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R组织均衡技术在胸腰段椎体摄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杰  卢简言 《吉林医学》2011,32(23):4747-4748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中,采用组织均衡技术的DR图像与标准的DR图像的差别。方法:随机选取160例患者的DR胸腰段摄影的影像资料作为分析材料,通过运用组织均衡技术对这些影像资料进行处理,比较采用组织均衡技术的DR图像与标准的DR图像的差别。结果:160例DR胸腰段椎体影像,运用组织均衡技术处理的胸腰段影像,能清晰显示T10~L5段的影像;标准DR图像仅能较好地显示L1~L5段的影像,需要通过调节窗宽窗位才能显示T10~T12的图像。结论:在直接数字化摄影中,使用DR组织均衡技术能明显改善因受检组织厚薄、密度高低影响而难以在标准DR中显示的影像清晰度,而又不牺牲其它部分的细节显示。  相似文献   

2.
组织均衡技术在DR颈胸椎影像中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胸椎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中,采用组织均衡技术的DR图像与标准DR图像的差别。方法:从我院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所摄的DR颈胸椎影像中按顺序抽取颈椎100例、胸椎100例,共200例作为分析材料,通过运用组织均衡技术的图像进行处理,比较组织均衡图像与标准DR图像的差别。结果:运用组织均衡技术的图像,同一幅图像上不同密度不同体厚的椎体、小关节、关节间隙、骨骼和周围的软组织均可清晰显示,标准DR图像需调节不同的窗宽、窗位才能清晰显示不同密度不同体厚的各段椎体、关节间隙、骨骼和周围的软组织。结论: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中,运用组织均衡技术能明显改善先前受密度和体厚影响而难于同时观察各段椎体结构及周围软组织,使DR的应用更完美。  相似文献   

3.
DR组织均衡技术在足部摄影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中,运用组织均衡技术(tissue equalization,TE)在足部摄影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例足伤病人通过数字化X线摄影,行足部正斜位摄影,所有病人正斜位影像均进行DR组织均衡均技术后处理。对足部常规DR影像和组织均衡均技术后处理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运用组织均衡技术后处理影像质量与常规DR影像相比显示全足骨结构更清晰、层次更丰富,两者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R组织均衡均技术对体厚差别较大的足部影像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标准数字化X线摄影术(DR)图像、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及CT图像在胸腰段椎体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本院2008年1月—2011年9月骨科手术证实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有外伤史。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中,调取60例患者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包括DR胸腰段平片(正位、侧位及前斜位)、DR组织均衡处理后图像及CT胸腰段影像资料。分别对骨折检出情况、骨折部位、伴随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由4位有经验的诊断医生采用双盲法记录诊断结果。结果 (1)60例患者共有107处骨折,其中标准DR图像检出96处(89.7%),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检出105处(98.1%),CT图像检出101处(94.4%),3种方法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标准DR图像(P<0.01)。(2)在椎体骨折检出方面,标准DR图像、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及CT图像分别检查出45处(88.2%)、51处(100.0%)和46处(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椎体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标准DR图像及CT图像(P<0.05)。(3)在骨折碎片侵入椎管及神经受压方面,CT图像检出率显著高于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胸腰段椎体骨折诊断中,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优于CT,且DR组织均衡处理图像质量清晰,患者辐射剂量低,易于观察整体骨折特点;但在观察骨折碎片侵入椎管及椎管内神经受压方面,DR组织均衡图像的诊断结果不如C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X线摄影(DR)在脊柱结核及其各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9月~2011年2月收治的疑似脊柱结核患者68例,均行DR及常规X线摄影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对照,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脊柱结核及其各种病变的显示率。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对照,DR对脊柱结核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5%、54.5%、80.9%,传统平片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4.8%、40.9%、70.6%,DR对脊柱结核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明显高于传统平片(P<0.05),且DR在显示椎体骨质破坏和椎旁脓肿的灵敏度、特异度也明显高于传统平片(P<0.05)。结论:DR较传统平片对脊柱结核及其各种病变诊断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提早发现脊柱结核,减少致残。  相似文献   

6.
魏强 《中国现代医生》2013,(23):91-92,94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在腰椎正侧位影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80例腰椎疾病患者的腰椎部位X线摄片,利用直接数字X线摄影系统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另随机抽取80例患者的普通腰椎X线摄片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与阅片满意率。结果观察组评分的中位数为14分.对照组的评分中位数为9分。秩和检验的统计值Z=-8.28,P〈0.01,两组影像的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直接数字X线摄影腰椎侧位片显示满意率为92.5%(74/813),对照组的患者普通X线腰椎侧位片的显示满意率为71.3%(57/80),两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6,P〈0.05)。结论与普通X线影像相比,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能更好地显示下部腰椎椎体、附件及周围软组织,可获得质量较高的图像,对放射诊断工作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与数字X线摄影(DR)平片检查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CT与DR平片检查的23个髋臼骨折者的影像资料,部分病例行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结果:CT对简单和复杂型髋臼骨折的诊断准确率为100%;DR平片对简单型骨折的诊断准确率为80%,2例漏诊,对复杂型骨折的诊断准确率为53.8%,6例仅诊断为简单型骨折。8处关节腔内碎骨片CT均能显示,而DR仅显示3处。结论:CT对复杂性髋臼骨折的分型和关节内碎骨片的发现率远高于DR,因此CT是诊断髋臼骨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X线片与CT扫描在胸腰段脊柱骨折诊断中的差异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进行X线检查及CT扫描检查,并以手术证实结果为标准,比较两个检查手段在胸腰段脊柱骨折诊断方面的影像学差异以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82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共有103个椎体骨折,其中单个椎体骨折61例,多个椎体骨折21例,主要损伤部位为T12-L2;以手术证实结果为标准,X线片检查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分型的综合符合率为54.9%,而CT扫描检查为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3种骨折类型的X线片、CT扫描影像学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X线片检查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诊断符合率为53.7%,而CT扫描检查为8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过程中,与X线片检查诊断相比较,CT扫描检查诊断的符合率更高,提供的信息更多更可靠,它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DR组织均衡技术在股骨颈外伤摄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X线数字摄影、(DR)常规摄影与DR组织均衡技术显示股骨颈的骨折情况,探讨DR组织均衡技术在股骨颈外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股骨颈外伤患者应用DR的常规摄影技术和组织均衡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同时使用DR组织均衡技术中的一些参数进行对照研究评价。结果:56例应用常规DR摄影的图像质量无法接受者10例,标准以下者16例,可接受者18例,平均以上者12例,优质图像为0;应用DR组织均衡技术摄影的图像质量无法接受者为0,标准以下者为0,可接受者6例,平均以上者14例,优质图像36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组织均衡技术能明显降低股骨颈部位组织的密度差,使股骨颈骨组织结构清晰显示出来,对及早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数字化X线摄影(DR)全脊柱成像技术在青少年脊柱侧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2011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脊柱侧弯患者70例,应用DR全脊柱成像技术对脊柱从上至下依据身高不同进行2~3次顺序曝光,再经过图像拼接技术的后处理得到患者脊柱的全景图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68例通过软件自动拼接成功,2例自动拼接有误差,通过手动调节修正亦达到合格标准图像,能清晰显示骨关节结构。结论 DR全脊柱成像技术方便快捷,图像质量合格,能有效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要求,具有普遍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X线片与CT扫描在胸腰段脊柱骨折诊断中的差异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的94例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的患者,应用等量电脑随机的方式对其平均分组,分别应用X线片方式(对照组)及CT扫描方式(实验组)进行病症诊断,对比诊断效果。结果:经研究,实验组诊断的符合率为95. 74%,对照组为80. 85%,差异显著(P <0. 05)。且实验组对骨折分型诊断的准确率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对照组对骨折分型诊断的准确率显著低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显著(P <0. 05)。结论:采用CT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病症进行诊断,诊断的准确率较高,能够更好地对胸腰段脊柱骨折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全景影像检查技术在脊柱侧弯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例脊柱侧弯患者。采用数字化DR拼接检查技术,获得从颈椎上段至骶尾椎的脊柱全长影像,利用脊柱测量尺测量脊柱侧弯科布(Cobb)角角度。结果患者均一次性完成全脊柱摄影检查,测量角度与脊柱实际侧弯角度基本吻合,而分段所摄X射线照片中,测量角度与实际脊柱侧弯角度误差较大(平均大于4.3°)。结论采用脊柱全景影像摄影对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治疗前检查,与DR分段摄影法相比,不但能够清晰地显示脊柱全长影像,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精度,保证了全幅图像密度均匀一致。  相似文献   

13.
赵春梅 《中原医刊》2006,33(13):78-79
目的评价CT扫描和X线平片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CT扫描和X线平片诊断为脊柱骨折的病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0例中椎体骨折共76例,38例X线侧位片椎体后缘连线(PVBL线)光滑,22例有不同程度的异常。CT扫描诊断稳定性骨折29例,不稳定骨折31例,三柱骨折中椎管无狭窄5例,狭窄者11例。结论脊柱外伤性骨折影像诊断应注重CT扫描和X线平片的互补作用。X线仍是首选的检查方法,有利于多个椎体连续或跳跃性同时骨折的检出,发现有椎体骨折均应做CT检查,以判断骨折的稳定性与并发症情况,有利于临床及时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4.
张杰 《中原医刊》2009,(10):23-2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3D)技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Hispeed螺旋CT扫描机对75例脊柱损伤患者进行扫描,其中男53例,女22例;年龄20~55岁,平均34岁。全部数据输入SunSpace20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并与X线平片、二维CT(2DCT)检查结果对照分析,所有图像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肓法进行评估。结果将X线平片、2DCT、3DCT图像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所得结果与X线平片合并2DCT图像评估相比较,在显示椎管内骨折片的数量方面,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4,P〈0.01)。多平面重建(MPR)能清晰地显示椎管内脊髓受压迫情况。结论3D技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手术方式,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非晶体硒平板探测器DR与CR系统的临床胸腰段脊柱照片,通过观察者评分的比较,研究图像质量和解剖结构可见度.方法 分析30对胸腰段脊柱照片图像,每对图像分别用DR和CR系统获得,并有相同的曝光指数范围.采用5点记分法进行观察者评分,评价12个解剖结构的图像质量和可见度.结果 两种系统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解剖结构(L1正位横突、T11侧位上下关节突和L1侧位棘突)的显示可见度,非晶体硒平板探测器DR系统优于CR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解剖结构的显示可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晶体硒平板探测器DR系统的胸腰段脊柱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解剖可见度等于或优于CR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脊柱胸腰段骨折(第11胸椎~第2腰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64层螺旋CT资料,结合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50例骨折患者中累计发现62个椎体骨折,其中第1腰椎受累最高,占总数的50%,CT表现为椎体不同程度压缩,56例可见明显骨折线,43例椎体横径增宽,17例伴有椎弓骨折,10例伴有横突骨折.结论 64层螺旋CT横断位结合后处理技术能够很好的显示脊柱的三柱结构、爆裂骨折和椎管狭窄程度,是诊断胸腰段骨折的重要方法,对术前骨折分类及指导手术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吕贻民 《中原医刊》2011,(11):124-124
目的探讨DR胸部正侧位片对斜裂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斜裂积液在CR胸部正侧位片和DR胸部正侧位片的X线表现。结果正位:三角形17例,其中10例为DR,7例为CR;片状5例,全部为CR;边缘清晰20例,其中10例为DR,10例为CR;边缘不清晰2例,全部为CR;密度均匀21例,其中10例为DR,11例为CR;不均匀1例为CR;边缘掩盖征8例,其中2例为DR,6例为CR。侧位:梭形22例;边缘清晰22例;密度均匀22例;位于前肋膈角分角线以下22例,上缘超过肺门14例,未超过肺门8例。结论DR胸部正侧位片对斜裂积液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与MRI在脊柱外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100例脊柱外伤患者,分别接受CT及MRI检查,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 骨折椎体损伤,CT共检测出111例,而经过MRI检查后,113个椎体的骨信号出现异常;脊髓损伤,经过CT影像检查后,椎体碎骨片有38块,经MRI检查后,椎体碎骨片有50块;MRI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软组织损伤、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等疾病方面,检出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CT联合MRI进行诊断,互相弥补不足,发挥联合优势,对患者的及时治疗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胸腰段脊柱和脊髓损伤多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及互补作用.方法对129例均有X线和CT材料(其中27例有磁共振照片),病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经X线平片、CT诊断本组129例,144个椎体骨折共186个骨折部位,其中84例椎管损伤,72例椎管狭窄,MRI检查的27个病例有脊髓损伤.结论X线平片是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基础的检查方法,CT是X线平片检查方法的补充,在X线平片或CT基础上有目的地利用磁共振检查可发挥磁共振对于急性胸腰段脊柱和脊髓损伤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全脊柱数字化成像技术(DR)与MR成像质量,分析全脊柱站立位DR及仰卧位MR成像的测量的矢状面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搜集2010年11月~2016年3月到我院就诊并诊断为退行性脊柱病的61名患者资料,年龄49.9±17.6岁,均行全脊柱站立位DR与仰卧位MR检查,分析全脊柱拼接的图像质量,在全脊柱DR侧位片、全脊柱MR正中矢状位图像测量颈椎前凸角(CL)、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骶椎倾斜角(SS)、脊柱矢状位垂直轴(SVA)等参数,并利用配对T检验对比DR与MR测量值,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全脊柱DR与MR图像拼接质量优良率为100%,全脊柱DR及MR成像上测量CL、TK、LL、SS、SVA值分别为28.37±10.91°、29.98土8.96°、45.61±12.46°、34.38±9.05°、17.20±26.39 mm,及24.34±9.01°、21.22±8.13°、41.45±12.17°、37.45±8.19°、36.51±12.44mm,DR与MR测量CL、TK、LL、SS、SVA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1、0.007),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0.68、0.72、0.51(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34).结论 站立位DR与仰卧位MR全脊柱成像图像质量良好,仰卧位MR图像测量的CL,TK,LL,SS,SVA等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与站立位DR相关,但存在明显区别,并不能代替站立位DR检查,须联合检查才能全面评估退行性脊柱病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