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和蝶翼针头在CT增强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收治的CT增强患者250例,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蝶翼针头进行静脉穿刺后做CT增强扫描,观察组使用静脉留置针做静脉穿刺后做CT增强扫描,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造影剂外渗率以及一次增强成功率,观察其疗效。结果: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扫描,未出现造影剂渗漏现象;而采用传统蝶翼针头时,其中22例患者完成扫描却有少量造影剂外渗,另有4例患者造影剂大量外渗,被迫中断增强扫描。结论:在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时静脉留置针明显比蝶翼针头有更好地效果,有效地避免了造影剂外渗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2.
目地探讨地塞米松不同的用量及注射方式对降低CT增强扫描时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对1996年6月—2011年7月共1558例进行增强扫描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地塞米松使用方法不同分为3组。药物I组为10mg地塞米松与造影剂混合一起高压注射器团注,共164例。药物II组为注射造影剂前15min静脉推注10mg地塞米松,共622例。药物III组为注射造影剂15min静脉推注5mg地塞米松,共772例。观察注射造影剂时及后30min的不良反应情况并记录。结果药物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8%,其中,轻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96.12%,中、重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3.88%,药物I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78%,其中,轻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99.44%,中、重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0.56%,药物II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53%,其中,轻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99.56%,中、重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0.44%。药物I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药物II和药物III组(P〈0.05),药物II组与药物III组轻度和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前15min静脉推注地塞米松能显著降低轻度及中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用量以5mg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运用高压注射器时的护理,以提高造影检查的成功率,减少造影剂的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21例运用高压注射器造影检查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①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②选择粗、直、富有弹性的血管穿刺,常为肘静脉;③做好碘过敏试验;④造影前静脉推注10mg地塞米松预防性抗过敏;⑤剂量和流速的选择:成人100ml,注射速度2 ̄3ml/秒;⑥做好各种不良情况的应急准备工作,出现毒副作用时,按常规及时处理。结果第一次穿刺成功率98.5%(513/521);增强效果达到诊断要求99%(516/521);轻度不良反应11例,中度不良反应3例,重度不良反应1例,出现不良反应病例经处理后,均能及时恢复到正常状态;死亡0例。结论充分的预防和准备工作、高度的责任心、正确的床前护理,能够提高CT增强扫描时高压注射器使用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增强CT扫描运用高压注射器时的护理,以提高造影检查的成功率,减少造影剂的毒副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521例运用高压注射器造影检查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①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②选择粗、直、富有弹性的血管穿刺,常为肘静脉;③做好碘过敏试验;④造影前静脉推注10mg地塞米松预防性抗过敏;⑤剂量和流速的选择:成人100ml,注射速度2-3ml/秒;⑥做好各种不良情况的应急准备工作,出现毒副作用时,按常规及时处理。结果 第一次穿刺成功率98.5%(513/521);增强效果达到诊断要求99%(516/521);轻度不良反应11例,中度不良反应3例,重度不良反应1例,出现不良反应病例经处理后,均能及时恢复到正常状态;死亡0例。结论 充分的预防和准备工作、高度的责任心、正确的床前护理,能够提高CT增强扫描时高压注射器使用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高压注射器在螺旋CT增强时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对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CT扫描的配合价值。方法选取上肢较粗而直的静脉,用19号针头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先推注10mg地塞米松,确认针头、导管与高压注射系统紧密连接,根据造影部位进行各种参数设定。注射前同步在操作台上指令病人做配合动作和注药,直至注射和扫描完毕。结果2659例病人中出现一过性全身灼热632例;恶心欲呕,皮肤瘙痒轻度反应者45例;胸闷、气促、呕吐,中度反应6例;穿刺部位局部渗漏65例。无出现空气栓塞、心脑血管意外、静脉炎、严重造影剂过敏反应。结论数控注射器推注造影剂配合CT增强扫描是准确、安全、可靠的。检查前后对病人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正确选择穿刺部位,严谨的管道内排气,造影剂注入准确的流量、流速及总量,能够使病人有效地配合检查,保证了CT增强扫描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CT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高压注射,压力大,流速快,容易发生渗漏。本文对1例对比剂碘帕醇大量渗漏的病例通过有效的护理,患者取得较好的恢复效果。通过该例患者的分析,查找原因,并进行CT扫描设置的改进和采用静脉留置针,防止了大剂量渗漏的发生,大大减少了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CT室增强扫描病人注射针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的选取我院实施CT室增强扫描的患者20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应用蝶形针注射,观察组的患者应用留置针注射,对两组患者的静脉外渗率、穿刺成功率、穿刺成本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相比,静脉穿刺成功率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在静脉外渗率及患者满意度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但是观察组的穿刺成本远远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实际的CT室增强扫描注射工作中,为了有效保护患者血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满意度,留置针注射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黄东玲 《广东医学》2012,33(24):3834-3835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腹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90例腹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使用静脉留置针组(观察组)和传统的使用头皮针组(对照组),每组95例。观察组患者在检查前20 min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检查过程中护士直接从静脉留置针中推注对比剂,进行腹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扫描检查;对照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增强时,护士进入磁体室进行静脉穿刺注射对比剂。观察两组患者的静脉穿刺推注对比剂情况、一次性扫描成功情况、扫描图像清晰度、检查时间和效果等。结果观察组发生对比剂外漏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一次性扫描成功率、扫描图像清晰度、检查时间、检查效果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静脉留置针在腹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头皮针。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能够避免对比剂的外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一次性扫描成功率,提高图像清晰度和有效缩短检查时间,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桂全林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248-249
资料与方法 2007年3~10月我科进行CT增强检查153例。其中男91例,女62例。年龄18—86岁,平均64.2岁。方法:根据检查部位摆放体位,将高压注射筒安装于高压注射器上,并抽取所需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用30ml注射器抽取0.9%尘删盐水20—30ml及地塞米松5mg,连接延长管及静脉蹦置针头。选择上肢粗、商、暴露血管,消毒、穿刺,匀速推注地塞米松注射液,若推注通畅,确保无渗漏,连接抽有造影剂的高压注射器,按下注射键进行高压注射并同时扫描。所有病例检查顺利,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静脉套管针在核磁增强扫描中的巧妙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需进行核磁增强检查的患者6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0例和对照组280例.观察组应用巧妙的使用套管针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静脉针穿刺方法.评价并比较2组穿刺部位针头脱出、局部肿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再次穿刺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扫描,发生造影剂的外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针头脱出、局部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再次穿刺率为零.结论 与常规使用静脉套管针方法 对比,这种巧妙的使用方法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建议在核磁增强扫描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张红艳  娄斌  姚慧欣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136-137,139
目的探讨微量泵静脉注射与传统人工手推静脉注射胺碘酮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在本院注射胺碘酮治疗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微量泵注射组和传统静脉注射组各80例。两组注射时间均为8min,胺碘酮剂量100mg,推注后观察30min,并于24h观察记录其他不良反应。结果160例接受胺碘酮注射的患者共有34例(21.25%)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胺碘酮微量泵静脉注射组(观察组)12例(7.5%),传统静脉注射组(对照组)22例(13.75%)。出现的不良反应有静脉炎、胃肠道不良反应、窦性心动过缓、肝脏不良反应、低血压以及肺部不良反应。两组总不良反应例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微量泵与传统静脉注射比较,可以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应用胺碘酮在快速型心律失常复律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首剂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 ml中10 min内静脉推注完毕,随后以1 mg/min的滴速维持静滴,6 h后滴速改为0.5 mg/min;若在首剂静脉推注后15 min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重复静脉推注150 mg。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疗效、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快速型心律失常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7%,治疗后血压、心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2例患者出现血压降低,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调整用药后恢复。结论急诊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有确切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用于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720例行高危药物静脉注射患者(注射988次)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观察组,行集柬化护理,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ICU收治的720例常规护理下行高危药物静脉注射患者(注射1002次)进行对照,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全身不良反应、局部不良反应、输液外渗等不良反应率、护理缺陷率、高危药物质量管理考核成绩等。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护理缺陷率为0.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4%和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危药物质量管理考核成绩为(96.3±6.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1.2±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集束化护理措施下静脉使用高危药物,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缺陷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四种碘造影剂在CT静脉增强应用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四种CT静脉增强碘造影剂的不良反应,选择最佳用药。方法:CT静脉增强其2397人次,随机给予离子型造影剂安其格纳芬和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双北碘海醇和欧乃派克分别为947、496,559、395例,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与性别、年龄、预注射地塞米松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安其格纳芬、优维盟、双北碘海醇和欧乃派克轻中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3.50%(412/947)、12.10%(6N496)、7.51%(42/559)和15.95%(63/395),无重度不良反应。非离子型和离子型造影剂之间不良反应存在显著差异(x^2=199.558,P=0.000)。三种非离子型造影剂之间不良反应亦存在差异,双北碘海醇不良反应最少(x^2=9.462,p=0.009)。注射地塞米松不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比离子型造影剂更安全可靠,国产双北碘海醇不良反应最低;增强扫描前可以不需预注射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小儿静脉推注激素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护理管理对策及护理效果.方法:从我院儿科采用激素类药物静脉推注治疗的患儿中选取2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管理方案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140例),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激素类药物不良反应防护性护理管理的观察组(140例).对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护理满意率等进行分析并比较.结果:采用静脉推注激素类药物治疗的患儿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腹痛、寒颤、四肢无力等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为27.86%(39/140),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为11.43%(16/140),两组不良反应率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采取此类治疗方案的患儿,可开展如强化与患儿沟通,治疗时严密观察患儿、根据患儿反应适当控制推注速度,患儿及家属心理疏导等护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徐东慧 《吉林医学》2014,(19):236-238
目的:探讨通过护理措施的干预方法,提高CT增强扫描图像的高质量成像效果,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发挥CT增强扫描中护理干预的有效作用。方法:对1 02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n=480)行常规护理,试验组(n=540)在CT增强药物注射前后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密切观察患者检查全程,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试验组为0.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科学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实施CT增强检查前、中、后的临床护理干预是CT增强扫描成功进行的关键;同时患者心理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图像质量,健康教育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患者能积极配合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倍他乐克的不良反应最小用药剂量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82例使用倍他乐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汇总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最小剂量及临床特点。结果:282例患者中,23例发生不良反应,最小剂量为50 mg/d,主要分布在老年患者。结论:倍他乐克用药剂量≥50 mg/d、长期使用、高龄、联合用药不当等将增加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及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在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64例,随机抽签分为两组,每组32例,低剂量组使用30m L对比剂,常规剂量组使用70m L对比剂。比较两组患者肺血管强化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漏诊率、特异度和误诊率。结果常规剂量组肺静脉血管强化CT值较低剂量组显著较高(P0.05);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较常规剂量组43.75%显著较低(P0.05)。结论在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应用64排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在图像质量以及对肺栓塞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与使用常规剂量无显著差异,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深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留置针在危重病患者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为危重病患者CT增强扫描提供最佳穿刺工具及方法.方法 将采用静脉留置针行CT增强扫描的50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60例)和对照组(246例).试验组患者使用深静脉留置针,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外渗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增强成功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造影剂外渗率(0.08%与1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增强成功率(98.08%与94.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一次穿刺成功率(95.00%与96.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时配合使用高压注射器,在危重病患者中深静脉留置针明显优于普通静脉留置针,可降低造影剂外渗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保证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用药安全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诊治的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30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ADR涉及的药品居首位的是抗感染药,病例数83例(27.67%)。注射给药共263例(87.67%),其中静脉滴注发生严重ADR最多,为238例(79.33%)。由中药制剂引起的严重ADR有49例,占总例数的16.33%,其中涉及中药注射制剂达22种之多。281例(93.67%)存在联合用药的情况,其中4种及4种以上药物联用的有188例(62.67%)。结论:加强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并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合理选择药物,简化用药品种,合理治疗剂量,提高对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