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东省静脉吸毒人群吸毒行为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确定吸毒及针具共用的影响因素,为在中国静脉吸毒者中开展艾滋病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在阳江和云浮戒毒所和社区招募静脉吸毒者,对吸毒者进行深入访谈和小组访谈,对访谈记录利用NUD*IST4.0定性分析软件进行整理、编码、主题归类和分析。结果共对21名静脉吸毒者进行了深入访谈,同时进行了15组的小组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吸毒者首次吸毒发生在刚刚步入社会,57.0%深入访谈的吸毒者首次吸毒发生在20岁以前;首次吸毒的方式100.0%为口吸;吸毒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结交了吸毒的朋友、好奇心的驱使、生活负面事件及对毒品危害认识的缺乏;从口吸转为注射吸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省钱及追求快感;针具共用的主要原因包括毒瘾发作时没有新针具、买针具困难、认为对方比较健康、关系好及对间接共用针具的危害缺乏认识;戒毒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心瘾难以克服和道友的影响;女性吸毒者存在卖淫问题。结论针具的可获得性差、毒瘾发作无备用和对间接共用针具的危害缺乏认识是针具共用的主要原因,采取加强针具的市场营销及针具交换等减少危害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共用针具的男性吸毒人群的高危行为。方法2006年6月,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方式对广东省珠海市某强制戒毒所全部男性吸毒人员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共用针具的高危行为和性行为。结果在397名吸毒者中,125名进入戒毒所前1个月发生过共用针具行为。其中93人(74.4%)曾与他人直接共针,108人(86.4%)曾与他人共用同一瓶水洗针或用同一棉球、容器溶解过滤毒品,76人(60.8%)上述两种情况都有发生;共用注射器的主要原因是夜间注射买不到针(50.0%)和着急注射时身边没有针(43.5%);共用注射器前往往不进行任何处理(12.5%)或只用冷水冲洗(67.0%);该类人群多性伴占68.0%(85/125),最近1个月与固定性伴和临时性伴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5.2%(5/96)和12.0%(9/75);不愿意进行针具交换的比例达86.9%(106/122);认为自己有感染HIV可能性的只占24.8%(31/125)。结论该人群直接和间接共用针具的行为频繁、安全套使用率低以及对共用针具的危害缺乏认识,因此应在该类人群中尽快开展宣传教育、美沙酮治疗、针具交换和安全套推广。  相似文献   

3.
吸毒人群共用针具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珠海市男性吸毒人群共用针具的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对珠海市某强制戒毒所397名男性吸毒人员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结果397名吸毒者中,306名(77.1%)为注射吸毒;在注射吸毒者中,进戒毒所前1个月内,125人(40.8%)与他人共用针具。多因素Longstic回归分析表明吸毒者的户籍、艾滋病相关态度得分、注射吸毒的频率和是否重复使用注射器是发生共用针具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珠海市男性吸毒者共用针具的高危行为比较严重,该行为的发生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宁市注射吸毒人群共用针具现状及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匿名填写问卷的方式,对来自社区和戒毒所的733名注射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和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该市注射吸毒人群曾经共用针具的比例为53.3%。391名曾经共用针具的注射吸毒者中有51人在最近一次注射吸毒时仍然共用针具。对是否与别人共用过针具的多因素l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首次吸毒年龄、是否在戒毒所戒过毒、最近一年是否与商业性伴发生过性关系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对与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的多因素l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首次注射吸毒年龄、是否与他人共用过注射器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对最近一次注射吸毒是否共用针具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是否在戒毒所戒过毒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结论文化程度是影响注射吸毒者曾经共用针具和最近一次注射吸毒共用针具行为的共同因素;在戒毒所接受过戒毒的注射吸毒者其共用针具行为会发生改变;掌握艾滋病预防知识不一定能减少注射吸毒人群共用针具的行为。在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教的同时,要更加侧重于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甘肃省静脉吸毒人群共用针具的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甘肃省吸毒人群综合、省级哨点监测数据,进行共用针具高危行为、艾滋病相关知识及HIV抗体检测等数据分析。结果静脉吸毒人员中共用针具者占37.24%;共用针具静脉吸毒人员HIV总体知晓率为85.80%;不同文化程度的共用针具静脉吸毒人员的HIV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8,P=0.04);共用针具组丙肝感染率(74.80%)明显高于非共用针具组(28.04%),(χ2=70.31,P=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吸毒者的注射吸毒频率为发生共用针具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甘肃省静脉吸毒人员共用针具的高危行为比较严重,注射吸毒频率为发生共用针具高危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惠州市吸毒人群危险行为及HIV、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惠州市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为探索与制订该人群的艾滋病(AIDS)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统一的调查表对2004年新进入惠州市强制戒毒所的所有吸毒人员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其吸毒及危险性行为的情况,同时抽取其3~5 ml静脉血进行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共调查2 161名吸毒人员,其中以本市户籍的男性青年居多(占70.3%);注射吸毒的占吸毒人员的64.1%(1 386/2 161),其中有共用过注射器的占30.2%(419/1 386);有6.2%(134/2 161)承认曾通过钱或毒品交易与他人发生过性行为,但只有7.5%(10/134)的人自述每次都能使用安全套,从未使用安全套的则有56.0%(75/134);HIV抗体阳性率为1.2%(25/2 161);梅毒抗体阳性率为13.5%(131/970)。结论惠州市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较低,属于低流行,但吸毒人员的相关危险行为普遍存在,应加大宣传干预等工作力度,预防HIV从该人群向多性伴人群扩散。  相似文献   

7.
静脉吸毒人群直接和间接共用注射器具行为特征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区静脉吸毒人群直接和间接共用注射器具吸毒的行为学特征。方法 通过访谈和填写调查表,对379名静脉吸毒人员的社会人口学情况、近3个月内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具吸毒方式、性行为等有关的行为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 近3个月内,43.8%(166人)的参加者与他人共用过注射器具(直接或间接共用);41.2%(156人)的参加者与他人有过直接共用注射器具行为;33.3%(126人)的参加者与他人有过间接共用注射器具行为。直接共用注射器具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人口学变量是汉族。间接共用注射器具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较低的文化程度和住自己的房子或租房。近6个月有新性伴的为115人(30.3%)。近1个月与非主要性伴进行异性性交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占14.6%(13/89)。结论 静脉吸毒人群中间接共用注射器具静脉吸毒行为、高危性行为普遍,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加强对此类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阳江市静脉吸毒者的艾滋病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及相关知识、高危行为,为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阳江市阳东县某戒毒所和某社区的静脉吸毒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采静脉血检测HIV和HCV抗体。结果 235名静脉吸毒者年龄在20~40岁的218人,占总数的92.8%。91.1%静脉吸毒者为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静脉吸毒者HIV和HCV感染率分别为40.4%和98.7%;静脉吸毒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35.3%;最近一次性生活时安全套使用率为3.6%;77.4%静脉吸毒者有共用针具行为。结论 阳江市静脉吸毒者HIV和HCV感染率较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低,艾滋病感染危险行为率高,应尽快采取有力的干预措施遏制艾滋病在该类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08年东莞市社区吸毒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招募13名有吸毒行为者作为种了,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RDS)招募东莞市社区吸毒人群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采集血样进行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抗体检测;利用RDS分析软件(RDS analysis tool,RDSAT)进行权重处理和舣变量分析.结果 经过15周,共招募和访谈303名社区吸毒人员,采集和检测血样300份.经RDSAT校正后,东莞市社区吸毒人群HIV抗体阳性率为14.7%(95%CI:6.1%~25.4%),HCV抗体阳性率为63.2%(95%CI:55.7%~71.7%),梅毒抗体阳性率为4.7%(95%CI:1.8%~8.2%).HCV抗体阳性者、流动人口、第1次吸毒年龄小于26岁及静脉吸毒合并针具共用者的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9%(95%CI:10.8%~37.0%)、26.9%(95%CI:11.4%~44.9%)、19.9%(95%CI:8.3%~35.7%)和29.1%(95%CI:12.3%~45.1%).本地人口和流动人口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比率分别为20.9%(95%CI:4.1%~44.6%)、2.3%(95%CI:0.0%~7.0%).结论 东莞市社区吸毒人群HIV流行形势较严峻;HCV抗体阳性、流动人口、第1次吸毒年龄小于26岁及静脉吸毒合并针具共用者有着更高的HI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广西某地吸毒人群的吸毒行为和性行为定性研究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0  
目的 了解吸毒者的吸毒行为发生的场合,形式和性行为方式以及他们的行为意识。方法 在某地戒毒所和社区招募25名吸毒者,对每名吸毒者单独进行深入访谈,每人约2-3h,了解吸毒者的吸毒行为和性行为情况及行为意识。结果 多数吸毒者由口吸转为注射是为了减少经济负荷和寻求是高欣快感,少数不注射者自述其原因包括;担心注射有害,过量致死,感染艾滋病,很多吸毒者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共用注射器和性交传播,但仍在夜间,人多而毒品不足或注射器不够的情况下共用注射器吸毒,吸毒者性乱普遍,女性吸毒者多数卖淫,发生性行为时很少使用安全套。结论 吸毒人群中高危注射毒品行为和高危性行为很普遍,他们已有了一定的艾滋病知识,单纯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效果有限,为了控制艾滋病在这一人群中的传播,必须采取其他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女性吸毒者HIV感染相关危险行为及因素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东省女性吸毒者感染HIV相关危险行为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感染HIV的危险因素,为开展针对该人群的定量调查提供基础资料,为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制定访谈提纲,对珠江三角洲的社区吸毒者(线人介绍)和戒毒所内的戒毒者进行个人或小组深入访谈,谈话内容全部以笔录或机录的方式进行记录,整理后录入到计算机中。结果 26名访谈对象均为女性静脉吸毒者(FIDUs),均有共用针具的行为。引起吸毒主要因素为受社会环境、周围关系密切的社会成员的不良影响和自身生活挫折。吸毒者中,53.8%(14/26)以性换钱来筹取毒资;61.5%(16/26)拥有5~6名的吸毒网络成员;76.9%(20/26)因为害怕感染艾滋病而减少了针具共用的行为;92.3%(24/26)目前有固定性伴,但只有7.7%(2/24)与其固定性伴性交有时会用安全套;30.8%(8/26)承认曾遭受过固定性伴/嫖客/皮条客的身体或性的暴力和虐待。大多数吸毒者都遭遇家人的抛弃和社会的冷遇和歧视。结论 该人群共用针具和多性伴等高危行为普遍,防病意识淡薄,应加强对该人群的宣传和干预,防止HIV从该人群向多性伴和一般人群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东省艾滋病 (AIDS)高危地区静脉吸毒人群 (IDUs)中多种成瘾物质的使用情况 ,为AIDS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在江门市和新会市戒毒所内抽取的 2 0 0名静脉吸毒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 ,了解其药物滥用种类、方式和药物来源等基本情况。结果  2 0 0名吸毒者以 2 0~39岁 (占 96 0 % )、男性 (占 83 5 % )、未婚 (占 5 1 5 % )、无业 (占 4 2 5 % )、汉族 (占 96 5 % )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占 86 5 % )为主 ;滥用药物共有 14种 ,除 10 0 %使用海洛因外 ,使用较多的毒品还包括安定、三唑轮、大麻、摇头丸等 ,使用 2种及以上者占 76 0 % ;对三唑轮等非常见毒品 ,76 9% (6 0 /78)的人主要采取口服的方式 ,其他方式有鼻吸、混合或单独注射等 ;毒品主要来源于黑市和私人药店 ;首次饮酒年龄越低 ,开始使用海洛因、安定或安定加海洛因的年龄越低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2 2、0 2 4、0 2 3,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IDUs多种成瘾物质滥用现象严重 ,滥用药物广泛 ,滥用方式多样 ,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解决多药滥用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有性交易行为和没有性交易行为女性吸毒者的人口学特征和HIV感染相关的危险行为。方法以245名女性吸毒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人口学特征、性行为、吸毒行为及艾滋病知识态度情况。结果从事性交易的女性吸毒者更可能是一些无业者,并且在性行为和静脉注射等方面具有更高的危险性。过去1a性伴数、无业和注射吸毒与性交易显著相关,调整比值比分别为1.3、3.2和2.9。结论HIV相关危险行为在女性吸毒者中普遍存在,应该加强有性交易行为的女性吸毒者的艾滋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社区吸毒者针具交换项目试点效果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Lin P  Fan ZF  Yang F  Wu ZY  Wang Y  Liu YY  Ming ZQ  Li WJ  Luo W  Fu XB  Mai XR  Xu RH  Feng WY  He Q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5):305-308
目的 探讨社区中开展针具交换预防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传播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为设立对照组的社区干预试验。干预区采用针具交换措施 (同伴教育员和医务人员在吸毒人群中宣传安全注射观念、提供免费针具、回收用过的注射器 ) ,对照区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为期 10个月(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6月 )。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抽取注射吸毒者进行横断面调查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后分别对干预区 (42 8名 )和对照社区 (42 9名 )静脉吸毒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干预区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 2 9 4 %上升到 5 8 7%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 ,看过艾滋病宣传折页或宣传画者知晓率高 ;同基线调查相比 ,干预区中最近 30d内共用针具率由基线的4 8 9%下降到 2 0 4 % ,而在对照区中共用针具率同基线相比无明显改善 ;干预后干预区最近 30d共用针具的原因中“夜间买不到针、到朋友家打针人多针少、害怕被抓不敢买针和没钱买针”的现象相对基线情况有明显改善。结论 针具交换项目可以有效降低社区吸毒者共用针具现象。为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 ,针具交换措施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捕获-再捕获法在静脉注射吸毒人员基数估计中的应用,并对广东省某市静脉注射吸毒人员基数进行估计。方法采用捕获-再捕获法,利用市强制戒毒所登记的资料,估计全市静脉注射吸毒人员的基数。结果用捕获-再捕获法估计全市静脉注射吸毒人数为13017。结论运用捕获-再捕获法对静脉注射吸毒人数进行估计经济易行,结果较为可靠,较适合在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高危人群基数估计。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Explor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patterns of drug use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regular injecting drug users (IDUs) in Australia, as a function of recent criminal activity.
Methods: Structured, face-to-face interviews with 909 regular IDUs recruited from every capital city in Australia, between June and August 2007, as part of the annual Illicit Drug Reporting System (IDRS). Criminal activity in the past month was assessed using the Opiate Treatment Index (OTI); psychological distress was assessed using the Kessl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cale (K10).
Results: Forty-three per cent of IDUs reported recent (past month) criminal activity. Those who had committed crime recently were younger, exhibited riskier patterns of drug use, reported more drug-related problems and were more likely to exhibit significant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a multivariate model the most important correlates of recent criminal activity were use of more than three drug types recently (OR=2.66, 95% CI 1.96-3.61), initiation to injecting before age 18 (OR=1.93, 95% CI 1.42-2.61) and daily drug injection (OR=1.55, 95% CI 1.13-2.13).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Criminal activity among regular IDUs in Australia is not restricted to a particular demographic group, and is a marker for riskier patterns of drug use, greater drug-related harm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Contact between IDUs and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livery of targeted harm reduction messages, and for screening and diversion into appropriate treatment servic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贵州北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抚育现状,为留守儿童教育和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线索.方法 利用定性研究中的焦点团体访谈和个人深度访谈法,了解4个典型留守家庭中儿童生长发育、心理行为发育、常见疾病、发展期望等方面的现状.结果 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长发育、心理行为发育方面无明显落后,常见疾病发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留守儿童表现出和父母之间依恋关系不强、言语交流差、学业成绩差等现象,其未来发展困难较大.结论 “留守”对儿童健康和抚育有一定不利影响.应充分利用儿童发展环境中的有利资源,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