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患者父母依恋水平与社交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7月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120例,年龄范围均为9~16岁。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IPPA)中的父母依恋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对患者进行评定,并进行相关分析与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1)社交焦虑水平与父子信任、父子沟通呈显著负相关(r=-0.21~-0.35,P<0.05),与母子依恋信任、母子沟通无显著相关;社交焦虑水平与父母疏远呈显著正相关(r=0.22~0.46,P<0.05),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44~-0.56,P<0.001)。2)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患者的母子依恋水平对社交焦虑无显著的预测作用,而父子依恋水平对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 =-0.64,P<0.001),自尊在父子依恋与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3.1%。结论 父子依恋水平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交焦虑障碍关系密切,自尊在父子依恋水平和社交焦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青少年焦虑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4—2018年对河南省新乡市6 195名初高中生进行一般社会资料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11项)评估。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焦虑情绪的关联。结果 共6 194名青少年完成问卷,男性2 586名(41.8%),女性3 608名(58.2%),青少年焦虑情绪在男女性别中分布无明显差异(χ2=3.400,P>0.05)。青少年焦虑情绪与母亲关爱(OR=0.969,95%CI:0.953~0.984,P<0.001)、母亲鼓励呈负相关(OR=0.974,95%CI:0.953~0.994,P=0.013);青少年焦虑情绪与母亲控制(OR=1.088,95%CI:1.064~1.113,P<0.001)、父亲控制呈正相关(OR=1.042,95%CI:1.019~1.066,P<0.001)。青少年焦虑共病抑郁情绪和母亲控制(OR=1.065,95%CI:1.035~1.096,P<0.001)和父亲控制(OR=1.068,95%CI:1.038~1.099,P<0.001)显著正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中关爱是青少年焦虑的保护因素,控制是青少年焦虑的危险因素,尤其父亲控制是青少年的抑郁共病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依恋特征。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关系问卷及自制调查表对68例孤独症患儿父母及136名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对照研究。 【结果】 两组父亲依恋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74,P>0.05),两组母亲依恋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94,P>0.05)。孤独症患儿父亲在依恋焦虑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8,P>0.05),在依恋回避维度得分两组父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9,P>0.05);在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得分两组母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焦虑=0.667;t回避=0.968,P>0.05)。 【结论】 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依恋类型分布与正常儿童父母的依恋类型分布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上海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功能,分析对家庭功能产生影响的社会人口学因素。方法 于2016年4月-2017年1月选取上海市4个区11所小学共1 189个独生子女家庭,使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总的功能(FAD-GF)评定家庭功能。使用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1 189个独生子女家庭中GF均值为1.64,GF评定为“不健康”家庭功能的家庭共317个(26.7%)。在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儿童出生时父母年龄的家庭中,GF得分以及“不健康”家庭功能的家庭所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受教育程度及儿童出生时母亲年龄对家庭功能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为“健康”家庭功能的保护性因素(OR=0.477,95%CI:0.318~0.718),母亲高龄初产(>35岁)为“不健康”家庭功能的危险性因素(OR=2.812,95%CI:1.480~5.344)。结论 上海独生子女家庭母亲首次生育年龄及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提倡母亲适龄生育及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有助于家庭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1~2岁幼儿依恋特征及幼儿依恋对其发育商的影响作用,并分析安全型依恋的相关因素,以指导母亲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方法 2018年1-8月采用陌生情境试验对200名幼儿依恋状况进行测评,并通过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对幼儿发育商进行评估。母亲填写家庭成员一般资料,养育方式资料,以及Olson婚姻质量问卷。由幼儿主要抚养人填写幼儿气质问卷。通过t检验分析不同类型依恋关系的幼儿发育商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安全型依恋的相关因素。结果 200名幼儿中,安全型依恋137人(68.5%);不安全型依恋63人(31.5%),其中回避型15人(7.5%),抗拒型44人(22.0%),混乱型4人(2.0%)。安全型依恋幼儿的发育商与不安全型依恋幼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7,P<0.01)。安全型依恋与夜间同父母亲同睡、父母高质量陪伴时间长短,以及母亲婚姻满意度存在明显相关性,(χ2=5.644、7.484、10.711,P<0.05)。结论 幼儿依恋安全型比例较高;安全型依恋幼儿发育商明显高于不安全依恋幼儿。母亲日常生活中高质量陪伴幼儿,夜间幼儿与母亲同睡,以及母亲婚姻满意度高分对建立安全型依恋相当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母亲行为对学生社交焦虑产生及发展的影响,为母亲及时改善教育方式以降低儿童社交焦虑发生率提供适当的建议。方法 2009年4月随机抽取哈尔滨市某区三所小学校的3~5年级学生进行为期4年的追踪调查,并从中筛选三次调查均为母子匹配的217对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结果 2009、2011、2013年学生社交焦虑总体均值分别为5.19±3.45、4.81±3.94、5.83±3.92。结果显示女生、非独生、母亲焦虑是其子女易患社交焦虑症的危险因素(OR=1.687、1.717、1.587,P<0.05),回归系数分别为0.523、0.541、0.462;父母不争吵是其子女易患社交焦虑症的保护因素(OR=0.408,P<0.05),回归系数为-0.896。分析结果显示矛盾型依恋、母亲心理控制是其子女易患焦虑症表现的危险因素(OR=2.383、2.842,P<0.05),回归系数分别为0.868、1.044,母亲接纳是其子女易患焦虑症表现的保护因素(OR=0.458,P<0.05),回归系数为-0.780。结论 母亲对学生心理控制程度过高、接纳程度过低以及母亲的焦虑情绪均可对学生社交焦虑的发生及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上海市初中生的生活方式现状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月采取二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并调查了徐汇、长宁、黄浦、闵行和奉贤5个区的5所普通公立初级中学学生3 108名,采用自编问卷和中国青少年生活方式问卷调查学生个人、家庭、学校情况以及生活方式等。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3 021份,上海市初中生的生活方式问卷因子分均大于3分,除睡眠状况评分以外,其余各因子优于全国水平(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在个人特征中,男生在睡眠状况、体育锻炼以及生活满意度的评分优于女生(P<0.01),而女生则在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人际关系和应对方式方面优于男生(P<0.01);独生子女的饮食、卫生习惯评分优于非独生子女(P<0.01)。家庭因素方面,核心家庭学生的生活方式各因子评分均高于非核心家庭者(P<0.01);父母无不良嗜好的初中生在生活方式各因子评分均要优于有不良嗜好者(P<0.05)。学校因素中,不同学习压力、不同学习氛围的学生生活方式各因子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学习氛围、年级、学习压力、学校所在区县、家庭经济、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父母不良嗜好等因素对初中生生活方式有较强的影响作用(P<0.05),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122.413,P<0.01,R2=0.374)。 结论 初中生生活方式受个体、家长和学校等多维度影响,应建立综合性的干预机制,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济宁市农村中学生抑郁症状现状,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2019年3—4月随机抽取济宁市2所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15名农村初中生抑郁症状≥16分者218人(30.5%);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影响抑郁自评得分(F=7.397、4.169、P<0.05),不同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留守状况的学生抑郁自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留守状态的学生童年期不良经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抑郁症状得分呈正相关(r=0.198~0.48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父母离异(b=7.037)、家庭月收入5 000元以下(b=2.219、2.212)、儿童期遭受情感虐待(b=1.555)、性虐待(b=0.615)和情感忽视(b=0.203)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呈正相关(P<0.05)。结论 济宁市农村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童年期不良经历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风险,减少儿童期不良经历的发生有利于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第二代独生子女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为儿童行为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4年在重庆市2所普通幼儿园整群抽样,行为评估采用气质量表及儿童行为量表(CBCL),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结果 二代独生子女96人,年龄(4.67±0.69)岁。内化性行为问题、外化性行为问题与总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分别是25.0%、37.5%、37.5%。Logistic回归分析行为问题相关危险因素有男性(OR=1.613,95% CI:1.021~2.549)、难养型气质 (OR=7.111,95% CI:3.028~16.701)、母亲看重生育对婚姻的作用(OR=9.379,95% CI:4.321~20.358),保护性因素包括核心家庭结构(OR=0.366,95% CI:0.209~0.643)、母亲与父亲大学以上文化(母亲OR=0.491,95% CI:0.265~0.910; 父亲OR=0.427,95% CI:0.192~0.948)、母亲产后情绪稳定(OR=0.294,95% CI:0.158~0.550)、父母重视幼儿园的社交作用(OR=0.402,95% CI:0.225~0.721)、父母关注儿童行为(OR=0.084,95% CI:0.013~0.551)。结论 二代独生子女总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不比对照组高。二代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与性别、年龄、家庭环境有关,与独生子女身份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癌症患者陪护家属焦虑现状,分析产生焦虑的影响因素,为调节癌症患者家属焦虑情绪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抽取湖南省某肿瘤医院的234例住院癌症患者的陪护家属,采用包含基本情况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的问卷调查其心理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用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病情其陪护家属的焦虑SAS标准分。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234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226份,有效回收率96.58%。该医院癌症患者家属焦虑发生率为69.91%,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为(55.67±10.60)分,显著高于普通人群(t=36.722,P<0.001)。不同年龄(F=12.032,P<0.001)、与患者的关系(F=2.487,P=0.024)、文化程度(F=15.333,P<0.001)、陪护时间(F=5.215,P<0.001)的家属SA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不同部位(F=2.291,P=0.014)、癌症分期(F=4.300,P=0.006)、治疗时间(F=4.333,P=0.002)、疼痛程度(F=6.388,P<0.001)、自理程度(F=8.026,P<0.001)、对待疾病态度(F=28.788,P<0.001)、对疾病知情程度(F=6.808,P=0.001),其家属SA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癌症患者家属人群中焦虑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焦虑的程度既与家属年龄、与患者关系、文化程度、陪护时间等特征有关,也和患者的疾病病情、患病时间、对待疾病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社会性、母亲养育效能、母亲社会经济地位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以上三个因素对“二孩”接纳程度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安徽省某市两所幼儿园和两所小学(1~3年级)880名学生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调查主要内容有儿童社会性、母亲养育效能、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对“二孩”的接纳程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究儿童对“二孩”接纳程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不同年级与是否独生对儿童接纳“二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母亲角色满意度和效能感与同伴交往问题呈正相关,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独生对低龄儿童“二孩”接纳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儿童社会性中,同伴交往问题对儿童“二孩”接纳程度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亲社会行为对低龄儿童“二孩”接纳程度有正向预测作用(P<0.01)。 结论 良好的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提高儿童对“二孩”的接纳程度,家庭和学校应当重视儿童的社会发展,为儿童接纳“二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大学生灾难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其需求,探讨大学生灾难教育的可行性。 方法 2016年9月在苏南地区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417名,采用自制灾难素养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大学生灾难素养总得分(92.27±17.40);不同年级学生灾难素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知识性灾难素养、行为性灾难素养得分高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有应灾计划(P=0.00)、自身参加过培训演习(P=0.01)、自评具备应灾能力(P=0.01)对大学生灾难素养有影响;96.6%大学生有灾难教育需求。 结论 2016年苏南地区大学生总体灾难素养水平中等,受多因素影响,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灾难教育存在高度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快速自动命名和快速交替刺激测试(RAN/RAS Tests)学龄前本土化测试常模。方法 本研究通过采用随机分层抽样调查方法,利用本土化后的RAN/RAS测试对南京市区8所幼儿园的31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1)314名儿童(男156名,女158名)分为4个年龄组,性别比为1∶1.01;2)不同性别测试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年龄组各个条目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P<0.001);3)时间信度相关系数范围为0.92~0.95,测试者重测信度相关系数范围为0.98~0.99,效度检测提示两两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土化后的RAN/RAS测试各指标有着显著的年龄梯度,符合发育规律,可作为国内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早期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青少年身高偏矮与负性情绪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6个行政区共12所初中和12所高中2 325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由青少年填写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家长填写人口学资料,学校提供青少年体检的身高资料。结果 有效样本为2 312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4.89±2.07)岁,男生1 199名(51.6%)。身高偏矮(身高10)青少年共145名(6.27%),总体及各年龄组DASS总分、抑郁、焦虑及压力分量表得分与身高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7,-0.24、0.49、0.50,P>0.05)。控制人口学因素后,身高偏矮对负性情绪无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结论 青少年身高偏矮与负性情绪无显著相关,其负性情绪等心理社会问题成因有待探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和自尊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安徽省2所高职院校3867名学生,探讨其人际关系与自尊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高职学生人际困扰检出率为36.6%,男性人际关系困扰得分高于女生(t=3.43,P=0.001);男女间自尊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0,P=0.46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尊水平和人际关系困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在自尊和人际关系困扰上,不同生源地、不同朋友数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高职学生人际困扰检出率较高,影响高职学生人际关系和自尊水平的因素较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对0~6月龄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和日常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门诊随访的脑瘫高危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初诊时评估的情况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干预以及家庭姿势管理等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指导。在初诊、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和AD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初诊时年龄、性别、GMFM评分和ADL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的CMFM评分(t=5.594,P<0.001)和ADL评分(t=9.793,P<0.001)均较对照组高;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GMFM评分(t=8.829,P<0.001)和ADL评分(t=11.469,P<0.001)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4% vs.80.6%,P<0.05)。结论 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有利于促进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上海青少年脂肪肝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5月,上海1 121名中学生被用FibroScan瞬时弹性记录仪完成肝脂肪变程度测定及自行完成青少年睡眠质量流行病学调查表填写。结果 青少年脂肪肝检出率为9.01%(101/1 121),其中男生8.84%(49/554),女生为9.17%(52/567),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 P>0.05);经校正分层因素影响后,睡眠质量差检出率为21.05%(236/1 121),其中男21.48%(119/554),女20.63%(117/567),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 P>0.05)。101名脂肪肝学生中睡眠质量差检出率为25.74%, 1 020名非脂肪肝学生中睡眠质量差检出率为20.59%,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P>0.05)。脂肪肝学生与非脂肪肝学生在主观睡眠质量、时间、效应及日间功能障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青少年脂肪肝与睡眠质量之间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对0~6月龄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和日常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门诊随访的脑瘫高危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初诊时评估的情况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干预以及家庭姿势管理等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指导。在初诊、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和AD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初诊时年龄、性别、GMFM评分和ADL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的CMFM评分(t=5.594,P<0.001)和ADL评分(t=9.793,P<0.001)均较对照组高;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GMFM评分(t=8.829,P<0.001)和ADL评分(t=11.469,P<0.001)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4% vs.80.6%,P<0.05)。结论 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有利于促进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