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母乳喂养与成年后肥胖和超重的关系,为有效预防成人肥胖和超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5~45岁居民800人,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方法搜集资料,以体质指数(BMI)作为肥胖和超重的判定标准。结果非母乳、混合母乳和母乳喂养人群肥胖发生率分别为21.21%,12.08%,11.31%,各组肥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287,P=0.071);各组超重发生率分别为45.45%,37.68%,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82,P=0.005);非母乳组超重率高于纯母乳喂养组(χ2=7.493,P<0.05)。非母乳喂养和母乳喂养人群(混合和纯母乳)肥胖和超重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肥胖和超重发生率未随纯母乳喂养时间延长而减少。在影响成人肥胖的各种因素中,母乳喂养为保护因素,可使肥胖的危险性减少到0.816倍,出生体重、母亲BMI和能量摄入为危险因素,可使肥胖的危险性分别增加1.516,1.922和1.738倍。结论母乳喂养对于成人肥胖和超重的发生具有一定预防作用,应大力提倡合理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6岁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及与超重肥胖的关联。方法 选取江苏省和山东省4所公立幼儿园的2 03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与超重肥胖的关联。结果 2 037名学龄前儿童睡眠不足的比例为44.04%,就寝时间在22:00之后的占25.58%,睡眠质量不良的占13.79%。儿童超重肥胖率为24.30%。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地区、出生体重、父母BMI、一周日均活动时间、一周日均屏幕时间后,男童的睡眠时间不足与肥胖相关(OR=1.56,95%CI:1.05~2.33),女童的就寝时间过晚与超重相关,就寝时间在21:00~22:00和22:00后的女童,其超重发生风险分别是21:00前就寝女童的4.03倍(95%CI:1.23~13.27)和4.82倍(95%CI:1.41~16.48)。结论 睡眠时间不足、就寝时间过晚可能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有关,在儿童肥胖干预中应注意改善儿童的生活作息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  相似文献   

3.
熊丽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9):1426-1428
<正>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的宣言,每年的8月份有很多国家在世界母乳喂养周举行促进母乳喂养的相关活动,是为了鼓励全球范围母乳喂养,提高婴儿的健康水平。母乳不仅是婴儿时期理想的食物,而且至今已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对婴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究中国母乳喂养与儿童体质指数(BMI)、超重及肥胖关系,判定母乳喂养能否预防儿童肥胖,为制订儿童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 388名>5岁儿童的相关资料,对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二分为有与没有、≥6个月与<6个月、≥8个月与<8个月和≥12个月与<12个月;对每一种二分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倾向评分,比较BMI与母乳喂养状况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在较高BMI百分位的儿童中结合分位数回归进行判断。结果 在调整倾向得分后,并未发现母乳喂养对减少体重有任何显著的影响,相反,长时间的母乳喂养可以增加肥胖的风险(OR=1.42,95% CI=1.07~1.89,P=0.02);分位数回归显示,母乳喂养在拥有极端BMI的儿童中未发挥有益作用。结论 母乳喂养在降低BMI或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方面未发现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对南京市秦淮区22所托幼机构6 878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格测量评价,以检出的超重/肥胖儿童为研究组,以1∶1配对正常体重儿童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秦淮区学龄前儿童超重率为20.63%,肥胖率7.36%,男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童(P值均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肥胖、出生体重异常、进食量大和每日户外活动时间2h是学龄前儿童肥胖超重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母乳喂养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该地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索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母乳喂养与儿童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自1998年至2020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结果 检索符合条件的文献共168篇,其中中文8篇、英文160篇。采纳2012年至2020年5篇系统综述,3篇队列研究和1篇横断面研究,共9篇文章作为该次研究的主要证据。母乳喂养可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危险,并且纯母乳喂养的效果大于混合喂养。母乳喂养持续的时间和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的风险呈剂量效应,即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其降低儿童肥胖发生风险的效果越显著。结论 纯母乳喂养大于4个月可有效降低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学龄前儿童及其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三代直系亲属之间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差异,探究直系亲属超重、肥胖与儿童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5-6月,对南京市雨花台区辖区内幼儿园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共有2 217名3~5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出生体重及其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年龄、体重、身高等信息,并采用统一标准方法测量儿童的体重、身高,分析直系亲属超重、肥胖与儿童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发生率7.80%、肥胖发生率2.75%。儿童中男性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3.4% vs. 2.0%, P<0.05);在中年父母辈中,男性的超重及肥胖发生率分别为36.1%、11.1%,均显著高于女性(13.6%、3.3%)(P<0.001),而在祖父母辈,女性的肥胖发生率却显著高于男性(祖父母:10.1% vs. 5.9%,P<0.001;外祖父母:7.5% vs. 6.2%,P<0.05)。经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超重(OR=1.614,95%CI:1.132~2.301,P<0.01)及父亲肥胖(OR=2.584,95%CI:1.773~3.765,P<0.001)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二代亲属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肥胖与儿童肥胖无显著关系。结论 直系三代亲属中,中年男性的超重、肥胖发生率最高,父母超重、肥胖可导致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古美社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发生及超重情况,为早期干预婴幼儿肥胖提供依据。方法:对古美社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和超重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863名儿童中,超重513名,超重率为17.92;肥胖186名,肥胖率为6.50%。超重者中0~2岁168名,占23.30%;3~4岁203名,占15.64%;5~6岁142名,占16.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者中轻度肥胖142名,占4.95%,其中0~2岁27名,占3.75%;3~4岁36名,占2.77%;5~6岁79名,占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儿随着年龄的增大,肥胖率逐渐上升,5~6岁肥胖率超过全国水平,因此肥胖的预防和控制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了解南通市学龄前超重肥胖儿童的生存质量(QOL),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QOL的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1—6月随机整群抽取南通市6所托幼机构的2 256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儿童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并开展超重肥胖评价,采用生存质量、家庭社会资本和家庭文化资本相关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共筛选出超重儿童294例(13.03%),肥胖儿童241例(10.68%)。南通市学龄前超重肥胖儿童的生存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家庭社会资本对学龄前超重和肥胖儿童生存质量有直接正向影响(β=0.160,P<0.05)和间接正向影响(β=0.159,P<0.05)。家庭文化资本直接影响生存质量(β=0.264,P<0.05)。肥胖类型、父母婚姻关系、儿童是否为独生子女直接影响学龄前超重和肥胖儿童(标准化直接效应分别为-0.104、0.143、0.094,P<0.05)。结论 南通市超重肥胖儿童生存质量相对较低,其中非独生子女、中重度肥胖儿童更需要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家庭社会资本、家庭文化资本、改善父母婚姻关系能有效改善超重肥胖儿童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Aim: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attitudes, beliefs and child feeding practices. It was hypothesised that: (i) maternal control over feeding would increase when mothers perceived their children as over‐ or underweight and were concerned about the weight status of their children; and (ii) mothers would express more concern about their daughters' weight, and report higher levels of control over feeding as a result. Methods: Participants included 112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aged 2–6 years who were attending swim lessons at a Central Coast swim school. Mothers completed the Child Feeding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maternal attitudes, beliefs and control over child feeding. Child and maternal body mass indexes were measured. Correlational analyses, t‐test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Results: Mothers reported a high overall level of control in child feeding, and a low level of concern for child weight. Chil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marginally lower than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Mothers reported more concern for their daughters' weight, but did not report increased control over feeding based on child gender. Pressure to eat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maternal education, suggesting a link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feeding practices. Mothers displayed higher levels of parental control over obese than normal‐weight children, suggesting that they accurately assessed the weight status at the obese level. Conclusion: Mothers may be able to detect obesity in their children, but not overweight. Mothers may also be unconcerned about their sons' weight, and this discrepancy should be investigated in clinical and educational settings.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child obesit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grams should take maternal attitudes, perceptions and child feeding practices into account when planning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代谢指标异常聚集性的关系,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某所小学作为调查点,将身体测量、问卷调查和血生化检测均完整的1 280名6~11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代谢指标异常及其聚集性的关系。结果 父母一方和双方均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55.6%和19.8%。儿童代谢指标异常(腹型肥胖、血压偏高)及其聚集性(2项和≥3项代谢指标异常)检出率在父母不同体重状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与父母均体重正常的儿童相比,父母一方超重肥胖儿童存在腹型肥胖(OR=2.00)和1项代谢指标异常(OR=1.47)的危险性较高(P<0.05或<0.001),而双方均超重肥胖儿童存在腹型肥胖(OR=3.08)、血压偏高(OR=1.74)和代谢异常指标聚集(OR=1.64~4.60)的危险性更高(P<0.05或<0.001)。结论 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腹型肥胖、血压偏高和代谢指标异常聚集性存在关联。这提示应该对有父母超重肥胖史的高危儿童进行重点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夜间睡眠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干预措施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市房山区城市和乡村各抽取4所小学,2012年10月对抽中学校的1 17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学龄儿童睡眠不足(<10 h/d)率达68.5%,不同人口学特征影响儿童睡眠时间,城市学生、男生睡眠时间较少(P<0.001)。儿童体重指数(BMI)和超重肥胖率随睡眠时间的减少而增加(P<0.01)。日均睡眠时间<9 h/d组是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调整性别、城乡、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体力活动和静态行为时间后,仅有周末日均睡眠时间<9 h/d组(OR=1.570,95%CI:1.074~2.295,P=0.02)与学龄儿童肥胖超重风险相关。结论 睡眠不足可能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尤其周末日均睡眠时间可能影响更大,应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善儿童的睡眠时间和生活方式以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超重肥胖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深圳市17所幼儿园737名超重肥胖儿童纳入超重肥胖组,按照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737名正常体质量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父母亲肥胖、照顾者文化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儿童维生素D(Vit D)营养状况,分析儿童超重肥胖与Vit D营养状况的关系,为儿童Vit D的合理补充、预防Vit D缺乏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儿童的年龄、性别,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采集空腹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结果 共收集7 578名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98.57±39.96)nmol/L,其中男童为(98.58±39.64)nmol/L,女童为(98.56±40.38)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8名儿童Vit D缺乏 (8.68%)、1 602名儿童Vit D不足 (21.14%),不同性别儿童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不同年龄儿童Vit D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趋势=275.266,P<0.05)。超重、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儿童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均高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与BMI呈负相关(P<0.001)。结论 广州地区学龄儿童和超重肥胖儿童Vit D营养状况均较差,应重视儿童尤其是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儿童Vit D的合理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马鞍山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马鞍山市城区13所幼儿园3~6岁儿童3 891名进行测量身高、体重,以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20%,并排除继发性肥胖作为诊断标准。结果 马鞍山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超重的发生率为13.6%,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为7.86%,其中男童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χ2=10.546,P=0.001)。各年龄组间儿童肥胖总发生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504,P<0.001),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随年龄递增而增高,5岁上升明显。结论 马鞍山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生率较高,预防儿童肥胖重点应放在学龄前期。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城区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统一调查方法和调查表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在被调查的1 844名儿童中,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1.12%、7.21%,男生超重肥胖合计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9,P<0.05)。超重肥胖组出生体重、父亲BMI、母亲BMI高于对照组,每餐进食时间低于对照组(P均<0.001)。性别、父母亲超重肥胖、每餐进食时间、晚上睡觉前半小时吃东西、是否认同“每天喝牛奶是个好习惯”和“活动少,容易发生肥胖”观点这7个因素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结论】 广州市城区儿童超重肥胖较为常见,儿童超重肥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来控制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国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选取石家庄、上海、深圳、兰州、武汉5个城市共3 896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9.8%,其中超重率为10.6%,肥胖率为9.2%;超重肥胖分布存在年龄、性别、地区差异,男童超重肥胖率(22.8%)高于女童(16.5%)(P<0.01)。校正地域和年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超重肥胖危险因素:体力活动不足(OR=4.179,95%CI=3.492~5.002)、男童(OR=1.218,95%CI=1.019~1.456)、不爱吃零食(OR=1.346,95%CI=1.047~1.731);而进食速度一般(OR=0.532,95%CI=0.335~0.845)或进食速度慢(OR=0.352,95%CI=0.211~0.586)、不爱吃肉类食物(OR=0.723,95%CI=0.549~0.952)、饮食结构为荤素搭配(OR=0.556,95%CI=0.324~0.965)有助于降低城市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结论 以促进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促进健康饮食习惯为目标的干预策略是预防和干预超重肥胖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