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20~40%的脑卒中患者,无论其此前是否诊断为糖尿病,均可在卒中发生后出现高血糖,称为卒中后高血糖(post stroke hyperglycemia,PSH)。PSH是脑卒中预后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PSH能预测脑卒中患者的死亡风险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探究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与认知障碍发生的关系。
方法 连续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及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急
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67例,收集患者人口学、影像学及认知功能评价资料,并通过磁共振成像
统计梗死部位;通过简明精神状态量表、阿尔兹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临床痴呆量表评估认
知功能;根据认知诊断标准同时结合认知功能评价结果,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血管性轻度
认知障碍组、血管性痴呆组。
结果 67例患者中,认知功能正常32例(47.8%)、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20例(29.9%),血
管性痴呆15例(2 2.4%)。通过校正年龄、性别、汉密尔顿抑郁评分等因素后,多因素回归分
析显示:颞枕叶缺血性卒中[比值比(odd ratio,OR)75.8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 I )3.92~1 470.06)]增加认知障碍发生风险,脑桥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比
非脑桥缺血性卒中降低90%(OR 0.10,95%CI 0.02~0.60);进一步分析显示,颞枕叶缺血性卒
中(OR 542.24,95%CI 7.85~37 481.44)增加轻度认知障碍发生风险;小脑缺血性卒中(OR 12.49,
95%CI 1.03~151.58)增加血管性痴呆发生风险。
结论 50%以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其中颞枕叶及小脑缺血性卒中增加认知障碍
发生风险,脑桥缺血性卒中与认知障碍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6.
7.
高血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发病72h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3例。急诊入院时检测入院随机静脉血清血糖,高血糖定义为入院随机静脉血清血糖≥7.2mmol/L。入院时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确定缺血性卒中类型(TOAST分型)。发病30d时进行改良Rankin’s评分(mRS),作为评估早期预后的指标。结果 (1)本研究入选的14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5例(59.4%)出现高血糖,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糖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感染、高血糖、NIHSS评分和TOAST分型对mRS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糖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其出现与卒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反映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病情较重的指标之一,高血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血流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卒中中心连续收治的症状性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卒中患者,利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及4D flow MRI技术对其梗死区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及狭窄近端血流进行定量分析,探索狭窄程度与前向血流的定量关系;对软脑膜侧支进行评分(总分0~3分),联合磁共振灌注成像比较不同侧支状态下狭窄近端残余前向血流与远端脑组织灌注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33例,平均年龄56岁,男性21例(63.6%)。不同狭窄程度(<30%、30%~49%、50%~69%和≥70%)下大脑中动脉血流率分别为(3.56±1.08)、(2.96±0.94)、(3.72±0.60)、(2.50±1.03)ml/s,各组间大脑中动脉病变近端血流率存在显著差异,狭窄程度≥70%时血流率下降最显著(F=4.34,P=0.008);狭窄近端前向血流与灌注的关系提示大脑中动脉狭窄近端残余前向血流与远端脑组织灌注的关系在不同侧支状态存在差异。当远端侧支较差时(侧支评分0~2分),狭窄近端残余血流绝对值及相对值与远端脑组织灌注参数相对达峰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76、-0.61,均P<0.05)。结论4D flow MRI技术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定量评估,狭窄近端残余前向血流与远端灌注的关系受侧支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患者临床预后可受疾病严重程度、发病到溶栓的时间、脑小
血管病、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出血转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流行病学、溶栓前后影响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进行文献复习,
旨在加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的认识,为其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患者临床预后可受疾病严重程度、发病到溶栓的时间、脑小
血管病、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出血转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流行病学、溶栓前后影响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进行文献复习,
旨在加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及相关预测模型的认识,为其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在脑内各区域的分布情况,观察缺血性卒中亚型之间微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初步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其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等微小血管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61例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3个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头颅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adient-echoT2*-weighted,GRE-T2*)观察脑内微出血的数目及部位,同时观察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部位以及脑白质病变程度。结果 80例患者(30.70%)存在脑内微出血,数目为1~109个。微出血最常见于皮质-皮质下区(46.09%),其次位于基底节区(27.80%)。各亚型中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率最高(53.30%)。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程度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4.364、1.190和1.310;脑内微出血的分级与腔隙性梗死分级(r =0.519,P <0.001)及白质改变程度(r =0.437,P <0.001)显著相关。结论 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微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最近研究表明ABO血型系统中的非O血型(A、B或AB)人群相比O血型人群有更高的缺血性
卒中发病风险,说明缺血性卒中与ABO血型具有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可能是由于ABO血型及基因通
过影响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炎症因子如可溶性E-选择素、可溶性P-选
择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而介导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全基因组相关性
研究也证实ABO血型基因存在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本文综述了ABO血型及基因
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的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血流动力学超声改变。
方法 经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和(或)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CVST患者48例,分别行双侧颈内静脉超声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多发
CVST患者双侧颈内静脉内径及平均流速,单纯上矢状窦或直窦CVST患者各项结果双侧平均值,计算
血流量,并选取正常对照组28例,各项检查结果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结果 多发CVST组患侧吸气相及呼气相颈内静脉内径无显著变化(P =0.398),多发CVST组健侧、上
矢状窦或直窦CVST组双侧及健康对照组双侧颈内静脉内径吸气时增宽,呼气时变窄,差异有显著性;
多发CVST组患侧颈内静脉内径较多发CVST组健侧(P =0.009)、上矢状窦或直窦CVST组(P =0.02)及对
照组(P =0.006)颈内静脉内径变窄,差异有显著性。多发CVST组患侧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小于多发CVST
健侧(P =0.006)、上矢状窦或直窦CVST组(P =0.005)及对照组(P =0.001);颈内静脉平均流速低于多
发CVST健侧(P =0.015)、上矢状窦或直窦CVST组(P =0.019)及对照组(P =0.011);颈内静脉的血流量
也低于多发CVST健侧(P =0.011)、上矢状窦或直窦CVST组(P =0.028)及对照组(P =0.008),差异具有
显著性。
结论 多发CVST患者患侧颈内静脉内径随呼吸相无明显变化,且患侧颈内静脉血流量减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90 d内复发与TC/HDL-C比值的关系。
方法 利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临床观察研究(Study on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SOS-Stroke)数据库的36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 该研究人群中有231例(6.40%)患者90 d卒中复发,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
1.02,95%CI 1.00~1.03,P =0.011)、糖尿病史(OR 1.44,95%CI 1.00~2.07,P =0.048)是卒中复发的
危险因素,住院期间服用降脂药物(OR 0.60,95%CI 0.40~0.90,P =0.012)则是卒中复发的保护因素,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TC/HDL-C比值不是卒中复发的预测因素。
结论 TC/HDL-C比值不能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90 d内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istone deacetylase 9,HDAC9)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易感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基因型和生物学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利用Haploview软件和千人基因组计划提供的遗传学数据,对HDAC9基因SNPs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单体域和单体型以及标签SNPs(haplotype tagging SNPs,ht SNPs)进行分析。结果在HDAC9基因Chr7:18930kb-19020kb区域共测定75个SNPs,其中Hardy-Weinberg平衡P0.05,且MAF P0.05的SNPs共51个。基于confidence intervals,four Gamete rule和solid spine of LD算法分别构建了11、14和8个单体域,其中rs2717356位点连锁不平衡程度低,且不在单体域内,属于HDAC9基因的重组热点区域。取r2≥0.8,且LOD值≥3.0确定30个SNPs为ht SNPs,且MAF均大于0.10;在ht SNPs中发现rs2526630位点[C/T]位于HDAC9的3'UTR区域,与hsa-mi R-545,hsa-mi R-616等micro RNAs结合。结论 30个标签ht SNPs作为人群HDAC9基因易感SNPs位点筛查和重复验证的依据。HDAC9基因rs2526630位点影响与mi RNA的结合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的发病中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发病48 h内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按
照Ylikoski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重度WMLs组、无或轻度WMLs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糖、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及血尿酸水
平,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WMLs危险因素。
结果 共入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21例,其中重度WMLs组159例,无或轻度WMLs组162例。重度
WMLs组患者年龄(P<0.001)、糖尿病发生率(P =0.011)、血糖(P<0.001)、血尿酸水平(P<0.001)、
高尿酸血症发生率(P =0.002)均高于无或轻度WMLs组(P均<0.05),两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收
缩压、舒张压、心房颤动发生率、血TG、TC、LDL-C、HDL-C水平、吸烟史比例无显著差异。校正年
龄、性别、血压、伴发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血糖、血脂及吸烟史后,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
OR)1.06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08~1.119,P =0.023]、血尿酸水平(OR 1.531,
95%CI 1.186~1.975,P =0.001)和高尿酸血症(OR 1.131,95%CI 1.047~1.222,P =0.002)是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发生重度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伴发重度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和凝集素样氧化型低
密度脂蛋白受体-1(lectin-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LOX-1)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
探索PTX3在颈动脉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头颅CTA、血脂、PTX3、LOX-1等检查结果。根据患者头颅CTA有无
颈动脉狭窄分为颈动脉狭窄组和无颈动脉狭窄组;以狭窄程度为标准,将颈动脉狭窄组患者分为严重
狭窄(≥50%)组和轻度狭窄(<50%)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内动脉狭窄的
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02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组57例(55.9%),无颈动脉狭窄组45例(44.1%),颈动脉狭窄
组中轻度狭窄32例(56.1%),严重狭窄25例(43.9%);颈动脉狭窄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家族史比例、
LDL-C、PTX3及LOX-1水平均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均P <0.05);严重狭窄组的PTX3、LOX-1及LDL-C水
平均高于轻度狭窄组(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X3(OR 3.11,95%CI 2.11~4.58,
P =0.007)、LOX-1(OR 5.47,95%CI 2.89~10.13,P =0.017)和LDL-C(OR 5.35,95%CI 2.45~10.65,
P =0.021)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血浆PTX3、LOX-1和LDL-C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