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上海3~5岁儿童的饮食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上海各选国家一级一类幼儿园3所,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3~5岁儿童1620人,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调查儿童中约44.5%偏食,50.1%挑食,87.5%吃零食,70.3%喜欢喝含糖饮料。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OR=2.11,95%CI:1.55-2.87)、就餐时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OR=2.25,95%CI:1.65-3.05),就餐时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OR=1.73,95%CI:1.21-2.48)与儿童挑食、偏食行为均相关;母亲文化程度(OR=2.11,95%CI:1.55-2.87)与儿童喝含糖饮料相关。结论偏食、挑食及喜欢喝含糖饮料是学龄前儿童存在的主要饮食行为问题,在宣传科学喂养的同时,要培植家长正确的育儿理念。  相似文献   

2.
陆姣  张彦君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0-22,26
了解澳门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及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行为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的饮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所记录的学校及学生人数,选取澳门7所幼儿园1 229名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澳门3~6岁学龄前儿童进餐规律较好,能定时、定点、定量吃饭者占71.4%;70%以上的儿童能保证每日都进食水果蔬菜,但有47.3%的儿童会挑食偏食;超过70%的儿童喜欢吃零食,主要为糖果(69.8%),味道好是孩子喜爱零食、含糖饮料和西式快餐的主要原因(63.7%).88.3%的家长常在吃饭时对孩子进行饮食教育,92.8%的家长会引导孩子均衡饮食,91.5%的家长会赞赏孩子的良好饮食行为,但56.0%的家长会强迫孩子进食.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偏食挑食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强迫进食是导致孩子偏食挑食的主要家庭因素(B=0.78,P=0.00);当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为父母(F=3.8,P<0.05)且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F=3.1,P<0.05)时,孩子的挑食偏食行为就越少.结论 父母应承担起照顾儿童日常饮食的责任,以身作则并以鼓励而非强迫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饮食,减少幼童的偏食挑食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为改善学龄前儿童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4至6月间,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团队自主研制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及PedsQLTM4.0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对319例3~6岁儿童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性别儿童挑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87,P <0.05);是否独生子女、母亲教育程度间食物响应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独生子女=3.817、F母亲教育程度=3.732,均P<0.05);不同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及家庭人口数间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不同性别=2.943、F母亲教育程度 =4.091、F家庭月收入=4.160、F家庭人口数=4.987,均P<0.05).不同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母亲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及家庭人口数间儿童生存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不同年龄=3.736、t独生子女=4.985、F母亲教育程度=3.890、F家庭经济收入=3.787、F家庭人口数=5.982,均P<0.05).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儿童生存质量总分与儿童饮食行为中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及情绪性进食呈负相关关系,不同饮食行为对生存质量各维度影响不同.结论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其生存质量存在一定关系,不良饮食行为会降低儿童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调查数据     
《大众医学》2010,(3):5-5
四成1~6岁儿童挑食偏食 一项针对上海1244名儿童饮食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6岁的上海儿童中.39.7%存在挑食、偏食习惯。专家指出,在0~6岁阶段.有多个重要的饮食行为培养和干预点。从以奶为主到吃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1岁时让孩子用勺子吃饭,2岁开始可以吃与成人一致的饮食。  相似文献   

5.
学龄儿童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儿童营养不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1︰1配对的原则对121例营养不良儿童和对照组进行调查,用SPSS13.0软件对调查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家庭成员关系、单亲家庭、母亲不知道合理营养、经常吃水果蔬菜、常吃鱼肉蛋奶及豆制品、偏食挑食、常吃零食、食量小、经常患病、近两个月内患严重疾病、经常户外运动等13项因素与儿童营养不良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经济收入低(OR=3.0419)、家庭成员关系紧张(OR=2.6347)、母亲不知道合理营养(OR=3.2851)、偏食挑食(OR=4.5821)、经常患病(OR=2.1632)是儿童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母亲文化程度高(OR=0.5162)、常吃蔬菜水果(OR=0.4794)、常吃鱼肉蛋奶及豆制品(OR=0.2319)、经常户外运动(OR=0.3168)是儿童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儿童营养不良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生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营养干预措施,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小学3年级~高中3年级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各5581名,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学生的早餐、午餐、零食、快餐、偏食行为及家长的文化程度、营养认知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中、小学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79.0%,早餐营养质量较差的占79.4%;51.9%的学生不喜欢学校午餐,主要原因是色香味欠佳;经常摄入零食和饮料的比例分别为97.6%和95.4%;每天喝牛奶的学生比例仅45.9%;过去1个月食用西式快餐和过去1周食用中式快餐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2.7%和45.5%;偏食率为3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和家长营养认知与每天食用早餐、早餐营养质量较好、每天喝牛奶行为相关(P<0.01或P<0.05);家庭经济状况与每天喝牛奶和食用西式快餐行为相关(P<0.01);学龄段与每天食用早餐、每天喝牛奶、偏食及食用西式快餐行为相关(P<0.01);性别与每天喝牛奶、食用西式快餐和中式快餐行为相关(P<0.01或P<0.05). [结论]中、小学生早餐食用率和早餐营养质量现状令人堪忧,午餐营养质量较差,不健康饮食行为较普遍,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家庭的经济因素是影响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民营托幼机构新入园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某镇6所民营托幼机构的新入园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按所在学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家庭-学校-儿童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比较干预1年后两组儿童家长营养知识知晓率和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差异。结果干预前,儿童家长对"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谷类食物所含营养素"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62.08%和63.34%;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较高有"吃饭需要喂食""经常不吃早餐",检出率分别为74.05%和67.54%。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儿童家长各项营养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P0.05),且干预组家长各项知识知晓率提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儿童各项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均下降(P0.05),且干预组儿童多项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儿童"偏食、挑食""喜欢吃甜食""厌食"这3项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学校-儿童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儿童家长营养知识知晓率,减少儿童不良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母亲喂养行为对学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进而从家庭喂养的角度为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提供依据及建议。方法采用《儿童喂养量表》和《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128例母亲的喂养态度、行为及其孩子的饮食行为状况进行评估,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考察母亲喂养行为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结果限制饮食是大多数母亲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的喂养行为;过饱响应、进食缓慢以及挑食是当前儿童存在的不良饮食行为;限制饮食对食物响应、食物喜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逼迫进食对儿童过饱响应、进食缓慢、挑食、渴望饮料、情绪性饮食减少及情绪性过度饮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儿童的食物喜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监督对儿童的挑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母亲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151例儿童营养不良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1:2配对原则,以统一的调查表和调查方式对151例病例组患儿和302例对照组儿童进行调查.应用SPSS 10.0软件对调查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低、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母亲不知道合理营养、常吃水果、蔬菜、常吃豆制品和肉蛋奶类食品、偏食、常吃零食、食量小、近2个月内患严重疾病、经常患病等1 4项因素与营养不良发生有关.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收入低(OR=3.0419)、家庭不和睦(OR=2.6347)、母亲不知道合理营养(OR=3.2851)、偏食(OR=4.5821)、经常患病(OR=2.1632)是儿童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母亲文化程度高(OR=0.5162)、经常吃蔬菜(OR=0.4794)、常吃肉蛋奶类(OR=0.2319)是保护因素.[结论]儿童营养不良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来控制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盐城市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饮食行为差异,为进行相关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盐城市四所院校1 283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相关饮食行为,按是否独生子女分为两组.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独生子女大学生中体重过低、超重、肥胖的百分比均高于非独生子女,两组在体型分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独生子女中常吃早餐的百分比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常喝汽水饮料、牛奶,常吃西式快餐、路边摊以及挑食偏食的百分比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相关分析显示,男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因素与常吃早餐呈负相关(P<0.01),与常喝汽水饮料、牛奶,常吃西式快餐呈正相关(P<0.05);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因素与常吃方便面呈负相关(P<0.05),与常喝牛奶,常吃西式快餐、路边摊以及挑食偏食呈正相关(P<0.05).结论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具有更多的不健康饮食行为,在营养教育时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获取数据信息,并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各项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依次为:边吃边玩(69.25%)、吃零食(57.96%)、吃饭需要哄(51.16%)、偏食挑食(47.07%)、厌食(40.00%)、不吃早餐(22.45%)、睡前半小时吃东西(16.19%)。家长接受饮食营养讲座义诊、不吃保健品的儿童吃零食越少。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家长不注重饮食搭配,独生子女厌食的越多。养育儿童总支出越高、独生子女偏食挑食和边吃边玩的越多。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儿童不吃早餐的越多。家长接受过饮食讲座或义诊,儿童睡前吃东西的越少。独生子女、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儿童年龄越小吃饭越需要哄。结论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较严重,应针对不同类型、年龄阶段的饮食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北京市怀柔区3~6岁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396例学龄前儿童进行家长自填问卷调查,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父母平均体重肥胖组高于正常组(P<0.001)。父亲高体重(OR=1.082)、生后6个月采用人工喂养(OR=5.986)、每餐以肉为主(OR=7.979)、强迫儿童进食某种食物(如高能量食物)(OR=4.801)、家长对儿童体重过高预期(OR=6.191)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家长控制儿童体重的行为(OR=0.059)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从控制父母体重、鼓励母乳喂养、平衡膳食等方面早期干预,将有益于早期预防儿童肥胖。  相似文献   

13.
家长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饮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了解家长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饮食行为的影响程度,为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营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深圳市300名学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结果家长对儿童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大部分学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种不良饮食习惯,如不吃早餐、吃零食、挑食、偏食、进食速度过快和膳食搭配不合理等。结论家长的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饮食行为和食物消费结构有明显影响;但家长和学生接受营养知识的态度较好,说明在家长和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地营养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5~6岁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影响因素,为儿童低体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与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对照研究的方法,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低体重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和家长自填式问卷调查,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发生主要与家庭行为、儿童饮食行为习惯有关。其中无人陪同吃早饭(OR=2.543,95%CI:1.251~5.169)、爱挑食(OR=1.096,95%CI:1.096~2.800)、边吃边玩(OR=1.257,95%CI:1.257~3.199)为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吃饭咀嚼充分(OR=0.183,95%CI:0.049~0.680)、园外活动类型动静结合(OR=0.800,95%CI:0.649~0.986)为低体重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5~6岁儿童低体重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儿童不良进食行为占主要因素,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行为有助于改善学龄前儿童低体重,改善体质,减少营养不良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社区3-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及其父母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闵行区某幼儿园254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合格问卷248份,收集儿童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的信息。[结果]36.3%(90/248)的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差,4.8%(12/248)的儿童不能坚持每天吃早餐;不良饮食行为占前3位的为喜欢吃零食(76.6%)、不专心吃饭(62.1%)和挑食(48.0%);38.7%(96/248)的儿童早餐质量较差,早餐食物品种单调,以传统的谷类食物为主,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食用频率偏低;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得分与父亲母亲均呈正相关(r=0.262,r=0.309;P均〈0.01)。[结论]该社区3-6岁儿童早餐质量总体水平不高,1/3以上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差。家长的饮食行为和认识直接影响儿童饮食习惯的形成,因此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习惯,重点应加强对父母的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10—12月抽取乌鲁木齐市10所幼儿园1 897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对身高、体重的测量了解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问卷等分析其相关因素。  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1.21%(592名),其中超重率为19.50%(370名),肥胖率为11.70%(222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儿童饮食习惯(喜食肉类)、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体质量指数、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63,28.75,9.45,18.21,18.45,19.36,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儿童饮食习惯、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主动进食能力、体重担忧、饮食行为限制、体力活动、家庭体力活动环境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0.52,1.43,1.51,1.44,0.69,0.74,1.35,1.71,0.81,0.96,1.10,P值均 < 0.05)。  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问题严峻,应加强教育、控制饮食、科学锻炼,以防止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2 325例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2 325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其中缺铁性贫血患儿,患儿及家属接受问卷调查,分析接受体检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影响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接受体检2 325例儿童中检出缺铁性贫血儿童198例,其中轻度、中度以及重度贫血分别60例、81例和57例,缺铁性贫血儿童患病率为8.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因素有年龄、出生时体质量指数、母亲妊娠期是否有贫血、是否早产、患儿肠胃消化能力是否正常、喂养形式、进辅食时间、父母学历、是否正常补充铁元素、家庭饮食习惯以及父母月收入(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母亲妊娠期贫血、早产、患儿肠胃消化能力不佳、进辅食时间晚、未补充铁元素以及家庭饮食习惯不佳等为导致患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预防学龄期儿童缺铁性贫血工作关键在于关注孕妇以及胎儿营养情况,调整儿童饮食结构,养成合适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患龋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习惯及其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为龋病儿童健康宣教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5年1至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儿科就诊的400名学龄前儿童及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学龄前儿童在甜食类食品、睡前进食、首次刷牙年龄、每天刷牙次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761、11.403、12.579、13.577,均P<0.05)。饮食习惯:学龄前儿童58.64%喜欢甜类食品,睡前进食占54.67%;口腔行为习惯:3岁前首次刷牙为30.88%,每天2次刷牙为44.48%;就医情况:以牙齿有洞为主诉的患儿为59.49%,定期检查占13.03%,有18.98%做过干扰措施;家长的认知情况:态度积极,但口腔知识相对不足,有73.65%的家长关注预防保健知识,54.67%的家长通过网络、电视了解口腔卫生知识。结论患龋的学龄前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口腔行为习惯,家长的保健知识有待提高,应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儿童的口腔保健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父母喂养行为对学龄前儿童挑食的影响,检验儿童气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2020年6月采取方便抽样对上海市浦东新区6所幼儿园442名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长喂养行为、儿童挑食及儿童气质(生气沮丧、抑制控制).结果 父母鼓励健康饮食负向预测儿童挑食(β=-0.270,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