.
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活体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凯  王光璐  张风  孟淑敏  卢宁  马彦 《眼科研究》2000,18(4):350-353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测定。方法对30只经眼科检查确认的正常眼按同一方法进行黄斑区图像采集,并使用随机软件对其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测量。将所得数据按距中心点距离和方位进行分类统计计算和检验。结果显著性检验证明测量所得 1320个数据具有良好的可信性,且结果与以往类似报道相符。结论OCT能够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精确的量化测定,正常值测定的结果有助于对眼底疾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切削视网膜制备感光细胞片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方法:以新生小牛视网膜为研究对象,白明胶作载体,行视网膜预定位,液态视网膜膜片法辅片,准分子激光PTK切削方式。结果:发现准分子激光切削时,可以产生感光细胞片层的“锁边”现象;外颗粒层细胞间的离散现象;感光细胞层内细胞核的丢失;同一切削深度下不同植片切削深度不一和同一植片内切削浓度不均等现象。结论:准分子激光切削视网膜时存在的各种问题将会直接影响视网膜移植的手术效果,必须心早解决。  相似文献   

14.
王康  王艳玲  熊宁 《眼科研究》2004,22(4):415-417
目的 评价临床应用海德堡视网膜地形图分析仪 (HRT)进行黄斑厚度分析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HRT对14个志愿者的右眼分别于散瞳前后检测 5次获得眼底图像 ,计算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为 1mm区域内的平均e值。评价每个受检者各次检查数值的变异 ,计算 14个受检者 5次检查结果的合并标准差。结果 散瞳前后检查所得e值的合并标准差分别为 0 19和 0 15。二者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表明散瞳后e值离散程度减小。散瞳后如果每次检查重复 3次 ,则e值变异范围的 95 %可信区间为± 0 2 5。结论 HRT对于随访视网膜局部特别是黄斑部微小病变的病情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常人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正常眼黄斑区结构的图像特征。方法对50只正常眼行黄斑区OCT检查,并测量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结果 OCT图像反映了黄斑区解剖结构的特点,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平均厚度测量值为(140±6)μm。结论正常眼黄斑区OCT图像能够反映正常黄斑区结构的特点,同时可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进行精确的量化测定,有助于眼底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张云成  艾明  巩丽清 《眼科》2001,10(1):36-37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效果。方法:于29例(30只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人治疗中,采用冷凝联合巩膜外垫压或环扎、玻璃体腔注气,部分病例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结果:经随访观察4-12个月,手术后视网膜复位28只眼(93.3%),未复位2只眼(6.7%)。结论: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可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氩绿激光致SD大鼠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怡  何守志 《眼科研究》1999,17(6):448-450
目的 观察氩绿激光对大鼠视网膜损伤的病理改变。方法 对动物模型进行视网膜超微结构观察、视网厝组织DNA电泳以及TUEL技术检测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结果 输出功率350mW以下的激光斑处TUNEL染色阳性细胞呈分散排列,以24~36h最明显,视网膜组织DNA电泳,呈典型梯形阶梯状改变,350mW以上的激光斑外颗粒层细胞大 量破坏,DNA电泳呈血涂片状。结论 激光致视网膜损伤,低能量输出时,激光斑处感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Oculyzer眼前节分析仪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个体化切削手术治疗角膜斑翳的远期视觉质量。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在解放军第474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治疗的6例(8眼)角膜斑翳患者,进行Oculyzer眼前节分析仪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手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分析术后散光、表面变异指数(ISV)、高度非对称性指数(IHA)、垂直非对称性指数(IVA)、高度轴偏心指数(IHD)及角膜总像差、低阶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C13)、水平彗差(C8)、垂直彗差(C9)、四叶草像差(C11),评价远期的视觉质量。治疗前后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术后6个月柱镜度为(0.16±0.19)D,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1,P<0.05)。术后1年,C13、C8、C9、C11与术前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ISV、IHA、IVA、IHD及角膜总像差、总低阶像差、总高阶像差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52、-4.907、-3.476、-4.353、-4.608、-4.548、-3.770,P<0.05)。结论 Oculyzer眼前节分析仪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角膜斑翳远期视觉质量提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AIM: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amblyopic neuroretina may have an altered thickness when compared to the normal. METHODS: Twenty-five amblyopic, young patients between the ages of 7 and 11 years old were studied. The interested neuroretina areas are defined into 10 sub-regions according to superior-inferior, nasal-temoral, and peri-para axis, which cross the fovela structure. The thicknesses of ten, defined macular regions were separately measur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and analyzed by t-test. RESULTS: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neuroretina in the exact foveola of the amblyopic eye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normal eyes (P<0.05), but the other nine region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terestingly, in both the normal and amblyopic eyes, the temporal area looks thinner than other quadrants (P<0.05). CONCLUSION: Thickness alteration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mblyopic disorders in young patients. Studying a larger volume of subjects of similar age is required to confirm this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20.
松毛虫所致眼部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松毛虫对人眼损伤的规律,机制及治疗。方法 通过兔眼松毛虫致伤的实验和本院136例松毛虫眼部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二种不同致伤途径,部位,病程经过的松毛虫眼病。结论 松毛虫眼部损伤应分毒毛性,蜕毛性两型,根据分型给予不同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