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用小鼠动物模型。在体外特异性抗血吸虫血清(Ab)存在下,巨噬细胞(Mφ)、嗜酸粒细胞(Eos)和中性粒细胞(Neu)均可粘附于童虫表面,使童虫死亡率显著增高。加入葡萄球菌A蛋白(SPA),可使童虫表面粘附细胞数及粘附细胞的童虫数显著降低。表明细胞的粘附至少部分地是通过IgG抗体的Fc段与效应细胞上Fc受体的桥连而实现的。将童虫与抗体和/或细胞体外作用18h后接种于小鼠腹腔,6wk后的成虫回收率Eos Ab和Mφ Ab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Neu Ab组在体外试验虽有一定作用,但体内试验无效。  相似文献   

2.
用碘六醇(Iohexol)分离液从大鼠腹腔渗出液中分离出效应细胞用于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在特异性抗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mf)血清存在时,中性粒细胞(Neu)和巨噬细胞(Mφ)对mf都有强烈的粘附和杀伤作用;嗜酸粒细胞(Eos)只表现粘附效应。正常鼠血清存在时,Neu、Mφ对脱鞘mf的粘附作用要高于Eos。血清加入EDTA可明显地抑制效应细胞的粘附和细胞毒作用,而加入EGTA则无类似现象,提示补体通过激活替代途径参与了该反应。用葡萄球菌A蛋白(SPA)或兔抗大鼠IgG免疫球蛋白处理抗血清后,粘附细胞的虫体数显著下降,表明细胞的粘附效应主要依赖于IgG抗体。通过相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显示效应细胞粘附于虫体表面,并对其产生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体外小鼠特异性抗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血清(AIMS)或正常小鼠血清(fNMS)存在时,中性粒细胞(Neu)、巨噬细胞(Mφ)和嗜酸性粒细胞(Eos)均可粘附于虫体表面,Neu和Mφ对L_3的杀伤作用明显高于Eos。Eos只是在AIMS存在时,才表现出弱的细胞毒作用。通过用羊抗鼠IgG血清或葡萄球菌A蛋白处理AIMS后发现细胞毒作用消失,提示参与该作用的抗体分子主要是IgG。IFAT表明L_3表面确实存在IgG分子。AIMS经56℃,30min可降低细胞毒作用,说明补体能增强该作用。该作用还可因加入EDTA而不是EGTA受到明显抑制,表明补体是通过激活替代途径参与了该反应。扫描电镜观察被细胞粘附的虫体表面出现损伤现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在嗜酸粒细胞(Eos)介导的细胞毒效应过程中童虫形态变化的电镜观察及受损童虫释放乳酸脱氢酶(LDH)的测定。不同配体依赖的 Eos 介导杀伤童虫作用的强度和速度不同,即补体 抗体组和补体组出现较早,且前者所致损伤较重,抗体组童虫损伤出现较晚而轻微。受损童虫的 LDH 释放多寡顺序为抗体 补体>补体>抗体。不同配体依赖的 Eos 介导细胞毒作用的速度和电镜观察相符。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特异性免疫血清存在下,就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对周期型马来丝虫幼虫的细胞毒作用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两种效应细胞对虫体都具有强大的杀伤作用。该作用开始于效应细胞伸出伪足包围并粘附于虫体,然后分泌颗粒性物质、释放各种对虫体有毒性作用的酶和其它生物活性成分于虫体表面。由于微丝蚴鞘膜和角皮层的溶解和脱落,导致了虫体内部组织迅速变性坏死。电镜下可见虫体肿胀变形、核溶解和空泡样坏死以及最终崩解剥落成絮状等连续变化。本试验还发现效应细胞伪足插入脱鞘微丝蚴内部的现象,说明微丝蚴脱鞘后更易受到效应细胞的攻击。扫描电镜观察到被效应细胞粘附的感染期幼虫表面出现裂痕。  相似文献   

6.
激活的巨噬细胞(Mφ)是小鼠抗血吸虫病免疫力的重要效应细胞。诱生的腹腔Mφ在体外单独不能杀伤童虫,然而在Ab存在时,大鼠、正常狒狒腹腔Mφ和人单核细胞具有杀伤作用。本研究拟确定一些血清,尤其是多次接种疫苗的高免疫小鼠血清,和几株抗曼氏血吸虫(S.m.)的mAb是否能在体外介导由淀粉诱生的小鼠Mφ的杀伤作用;以及用mAb阻断试验研究各种细胞表面分子在Ab依赖的Mφ介导的杀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为实验对象,研究比较了嗜酸粒细胞(Eos)的细胞毒效应对抗体和/或补体的依赖作用。正交设计的体外杀伤试验表明补体和抗体均可作为配体参与Eos杀伤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的细胞毒效应作用;配体依赖作用的大小顺序为抗体 补体>补体>抗体;在新鲜免疫血清1∶20、培养48h、效/靶比5000∶1时童虫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以抗嗜酸粒细胞血清(AES)对嗜酸粒细胞(Eos)在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感染小鼠体内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小鼠经初次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5wk后,用200条尾蚴攻击感染,并经AES处理,肺部回收童虫数明显高于用正常兔血清(NRS)处理的对照组;正常小鼠经被动转移免疫血清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用AES处理,肺部回收童虫数比NRS对照组明显增多。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皮下致敏小鼠,2wk后经尾静脉注射虫卵形成肺肉芽肿反应,经AES处理后,肺虫卵肉芽肿内Eos受到明显抑制,肉芽肿平均直径明显小于NRS对照组。试验结果提示,Eos是宿主体内对日本血吸虫童虫有效的杀伤细胞之一,其杀伤作用是抗体依赖的Eos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ES能特异性地仰制肉芽肿内的Eos,并对不同时期肉芽肿的直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寄生虫感染,常引起宿主外周血液和虫体寄生部位嗜酸性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Neu)增多[1],这因为宿主对寄生虫产生的Eos趋化因子(ECF)和Neu趋化因子(NCF)引起的Eos、Neu聚集。作者探讨了旋毛虫幼虫的分泌排泄物(ES)及浸出液(EX)对Eos和Neu的趋化作用,以了解宿主对旋毛虫抗原的免疫应答。材料和方法幼虫ES抗原制备感染45d的小鼠肌肉内以人工胃液消化分离的活幼虫,经充分洗涤后取400条幼虫放入10mlPBS培养液(含青、链霉素各150U/ml),在37℃细胞培养箱中预培养6h,以除去可能来源于宿主的杂质,再将幼虫用PBS洗涤3次,更换培养液,在…  相似文献   

10.
小鼠初次和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皮肤内的细胞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正常和慢性感染鼠,经耳廓皮肤分别初次和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15b后,慢性感染鼠皮肤内的嗜酸粒细胞(EOS)较初次感染鼠明显增加.两组鼠炎症细胞在童虫附近或包围完整及解体的童虫,形成粒细胞性微脓肿。超微结构显示,扁平的EOS紧贴童虫表面,并脱颗粒。粘附处局部皮层可见破坏现象。中性粒细胞(NEU)的粘附不如EOS紧密,未见脱颗粒现象,童虫皮层完整。结果提示,EOS是对日本血吸虫皮肤期童虫有效的杀伤细胞.  相似文献   

11.
迄今已积累的研究资料表明,宿主感染血吸虫后产生的伴随免疫涉及多种免疫效应机理,其中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对童虫的细胞毒作用(ADCC),可能是主要免疫效应之一。本文综述了有关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参与的 ADCC 体外免疫效应机理的研究进展。嗜酸粒细胞依赖抗体的杀童虫作用分为两个步骤:即依赖细胞上的 Fc 受体与结合在童虫表面的抗体 Fc 段搭桥,随之细胞中颗粒的内容物作为配体促进其与童虫不可逆的结合,从而杀伤童虫。嗜酸粒细胞颗粒中的主要碱性蛋白、阳离子蛋白为主要的杀童虫物质,此外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卤化物系统可能也有一定的杀童虫作用。补体、肥大细胞的产物、淋巴因子等对嗜酸粒细胞介导的 ADCC 有促进作用。尽管在体外实验中,中性粒细胞有与嗜酸粒细胞相似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卤化物系统杀伤童虫的机制,但其在保护性免疫表达中的作用迄今仍不明确。近年来,许多实验证明单核-巨噬细胞不仅在体外能依赖抗体特异地杀伤皮肤期童虫,而且因感染、免疫接种或无关抗原(如 BCG)的刺激激活的巨噬细胞能非特异杀伤皮肤期童虫和肺期童虫。巨噬细胞杀伤童虫的细胞毒机理尚不明确,可能与精氨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有关。运用巨噬细胞功能缺陷的小鼠品系进行的体内诱导免疫力的研究,进一步支持巨噬细胞在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的产生中可能起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12.
3小时童虫在含病兔血清、补体和中性粒细胞的培养系统(ISCN)中培养48小时后,约60%的童虫体表有中性粒细胞附着,其中50.8%的童虫已死亡,含病兔血清不含补体(ISCN)、含正常小鼠血清及补体(NSCN)或含正常血清不含补体(NSN)的培养系统中,中性粒细胞粘附童虫体表较少,童虫的死亡率亦低。24小时童虫在ISCN中培养48小时后,中性粒细胞对童虫的附着及童虫死亡率均逊于3小时童虫。在ISCN中,中性粒细胞对72小时童虫几不附着。以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杀死3小时童虫的作用依赖于抗体的存在,但不完全依赖于补体。  相似文献   

13.
新入侵的童虫与成虫的抗原性是不同的,因此,寻求期特异性抗原作为针对最脆弱的幼虫期的免疫攻击手段,可视为抗血吸虫的部分战略目标。最近几年,经过大量体外实验,认为童虫可能是免疫干扰最适宜的靶子,新转变的童虫对抗体和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以及利补体的细胞毒作用敏感。这些体外效应机制仅使极幼小的童虫易被杀死,而对感染5天后的肺期童虫常不起作用,在体外或体内,虫龄为24~28小时的虫体对细胞毒机制几乎不起反应。对  相似文献   

14.
对丝虫微丝蚴和感染期幼虫的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可能是宿主抗丝虫感染的主要免疫效应机制。参与作用的抗体类型和效应细胞可因虫种而异。效应细胞通过其细胞膜上的Fc受体与结合于虫体表面的抗体Fc段桥连,进而释放各种毒性物质作用于虫体,导致虫体死亡。抗体和补体同时存在时,效应细胞能对虫体发挥最大的杀伤效应,效应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另外,补体还能单独介导效应细胞实施对虫体的攻击。  相似文献   

15.
曼氏血吸虫尾蚴钻入终宿主皮肤后转变为童虫,一周后,开始摄食宿主的血红细胞(RBC)。已观察到人体RBC粘附在血吸虫的体表,虽没有与虫体融合,但已变形或溶解成与虫体表面紧密相连的红细胞影。荧光素光脱色重获术(Fluorescence photoblea-ching recovery)显示出膜蛋白、血型糖蛋  相似文献   

16.
大鼠再次感染肝片吸虫后24-48小时内即可在肠壁和腹腔杀虫。腹腔单核/巨噬细胞是杀伤虫体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其杀伤效应依赖特异性抗体。本文首次报道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杀伤肝片吸虫童虫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前已公认保护性免疫的主要作用机理在于特异性抗体与未致敏细胞的协同作用。参予此种免疫过程的抗体成分(IgG或IgE)、细胞成分(嗜酸粒细胞或巨噬细胞)及协同作用的特殊机理尚待阐明。以往的实验结果说明攻击感染后的血吸虫童虫可以在免疫猴体的皮肤或肺内被杀死;从免疫小鼠及大鼠肺部取得的(攻击感染后的)童虫,一般都可作为宿主免疫袭击的靶子。因为童虫的表皮是浆膜所组成,故易为免疫袭击所损伤。  相似文献   

18.
作者旨在通过体外实验证明,血清中嗜酸粒细胞能粘附于日本血吸虫童虫,有杀灭童虫的作用。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制备:从5例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患者,于治疗前抽静脉血加入肝素,然后按Gartner方法(1980)纯化。血吸虫童虫的收集:以钉螺逸出的日本血吸虫山梨株的尾蚴经肤感染小鼠,用Clegg  相似文献   

19.
以往研究表明人体嗜酸粒细胞在补体参与下能杀伤曼氏血吸虫童虫;组胺及人工合成的甲硫酰肽类f-MLP能增强这种杀伤作用;致敏肥大细胞释出的白细胞三烯B_4(LTB_4)能增强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细胞的C_3b受体。因此观察LTB_4是否影响粒细胞介导补体依赖的对童虫杀伤作用并与f-MLP及其他有关白细胞三烯比较,和观察在其单独作用时有无杀虫效应。白细胞三烯通过花生四烯酸与中性细胞一同孵育获得并经液相层析纯化,曼氏血吸虫童虫按Ramalho-Pinto(1974)机械法制  相似文献   

20.
作者用 ~(51) Cr 标记曼氏血吸虫童虫,通过测定杀伤后童虫释出的 ~(51) Cr 量来分析抗体依赖的嗜酸粒细胞对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作用。本文报告了两个问题,第一是用高纯度的嗜酸粒细胞制剂进行体外试验,以便比较直接地观察嗜酸粒细胞的功能;第二用各种抗代谢药物分析嗜酸粒细胞对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