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氯乙烯染毒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2E1活力和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氯乙烯染毒大鼠肝微粒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活力和mRNA表达随染毒时间和剂量的变化, 探讨两者可能的关系。方法 大鼠染毒12 周, 低、中、高剂量组的染毒剂量分别为5,10, 20 mg/kg, 分别在第3, 6, 9 和12 周处死动物, 代谢酶CYP2E1 活力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 其mRNA表达用一步法RT PCR测定。结果 低剂量组CYP2E1活力随染毒时间增加而增强(P<0 05);中、高剂量组CYP2E1活力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染毒结束时,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和低剂量组(P<0 05)。结论 低剂量组CYP2E1 的活力随染毒时间增加而增强, 而CYP2E1 mRNA的相对表达在本次实验中未出现时间趋势, 但在染毒结束时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两者变化水平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氯乙烯(VCM)对细胞周期G1/S关卡功能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人正常肝细胞HL-7702暴露于VCM气体(体积分数为0.8%、2.5%、7.5%、15.0%和30.0%)和空气(对照组)48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L-7702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测定细胞中G1/S关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染毒48 h后,在<7.5%剂量时,HL-7702细胞G0/G1期细胞百分数随染毒剂量增加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73.35±1.56)%]比较,7.5%剂量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78.52±4.46)%]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12.85±0.02)%]比较,2.5%剂量组S期细胞百分比[(10.97±0.17)%]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和P16蛋白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7.5%剂量组HL-7702细胞CDK4、P16表达[分别为(1.43±0.51)、(0.80±0.30)]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低剂量VCM染毒可使肝细胞发生G1期阻滞,高剂量时G1期阻滞作用消失;其机制主要与上调P16、CDK4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通过检测氯乙烯(VCM)对大鼠肝脏细胞P16、CCND1和CDK4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从细胞周期调控角度,探讨VCM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32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5、25、125mg/kg氯乙烯染毒组。采用腹腔注射染毒,隔日染毒,每周3次,连续6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大鼠肝脏细胞P16、CCND1和CDK4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氯乙烯对大鼠肝脏细胞CCND1和CDK4基因mRNA表达量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而降低,且125 mg/kg染毒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基因mRNA表达量没有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CM对大鼠肝脏细胞周期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下调CCND1和CDK4基因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氯乙烯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离体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测试技术检测氯乙燃对哺乳动物肝肘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发现:氯乙烯可致肝实质性细胞DNA损伤,呈剂量-效应关系,对肝非实质性细胞只有在与肝实质性细胞混合培养时才出现一定程度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氯乙烯 (VCM)染毒大鼠代谢酶活性和肝损伤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以及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 ,探索血清、肝组织VCM代谢酶活性变化与肝脏损伤间的关系。方法 大鼠染毒 12周 ,分别在第 3、6、9和 12周处死动物 ,代谢酶活性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 ;肝功能生化指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光镜、电镜检测染毒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VCM代谢酶ALDH、CYP2E1和GSTs活性随染毒时间和剂量的增加发生改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P与血清ADH的活性呈负相关 (r=- 0 6 4 9) ;血清GSTs、ADH的活性分别与肝组织中GSTs、ADH活性呈正相关 (r- =0 4 39、0 5 0 8,P <0 0 5 )。结论 VCM致肝损伤程度可能与代谢酶活性有关 ,肝脏代谢酶变化是VCM引起机体损害的早期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SD大鼠呼吸道染毒(1900±50)ppm氯乙烯2小时后,以肝脏灌流加酶消化方法获得肝实质性细胞和非实质性细胞,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用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MGE)技术测定上述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发现,整体暴露氯乙烯可引起肝实质性和非实质性细胞的DNA损伤,但程度不同,且与体外试验结果相一致。氯乙烯还可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氯乙烯(VCM)对大鼠肝细胞P21WAF1/CIP1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64只无特定病原体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低、中、高3个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采用腹腔注射染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5、25、125mg/kg剂量VCM气体腹腔注射染毒,对照组注射同中剂量组相同体积的清洁空气.每周3次,持续12周.染毒6、12周时每组分别随机处死8只大鼠(雌雄各半),光镜下观察染毒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细胞中P21WAF1/CIP1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VCM染毒6周时,各剂量组大鼠肝细胞P21WAF1/CIP1蛋白表达量均较对照组降低,高剂量组P53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VCM染毒12周时,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P21 WAF1/CIP1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染毒12周和6周比较,P21WAF1/CIP1蛋白表达量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VCM染毒12周时,肝细胞有气球样变,汇管区变大,纤维化等改变.结论 VCM可导致大鼠肝细胞P21WAF1/CIP1和P53蛋白表达改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碱性单个细胞微量凝胶电泳测试技术对1,1-二氯乙烯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1-二氯乙烯可引起肝实质性细胞DNA链的断裂,而且发现肝实质性细胞较非实质性细胞敏感。结果还表明,单个细胞微量凝胶电泳技术是一项非常敏感的测试哺乳动物细胞DNA损伤的方法。本文还就1,1-二氯乙烯致肝细胞DNA损伤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氯乙烯(VC)对小鼠外周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探讨VC所致损伤的早期敏感监测指标.方法 32只雄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染毒剂量分别为0,10,20,40 mg/kg,连续腹腔注射染毒4周,隔2天染毒一次.DNA损伤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彗星实验)法进行评价,并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以反映肝功能变化.结果 染毒组小鼠外周淋巴细胞的彗星率均高于对照组(X2=251.17,P<0.01),彗星细胞尾相值(oliver tail moment,OTM值)亦显著高于对照组X2=557.760,P<0.01),各染毒组与阴性对照的肝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在未导致肝功能变化时,VC可导致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彗星细胞的损伤程度及出现率可作为氯乙烯所致外周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早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53、P21和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183名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对P53第4外显子、第3和6内含子,P21第2外显子和第3外显子的3’非翻译区,以及CCND1基因第4外显子等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结果研究对象P53基因第4外显子,第3和6内含子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分别为0.45,0.04,0.05,P21第2外显子和第3外显子两个位点的突变频率分别为0.37和0.50,CCNDl第4外显子突变频率为0.42。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0岁以上年龄组的人群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30岁以下年龄组人群的1.220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202,95%CI:1.0580~1.4072,P=0.0062);女性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男性的1.149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7=1.1491,95%CI:0.9841~1.3416,P=0.0772);P53第6内含子突变基因型人群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野生基因型人群的1.30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3032,95%CI:1.1285~1.6405,P=0,0285)。P53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携带BBB/AAA和BAB/AAA单倍型对(按照P53第4外显子、第3和6内含子顺序,B表示突变型,A表示野生型)的人群微核率与野生型AAA/AAA人群相比,OR值分别为1.4418(95%CI:1.0316-2.0152)和1.7100(95%CI:1.0385~2.8157)。结论氯乙烯暴露人群中,30岁以上、女性、P53INTRON6等位基因突变以及P53第4外显子,第3和第6内含子单倍型对为BBB/AAA和BAB/AAA都是个体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氯乙烯致肝损伤与毒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毒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接触氯乙烯致肝损伤的关系。方法 以肝B-超检查异常或丙氨酸转氨酶(ALT)>40作为肝损伤指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谷胱甘肽转移酶(GSTT1,GSTM1)基因型;应用PCR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技术(RFLP)检测细胞色素P4502E1酶基因型(CYP2E1),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尽管GSTT1基因型分布在肝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当将低、中接触组合并后,阳性型肝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OR为0.35,95%CI为0.12-0.97,P<0.05);在高接触损伤组,CYP2E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OR为0.35,95%CI为0.12-0.97,P<0.05);在高接触损伤组,CYP2E1clc2/c2c2基因型有更高的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OR为4.55,95%CI为1.37-15.08,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P2E1基因型、氯乙烯接触与CYP2E1基因型,CYP2E1与GSTT1基因型,GSTT1与GSTM1基因型间的联合作用与肝脏损伤有关联,经χ^2检验,P<0.05。结论 高剂量接触氯乙烯时,CYP2E1、clc2/c2c2基因型在氯乙烯致肝损伤方面可能是主要感性原因之一,而GSTT1在氯乙烯代谢中可起到解毒作用,尤其在低剂量接触时有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毒物代谢酶基因间联合作用与累积接触剂量,最终决定毒物是否产生危害。氯乙烯接触所致肝脏损伤,是由接触剂量以及个体的遗传特性所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在氯乙烯接触者职业健康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职业接触氯乙烯工龄超过1年的作业工人8610名和不接触氯乙烯的工人10628名作对照组,进行腹部二维超声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氯乙烯接触组腹部二维超声发现肝肿大、肝弥漫性病变、脾肿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接触组随累积接触剂量的增加,肝肿大、肝弥漫性病变、脾肿大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P<0.01)。结论腹部二维超声检查是氯乙烯接触者职业健康检查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氯乙烯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与DNA修复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氯乙烯 (VCM)对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及对DNA损伤修复酶 [O6 甲基鸟嘌呤 DNA甲基转移酶 (MGMT)、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 1(XRCC1)和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团 3(XRCC3) ]表达的影响 ;探索VCM所致DNA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VCM染毒 ,实验组按不同染毒剂量分为 3个剂量组 ,分别为低剂量 5mg kg、中剂量 10mg kg和高剂量 2 0mg kg ,染毒12周 ,以单细胞凝胶电泳 (彗星试验 )测DNA损伤 ,免疫组化法测DNA损伤修复酶的表达。结果 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11.75 %、12 .38%和 17.6 3% ,均高于对照组(5 .6 7% ) ,且中、高剂量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MGMT和XRCC1表达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减少 ,而XRCC3的表达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VCM致DNA损伤与XRCC3表达有相关关系 (r=0 .4 38,P =0 .0 6 7)。结论 VCM可导致肝细胞DNA发生损伤 ,且存在剂量 -反应关系 ;DNA损伤修复酶参与修复VCM所致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氯乙烯(VCM)致染色体损伤与DNA修复基因和代谢酶基因多态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上海某化工厂402名VCM接触工人健康体检资料、人口学资料(年龄和性别)、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和职业接触等因素,评估个人VCM累积接触剂量并分组.采集静脉血3 ml,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CBMN)检测染色体损伤,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GSTT1、GSTM1基因缺失情况,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检测其他基因多态.结果 多元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4000~40000 mg)、高(>40000 mg)VCM接触剂量组染色体损伤的风险明显高于低剂量组,调整后的FR值分别为1.19(1.06~1.34)和1.20(1.06~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和0.01);携带CYP2E1和XRCC1 Arg280His突变型基因的个体微核率明显高于野生型个体,调整后的FR值分别为1.12(1.02~1.23)和1.13(1.0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2);携带GSTP1Val/Val和ALDH2 Glu/Glu基因型个体微核率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个体,调整后的FR值分别为0.74(0.59~0.94)和0.87(0.79~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和0.003).结论 VCM致染色体损伤与VCM累积接触剂量增高及GSTP1 Val/Val、CYP21E1 c1c2/c2c2、ALDH2 Glu/Glu、XRCC1 280His/His 或Arg/His基因型多态性等因素有关.开展VCM致染色体损伤与遗传易感性方面的研究,有助于VCM致癌机制的阐明,而研究中易感性多态位点的发现也可以为识别易感人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氯乙烯(VCM)致DNA损伤与DNA修复基因和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并按DNA损伤情况将接触VCM的研究对象分为DNA损伤组(75人),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方法选择对照组(75人),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PCR测XRCC1(Arg194Trp,Arg280His和Arg399Gln)、XPD(Ile199Met,Asp312Asn和Lys751Gln)和代谢酶(CYP2E1、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YP2E1c1c2、c2c2和XPD 751 Lys/Gln、Gln/Gln基因犁携带者DNA损伤风险明显增高,而XRCC1 399 Arg/Gln、Gln/Gln基因型携带者DNA损伤风险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XRCC1 194、XRCC1 399、XPD751和CYP2E1多态与DNA损伤有关.累积接触剂量分析表明,具XRCC1 399Arg/Gln、Gln/Gln基因型个体即使在累积接触剂量高的情况下DNA损伤发生率仍明显降低(OR:0.35,95%CI:0.12~1.01);具CYP2E1 c1/c2、c2/c2基因型个体,无论累积接触剂量高低,其DNA损伤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OR:2.57,95%CI:1.01~6.59和OR:2.57,95%CI:0.99~6.87).结论 VCM累积接触剂量和CYP2E1、XRCC1 194、XRCC1 399及XPD751基因型与VCM诱导的DNA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氯乙烯对雄性大鼠生殖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10、100和1000mg/kg氯乙烯染毒组,每组15只,腹腔注射染毒14和28d.测定大鼠血清中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抑制素B(InhB)和睾丸中E2、T、InhB的水平,并观察睾丸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染毒14 d各染毒组大鼠血清中T和E2水平降低,InhB和LH水平升高,仅100 mg/kg染毒组L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28 d,100、1000 mg/kg染毒组大鼠血清中T分别为(10.90±1.56)和(8.52±2.85)ng/ml,InhB水平分别为(31.40±6.21)和(28.39±5.67)p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为(15.89±4.03)ng/ml,lnhB为(46.87±8.7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组大鼠血清中FSH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染毒14d比较,染毒28d各染毒组大鼠血清中InhB和LH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28 d时100、1000mg/kg染毒组大鼠睾丸组织中T和InhB水平分别为(8.05±2.19)、(6.75±1.94)ng/mg pro和(39.32±5.55)、(35.53±8.71)pg/mg pro,与对照组[T为(11.90±2.33)ng/mg pro、InhB为(49.45±7.01)pg/mg pr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观察可见,染毒组的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出现了细胞核畸形、线粒体肿胀等改变.结论 氯乙烯对雄性大鼠生殖内分泌系统有损害作用,可引起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变和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