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肺静脉孔大小、形状在心动周期中的变化规律,为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提供解剖学信息.资料与方法 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患者中,筛选出排除影响肺静脉疾病的影像资料20例,从5%R-R间期开始依次递增10%重组肺静脉孔轴位影像直至95%R-R间期,测量肺静脉孔长径、短径及截面积,计算肺静脉孔指数,以观察上述指标在心动周期中的变化规律.结果 心动周期中各支肺静脉孔的大小是不断变化的,其最大长径、短径及截面积出现在35%~45%时相,其最小长径、短径及截面积出现在85%~5%时相.各支肺静脉孔的长径、短径及截面积变化不同,以右上肺静脉孔的长径、短径及截面积变化最大,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分别为(4.0±0.8)mm、(4.0±0.5)mm、(72.1±7.9)mm2,左下肺静脉孔长径、短径及截面积变化最小,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分别为(2.2±0.4)mm、(2.7±0.3)mm、(21.0±2.3)mm2.肺静脉孔指数在35%~45%时相最大,肺静脉孔最接近于圆形,85%~5%时相最小,肺静脉孔最扁.结论 心动周期中肺静脉孔大小、形状是变化的,在对肺静脉孔进行测量时应选择同一时相,重组时相窗最好选择在35%~45%或85%~5%,肺静脉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主要出现在这两个时相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回顾性重组肺影像的最佳R-R时相,探讨心电门控肺部扫描的可行性及合理的扫描方案. 资料与方法 对15例拟诊冠心病患者以相同参数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组10%、30%、45%、60%、75%、90% R-R 时相的横断面影像.范围包括自气管隆突至心尖的双侧肺,比较不同的R-R时相肺动脉层面、下肺静脉干层面、下肺基底段支气管开口层面、心尖层面影像,评价影像质量. 结果 各时相影像质量的综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后发现75%时相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重组的最佳时相为75%的R-R时相. 结论 选择75%的R-R时相回顾性心电门控为最佳R-R时相重组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心脏运动伪影对肺组织影像质量的影响,提高影像质量,在常规影像伪影较多时,可增加病变的信息量,减少假阳性的产生,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在冠状静脉系统成像中的价值及冠状静脉窦(CS)及其属支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利用64层螺旋CT进行300例受检者的冠状静脉成像,观测CS及其属支的形态、数目、直径、角度及相邻冠状动脉的伴行关系.以年龄、性别及有无冠心病作为可能的影响因素对各冠状静脉主要分支的直径进行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所有受检者均可见CS、心大静脉(GCV)及心中静脉(MCV),273例受检者(91.0%)可见1~3支PVLV,心小静脉(SCV)及左房斜静脉分别显示56例(18.7%)、24例(8.0%).3例显示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引流,1例显示CS憩室.后降支(PDA)与MCV伴行189例(63.0%),相交96例(32.0%).左旋支(LCX)与CS伴行122例(40.7%),与MCV相交15例(5.0%),LCX与PVLV相交104例(34.7%).CS口(CSO)、MCV、PVLV 3项指标,不存在年龄、性别及有无冠心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同年龄、性别或有无冠状动脉疾患组的CSO前后径、MCV及PVL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的CSO上下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7,P<0.05).结论 冠状静脉系统解剖变异较大,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显示CS及其属支的无创检查方法,可为心脏电生理治疗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等比较,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各节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根据对诊断影响分为优、良、差,并计算各自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瞻性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11±0.48)mSv,明显低于回顾性组的(9.15±1.59)mSv(P<0.01);前瞻性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良及差者分别占96.7%(1259/1302)和3.3%(43/1302),与回顾性组的96.3%(1339/1390)和3.7%(51/13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取得优质图像,更适合CHD患者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5.
正常人肝静脉变异的64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肝静脉成像技术显示正常人肝静脉变异的可行性。方法选取75例行腹部CT检查的无肝脏疾病患者,进行肝静脉成像扫描。观察肝静脉回流、肝静脉引流肝段的情况,并按3种解剖分型(Nakamura、Marcos及Kawasaki分型)分别对肝静脉进行分型。结果肝右静脉单独汇入下腔静脉,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先汇合后再注入下腔静脉,占86.7%(65/75);肝右静脉、肝中静脉及肝左静脉分别单独汇入下腔静脉,占13.3%(10/75)。肝右静脉Nakamura分型:A型占49.4%(37/75),B型占37.3%(28/75),C型占13.3%(10/75)。肝中静脉Marcos分型:A型占56.0%(42/75);B型占24.0%(18/75);C型20.0%(15/75)。肝左静脉Kawasaki分型:I型占40.0%(30/75);II型占60.0%(45/75)。结论正常人肝静脉变异率较高,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可提供细微的静脉系统分支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71例患者256层螺旋C 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收缩末期(40%~50%位相)图像,所有病例按70bpm≤心率<80bpm ,80bpm≤心率<90bpm ,90bpm≤心率<100bpm分成3组,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4分法),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结果271例患者共重建3780个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者3708个节段,三组冠状动脉可评价率分别为98.59%、97.79%、97.9%,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可获得稳定的满足诊断的图像,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功把握大。  相似文献   

7.
正常成人肺动脉分支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影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正常成人多排螺旋CT(MDCT)心动周期不同时相肺动脉分支几何学数据库。方法选择正常成人胸部心电门控MDCT增强扫描,分别进行代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心电间期的滑动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STS M IP)重建,并测量主肺动脉至叶段级分支的直径及长度;采用Dopp ler超声心动图心电门控测量主肺动脉瓣上及左右肺动脉近端内径作为对比。结果MDCT显示主肺动脉瓣上直径收缩期较舒张期增大,双肺动脉近端、右肺动脉远端、右中叶动脉、右下后基底段及左下内基底段动脉直径舒张期较收缩期增大,右上叶后段长度舒张期较收缩期增大,其余肺动脉分支数值未出现显著性差异。主肺动脉/右肺动脉跨度舒张期较收缩期增大。超声心动图除主肺动脉瓣上直径双期变化与MDCT相一致外,左右肺动脉近端内径双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将MDCT胸部增强扫描得到主肺动脉至肺叶段动脉分心动周期不同时相进行测量对建立肺动脉流态模型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多排螺旋CT(MDCT)心电门控技术评价1个心动周期内肺静脉口径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收集25例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扫描的检查者,进行10个时相的肺静脉重建.首先在横断位同一层面上测量出右下肺静脉(RIPV)各个时相的口径,得出其最大值及最小值所对应的2个时相,然后在这2个时相下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4条肺静脉,最后分别测量其口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横断面上右下肺静脉最大值出现在35%时相(16.21±2.53),最小值出现在85%时相(13.29±2.11);4条肺静脉口径在35%时相的最大值与85%时相最小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DCT心电门控技术可以更准确描述肺静脉口径,在1个心动周期内肺静脉口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选择最佳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比剂注射方案,提高临床诊断水平,进一步减少对比剂用量.方法 将15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5组:第1组为单时相组(单纯注射对比剂);第2组为双时相组(对比剂注射后继续注射生理盐水);第3、4、5组为3时相组(在注射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注射时相间加入稀释对比剂注射时相,即同时注射对比剂和生理盐水,其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各组对比剂均采用碘海醇(350 mg I/ml),分别测量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和前降支CT值,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其差异;评估图像质量和上腔静脉伪影采用X2检验.结果 各组间总对比剂用量分别为(67.0±5.3)、(59.9±4.9)、(62.9±3.2)、(69.2±4.57)和(70.9±4.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3,P<0.01),第2组对比剂用量最少,其次为第3组.5组中,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81,P<0.05),第1组图像质量最佳,评分为4分者22例;其次为第2组和第3组,图像质量评分≥3分者分别为26和24例.各组产生的上腔静脉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44,P<0.01),产生伪影以第1组最多(20例),第2组最少(1例).第2组右、左冠状动脉cT值均较其他组高(F值分别为2.47、4.10,P均<0.05).第3组显示右心系统最好.结论 在64层冠状动脉增强扫描中,双时相和3时相注射方案优于单时相注射方案.在显示右心系统方面,3时相注射方案优于双时相注射方案.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方法 对978例成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与国内外文献比较。结果 978例完整冠状动脉CTA结果中,共检出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0例,检出率为3.07%,包括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9例(30.00%),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7例(23.33%),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异常2例(6.67%),回旋支缺如1例(3.33%)和冠状动脉其他分支起源异常11例(36.67%)。结论 64层螺旋CT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一种无创、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控制的临床应用.方法 102例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68例,女34例,心率<65次/min为Ⅰ组,65~75次/min为Ⅱ组,>75次/min为Ⅲ组,每位患者的冠状动脉分为12血管段用于图像质量分析.测量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无伪影显示率和各分支近段和远段对比噪声比.结果 (1)所有患者总体评估结果显示,94.0%冠状动脉血管段显示无伪影.Ⅰ组冠状动脉分支无伪影显示率98.2%,Ⅱ组冠状动脉分支无伪影显 示率95.3%,Ⅲ组冠状动脉分支无伪影显示率85.0%;(2)所有冠状动脉分支平均对比噪声比为14.7±4.1.结论 64层螺旋CT有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率影响冠状动脉图像,低心率仍是图像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不同心率下影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对283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CTCA检查.入选患者按照心率快慢分为5组;按照心率波动幅度分为3组.结果 (1)除心率为66~70次/min组和心率为71~75次/min组间冠状动脉可评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4,P=0.281)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2)在心率≤75次/min时,导致冠状动脉无法评价的原因主要为钙化,在心率>75次/min时,导致冠状动脉无法评价的原因主要为运动伪影,其次为钙化.(3)不同心率波动组中,当心率波动幅度>10次/min时,冠状动脉的可评估率明显减低.(4)在心率≤65次/min时,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最佳重建时相主要在75%时相,随着心率的增加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最佳重建时相逐渐趋于45%~50%时相,当心率>80次/min时,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最佳重建时相主要位于50%时相.结论 导致冠状动脉无法评价的原因在心率较低时主要为钙化掩盖血管腔和钙化导致的伪影所致,在心率较高时主要为运动伪影,其次为钙化.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3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二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检出的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种性质斑块所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63例中ACS组44例,检出软斑块30个,中等密度斑块18个,钙化斑块11个;稳定型心绞痛组19例中检出软斑块6个,中等密度斑块6个,钙化斑块18个,非钙化斑块(软斑块和中等密度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非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14处,中度狭窄14处,重度狭窄32处;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14处,中度狭窄7处,重度狭窄8处,不同性质斑块与其导致管腔狭窄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可作为评价冠心病危险性度的一种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肝脏血管造影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8例患者行肝区3期血管成像扫描.重建方法为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技术(VR).结果 在228例病例中,正常肝动脉168例,肝总动脉(CHA)来源异常10例,肝左动脉(LHA)来源异常18例,肝右动脉(RHA)来源异常8例,原发性肝癌显示肿瘤供血血管18例,正常门静脉143例,门静脉变异11例,肝内门静脉栓塞28例,肝外门静脉主干栓塞38例,门静脉显影淡28 例,未显影2例,受压移位8例;正常肝静脉(HV)128例,肝静脉变异23例,右下副肝静脉2 例,肝静脉显影淡36例,未显影18例,受压移位5例.结论 64排螺旋CT肝脏3期血管成像是了解肝脏动脉及门、肝静脉系统正常、变异及病变情况的无创、安全、方便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59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对照,分段评价结果,冠状动脉狭窄≥50%为阳性病变.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共评价741段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用于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8%、97.7%、76.9%、94.8%.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狭窄的16层螺旋CT造影检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以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评价16层螺旋CT(MSCT)无创性检查冠状动脉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资料与方法65例临床初诊为冠心病,无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搭桥术史的患者,在冠状动脉16层MSCT造影检查后,回顾性重建心电门控轴位图像,并采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方法,对所有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统计可供临床评价的、管径≥1.5mm的冠状动脉段,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为标准,对比分析MSCT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管腔平均直径缩小超过50%)的准确性。其中8例在检查前心率超过80次/min的患者使用了B受体阻滞剂。结果93%的冠状动脉节段和94%的冠状动脉主干可供评价,不能评价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心脏运动伪影(58%),致密钙化(28%)和管腔显影不良(14%)。除外不能评价的冠状动脉,按节段和主干分类,MSCT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2%、98%和95%、97%。结论无需常规使用B受体阻滞剂,16层MSCT冠状动脉造影即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是一种值得临床医师信赖的检查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的非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观察肾动脉变异的特点.资料与方法 将116例存在肾动脉变异患者原始数据传至Vitrea 4.1后处理工作站通过血管探针技术(VP)和容积再现(VR)进行图像重组,并结合原始图像分析肾动脉变异的特征.结果 116例患者共发现肾动脉变异182支,起源于T12~L5椎体范围,其中L1-2范围160支,占87.9%(160/182);腹主动脉起源者97支(其中起源于前壁12支,后壁3支,侧壁82支),占53.3%(97/182),肾动脉早发分支85支,占46.7%(85/182);肾上端入肾者75支,肾门入肾者64支,肾下端入肾者43支;Ⅰ型肾动脉变异肾脏118只,占78.67%(118/150),Ⅱ型肾动脉变异肾脏32只,占21.33%(32/150);变异侧肾动脉伴发肾脏及肾动脉病变共60例,伴发高血压36例.结论 肾动脉变异表现形式多样,64层螺旋CTA可直观、准确地显示变异肾动脉的起源、数目、大小、分支样式、走行及其与肾动脉、腹主动脉、椎体的关系,在指导肾脏、泌尿系手术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64层螺旋CT斑块性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判别冠心病不同类型间斑块性质的方面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58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4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并对主要冠状动脉狭窄节段数、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进行比较. 结果 SAP组与UAP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节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UAP组在狭窄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患者以中度狭窄为主(54.6%),SAP患者则以重度狭窄为主(52.0%).两组斑块类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以软斑块为主(52.6%),混合斑块次之(35.8%);而SAP组则以钙化斑块为主(51.7%). 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有助于显示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64S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连续3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54.6岁)行64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同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64SCT原始数据均行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横断面重建。对2种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结果进行对照研究,探讨64S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30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396节段冠状动脉(直径≥2mm)图像中,64SCT提供优良图像可供分析为385节段,可评估率为97.2%。与SCA对照分析,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2%、94.56%、89.44%和96.88%。对冠状动脉≥50%狭窄的检出准确率为95.90%。结论64SCT对检出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准确性,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可用于冠心病的初步筛选。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评价先天性单冠状动脉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先天性单冠状动脉畸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先天性单冠状动脉患者的MSCT和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CCA)资料。对比两者在显示和诊断此病中的差异。仿真内镜技术用于评价异位开口及其与邻近正常冠状动脉开口的关系,多平面重建、曲面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等重建方法则用于评价变异冠状动脉的行径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结果 4例患者变异的冠状动脉全部为MSCT造影所显示并明确诊断。MSCT显示3例患者的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的近段,其中1例在CCA中左主干仅近段局部显影,未能明确诊断,另2例左冠状动脉虽显影,但较淡。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主干的末端,CCA则误为起源于回旋支。MSCT显示2例异常开口冠状动脉的近段狭窄,3支异常冠状动脉穿过主动脉根部和肺动脉或右室流出道的间隙,1支绕主动脉根部后方走行,而CCA均不能明确诊断。结论 MSCT显示先天性单冠状动脉明显优于CCA,凡疑及冠状动脉变异的患者,可首选非创伤性的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