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人人皆"赌徒"?赌博行为的历史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作为一种展现了人类好奇心与好胜心的行为,赌博来源于人们与生俱来的预测欲望,可以说是一种人类独有的心理特征。形形色色的赌博行为以及千变万化的赌博形式,使赌博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融入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年代和不同阶层人的生命活动中。可以这样认为,在一个人形成自我意识后生命的任何一个阶段,他都可能显示出相应的赌博心理和赌博行为。  相似文献   

2.
正赌博,危害颇多。首先,它危害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赌博时神经高度紧张,可以引起体内激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其次,赌博会瓦解人的意志,摧残人的精神。长时间赌博,会让人逐渐迷失自我,深陷其中。有些想控制却控制不住。赌博久了,神经会变麻木,可能就再也不知道人生还有什么可珍惜,生命除赌博外还有什么可追求。最后,赌博还影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有的致使夫妻离婚家破人亡,有的影响代际家庭和睦六亲不认,赌博者还有的因钱而走上严重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负性情绪、赌博认知偏差和赌博成瘾的关系。方法:在澳门某高校选取大学生357名,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赌博认知偏差量表(GRCS)和南奥克斯赌博量表(SOGS)进行调查,采用Bootstrap方法分析中介效应。结果:高赌博认知偏差大学生的DASS得分、SOGS得分均高于低赌博认知偏差大学生(P0.01或P0.001)。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负性情绪对赌博成瘾的直接效应为0.14,以赌博认知偏差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为0.05(均P0.05),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6.3%。结论:负性情绪不仅对赌博成瘾有直接作用,而且还通过赌博认知偏差对赌博成瘾有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手机产生了依赖,一种新型的网络赌博方式也出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全民夺宝""一元购""一元夺宝"这类的夺宝软件较为常见吧?这正是新型网络赌博的一种。只需花费1元钱就有机会赢得轿车、手机、笔记本  相似文献   

5.
一定会结果     
姜静怡 《校园心理》2007,5(10):43-43
故事说一个德性不好的人。好吃懒做,借钱不还,还总是赌博,所以,周围没人再借给他钱。某日一位远房亲戚家把钱借给了他,亲戚说曾有人告诉她说他不会还钱,“但我相信你不是那样的人,也许他们对你有误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赌“六合彩”所致的精神障碍。方法 对13例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六合彩”赌博特点及患者发病感受等调查。结果 大多数患者对赌博的期骗性缺乏认识,发病与“六合彩”赌输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多归属为心因性精神障碍。结论 戒赌,克服不良心理,有心理障碍或精神问题及早就医。  相似文献   

7.
银子 《心理与健康》2013,(11):54-54
目前,国内的综合医院内成瘾科并不多见,能意识到自己有成瘾倾向的人也不多,说明普通大众对“成瘾”的认知不够。其实,成瘾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很有实际意义,我们身边的成瘾患者并不鲜见,网络成瘾、烟瘾、赌博成瘾、酒成瘾、海洛因成瘾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相似文献   

8.
病理性赌博是指个体难以控制赌博冲动,使其持久地沉溺于赌博中,以致个人、家庭和社会受到不良影响的赌博行为。本研究在参阅病理性赌博和其它行为成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病理性赌博的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指出其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应注重构建病理性赌博的成因模型、加强病理性赌博的干预和预防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说起赌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赌博而造成倾家荡产,甚至身陷囹圄的案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到底那小小一副扑克,或是一副麻将,一台老虎机,拥有怎样的魔力,竟可以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泯灭了人性。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相信去过KTV的人都听过一首歌曲—《拒绝黄赌毒》。《拒绝黄赌毒》是公安部指定的KTV场所开场公益歌曲,以此来宣传告诫大家拒绝黄、赌、毒。不少人可能觉得赌博的危害性不能跟"色情"和"毒品"相比,其实不然。赌博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活动,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大到颇具规模的博彩业和大型赌场,小到过年期间三五亲朋好友凑在一起搓麻、扎金花赌钱,赌博的危害隐秘  相似文献   

11.
<正>故事说一个德性不好的人,好吃懒做,借钱不还,还总是赌博,所以,周围没人再借给他钱。某日一位远房亲戚家把钱借给了他,亲戚说曾有人告诉她说他不会还钱,"但我相信你不是那样的人,也许他们对你有误解。"在听到这句话之前,这人原  相似文献   

12.
不少人笃信,进入不惑之年是人生最成熟的时期。可偏偏有不少男士在这一时期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无法形容的恐惧感。他们的心情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飘浮不定,甚至无所适从。人到中年为什么会重现类似青春期的“骚动”不安呢?一位心理学家回答了这一问题:“你不再能按早晨的生活程序去安排下午的生活。”而不少男士却不承认生命中有下午,认为“日薄西山”是可怕的,便出现了危机感。心理学家认为,男性的中年危机可以有五花八门的表现。譬如,为了填充内心空虚常常追求自我毁灭的娱乐活动或染上一些恶习,如打麻将、赌博、酗酒、迷恋少女等。出现…  相似文献   

13.
商商品大潮的冲击,给人们以往平静的心田带来了不小的波动。股票、债券,期货、信息、大款、住宅等,塞满人们生活的空间。有的人“下海”梦想通过“炒股”之捷径,瞬间成为富翁。 但是,炒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投资活动。参与炒股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并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同时,炒股又带有很浓的“博弈”色彩,容易激起人们的“赌博”心理。在股市高涨  相似文献   

14.
凡是有人群集散的地方,差不多都有花牌招赌的。他们将两红一黑共三张扑克牌趴在地上让你去猜。注下在所猜的牌上。猜中红的为赢,招赌的如数赔你;猜不中为输,招赌的尽数收去。一些被五花八门的有奖募捐、有奖销售等活动撩拨起赌博冲动的人,他们往往经不住诱惑。猪的人基本上都是输家。尽管各人只猜一两次、两三次,但由于猜的人多,招赌的还是“日进斗金”。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什么是不劳而获?这就是不劳而获。所以,很有必要将其诡秘揭一揭。  相似文献   

15.
三十多岁的阿慧,长得美丽动人,婚后生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但是因为赌博而走上了轻生之路。她本是一个好女人,爽朗大方,喜好社交,走在街上的“回头率”远远超过那些花季少女,这缘于她有着高雅的气质和成熟女人  相似文献   

16.
烟火深处     
正她发来短信:"你好,今天我和他已领了结婚证,祝福我们吧……"看着短信,我仿佛看到她幸福的笑脸。她是我的一位听障人朋友,今年已43岁。人长得很漂亮,可惜婚姻却不顺—前夫性格暴躁,爱赌博、好喝酒,并且每喝必醉,一醉就对她拳打脚踢。因不堪忍受家暴,她在女儿3岁那年办了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私彩彩民的心理动机.方法 通过访谈80名私彩彩民的方式,编制出《私彩彩民调查问卷》.对367名私彩彩民进行施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通过因素分析,私彩彩民的心理动机由6个因素构成:a赌博与暴富;b空虚与消遣;c贫困与艰辛;d智慧与好奇;e投射与迷信;f自我安慰(方差贡献率27.35%,13.86%,6.38%,3.26%,4.67%,3.92%);②不同性别彩民在6个因素上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58,-0.61,-0.39,1.19,-1.06,-0.59;P>0.05);③有无工作彩民在“贫困与艰辛”、“智慧与好奇”因素上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t=-2.94,2.93,P<0.01);④不同年龄彩民在“赌博与暴富”、“贫困与艰辛”因素上评分差异非常显著(F=5.10,5.54,P<0.01),在“投射与迷信”因素上评分差异显著(F=3.67,P<0.05),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表明,51岁以上的彩民评分更高.结论 赌博与暴富因素是私彩彩民心理动机的主要内容;彩民的心理动机受工作情况、年龄因素影响,不受性别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吸烟、饮酒、赌博、网络成瘾的关系,为降低其危险行为发生率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重庆市某高校大学生2 483名完成吸烟/饮酒/赌博/网络成瘾问卷及主观幸福感测量。结果显示,大学生吸烟、饮酒、赌博、网络成瘾发生率分别为13.37%、29.72%、7.69%、16.96%;男生吸烟、饮酒、赌博率(20.57%,37.40%,9.33%)高于女生(2.96%,18.62%,5.30%)(P均<0.01),男女生网络成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吸烟、赌博和网络成瘾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比有这些危险行为的学生高(P均<0.01);主观幸福感与吸烟、赌博、网络成瘾之间呈负相关(r=-0.073,-0.072,-0.285,均P<0.01),与饮酒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37,P>0.05)。主观幸福感能影响大学生吸烟[OR=0.986,95%CI(0.975,0.997),P<0.05]和网络成瘾[OR=0.937,95%CI(0.927,0.946),P<0.01],是减少吸烟和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但不影响赌博[OR=0.990,95%CI(0.977,1.003),P>0.05]。可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吸烟和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提高主观幸福感降低他们吸烟和网络成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新婚登记夫妻婚前暴力的社会心理因素,为制定防止家庭暴力有关政策及心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于2005年11月-2006年2月在长沙市5个市辖区中抽取2个市辖区,再在每个市辖区对新婚登记夫妻进行自编的新婚夫妻婚前暴力调查问卷评估,仅限于初婚的夫妻.根据新婚夫妻报告在婚前1年至少有1次暴力的发生作为暴力家庭组(Spouse violence,SV组),有122对(244人);婚前1年双方都无暴力的发生作为非暴力家庭组(非SV组),195对(390人).结果 婚前暴力的前3位诱发因素是夫妻的个性与应对方式问题、沟通与交流不足、经济问题或工作问题.SV组同居、饮酒史、赌博高于非SV组(P<0.01).SV组职业与非SV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干部或职员的比例(54.9%)明显高于非SV组(46.9%)(P<0.05).结论 新婚夫妻在婚前出现暴力的主要诱发因素是个性和/或应对方式问题、沟通与交流问题、经济问题或工作问题.婚前暴力与职业、同居、赌博、饮酒史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新婚登记夫妻婚前暴力的社会心理因素,为制定防止家庭暴力有关政策及心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于2005年11月—2006年2月在长沙市5个市辖区中抽取2个市辖区,再在每个市辖区对新婚登记夫妻进行自编的新婚夫妻婚前暴力调查问卷评估,仅限于初婚的夫妻。根据新婚夫妻报告在婚前1年至少有1次暴力的发生作为暴力家庭组(Spouse v iolence,SV组),有122对(244人);婚前1年双方都无暴力的发生作为非暴力家庭组(非SV组),195对(390人)。结果婚前暴力的前3位诱发因素是夫妻的个性与应对方式问题、沟通与交流不足、经济问题或工作问题。SV组同居、饮酒史、赌博高于非SV组(P<0.01)。SV组职业与非SV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干部或职员的比例(54.9%)明显高于非SV组(46.9%)(P<0.05)。结论新婚夫妻在婚前出现暴力的主要诱发因素是个性和/或应对方式问题、沟通与交流问题、经济问题或工作问题。婚前暴力与职业、同居、赌博、饮酒史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