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动脉灌注去白细胞肺保护液对体外循环(CPB)肺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0例CPB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去白细胞肺保护组(A组)、普通肺保护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10例.A组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去白细胞肺保护液;B组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C组患者常规行瓣膜置换术.监测3组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术前术后平均肺动脉压力(PAPm)、气道阻力(AR)及静态肺顺应性(CLS)的变化、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测定3组患者CPB前和CPB后0、6、12、24 h血清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手术顺利,均痊愈出院,无术后并发症.3组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及CPB前血清MDA、IL-6、TNF-α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CPB后0、6、12、24 h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血清MDA、IL-6、TNF-α及术前、术后PAPm、CLS、AR变化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及生化指标在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PB期间肺动脉灌注去白细胞肺保护液可明显减轻CPB肺损伤,与单纯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比较,两者肺保护效果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持续肺动脉灌注4℃低温含氧血混和乌司他丁以及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50例心脏手术及大血管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组25例,对照组25例。CPB期间肺保护组经主肺动脉持续灌注4℃混和鸟司他丁的低温合氧血及给予间断肺通气;对照组常规进行心脏、大血管手术。分别在麻醉诱导期、转流结束即刻、转流结束后6、12、24小时取桡动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记录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结果:术后肺保护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在体外循环后TNF—α、IL-6和IL-8水平开始升高,24小时仍高于术前(P〈0.01),但肺保护组TNF-α、IL-6、IL-8水平上升幅度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肺动脉持续灌注混和乌司他丁的低温含氧血及间断肺通气对CPB肺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动脉灌注4℃含氧冷血和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0例符合条件的心脏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肺保护组(n=15):CPB期间经肺动脉间断灌注4℃含氧冷血,并在灌注期间给予间断肺通气;对照组(n=15):常规行心脏手术?记录呼吸机支持时间;分别在CPB前和CPB结束及结束后1?6 h测算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肺气道阻力(Raw)和肺静态顺应性(Cstat)?结果: 术后肺保护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肺保护组CPB结束后1?6 h OI?Csta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或P <0.01),而RI?Raw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和P < 0.01)?结论: 肺动脉含氧冷血间断灌注及间断肺通气对CPB肺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间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对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0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2组患者均在CPB下行单纯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肺保护组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对照组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等量生理盐水。监测2组患者CPB术后0、6、122、4 h呼吸功能,取动脉血1 mL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同时于CPB术前及停止CPB术后分别取2组患者右下肺组织(1.0 cm×1.0 cm×1.0 cm)活检标本,原位DNA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肺保护组CPB术后0、6、12、24 h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2组CPB术后肺组织细胞凋亡率均较CPB术前明显增多(P均〈0.01)。肺保护组、对照组CPB术后肺组织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46±1.96)%、(18.68±1.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常规低温CPB术可以诱导肺组织细胞的细胞凋亡。(2)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可显著抑制肺组织细胞的凋亡,减轻CPB肺损伤,提示其具有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PB)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血及L-精氨酸、甲泼尼龙、川穹嗪3种药物加机械通气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60例择期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病人,采用临床对照研究.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采用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血加机械通气,余各加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加入L-精氨酸、甲泼尼龙和川穹嗪,每组各15例.4组病人均采用常规CPB,分别在麻醉后、开放主动脉1 h,回ICU 0、6、12、24 h取桡动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结果 60例患者术中及术后经过顺利,均痊愈出院.开放主动脉后,各加药组血浆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PB过程中持续肺动脉灌注L-精氨酸、川穹嗪、甲泼尼龙均可以明显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增加抗炎因子的释放,具有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期间肺动脉灌注低温含银杏叶提取物的肺保护液对MDA、IL-6和TNF-α的影响,观察其对肺脏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二尖辩置换术患者随机等分为保护组和对照组,均在CPB下行心内直视术,保护组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含银杏叶提取物的保护液,对照组灌注等量生理盐水,其他处理与保护组相同。监测CPB前和CPB后0.6、12和24h患者的血氧指数、血浆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仪(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并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保护组各时点血氧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O.05),CPB后血浆MDA、IL-6和TNF-α水平较术前升高(P〈O.05);在CPB后各时间点,肺保护组患者血浆IL-6、TNF-α和MDA均低于对照组(P〈O.05);对照组肺组织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肺间质水肿、肺泡壁小血管扩张、充血,保护组肺组织炎性反应较轻微。结论CPB可引起患者术后血浆MDA、IL-6和TNF-α水平升高;经肺动脉灌注低温含银杏叶提取物的肺保护液可抑制心内直视术后患者血浆MDA、IL-6以及TNF-α的表达,减轻肺组织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监测心脏外科需体外循环(CPB)手术的病人术后呼吸功能与动脉血气的变化。了解术后肺部氧摄取的能力。指导心脏外科术后的呼吸治疗。方法:对心脏外科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病人42例进行观察。其中肺动脉高压组患者18例,非动脉高压组24例,术后1h吸入氧浓度为50%时测呼吸功能和动脉血气值。结果:术后早期肺部氧摄取功能明显下降。术前合并肺术后1h吸入氧浓度为50%时测呼吸功能和动脉血气值。结果:术后早期肺部氧摄取功能明显下降,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表现尤其突出。表现为PaO2下降,A-aDO2增大、Shunt%升高。气道阻力增高、静态及动态顺应性下降。结论:心脏外科术后氧摄取能力普遍下降,肺动静脉分流增大,胸肺总的静态顺应性降低,必须加强术后呼吸治疗。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中持续肺动脉灌注对肺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彬  向小勇  赵兴吉 《重庆医学》2006,35(19):1800-1803
体外循环(CPB)后患者有许多亚临床的功能改变,约2%的患者有ARDS症状,发生ARDS后的患者有>50%的病死率,但CPB引起肺损伤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的主要包括2个方面:(1) 全身炎症反应:CPB所引起的系统性炎症反应是导致肺损伤的重要因素;(2)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认为它是引起CPB相关性肺损伤的始动因素.大量临床实验表明持续肺动脉灌注对急性肺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现对CPB期间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和CPB期间持续肺动脉灌注对肺的保护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术中采用低温洗涤红细胞肺保护液实施肺动脉灌注对肺的保护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例风湿性单纯二尖瓣病变合并中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分为肺动脉灌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灌注组在主动脉阻断后,经肺动脉根部间断灌注低温洗涤红细胞肺保护液,测定两组患者围术期的机械通气时间、肺血管阻力、白细胞比值(静脉血/动脉血)、肺循环血浆MDA含量。结果:体外循环术后灌注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时点肺血管阻力、白细胞比值(静脉血/动脉血)、肺循环血浆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温洗涤红细胞肺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期间持续肺动脉灌注氧合血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持续肺动脉灌注含氧血的灌注组和对照组,各15例。分别在麻醉后、回ICU 30 min和拔除气管插管前采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分别在麻醉后、开放主动脉1 h及回ICU0、6、12、24 h取桡动脉血,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表达;取右上肺小块肺组织(1 cm×1 cm×1 cm)进行免疫组化,观察基质金属蛋白(MMP-2、MMP-9)的表达。光镜、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术后灌注组呼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灌注组血浆中TNF-αI、L-6I、L-8、MDA、LPO、sP-selectins、ICAM-1的表达较低,IL-10表达较高,灌注组肺组织病理变化较对照组轻。结论: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含氧血可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1.
张玫  马中原  伍湘伊  石文剑 《新疆医学》2011,41(3):17-19,14
目的:探讨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低温肺保护液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二尖瓣置换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0.5万u/kg,加入4℃舍氧冷血灌注液中进行肺动脉根部灌注);对照组(4℃合氧冷血灌注液进行肺动脉根部灌注)。检测体外循环(CPB)前、CPB后1/2、6h的肺泡氧和指数(OI)、呼吸指数(RI=A—aD02/Pa02)。结果:(1)体外循环后1/2h实验纽与对照组OI、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体外循环后6h实验组OI、R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乌司他丁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a的产生,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调整机体促炎系统及抗炎系统动态平衡,从而抑制白细胞的激活、肺内聚集,减轻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和通气功能障碍,减轻肺损伤,改善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内皮糖萼的影响及其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二 尖瓣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乌司他丁组(20例),分别在体外循环开始时给予生理盐水50 mL或乌 司他丁2×104 U/kg。观察切皮前(T0),体外循环10 min(T1),停止体外循环后1 h(T2),术后8 h(T3)时患者动脉血中内 皮糖萼成分syndecan-1和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T0,T2及T3时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肺泡动脉血 氧分压差(diff erence of alveolar 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aO2)。结果:在T0时,血浆syndecan-1和TNF-α含量,以 及OI和PA-aO2,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T1和T2时syndecan-1和TNF-α含量较T0时均 升高,在T2时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乌司他丁组在T1,T2和T3时syndecan-1和TNF-α含量均降低(P<0.05)。与T0相 比,在T2和T3时,两组患者OI均降低,PA-aO2均升高,但乌司他丁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 改善二尖瓣置换患者术后肺换气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NF-α释放,减少血管内皮糖萼脱落有关。  相似文献   

13.
Song Y  Gong XJ  Gu XH  Li R  Zhang G  Zhang XQ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0):1421-1424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低温洗涤红细胞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中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患者30例,分为肺动脉灌注组和对照组(各15例)。灌注组在升主动脉阻断后,经主肺动脉间断灌注低温洗涤红细胞保护液,测定并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的肺血管阻力(PVR)、静脉血与动脉血白细胞计数比值(V/A)、肺循环血浆丙二醛(MDA)含量及氧合指数(OI)、机械辅助通气时间。结果(1)PVR:转流结束即刻、术后12、24h灌注组(46·4kPa·s·L-1±8·1kPa·s·L-1、48·5kPa·s·L-1±7·0kPa·s·L-1、36·1kPa·s·L-1±6·3kPa·s·L-1)明显低于对照组(65·7kPa·s·L-1±5·3kPa·s·L-1、79·8kPa·s·L-1±8·7kPa·s·L-1、47·9kPa·s·L-1±7·1kPa·s·L-1,均P<0·05)。(2)MDA含量:转流结束即刻、术后12、24h灌注组(分别为14·3mmol/L±0·8mmol/L、16·1mmol/L±0·7mmol/L、13·3mmol/L±0·5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8·9mmol/L±0·9mmol/L、21·6mmol/L±0·4mmol/L、22·5mmol/L±0·7mmol/L,均P<0·05)。(3)V/A比值:转流结束即刻、术后12h灌注组(1·16±0·05、1·20±0·05)明显低于对照组(1·53±0·07、1·68±0·25,均P<0·01)。(4)OI:转流结束即刻、术后12、24h灌注组(370±33、388±41、414±40)明显高于对照组(217±30、210±36、222±33,均P<0·05)。(5)机械辅助通气时间:灌注组(13h±4h)显著低于对照组(27h±6h,P<0·01)。结论洗涤红细胞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可以减轻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中肺动脉灌注含腺苷的冷氧合血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30例风湿性瓣膜病变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含腺苷的冷氧合血灌注组(腺苷组)和单纯冷氧合血肺动脉灌注组(对照组)各15例。在主动脉阻断后,经肺动脉根部一次性灌注肺保护液,测定两组患者转流前、主动脉阻断后15min、主动脉开放后15min、术后12、24h白细胞(WBC)外周静脉血/动脉血(V/A)比值,并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含量水平。结果: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腺苷组为(18.6±4.75)h,明显低于对照组(26.4±6.32)h,P<0.05;腺苷组WBC V/A比值、IL-6和TNF-α含量于主动脉阻断后15min及开放后15min、术后12h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苷组MDA含量在主动脉开放后15min、术后12、24h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含腺苷的冷氧合血对术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对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肺动脉血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和肺换气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拟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琥珀酰氢化考的松组(HSS组)、甲泼尼松龙琥珀酸钠组(MPS组)。于体外循环(CPB)前(T1)、上下腔静脉开放后5min(T2)、1h(T3)、2h(T4),18h(T5)采集患者肺动脉血,行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仪中性粒细胞CD11b活性测定。于T1、T3、T4、T5时点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计算呼吸指数(Spiro-index,RI)、氧合指数(oxygenation-index,OI)、a/A(ratioofPaO2toPAO2)。结果:对照组肺动脉血中性粒细胞CD11b活性表达于T2、T3时点显著强于MPS组(P<0.05)。对照组RI显著高于HSS组和MPS组(P<0.01),对照组OI、a/A显著低于HSS组和MPS组(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术前静脉给予甲泼尼松龙琥珀酸钠(10mg/kg),可抑制肺动脉血中性粒细胞CD11b活性表达,并可改善患者CPB后肺换气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中经肺动脉灌注低温组胺酸-酮戊二酸-色氨酸灌注液(HTK)对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30例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灌注组和对照组。灌注组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灌注低温HTK,对照组常规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征得患儿家长同意,取右下肺组织活检,观察病理变化。检测围手术期动脉血气分析及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监护室(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2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组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返回ICU后0、12、24和48 h,灌注组氧合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前,灌注组血浆TNF-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返回ICU后0、12、24和48 h灌注组血浆TNF-α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灌注组体外循环术后肺泡轻度水肿,肺泡内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对照组体外循环术后肺泡水肿,肺泡内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改良肺动脉灌注低温HTK可以明显减轻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肺内炎症反应和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期间经肺动脉灌注肺保护液及氧合机器血对犬肺形态及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将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氧合血组(B组)及保护液组(P组)(每组6只)。体外循环(CPB)期间氧合血组及保护液组分别经肺动脉灌注氧合机器血和肺保护液, CPB前及停止后15及60 min,监测气道峰压、肺血管阻力和肺静脉血氧分压,留取血标本做生化分析,对肺组织进行光、电镜观察。结果: 氧合血组CPB后15和60 min气道阻力均明显高于CPB前(P<0.05),且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P<0.05)。各组CPB后15和60 min肺血管阻力均明显高于CPB前(P<0.01),肺保护液组CPB后15和60 min肺血管阻力明显低于氧合血组及对照组(P<0.05)。各组CPB后15和60 min氧指数均明显高于CPB前(P<0.01),肺保护液组CPB后15和60 min氧指数明显高于氧合血组及对照组(P<0.05)。肺保护液组CPB后60 min 肺泡-动脉氧压力差(P[A-a]O2)明显低于氧合血组及对照组(P<0.001)。肺保护液组肺组织MDA含量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AL)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氧合血组(P<0.05)及对照组(P<0.001,P<0.05),且氧合血组低于对照组(P<0.01, P<0.05)。肺保护液组组织学改变明显轻于氧合血组(P<0.05)及对照组(P<0.001),且氧合血组明显轻于对照组(P<0.001)。结论: CPB后肺脏形态和功能有明显变化,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对犬肺形态和功能有良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灌注HTK保护液对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儿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将40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儿随机分为灌注组(体外循环+HTK液肺动脉灌注,n=20)和对照组(体外循环, n=20),进行心内畸形矫治,并于麻醉前、主动脉开放时、开放后6 、12 、24h 分别抽取动脉血样,测定血清中白介素-6(IL-6)和丙二醛(MDA)的浓度,并在相应的时间点抽取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各时间点的呼吸指数(RI)及氧和指数(OI)。结果  术后两组患儿血清中IL-6和MDA的浓度较术前明显升高,但灌注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灌注组患儿术后的RI及OI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体外循环期间行肺动脉灌注HTK液对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儿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心输出量和肺换气功能为指标研究低潮气量通气对瓣膜置换病人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二尖辩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成3组:常规(传统)潮气量组(组Ⅰ),潮气量9mL/kg,呼吸频率12次/min;低潮气量常规频率组(组Ⅱ),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12次/min;低潮气量高频率组(组Ⅲ),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15次/min。监测平均动脉压(MAP),放置飘浮导管监测心输出量(CO)和心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中心静脉压(CVP),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测定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氧合指数(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肺内分流量(QS/QT)。结果组Ⅱ,体外循环后60min时与比麻醉后体外循环前比,氧和指数(PaO2/FiO2)显著降低(P〈0.05),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和肺内分流量(QS/QT)显著增加(P〈0.05)。组Ⅱ与组Ⅰ和组Ⅲ相比,在体外循环后60min(T4),氧和指数显著降低(P〈0.05),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和肺内分流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并能保持起好通气。低潮气量常规频率通气不能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肺换气功能损害。低潮气量高频率通气和常规潮气量通气能减轻或消除体外循环引起的早期肺换气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