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目的】探索改善广西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健康状况有效途径,为有针对性实施改善农村地区婴幼儿营养与健康状况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随机选择广西国家级贫困县平果县、融水县、天等县开展6~24月龄婴幼儿营养健康状况调查。将平果县作为营养教育组、融水县为营养包补充剂组、天等县为营养教育+营养包组,同时对6~24月龄婴幼儿进行营养干预。【结果】三组婴幼儿的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贫血患病率均分别较基线分别下降了49.0%、61.4%、81.6%、75.4%,其中营养教育+营养包组改善效果较为显著。【结论】在贫困农村地区采取婴幼儿营养教育及实施营养包补充剂等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儿童营养不良及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湖北农村贫困地区6~24月龄儿童保健状况,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儿童保健管理模式。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湖北3个贫困区县6~24月龄农村儿童及家长进行面对面调查问卷,并测量儿童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及血红蛋白水平。 【结果】 共调查6~24月龄儿童604名,儿童看护人588名。6~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为73.46%、生长迟缓发生率为32.27%、低体重率为16.64%,消瘦率为12.39%。 【结论】 农村贫困地区儿童保健工作发展滞后,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的发生率高,亟待进一步探索适合农村地区并有推广价值的儿童保健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儿童保健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四川省营养改善项目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营养及生长状况,为科学推进该地区营养改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在四川省7个项目县抽取5881名6~23月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χ2检验分析婴幼儿生长发育及贫血状况。结果 四川省营养改善项目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轻度贫血发生率为9.52%,中度贫血发生率为0.48%;营养不良检出率为5.10%;超重、肥胖检出率为4.98%;发热、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4.69%、4.37%;儿童营养包有效食用率为92.65%,随月龄增长儿童营养包有效服用率上升。结论 四川省营养改善项目地区6~23月龄婴幼儿发热、腹泻两周患病率,贫血状况和营养不良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儿童营养包可在该地区持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重庆市贫困地区6~24月龄儿童营养及喂养现状,为改善婴幼儿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7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抽取3个贫困项目县706名6~24月龄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测定、体格测量及调查儿童看护人喂养与营养知晓情况。结果 706名6~24月龄贫困地区儿童贫血患病率为51.7%,低体重率4.8%,生长迟缓率13.7%。儿童看护人喂养与营养知识知晓率以“辅食添加时间”最高(39.8%),“持续母乳喂养时间”最低(2.8%)。在6月龄添加辅食儿童仅占28.7%。结论 重庆市贫困地区6~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高,儿童看护人科学喂养知识和行为缺乏,在为其提供辅食营养补充剂的同时,应加大婴幼儿喂养知识行为宣传力度,科学喂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玉树州3岁以下儿童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当地3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状况,为改善当地其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测量1 897名0~35月龄的儿童的身长/高、体重和897名6~35月龄儿童血红蛋白浓度,获得相关资料,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来分析玉树地区3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的状况。结果本次调查发现玉树州3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率为12.2%,低体重率为5.6%,消瘦率为4.7%,营养不良率为17.0%。18~23月龄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较高。6~35个月儿童贫血患病率为64.7%,海拔较高地区的儿童贫血患病率较高。结论玉树州3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问题需得到关注和重视,需要制定综合干预措施对目标人群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6—2009年甘肃省贫困农村地区0~6岁儿童营养不良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4个贫困县农村地区4831名0~6岁儿童,通过调查表进行询问调查、血红蛋白检测等,并测量身高、体重,采用Z评分法进行营养状况评价,计算儿童营养不良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06—2009年甘肃贫困农村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率为24.4%~28.5%。男、女营养不良率仅2006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5,P=0.007)。贫血患病率较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升高。1岁组、3岁组和6岁组儿童营养不良率较高。影响儿童营养不良的因素有地区、性别、年龄、民族、母亲文化程度、家庭饮用水源、出生体重。结论甘肃省贫困农村地区儿童营养状况仍不容乐观,应及早采取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西藏农村3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西藏自治区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为改善西藏自治区儿童营养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 采用人口比例抽样法获得调查对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6个地区15个项目县72个乡镇的1513名儿童母亲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以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和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作为儿童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结果 项目地区儿童生长迟缓(HAZ<-2)、低体重(WAZ<-2)和消瘦(WHZ<-2)的患病率分别为33.9%,16.5%和3.4%.不同地区及性别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不同.男童低体重患病率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海拔4500m以上,生长迟缓和低体重的患病率分别达36.5%和19.1%.结论 西藏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应根据影响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改善儿童营养状况,降低各种营养不良患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武陵山区农村6~24月龄婴幼儿辅食添加及其对婴幼儿营养状况的影响,为制定合适的营养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PPS)抽样方法,共抽取2228名6~24月龄儿童,对其过去24小时膳食摄入情况及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过去24小时儿童固体、半固体食物添加率最高为97.80%,配方奶粉添加率、母乳喂养率分别为55.43%、26.44%。过去24小时喂养母乳儿童贫血率明显高于未喂养母乳儿童,添加配方奶粉、普通奶粉、固体、半固体食物儿童贫血率明显低于未添加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地区儿童辅食添加不合理是导致该地区儿童贫血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中西部10省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在10省46个项目县地区采用人口比例(PPS)抽样方法,对230个乡920个村的13 532名3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体格发育检测.以年龄别身高(HA)、年龄别体重(wA)和身高别体重(WH)作为衡量儿童营养状况的指标.采用Epi 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项目地区3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HAZ<-2)、低体重(WAZ<-2)和消瘦(WHZ<-2)的患病率分别为12.4%、11.8%和5.7%,其中男童高于女童,少数民族高于汉族,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和北部地区.汉族儿童低体重和生长迟缓的患病率分别为9.5%和9.8%,而少数民族儿童低体重和生长迟缓的患病率分别为15.6%和16.5%,明显高于汉族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不良患病率有随年龄上升趋势,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的患病率分别在24月龄、15~30月龄和15月龄达到峰值.HA、WA和WH的Z值分布较NCHS/WHO标准分别向左偏移了0.59、0.60和0.26个单位(P<0.01),提示儿童整体营养状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低体重儿童2周腹泻和感冒的患病率为15.9%和13.5%,分别高于正常体重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6月龄以下儿童生长迟缓主要与母亲是否在家照顾有关;6月龄以上儿童生长迟缓与年龄、性别、民族、排行、母亲文化程度、单独做饭和地区等因素有关;6月龄以上儿童低体重受年龄、民族、母亲文化程度、6~8月龄是否添加鸡蛋和地区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不良患病率有随年龄上升的趋势;地区间营养不良患病率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贵州省4个贫困农村3岁儿童营养状况,为改善该地区儿童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口比例抽样法,于2005年对贵州省4县1256户有3岁儿童的家庭进行问卷调查,以儿童身高和体重作为儿童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结果该地区3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年龄别身高Z值(HAZ)-2],低体重[年龄别体重Z值(WAZ)-2]和消瘦[身高别体重Z值(WHZ)-2]的患病率分别为29.9%,19.6%和9.0%,男童生长迟缓率(32.2%)高于女童(26.0%);在月龄上,18~24月龄生长迟缓率最高(39.5%),低体重率以15~18月龄最高(26.8%),消瘦率以12~15月龄最高(12.8%);不同民族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县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岁儿童营养状况存在问题,普及科学喂养知识,增加高蛋白摄入,有助于改善儿童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湖南省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情况,为制定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PPS)、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12-2015年湖南省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家庭基本情况,并测量其血红蛋白含量、体重和身长。结果 14 082名6~24月龄婴幼儿总贫血患病率32.7%,2012-2015年6~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9.6%、31.4%、36.4%、30.8%,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P0.05)。男童贫血患病率高于女童(P0.05)。6~、12~、18~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分别为42.7%、33.6%、24.5%,患病率随年龄增大逐渐下降(P0.05)。低体重婴幼儿贫血患病率高于非低体重婴幼儿,低体质指数婴幼儿贫血患病率高于非低体质指数婴幼儿(P0.05);消瘦婴幼儿贫血患病率高于非消瘦婴幼儿,生长迟缓婴幼儿贫血患病率高于非生长迟缓婴幼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学历高低对婴幼儿贫血患病率无影响(P0.05),母亲学历高者贫血患病率低于母亲学历低者(P0.05)。结论湖南省农村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较高,有必要采取综合性措施改善婴幼儿营养状况,降低婴幼儿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甘肃省农村地区不同民族婴幼儿的营养状况,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甘肃省抽取12个项目县,于2014年12月-2015年1月进行现场调查,收集样本量为3 663名。调查内容包括婴幼儿看护人问卷调查和婴幼儿的体格测量。结果 甘肃省6~24月龄婴幼儿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1.3%,其中超重、消瘦、低体重和发育迟缓率分别为7.0%、4.0%、3.2%和7.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6~24月龄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因素有民族、性别、贫血状况、是否早产、出生身长和体重、看护人学历和职业、6个月内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辅食添加种类以及营养素补充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月龄、是否早产、看护人职业、科学喂养知识水平、辅食添加时间和种类的对营养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肃省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总体有所改善,发育迟缓仍然是主要营养问题,超重率上升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建议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儿童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3.
合肥郊区0—6岁儿童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合肥郊区儿童的营养状况,评价农村儿保工作的质量。方法:于1990-1995年按既定诊断标准逐年调查全区0-6岁儿童佝偻病、缺铁性贫血(IDA)及营养不良的患病情况。结果;全区儿童营养不良、佝楼病及IDA的患病率分别为0.25%-1.06%,5.72%-18.44%及8.33%-42.9%;1992-1995年营养不良患病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佝偻病及贫血则相反;婴幼儿较学龄前儿童佝偻病患病情况严重,而贫血则相反;男女童营养状况无差异;经济状况较好的近郊儿童的营养状况明显好于经济状况较差的远郊儿童。结论:农村儿保工作的重点仍应放在营养缺乏病的防治上.对婴幼儿重点在佝偻病,学龄前儿童重点在IDA。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find the needs and priorities for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children's nutritional state in a secondary city in Bénin. It addressed the issues of the magnitude and distribution of infant malnutrition and related maternal factors. It also aimed to identify an easy to use and low cost, but valid, technique to diagnose malnutrition in children. METHOD: First of all, the prevalence of infant malnutrition was assessed with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492 children aged less than 36 months, in all four communities of the city. Then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arm circumference were studied an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children's anthropometric indices were assessed. Secondly in a sub-group of 200 couples of mothers and children, a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show the links between the indices of mothers' nutritional status, some of their social and economical variables, and the children's anthropometric indices. RESULTS: The prevalences of wasting and stunting and all other forms confounded among children aged 0-3 years were respectively 5.7%, 22% and 25.9%. They represented 44.7% for the arm circumference. Wasting was more prevalent among children aged 6-23 months (9.6%) than those aged less than 6 months (1.1%) and those of 24 to 36 months (5.2%). The boys had a higher prevalence of stunting (25.1%; p = 0.049) than the girls (18.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ildren arm circumference and their indices weight/height, weight/age and height/age were all significant (p < 0.001), but they were higher for weight/age (r = 0.48) and weight/height (r = 0.36) than for height/age (r = 0.30). Low, bu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 ranged from 0.17 to 0.25) were observed between anthropometric indices of mothers and children. Mothers' instruction level had a tendency to be associated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with children z-score weight/height. The effect of socio-economic level on children's nutritional status was significant only at p < 0.10. Unlike the condition observed in the big cities of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in general, the central area of Ouidah was more affected by infant malnutrition than peripheral area recently urbanized. CONCLUSIONS: Infant malnutrition appears to be a really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this town and children at weaning age are more affected. The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children's nutritional status must concern, not only children with malnutrition, but also their mothers. Those interventions must also improve mother's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about weaning foods and their instruction and socioeconomic levels. The cut-off-point 12.5 cm of arm circumference seems to be more appropriate to diagnose wasting among children aged less than 12 months; 13.5 cm is better for 12-36 months aged children.  相似文献   

15.
7岁以下农村儿童体格发育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江西省农村儿童体格发育水平及营养不良的患病率。方法:通过整群抽样调查江西省农村9238例儿童,所有儿童均由统一培训人员测量身高、体重,以WHO/NCHS标准为参数评价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计算年龄别身高Z值(HAZ)、年龄别体重Z值(WAZ)和身高别体重Z值(WHZ)。分别计算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的患病率。结果:我省农村儿童体格发育水平6月以内可达甚至超过WHO标准,6月龄后开始滞后。6月龄内儿童Z值主要分布在0~1和-1~0两个区间;6月龄后逐渐向左移,Z值主要分布于-1~0和-1~-2两个区间。儿童HAZ和WAZ主要分布在-1~0和-1~-2两个区间;而WHZ则以0~1和-1~0两个区间为主。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的患病率分别是13.2%、13.0%和2.9%,出生后6月内营养不良检出率最低,以后随年龄增长检出率逐渐增加,生长迟缓率在18~24月龄时达高峰。结论:我省农村儿童体格发育水平与WHO标准仍有一定差距,提示应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水平和加强健康教育,有效改善农村儿童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武陵山区苗族中小学生营养现状,为制定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人体测量法测量苗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采用《中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评价学生营养状况。结果:武陵山区苗族学生的超重率为12.72%,肥胖率为4.44%,营养不良率为7.00%。营养不良率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中学生高于小学生;超重肥胖率男生高于女生,小学生高于中学生。结论:武陵山区苗族学生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并存,中学女生的营养不良及小学生肥胖应成为重点关注问题。  相似文献   

17.
西藏地区3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3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与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获取样本,以身长和体重作为衡量儿童营养状况的基本指标,利用WHO/NCSH参考标准对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调查获得1655对母与子,与WHO/NCHS标准分布比较,该地区3岁以下儿童整体营养状况较差,以身长减低为突出,提示为长期的慢性营养不良。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的总患病率分别为:39.0%,23.7%,5.6%,农村高于城市,牧区高于农区。海拔是影响该地区儿童体格发育的重要因素,对身长的影响尤为明显。结论 西藏地区3岁以下儿童的整体营养状况差,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患病率高,地区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四川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现状。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省范围内抽取8 006名5岁以下儿童,测量身高体重,用2006年WHO生长发育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四川省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分别为7.26%、 2.74%、2.87%。儿童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为12.93%、5.17%。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水平存在城乡、性别和年龄差异。结论 四川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水平较低,营养过剩水平较高。制定不同年龄阶段相应的措施,降低儿童的营养不良和肥胖是今后营养改善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