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熟市维持性血液透析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患病率、危险因素以及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调查对象为常熟市3个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29人。采集患者病史、输血史、透析方案等临床资料,同时采集每名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单胺氧化酶(MAO)和抗-HCV抗体,并根据抗-HCV抗体检测结果分为HCV抗体阳性组和HCV抗体阴性组。结果常熟市维持性血液透析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患病率为6.55%。抗-HCV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间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阳性组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时间及输血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5和P0.01)。HCV抗体阳性组ALT异常率大于阴性组(P0.05),但平均ALT、AST水平仍在正常范围,而且抗体阴性组也有5.14%的患者ALT水平异常;HCV抗体阳性组中各有73.3%、84.6%、69.2%的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ALT、AST)和GGT仍在正常范围。结论输血史及透析时间是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危险因素;血清转氨酶不宜作为血透患者HCV感染的敏感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其感染率.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所有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前检测HBsAg、抗-HCV,同时于2009年8月和2010年10月对血透患者进行定期普查.结果 80例患者HBsAg阳性7例,阳性率为8.75%,抗-HCV阳性16例,阳性率为20.0%,其中HBsAg+抗-HCV联合阳性1例,阳性率1.25%.结论 乙肝的医源性感染控制有了明显改善,但丙肝的感染与常见危险因素均有明显相关特别是透析年限,说明丙肝的感染和透析过程似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乙型、丙型和庚型肝炎病毒(HBV、HCV和HGV)感染及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了44例血透患者的HBV标志物、抗-HCV和抗-HGV抗体,逆转录-套式PCR法检HCV BNA及HGV RNA。结果 血透患者三种肝炎总感染率达77.3%,HBV、HCV、HGV感染率分别为72.7%、13.6%和13.6%,HBV/HCV、HCV/HGV、HGV/HBV合并感染分别为11.4%、2.3%和11.4%,HBV、HCVT HGV三重感染率为2.3%。HCV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年限明显相关,而HBV和HGV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年限无显著相关。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组与单纯感染组、阴性组比较,输血次数明显增多、透析年限明显延长。结论 血透患者HBV、HCV和HGV感染率均较高。严格消毒措施,减少输血,血源筛查,对减少透析中肝炎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血液透析治疗是一项特殊的、长期的、高风险的医疗技术,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感染,在一个透析场所中进行透析,操作和管理的疏忽容易造成交叉感染.针对目前发生的几起被通报的血透室丙肝交叉感染事件,在血透中心重视消毒隔离制度,严防交叉感染,已显得极其重要.由于历史原因,2001年国内血透患者抗-HCV阳性率为27.0%~81.3%[1],随着血透患者存活率的明显提高,由于透析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和机体防御功能障碍,以及以前曾多次输血等原因,透析时间达10年以上的患者抗-HCV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与预后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探讨预防控制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措施。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88例HD患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CV抗体,随访3年,分析HCV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血清转氨酶(ALT)异常的关系,并观察转归及预后。结果88例患者中,抗-HCV阳性率为10.2%,HCV-RNA阳性率为4.5%,HCV总感染率11.4%。随访3年无新感染者;单纯HCV感染者未出现血清转氨酶(ALT)增高及影像学所见的肝损害;5例抗-HCV( )伴有HBcAb( )者均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及早期肝硬化表现。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有关;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HBV与HCV同时感染者更易出现肝脏损害,值得重视。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探讨预防控制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的措施。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88例HD患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CV抗体,随访3年,分析HCV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血清转氨酶(ALT)异常的关系,并观察转归及预后。结果88例患者中,抗-HCV阳性率为10.2%,HCV-RNA阳性率为4.5%,HCV总感染率11.4%。随访3年无新感染者;单纯HCV感染者未出现血清转氨酶(ALT)增高及影像学所见的肝损害;5例抗-HCV( )伴有HBcAb( )者均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及早期肝硬化表现。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与透析时间、输血、肾移植史有关;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HBV与HCV同时感染者更易出现肝脏损害,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现状,相关因素及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对251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抽取血液检测HBsAg与抗-HCV。结果:血液透析有手术史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手术史者(P<0.05),但抗-HCV阳性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输血史与无输血史血液透析患者其抗-HCV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HBsAg阳性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率高,输血史与手术史是主要因素,其次与透析器及血液管道复用有关,应加强透析过程的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输血次数。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季  谢方遒 《临床荟萃》1999,14(22):1012-1014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对856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 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检测,并与非血透组进行比较,同时对是否有输血史、输血量、透析时间、透析器复用情况进行观察。结果L血透患者乙肝、丙肝病毒感同于非血透组。随透析时间的延长,乙肝、丙肝病毒的感染增加,并与透析器的复用有关。血液透析患者输血组丙肝病毒感染,明显高于非输血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达3个月以上患者39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透析前后对所有患者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比较受试者透析治疗后HCV感染阳性患者(阳性组)与HCV感染阴性组患者(阴性组)的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感染HCV的危险因素。结果 392例MHD患者透析治疗后HCV感染20例,丙型肝炎发生率为5.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透析时间长、输血次数多、频繁异地透析、肾移植史等因素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输血次数、透析时间长短及频次、肾移植史等因素密切相关。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认真操作,可明显减少医源性HCV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并发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采用临床资料回顾调查方法,选156例2003年1月1日-2004年8月1日接受透析治疗的患,入选标准:在半年内接受检查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指标的透析患。感染指标通过E1LSA检测。感染标准:HBsAg阳性为乙肝病毒感染,抗HCV阳性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果156例患中HBsAg阳性13例,感染率8.3%,抗HCV阳性31例,感染率19.9%;经过半年血透后检测:治疗前没有被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的血透患没有一例发生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感染,但是有肝炎病毒感染的患也没有发生转阴。结论输血量、透析疗程、消毒隔离措施等是发生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因而通过减少输血、加强患的登记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及使用一次性透析器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患者抗HCV感染情况。[方法] 我们将受检者分成三组,血液透析病人组、输血前检查病人组(不包括血液透析病人)、其余门诊及住院病人组,统计各组的总例数及抗-HCV阳性例数。[结果] 血液透析病人组抗-HCV阳性率高达18.52%。[结论] 通过血液透析过程感染丙肝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途径,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杨慧芳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2002-2003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现状,相关因素及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对251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抽取血液检测HBsAg与抗-HCV。结果:血液透析有手术史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手术史者((P〈0.05),但抗-HCV阳性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输血史与无输血史血液透析患者其抗-HCV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HBsAg阳性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率高,输血史与手术史是主要因素,其次与透析器及血液管道复用有关,应加强透析过程的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输血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长期血透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以达到进一步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血透患者感染HBV和HCV。方法:收集2003年5月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半年以上者共99例,调查其血透史及输血史,检查其血清HBV标志物(HBV鄄M)和HCV抗体(抗鄄HCV)情况,并与患者初始血透治疗前该指标比较,分析血透中HBV、HCV感染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①初始血透治疗前99例患者中抗鄄HBs阳性51例,HBV鄄M全阴性者48例;2003年5月51例抗鄄HBs阳性者仍保持不变,但48例HBV鄄M全阴性者中13例各HBV相关抗体出现,占27.1%,其余35例HBV鄄M仍为全阴性;13例出现HBV抗体的患者接受血透治疗平均为3.5年,9例有输血史,与35例仍为HBV鄄M全阴性者相比无显著差异。②初始血透治疗前99例患者中抗鄄HCV阳性2例,抗鄄HCV阴性者97例;2003年5月上述患者中新增抗鄄HCV阳性51例,新增感染者与未感染者相比,血透治疗的时间显著较长(P<0.01),有输血史的患者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与普通人群相比血透患者感染HBV的危险性相当大;血透患者中存在着较高的HCV感染率,可能与HCV有较大的变异性导致对传染源的诊断遗漏以及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与丙肝病毒感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是丙肝病毒(HCV)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需反复多次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成为HCV感染的高危人群。血液病患者HCV的感染状况,在对献血员进行抗-HCV筛查前,感染率高达24.3%-59.5%,对献血者抗-HCV筛查后,感染率为5.3%-7.5%,成分输血,自身输血等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后,本院对血液病内科患者,全部实行了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1年1月至2013年3月于本中心接受MHD达3个月或以上的患者共183名,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83例MHD患者中有19名患者感染HCV(10.38%),其中抗HCV抗体13例(7.1%),HCV-RNA阳性19例(10.38%).单因素分析表明,HCV感染与透析龄、透析总次数、异地透析次数、复用透析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异地透析次数(0R=1.060,95% CI=1.019~1.103,P=0.004)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0R=-3.816,95% CI=1.119~13.009,P=0.032)为本中心MHD患者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通过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如血透室分室分机、血透室患者/医务人员合理的比例避免共用注射药物及复用透析器,减少频繁异地透析及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可有效的控制HCV传播、降低HCV感染率.其中严格控制异地透析频度及乙肝患者传播途径对防治透析中心丙肝病毒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于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透析时间、肾移植史、外科手术史及输血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的163例患者中,感染HBV的患者18例(11.0%),感染HCV的患者14例(8.6%)。感染HCV患者的透析龄最长,为(79.0±51.6)月,同时,感染HCV的患者肾移植病史及外科手术史比例也高于其他两组患者。分析HCV及HBV首次发现时间,患者感染HCV多发生在肾移植术后,感染HBV多发生于透析开始前,而发生在透析间期的比例不高。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感染HCV与HBV患者的比例无明显差异,但感染HCV的患者多继发于肾移植、手术及输血,而感染HBV的患者多为原发。因此,加强对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感染HCV的控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的基因型及同源性,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为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定抗-HCV阳性的MHD患者的HCV-RNA定量,对HCV-RNA定量≥1×103 IU/ml的MHD患者,通过巢氏反转录(RT)-PCR对5’UTR及NS5B区进行扩增,扩增产物通过Sequence Scanner v1.0导出峰图,Muscle进行序列比对,MEGA5.1构建进化树以确定基因分型,bootstrap1000检验进化树可靠性,Blat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 183例MHD患者中,抗-HCV阳性13例,抗-HCV阳性率为7.1%。HCV-RNA定量≥1×103IU/ml者9例中,1b型7例,6a型2例。1b型中,PC1与PC2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PBC17与PC2间的遗传距离为0.008,PC29与PBC31间的遗传距离为0.035,PC32与PBC34间的遗传距离为0.102;6a型中,PC11与PC20间的遗传距离为0.068。PC1与PC2的同源性为100%,PC2与PBC17的同源性为99.23%,PC29与PBC31同源性为96.63%,PC32与PBC34的同源性为90.64%,PC11与PC20同源性为93.63%。9例患者的平均感染时间为(67.4±26.3)月,平均透析时间为(81.5±38.1)月,4例(PC2、PC11、PC29和PBC31)为输入性HCV感染者,另5例(PC1、PBC17、PC20、PC32和PC34)是在本中心接受MHD后的8~77月间发现HCV感染。在本中心感染的5例患者中,2例(PC32和PC34)有输血史及更换透析单位,3例(PC1、PBC17、PC20)无输血、更换透析单位、肾移植等感染HCV危险因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具有同源性的病例PC1和PBC17与感染源(输入性感染者)PC2患者有多次同班或邻班、相邻机位、同一护士操作的血液透析记录。结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抗-HCV阳性率为7.1%。1b型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HCV感染的最常见基因型,其次为6a型。其中3例1b型患者(样本PC1、PC2和PBC17)HCV感染为同一流行株,同源性达99%以上,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确定1例患者(PC2)为输入性传染源,与之同源感染的PC1和PBC17患者的可能传播途径为,因当时未对HCV阳性和阴性患者分区治疗、同一护士同时操作HCV阳性和阴性患者、护士未规范手卫生、护士操作不同患者未更换手套、共用肝素等不规范操作。近3年,本中心将抗-HCV阴性及HCV感染、HBV感染者实行分房间(分区)、专用透析机治疗、专人管理阳性患者、严格实施卫生部《血液净化标准化操作规范》管理,未再发新的感染患者,表明上述措施可有效防止血液透析中心内的交叉感染。本研究为血液透析中心HCV医源性感染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措施。方法对2009~2011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的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乙型肝炎6项,回顾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3.2%,丙型肝炎病毒5.6%。不同年龄和性别在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透析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HBV感染组60.1±25.7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HCV感染组85.7%vs.非感染组15.7%,P<0.05)、透析年限(HCV感染组65.9±35.9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5)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率在输血次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与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著性,丙型肝炎感染率随输血次数及血液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严格隔离可以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 RNA存在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套式PCR检测46例急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下简称丙肝)和42例慢性丙肝患者血清和PBMC中HCV RNA.结果 慢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 RNA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丙肝患者(P<0.001);急、慢性丙肝患者血清和慢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 RNA检出率显著高于ALT正常的抗-HCV阳性者(P<0.001);2例患者血清中HCV RNA阴性,PBMC中可测及,12例患者血清抗-HCV阴性,而血清HCV RNA阳性。结论 血清HCV RNA检测有助于抗-HCV阴性丙肝的诊断和早期诊断;丙肝的肝损害可能与HCV RNA血症有关;PBMC中HCV感染在丙肝的慢性化和慢性肝损害中可能起一定作用,PBMC中可贮存HCV RNA。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血液透析患者乙肝重叠感染丙肝的情况,探讨乙肝和丙肝感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436例血液透析患者乙肝阳性血清进行了HCV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发现436例乙肝感染的病例中有25例患者受到过丙肝病,毒感染,感染率为5.7%,说明乙肝与丙肝重叠感染在血液透析乙肝患者中分布面较广,这与透析时间、输血有关。结论:乙肝病毒对丙肝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临床对血液透析乙肝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考虑对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3467例输血前患者血清传染性疾病指标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本院输血前患者进行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毒(HIV)以及梅毒(TP)等传染病的检测,了解南平地区输血前患者传染病情况,以防范患者、医务人员院内感染及医疗纠纷。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3467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HCV和抗-HIV检测,同时用梅毒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TRUST)初筛,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TPPA)确证。结果HBsAg阳性率14.74%(511例),梅毒抗体经TRUST法检测阳性率2.11%(73例),再经TPPA确诊阳性率1.90%(66例)。抗-HCV阳性率0.40%(14例)、抗-HIV阳性率0.09%(3例)。结论本地区输血前患者血清4项传染性疾病指标有0.09%~14.74%的阳性率;HBV、HCV、TP感染率高于其他地区;HIV感染率低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