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以及影响这些不良反应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各临床科室出现了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特点以及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共接收输血720次,其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共有16例,发生概率为2.22%,过敏反应占总不良反应的81.25%。机采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8.75%,高于其他的血液成分;儿童输血患者以及年龄小于18岁的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高于年龄大于18岁以及血液科患者;有输血史和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较高。结论输血风险较高,应该严格控制输血的标准,采用滤器输注的方法进行控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有过敏史、未成年、有输血史等的患者要严格处理,避免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院近三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临床患者的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各种血液成份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82例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115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发生不良反应的血液制品中悬浮红细胞66例(57.39%);冰冻血浆43例(37.39%);单采血小板6例(5.22%);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中以发热反应55例(47.83%),过敏反应58例(50.43%),其中发热反应中以输注悬浮红细胞多见,占92.73%,过敏反应中则以输注血浆多见,占67.24%,其次为悬浮红细胞,占22.41%.结论:临床上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过敏反应为主,其中悬浮红细胞与冰冻血浆是引起输血反应的主要血制品,输注悬浮红细胞主要引起发热反应,过敏则主要是输注血浆引起,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及血液制品,临床上应进行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输血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推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方法:将本院2001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102例进行总结,根据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汇总.结果:发生发热反应的有21例,约占20.6%,过敏反应的有80例,约占输血不良反应的78.4%,发生急性溶血反应的1例,约占输血反应的1%,由于观察例数较少,急性溶血反应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推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入我院接受输血治疗后发生了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观察组)和未发生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统计分析病例不良反应类型、输入血液制品类型、接受输血次数等信息,总结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提出改善措施提供参考意见及建议。结果 80例输血不良反应者中发热39例(48.75%)、过敏反应41例(51.25%);血浆类血液制品输入产生不良反应者33例(41.25%)、冷沉淀类24例(30%)、去白红细胞/血小板类23例(28.75%)。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液制品类型、输血次数和取血制品到输血间隔时间是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有输血次数、血液制品类型、取血制品至输血间隔时间等,以此为参考医护人员应采取对应改善措施,进而提升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邱芳  朱颖  李海亮   《中国医学工程》2011,(9):123-123
目的针对近年来我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找出原因,尽量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切实保障输血安全、有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36例输血不良反应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为过敏反应占64.5%,其次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11.8%,溶血反应占1.5%,血小板输注无效占22.2%。结论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已有百年历史,科学合理用血对促进患者康复及挽救生命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但由于血液的复杂性,输血又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的同时又伴随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要充分权衡输血的利与弊,决不滥用、误用血液,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郑州地区所有医疗机构反馈至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3年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发放各类血液制品共计401 201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共有129份,按血液袋数计算,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03%。其中,重组全血和全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0.32%和0.22%。129例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有83例,占64.34%,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有37例,占28.68%。结论对待输血要持谨慎态度,尽量输注成分血;血浆蛋白易产生过敏反应,不能常规用来补充白蛋白,提高免疫力;输注红细胞时,尽量使用去除大部分白细胞的滤白红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方法:该研究选取了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6 040例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总结分析患者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6 040例输血患者中有16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6%。16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9例输注冰冻血浆,有4例输注血小板,有2例输注红细胞,有1例输注冷沉淀。16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10例为过敏反应,占62.5%;有3例为发热反应,占18.8%;有2例为肺损伤,占12.5%;有1例为溶血反应,占6.3%。结论: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肺损伤及溶血反应等为常见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输血过程中应加强输血防治工作开展,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 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共12886次输血治疗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2886次输血治疗中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7次,发生率为0.52%,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44次、占65.7%,过敏反应21次、占31.3%,循环超负荷2次、占0.30%;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 血小板、 冷沉淀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60%,0.47%,0.41%,0%;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7%;去除或灭活白细胞后的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为主,主要由输注红细胞和血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史呈显著相关性,与患者性别及年龄无关;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高的患者可使用去除或灭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以保障输血安全;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异体输血,推广自体输血,可大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主要类型。方法:发放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血患者8175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6例,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为69.6%,发热反应发生率为30.4%。结论: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可以有效地减少临床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相关因素,并总结其临床特点,为采取相关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根据。方法从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然后抽取输血后无不良反应的90例同期自愿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总结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具体分布。结果 1观察组的输血不良反应均为非溶血性反应,其中有41例为发热反应,49例为过敏反应,所占比例分别为45.56%和54.44%。2经对比,观察组在输血类型中和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且观察组输血次数≥3次和出血到输血时间间隔≥30分钟的比例分别为87.78%和51.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22%和24.44%,组间差异显著(P0.05)。3输血类型、次数和时间都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输血类型、次数和时间等,所以需要合理控制血液成分,严格控制输血适应症,加强输血各环节的质量控制,降低输血风险,提高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输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蕾 《吉林医学》2011,32(27):5759-5759
目的:探讨临床上输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与预防处理措施。方法: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1 000例受血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0例,发生率为3.0%。其中发热反应8例,过敏反应20例,溶血反应2例。结论:出现的不良反应多为过敏反应,多为悬浮红细胞输送所引起,应加强各方面的综合预防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各科室发生的输血不良发应病例,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类型及影响因素等。结果研究期间,输血人次共3272人次,发生不良反应22人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7%,其中发热反应20人次,发生率为0.61%,占90.91%;过敏反应有2例,发生率为0.06%,占9.09%。在采取及时有效的对策后,输血反应症状均已得到显著缓解。结论输血过程存在一定风险,输血时必须严格把握指征,尽量避免不必要输血,临床需要健全输血制度,并合理用血,最大程度上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及类型,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我院4100例输血患者的"输血记录单",对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100例输血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9%;2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有11例(55.0%),发生发热反应的有9例(45.0%),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对于冰冻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悬液及冷沉淀这四种血液成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发生率最高,冰冻血浆发生率最低。结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应严格把我临床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对于输血患者应加强各输血环节的监管工作,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进行输血的患者共计2031例,各种血液成分共计2532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受血者的年龄、输注的血液成分、输血史、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2031例受血者中15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0.7%。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所占比例为80.0%和20.0%,无1例发生溶血反应以及其他输血反应。对输血不良反应造成影响的因素有输注的血液成分、年龄、输血史、过敏史、输血次数以及发血至开始输血的时间。结论要高度关注输血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加以警惕,采用对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受血者的输血安全提供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30例输血事件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探究如何提高用血的安全性,服务于临床输血。方法查找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中30例输血时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整理分类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研究总结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以及用血的安全事项。结果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医院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事件所占比例分别为0.47%、0.38%和0.45%,数据比较产生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收集到的30例患者资料中有21例发生了过敏反应,占总数的70.00%,8例发生了发热反应,占总数的26.67%;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明显高于血浆的0.34%和悬浮红细胞的0.34%,产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的输血反应属于不具有溶血性特点的过敏与发热反应,主要是由血小板与血浆制品所引起,因此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输血操作时医护人员应正确知道输血所需指征,达到科学输血用血的目的 ,减少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6.
黄丹 《基层医学论坛》2016,(27):3814-3815
目的: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确保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反馈至我站的121例输血反应,对输血反应的类型及不同血液制品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84例输血患者中,12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53%;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单采血小板、血浆及低温沉淀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42例(1.01%)、11例(1.77%)、65例(2.23%)、3例(1.62%);121例输血不良反应中75例有输血史,占总输血不良反应例数的61.98%。结论输血不良反应多由血浆制品引起,主要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输血史是输血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严格掌握疾病的输血指征,科学合理用血,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创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铜城人民医院实施输血治疗的4654例创伤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654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83例(1.78%),其中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分别占74.7%(62/83)、24.1%(20/83)和1.2%(1/83)。2有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者(3.10%比1.57%),女性有妊娠史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妊娠史者(3.94%比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种不同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史、妊娠史、不同类型血液制剂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输血史及妊娠史与创伤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有关,滤白细胞成分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成分输血、加强输血前筛查等是避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徐敏  王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23-2524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1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进行统计和分析,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两大类。输注病毒灭活血浆和单采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结论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教育宣传,同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完善各种血液成分的制备,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加安全,确保受血者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6 107人次的输血中,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0例(0.11%);其中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7例(0.03%),过敏反应23例(0.09%);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0.32%);有输血史的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主要的输血不良反应是FNHTR和过敏,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血制品是血小板;临床医生应该严格把握患者的输血指针,以此来减少由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成分输血在我院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常见输血反应,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10337例输血患者的“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卡”出现的不良反应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比例进行分析.结果10337例输血患者中出现45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过敏反应.结论正确对待成分血存在的输血反应,深入研究成分输血学的临床实践,加强合理科学用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